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南音简介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3-10-27 08:18:04编辑:运动君

福建南音的简介: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 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

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一.福建南音历史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郎君唱等,植根于闽南大地的南音,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千百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港澳台和东亚采一带。研究南音音乐,不仅可以充实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及福建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都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认为若能借鉴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相信对福建南音本世纪的发展及其所体现的美学思想进行综合探讨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1.南音百年发展史

本世纪以来,南音经历了清朝、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领导三个阶段,由于领导政权的不同而使南音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解放前,南音发展得比前代更加规范化、体系化了。在传统的曲目基础上出现不少创作曲目。各大小城镇曲馆林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人。两部重要的南音指谱《泉南指谱重编》、《南音指谱》在此阶段形成。南音开始引起海外人士的注意。解放前,艺人生活贫困,很多南乐社团被迫解散。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初,南音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各地纷纷组织南乐社和研究团体。古老的南音开始播扬新声。文革期间,南音遭受空前浩劫。很多南音艺术家遭到批斗,大批珍贵的资料被付之一炬。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南音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它开始和国际接轨。并真正起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1981年开始举办的国际南音大会唱,为南音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南音不断登上国际国内的舞台,渐渐受到世界和中国人民瞩目。

2.南音美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南音属于比较平和的音乐,它很少有动荡激烈的变化。笔者认为可试图从泉州的传统文化、人文地理。语音、乐器、宗教等方面去探究南音音乐风格形成原因。南音强调理与情的整合与反整合以及二者的统一。理与情是南音在传统社会中立足的两个文体支点。南音很重视“和”的观念,它追求天地人和、乐器和、声音和。南音“和”的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3.南音传播的契机

本世纪南音传播得非常快。天然的地理环境为它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人口的流动和语言的一致性为它创造了传播的可能性。它通过自娱性传播、艺人、民俗、移民等传播方式走遍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在海外流传最广的民族音乐。

4.闽南文化圈的阐述

文化圈是人类学学科的概念。笔者借用它与南音相结合,认为“南音文化圈”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清代与民国时期闽南多次掀起移民高潮,南音被带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它借助闽南话的共同性和地缘缴的认同性而存在着。该文化圈能起到团结圈内的闽南人,支援闽南的经济建设和南音事业的重大作用。

二.福建南音起源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三.福建南音的成因

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但从南乐的音阶、

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一是晋永嘉衣冠南渡。晋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几年前,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二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三是北宋覆亡。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征羽”相同,而其工尺谱正产生地隋唐。从南乐曲牌来看,出自唐以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折柳吟、阳关曲、汉宫秋、后庭花等;出自唐宋“大曲”的,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出自佛曲的有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这些充分证明了它与隋唐音乐的联系。

四.福建南音分类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

“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五.福建南音乐器

乐器方面,南乐所用的南琶,腹大颈细。横抱弹奏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陶俑中才能看到,唐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弹琵琶的姿势就是这样。琵琶在唐代的乐队中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而南乐的琵琶在南乐中也同样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唐初洞箫为一尺八寸长,现在其他乐队中洞箫均是二尺多,没有统一规格,而南乐的洞箫却严格规定以一尺八寸为标准,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代洞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南音的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三弦由秦汉时代的弦乐衍变而成。

雕刻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的南音古乐器,计有吹、拉、弹、拍的乐器多达37件:拍板、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四宝、响盏等上下四管,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较少见的笙及扁鼓等。人们比较熟知的是大雄宝殿的12尊飞天乐伎,但还不够全面。在东塔须弥座40幅浮雕中,有图《天人赞鹤》,图中身着飘带的天人,一个吹笛,一个双手按拍着古制六板的南音拍板。这幅浮雕,与东塔共存至今七百多年。拍板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土,唐代列为胡部之乐。唐宋时的拍板都是六板,也有五板。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工手上的拍板就是六板。泉州南音现在的拍板普遍为五板,与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木雕的五板拍板一样,而东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为六板。开元寺中拥有六板与五板的拍板,正符合拍板历史的发展轨迹。

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南音的音韵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六.福建南音的乐队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七.福建南音影响

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南音的基础是唐代“大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的宫廷音乐是中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最高峰。随着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带入福建,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后来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南乐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

上一篇:奥卓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