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周寿南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3-05-09 08:24:35编辑:运动君

临川文化

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临川建置已近2000年,南城早于临川建置,但最早、最长时 间成为郡、州、府治的是临川,距南宋都城最近的也是临川。南城有一座洞天福地麻姑山,许多官宦和文人学士曾去游览,作诗题书,但他们的活动中心,任职地点都是在临川,特别是一种"文化向性"和"精神组合",以及"文化趋势"的历史进程,使抚州地区的文化属性纳入"临川文化"的范畴。

临川建置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如今,除了发现50余座汉墓群外,还在金坪磨盘脑、羊坡石、雷劈石、罗成岭等发现8万余平方米的商代遗址。因此,从研究文化的角度看,临川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度"还要大大地超出它的建置时间。

临川文化区历史悠久。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高在临川古邑,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临川郡初属江州,汉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督府,抚州从此定名。唐朝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扬吴,升为昭武军。宋起,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时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为肇县府,九月改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1930年至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立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东乡珀干一带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属苏区赣东北省。1949年5月9目,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行处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川市。1950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195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1967年3月,改为抚州地区。1968年2月,复称抚州分区。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属江西省。1983年7月23日,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1983年9月30日,进贤县划入南昌市。至此,抚州地区辖抚州市和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金溪、东乡11县。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早在唐朝,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民间大众俗称为"才子之乡"。临川自东汉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由于历史的机缘,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诗人谢灵运、戴叔伦,词人冯延已,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只学家杜佑等都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对临川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五代

战争频繁的五代,北方王、李、吴、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避难南来,卜居临川。临川人口逐渐增多,生产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到了北宋初期出现了"翳野农商"、"贾货骈肩"(张保和:《罗城记》)的盛况。当时,采取"兴文抑武"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偏重开科取士,对科举录取的进士奖赐有加,考取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荣于作战立功的武将,一时文风大盛。在这一封建文化高涨的历史时期,著名文学家曾巩、叶梦得和大诗人陆游相继来临川居住或宦游,大力兴办教育,传播文化,这里"各地学馆林立,释来而事笔砚者,十之六七,苦读书,应科举之风。

宋代

正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导致临川人才激增。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至宋度宗咸游八年临川先后有129人考取监生,205人考取贡士,525人考取举人,446人考取进士。进十中,北宋138人,占32.58%;南宋308人,占67.42%。中榜人数之多,在江西各县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一次考取12人,宝庆二年一次考取18人,咸淳元年一次考取22名,占且国录取进士总数的4%、6%和7.33%。"儒林传为美谈,公卿耸观,朝野震动,盛称临川为'人才之乡'。"(董震:《东发日钞》)

宋代临川人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绩显著。特别是晏殊、晏几道、王安石,不愧为"临川才乡"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同一时期,还有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世称"临川三王"),谢逸、谢薖(世称"临川二谢"),危稹、危和(世称"临川二危"),陈郁、陈世崇(世称"临川二陈")和汪革、饶节、俞国宝、邓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诗、文、词、赋上的成就也很高。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估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壁;'可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落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谢逸与谢薖、汪革、饶节并称为江西诗派中的"临川四俊"。饶节还被诗人陆游誉为"诗僧第一"。邓名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春秋论》、《春秋类史》、《古今姓氏书辩证》等370余卷,在姓氏考证上成就尤高。

南宋,临川"才乡"还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这就是一代名医陈自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写成《妇人大全良方》24卷,成为中医妇产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又敢于创新,主张外科外敷内服,辩证施治;敢于突破禁区,最早从事"乳岩"(乳癌)的观察和研究,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代,临川比较著名的人物只有针灸名医席弘、法律专家张绍和地理学家朱思本。

