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村
地名故事之:白 塔
明朝万历年间,封丘县北面有一个村庄叫杨关庄,杨关庄有一个大财主叫杨尚廉。杨尚廉家有良田三百多亩,楼房瓦舍一片新,家里有佣人十来个,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非常富足的杨尚廉只有一样遗憾,就是老婆吴氏没有给他生下一男半女。
后来,杨尚廉暴病身亡,撇下其妻吴氏孤苦伶仃。
吴氏认为,自己无儿无女,又遇到老头子早死,这一切都是前辈作孽造成,自己只有多做善事,才能过好以后的日子。于是,她开始扶老助弱,开仓济贫,广施恩德,大行善事。她又在村头修起了一座白云庵堂,白云庵堂里供奉着送子观音,使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前来上香的络绎不绝。不久,吴氏善名远扬,大家都称她是吴善人。
这一年十月中旬,从外地来了一位中年妇女,直接到白云庵找吴善人求食借宿。吴善人见她蓬头垢面,破衣烂衫,顿起怜悯之心,慷慨地把她留了下来,像招待宾客一样招待她。来人对吴善人说,她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在吴善人的白云庵堂里当个道姑。吴善人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她,并给她起了个法名叫做悟清。
吴善人见这个悟清在白云庵中,言谈举止得当,行为大方端庄,绝不像贫苦农家出身的女人,就问起她的身世来。悟清起先总是不肯透漏,后来经不住吴善人的再三追问,她才道出了实情。
原来,悟清的丈夫是朝中的大官,因在朝中得罪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被他们以谋反罪处以极刑,并且还要抄家毁坟。悟清在全家遇害的情况下,只身潜逃出来,本想寻找丈夫故交避难,可又怕连累了他们;到朝廷申冤吧,又想到皇帝无能,“阉党”当政,哪里能容得正人君子?倒不如远离京师,隐身空门,青灯黄卷了却一生。
听了悟清的哭诉,吴善人也泪流满面,她非常同情悟清的不幸遭遇。
来年三月,吴善人和悟清到前院打扫殿堂,开山门时,发现地上蜷曲着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她蓬头垢面,衣不遮体,面黄肌瘦,两眼昏迷暗淡无光。她们见是一个贫苦的姑娘,顿生怜悯之情,赶忙把少女搀扶起来,领进庵内,给她以刚做好的饭食充饥,又为她换了一身新衣服,才问起了她的来历。
原来,姑娘是山东冤句人,她七岁时父母双亡,只好跟着舅父以打拳卖艺为生,受尽了皮肉之苦。近年来义军四起,到处兵荒马乱,艺人也无法卖艺了,她舅父要把她卖为奴婢,她死活不愿侍候豪富,舅父一怒之下,把她抛弃掉,独自投军去了。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子,只好走村串巷,沿街乞讨过日子。这几天来受了些风寒,又加上衣食不足,昨天晚上到了这山门外,再也走不动了,就只好躺着等死,幸运的是两位善人救了她的性名。
姑娘诉说得泪如泉涌。吴善人和悟清见她实在可怜,就把她留在庵中,收为道姑,起个法名叫妙云,跟着悟清做徒弟。
从此,白云庵堂就由悟清和妙云看守,吴善人自回家中照料家务。
吴善人虽然有些家业,由于她乐善好施,周济穷人太多,日子也渐渐的大不如从前了,过了不几年,她也成了一家穷人了。
有一年七月,大雨连连绵绵下了二十多天,吴善人的住房年久失修,在阴雨中倒塌,可怜她行善积德一辈子,却死在了倒塌的破屋之中!
吴善人一死,悟清和妙云悲痛万分,她两人计划,要努力化缘,广受布施,修一座高大的繁塔,塔室内供奉上吴善人的塑像金身,让人们早晚膜拜,像她一样大兴济贫向善之风。
悟清妙云师徒俩早出晚归,跑遍四乡,在广大善男信女的帮助下,时间不长就备足了物料。她们选择吉日破土动了工,只用了一个多月,一座漂漂亮亮的大繁塔就修成了。因为这座塔的物料是靠布施和善男信女的捐赠而来,它的砖色不一,人们就用白石灰把外墙面抹成了白色,塔室内塑上了吴善人的塑像。
白色繁塔开光之后,香客不断。
明崇正四年六月,黄河在荆隆宫一带决口,黄水大泛滥,淹没了封丘大部分村庄,杨关庄和白云庵堂同时毁于黄水之患,悟清和妙云也在黄水中丧生。
洪水退后,灾民先后还乡。杨关庄的灾民回来后就以白色繁塔为标记,在塔边重建家园,村名就改叫做了白塔。
白塔村蔬菜大棚,分别种植芹菜、西红柿、黄瓜,每个大棚年收益达2万余元。
支部书记、主任:王凤洲
白塔村地理位置。
上一篇:七号别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