明清

明朝临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兴旺发达。先后有213人考取监生,364人录取贡士,302人乡试中举,166人进士及第。通过考试,先后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只4人,巡抚总督1人,尚书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总兵、守将11人,担任同知、知县的,则多达136人。入仕人数有宋代130人的2.9倍。职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将;有内政,有餐交;有义士,有诤臣。人才结构的群体性和多样性,"比之'两宋',有过之无不及"。(李绂:《临川县志》序)。前有艾南英、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四人饱读经书,博学多才,所作时文风靡一时,是誉满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与祝徽、帅机并称为"三大名士"。邱作诗才思敏捷,用词造句,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别开生面;祝的文章师在王安石,劲骨奇姿,博大精深;帅机作赋即景生情,妙笔生花,所作"两颂"(《平西夏颂》、《出阁讲学颂》)、"一赋"(南北二京赋),深为明神宗赏识,"公卿竞相传抄,纸为之贵"。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他的巨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川四梦"。三百多年来,一直受人称赞,久演不衰。《牡丹亭》已被译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种文本。在历史和天文学领域,也众星璀璨,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学家徐奋鹏花了半生的精力写成可与《资治通鉴》相比美的《今古治统》20卷。传到日本后,被视为"佐治之妙药,兴国之良方",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学家吴昊,通过细心观察,精密计算和反复实验,纠正了旧浑天仪的误差,制成星象位置更准确的新浑天仪,其制作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明代,临川还出了许多正直、爱国人士。"一朝诤臣"傅朝佑嫉恶如仇,先后6次上书弹劾奸相周延儒、温体仁;爱国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怀祖国,前后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偷渡过回国,密报军情,使明朝得以预先准备,及时调整部署,援助朝鲜,取得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胜利;傅朝佑坚持真理,朱均旺受罪爱乡,获得了"正气在临川"的声誉。

清王朝建立三百多年间,通过各次科举考试,临川只有187人考取监生,306人考取贡士,202人考取举人,101人考取进士。录取进士的人数是两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后,有37人担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担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县73人),武职(总兵、把总、镇守)9人,合计167人,比两宋多28%,比明朝少56%。这一时期,临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大都才华出众,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绂,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官广西巡抚、直录总督及工、户、吏、礼、兵5任,敢于断请命,弹劾贪赃枉法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敢于快刀斩乱麻,疏通津沽漕运,缓解京城粮荒,政绩显著,获得清世宗"奉国罄心"的奖励。一代才士李来泰,"博学多识,工诗善文"。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力挫来自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懦学,夺得高奎,任四川会邡知县时,"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深受当地士民爱戴。清官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县,巧断大案、要案。铁面无私,为受害者伸冤解恨,时人称"马青天"。爱国志士黄维翰,任吉林呼兰知府时,"雷厉风行查禁罂粟,力阻外轮驶入呼兰内河",保护了人民利益,维护了国家主权,"东北舆论,交相称许"。

在学术界,则是"理学盛于南,文学兴于北。",李绂、纪大奎都是南临川理学名家。前者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力图调和朱、陆的学说;后者都很有影响。李宗瀚、李联琇、李瑞清则是北临川诗文高手。李宗瀚、李联琇,文学韩愈、欧阳修,摇曳生姿;诗宗李商隐,沉博艳丽,是当时江西文坛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善于以篆作画,以画入篆,画花卉微妙微肖,绘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书画界不惜重金求购,誉灌东瀛。

民国

民国废了科学,兴了新学,但临川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学、中专;所聘任才,军界有2个中将,5个少将;政界有2个专员,14个市,县长;学界有12个教授、副教授。他们之中,有中将师长刘世均、"国防部"西北兵部中将总监万舞、苏鲁战区政治部少将主任周复、第38师政治部少将主任兼遂川、吉安县长杨耕经、"国民政府立法委员”黄强、三青团江西支部干事长李德廉和七行政区专员吴养愚、江西省高级法院院长梁仁杰、南昌市市长艾怀瑜。从事科技教育事业的,有北京大学工商法律系教授吴英荃、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易锡麟、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万维章、乡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创办的桂桥小学,为临川、抚州、进肾、南昌、丰城、东乡、南城、南丰、崇仁、宜黄、乐安、余干、高安等13个县市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经营工商企业的,有著名纺织专家朱仙舫和四川巨商汤子敬。朱仙舫长期在上海中新纱厂任职,致力改进纺织技术,提高同外国纱厂竞争的能力;以后在汉口、安庆、九江等地创办纱厂和面粉厂,为发展民族工业,特别是发展江西的轻工业作出贡献。汤子敬在重庆开设布疋、山货店和钱庄,"经营有方,成为蜀中巨富,人称汤百万,'汤半城、汤财神'"。这一时期,临川许多热血青年投身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涌现了一批彪炳史册的革命英烈。主要有:傅烈(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傅大庆(孙中山的政治的总顾问鲍罗延、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的翻译,曾被派到马来西亚,作马共中央宣传部长)、周治中(女,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周寿南(中共临川县委书记)等。

临川文化区域的地理环境从地形上看,全区东南西三面环山,武夷山脉逶迤境东南,雩山山脉绵延境西南,地势南高北低,由北向南渐次向鄱阳湖平原地区倾斜。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岗地、谷地广布,河谷平原开阔,土地连片集中,抚河水系网及全境。海拔大于5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的山在面积为3673.4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19.52%。海拔100-500米,相对高度50-300米左右的丘陵面积为11807.4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62.75%。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30-80米的岗地面积为1735.5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9.22%。相对高度5-30米,平坦开阔,地形很小起伏的平原面积为1600.4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8.51%。

临川文化区地形可分为四类:一是北部抚河冲积平原与丘陵区。包括临川市、东乡县和崇仁县以及金溪县大部、宜黄北部、乐安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积6765.72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35.96%。二是西部中低山与丘陵区。包括宜黄县的大部分、崇仁县西南部、乐安县东南部、临川南部、南城县西部、南丰县西部,广昌县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积4553.7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24.2%。三是东南部中山区。包括金溪县东部、资溪县全境、黎川县东南部、南丰县西南部、广昌县东南部等地,土地面积3879.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20.6%。四是中南部丘陵区。包括南城县、南丰、黎州县的大部分、广昌县中部等地,土地面积3618.2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19.22%。

临川文化区有许多野生动植物繁衍生长,其中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棵子植物7科17种,被子植物143科857种,优良速生树种26科55种,庭院观赏树20种,药用植物116科477种,珍贵衡有树种11科1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12种。全区森林覆盖率3461%,人均森林面积3.08亩,活立木蓄积量2450余万立方料,毛竹蓄积量8826余万根。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昆虫有18目118科916种,其中有害昆虫8目88科808种,有益昆虫10目30科108种。鸟类107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金猫、云豹、豹、华南虎四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穿山甲等13种,还有数量可观的药用动物和皮毛动物。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0.246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49.143万千瓦。全区有色金属矿主要有铜、铅、锌、钴、钡;稀有金属主要有铀、钨、铌、钽、稀土金属等;黑色金属主要有欣;燃料矿主要有煤;非金属矿有高岭土、瓷土、重晶石、钨、铜、铀等矿最为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赣语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抚州地区的赣语在学术上被命名为赣语抚州片,或称之为抚广片、抚州南城片。是赣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亦是现代赣语中较强势的方言,在赣东一带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有人将其当作赣语的代表。抚州赣语主要分布在江西抚河流域和福建省西北部。包括临川、丰城(东部)、崇仁、宜黄、乐安、东乡、进贤、金溪、南城、黎川、资溪、南丰、广昌以及福建的建宁、泰宁、光泽、邵武等17个市县区。同赣语其它片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致性最强。

赣派建筑

赣派建筑是江西的传统建筑。主要集中于赣方言区,在抚州地区有代表性的村落有乐安流坑、东乡浯溪、广昌驿前、宜黄棠阴等村镇。[1]

以乐安流坑、东乡浯溪、广昌驿前、宜黄棠阴等村镇等赣东古村落为代表的赣派建筑文化: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金溪竹桥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现存109幢明清赣派建筑,清一色的青砖灰瓦,蔚为大观: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村落的布局建筑依然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古村从选址到建村,都经过了精心规划与设计,处处彰显先人的智慧,尊重自然、贴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村落依靠后龙山而建,坐北朝南。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后树竹繁茂,茶园一望无际。俯瞰全村,它像一把大扇子,整个村庄的13条巷道,如同扇骨支撑起整个村子,在这些扇骨上分布着一条古驿道、两处雕版印刷遗址、三口古井、三个晒场、四座门楼、五座祠堂、六条街道、八方水塘。保存完好的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筑群组、六座祠堂以及养正山房、公和堂、怀仁书院、赐福庙等古建筑物集合成为封建社会农商并重的人文历史信息标本。

宋代,临川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绩显著。明代,临川人担任御史4人。清代,临川人有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县73人,总兵、把总、镇守9人。民国时,临川人在军界有2个中将,5个少将;政界有2个专员,14个市,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川出了1个政治局委员,2个大区书记、1个中央组织部长、7个副省级领导、41个地师级干部。《中国历史名人辞典》内有134临川人,《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共收录了1296人,其中临川籍名家近300人,几占四分之一。“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临川有荆公”,“江南四才子,陈、罗和章、艾”。“江西诗派”前期25人,临川有谢逸、汪革和被陆游称为“诗僧第一”的饶节。全国两宋词人867人,江西为153人,而临川就占40余人。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伟大改革家王安石、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

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

初期的抚州“三脚班”仅有一旦一丑,外加一个“坐堂”,演唱单台戏和小戏。至康熙、乾隆年间,才增加了小生行当。清末民初,“三脚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三个增至七、八个,并增加了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1934年,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尔后,职业半班相继成立。一些抚州傀儡戏的部分老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了采茶戏。抗战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又给采茶戏带来了“本调”、“小花调”等新腔,与本地单台调、会田调相结合,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政界出了1个政治局委员,2个大区书记、1个中央组织部长、7个副省级领导、41个地师级干部、325个县团级干部;科技教育界出了2个学部委员、3个大专院校校长、81个大学教授、副教授,获得副编审、副主任医师、高级讲师、高级教师等职称的有240人。人才多种多样;既有李井泉(中共中央政治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有胡国保(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一平(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周峰(杭州市市长)这样一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长起来的党政干部;既有饶思诚(江西省副省长)这样思想进步的党外民主人士,又有李世璋(江西省副省长)这样长期从事祖国和平统一活动的革命者;既有饶毓泰、游国恩、萧涤非这样的学界名宿,又有丁渝(北京大学物理教授、中国光谱学的奠基人)这样的科技明星;既有吴自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这样省内知名的教育家,又有傅再希(江西中医学院教授)这样的名医。虽然每个人的地位不同,经历各异,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科学事业的繁荣发挥了自己的才干。

黄天民是长期生活在云南的部队作家,写了多部中、长篇小说,以其委婉、热情的南疆风格,耀目文坛;杨树声是四川颇有影响的话剧导演,长期执导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手法很有特色;

盛中国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多次在国外举行音乐会,演奏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的名作,蜚声世界乐坛;

游云谷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作品《白鹤世界》曾由新华社发稿国外,为英、法、港、澳多家报刊采用。

美籍华人杨致芳(女),曾任哥斯达黎加总统经济顾问;其弟杨致赣,是美国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曾随华特·基辛格访问北京。

台湾著名企业界人士王兹华,在高雄创办"启顺华钢铁翁事",分支机构设到香港、美国,享有"世界拆船大王"的美誉。

王云森(江西农业大学教授),邓从豪(山东大学校长、教授),刘振群(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著名化学家),杨铭珍(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等老一辈"临川才子",仍在著书立说,为"四化"出力;许昕(江西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胡循矩(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周仁忠(北京理工大学物理教授),张增荣(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部教授),邓毓华(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梁福林(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谢强(江西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副主任)等一批"中年才子"已经脱颖而出,挑起大梁;"青年才子"更是一茬接一茬,方兴未艾。至1989年,临川已有134人考取国内各大学的研究生;有21人通过考试,被选派到日、美、德、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有3742名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岗位上奋办拼搏,一个大有作为的"临川才团"正在崛起,显示了"才子之乡"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后续力。

解放后,在文化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方面都展现了崭新的局面。至1988年,已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32个,其中电影院45个;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其中地属剧团2个;有文化馆12个;乡镇文化站224个;公共图书馆12个,总藏书66.38万册;全区有新华书店12个,社会售书点遍布城乡。此外还有博物馆8个,总藏品10029件,其中一级品13件。文艺创作成绩显著。1959年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剧本《红松林》在《剧本》杂志上发表,被移植演出;1964年创作、演出的现代小戏《秧》参加华东戏曲调演,不少刊物发表了该戏演出剧本;独角戏《张大妈打电话》参加全省调演,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79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京剧《卞主任》,荣获全国演出奖,全省创作、导演、音乐、美舞、表演一等奖;1984年创作、演出的现代小戏《翠竹青青》受到省政府嘉奖;1985年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剧《花妹》获华东片期刊《田汉杯》戏剧创作奖。电影剧本《拦灵车的人》电视剧本《实习报告》、《明月照我还》、小说《千古浩劫》,历史专著《汤显祖传》、《汤显祖评传》,古典诗词《珠玉词》、《小山词》校笺本、《二晏研究论集》以及音乐、美术、摄影、故事等等,在全国、全省都有一定影响。据初步统计,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的作品约3000余件。地区文联于1979年创办的向全国发行的文学双月刊《抚河》,为培养文学新秀提供了园地,人誉"涓涓抚河水,向着全国流。"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起源于原始社会图滕信仰祭祀仪式的傩舞,自西汉初年传入。被江西省文化厅名为"傩舞之乡"的南丰,现有傩舞班80余个,舞傩艺人1500余人,能演出近百个节目,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节目已经录像,介绍到港澳和国外。民间灯彩遍布城乡,主要有龙灯、狮灯、马灯、花灯、罗汉灯等。地方戏曲主要有抚州采茶戏、宜黄戏、盱河戏三种。1988年,有采茶戏专业剧团6个,宜黄戏、盱河戏专业剧团各1个。

各县先后创办过数十种报刊。1928年,南城创办了《民报》、《南成日报》。1929年,临川和乐安分别创办了《临川日报》和《敖声周刊》。1931年,南城创办了《竞进日报》。1934年,黎川创办了《黎川国民日报》。1938年,乐安创办了《抗战三日刊》。四十年代,办报之风日盛。临川先后在羊城镇办过《平民日报》、《赣东青年报》、《民主日报》、《江西建国报》、《赣江日报》、《江西新型报》、《汝江日报》、《梦生日报》、《江南日报》等。南城也先后办起了《崇仁周报》《新晓报》、《社会报》、《新型报》、《力群报》、《青年报》、《崇仁申报》、《正风报》、《新报》。其他如南丰的《南丰三日刊》,宜黄的《宜黄周报》、《宜黄日报》、《正义报》、《晨报》、《宜黄新报》,乐安的《乐安实验简报》,黎川的《劲风报》,金溪的《金溪简报》,广昌的《新斡报》等也先后出版。1934年2月16日,中央苏区的中区广昌县委创办了《突击》刊物,在指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1952年1月1日,主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地委机关报《抚州农民报》创刊。报纸四开四版,开始为5日一期,6月1日改为3日1期,期发行数从3000份增至5000份左右。1957年4月1日停刊,共出刊678期。1958年2月18日,创办《赣东报》,隔日刊,期发行约10000份。1958年12月29日停刊,共出刊160期。1959年1月1日,中共抚州地委决定将《赣东报》改为《赣东日报》,期发行量最高达到34000份。1962年5月终刊,共出刊1228期。1962年6月1日,又改为《赣东报》,共出刊910期。1980年5月1日,地委决定创办《赣东通讯》周双刊,共出刊174期。1982年1月1日复称《赣东报》,仍为四开四版,初为周双刊,1985年1月1日改为周三刊,现更名为《抚州日报》(对开版)。还先后创办了宜黄县的《战斗报》、《宜黄建设》,南城县的《生产小报》,金溪县《金溪简报》,广昌县的《党的生活》、《广昌简报》、《广昌科普》等多种报刊。从1956年开始,区内先后办起了《临川报》、《崇仁报》、《宜黄报》、《乐安报》、《南城报》、《南丰报》、《黎川报》、《资溪报》及《抚州市报》,均为县(市)委机关报,六十年代初期陆续停刊。1981年1月1日,《临川报》复刊,为当时全省重新开办仅有的三家县级报之一。始为周刊,后改为周二刊。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还有文艺刊物《抚河》,其发少则5000份,最高进达30万份。创刊于1982年4月的《抚州师专学报》,至1988年末区发行了19期,自然科学版每期发行800份,社会科学版每期发行1200份。此外,还有《抚州社会科学》和《临川之笔》、《亚细亚诗报》等20多种各具特色,内部交流的专业报刊。1988年底,有专业报刊人员45名,其中获高级新闻专业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的18人。通讯报道员遍布城乡各地。从1984年全省开展"好新闻"评选活动以来,有29件新闻作品获奖,135件作品被评为好新闻。

上一篇:张星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