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
高濑武次郎(1869-1950):东京大学博士、教授,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大正年间阳明学研究代表学者之一,曾为天皇讲过汉学课程。主要相关着作有《中国哲学史》、《日本之阳明学》、《阳明主义的修养》、《老庄哲学》等。1910年高氏曾将《中国哲学史》赠给胡适老师杜威,杜威回赠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梁启超在《子墨子学说》中便是借鉴了高濑武次郎《墨子哲学》的分析。
赵海涛,陕西合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日语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中日文学比较研究,公开发表有文、论、译20余篇(部)。
此书为日本天皇老师、日本阳明学代表人物高濑武次郎写给日本商业、军事精英的心学大传,也是介绍阳明先生一生最为权威版本。高氏王阳明传与《传习录》《年谱》《名儒学案》一起并称为研究王阳明的重要资料,对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阳明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译者历经三年,便跑日本、韩国、美国及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私人藏家之所,偶然机遇高价获得此1915年广文堂再版本。读完此书才会真正明白高氏为什么评价王阳明说:"日本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为日本天皇老师、日本阳明学研究代表人物高濑武次郎眼中的心学大师
国内首本王阳明外版传记
1915年日本广文堂孤本首现
《非常道》作者余世存写序、著名历史学者马勇推荐
后 记
承蒙时代书局赵省伟编辑的邀请,有机会和妻子一同翻译《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一书,我们都觉得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我和妻子都是日语专业出身,迄今已在高校从事日本文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多年。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面对明代大儒王阳明坎坷多舛的生平事迹和抽象晦涩的哲学主张,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文学和哲学隶属于不同的研究分野,我们的翻译工作进展得既谨慎又愉悦,好多次我们为了一个词汇的翻译在电话中争论半个多小时,虽然辛苦依旧乐此不疲。等待最后达成统一见解的时候,我们又幡然疑释,伴随着会心一笑。尽管我们相距千里之遥,不能看得到此刻对方开心的笑颜。
之前我们同在南方的一所大学任职,日子过得富足而美满、平淡又快活。为了追求学术上的进一步提升,我和妻子回到北方求学又将一年。每次筹划许久的相聚,都是聚也匆匆、别亦匆匆。我们只能把对彼此的真心深爱珍藏在心底,而此次《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一书的共同翻译,更是在多年以来彼此间生成的默契中合作完成的。可以说,此书的翻译是在无比的幸福中进行的。
应该一提的是,我们执教高校的所在地江西赣州,王阳明先生也曾在那里戎马帷幄,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一生主要思想主张的相继提出也都与赣州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反复闪现过南国猩红色的肥沃土壤、潮湿温软的空气、目不暇接的青山绿水,以及碧空中逡巡游走的云彩。每当想到王阳明一千五百多年前先于此活动过,我就对妻子说:一定要翻译好这部书稿,以此作为我们在赣州工作、生活过的美好纪念。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们同时参看了国内出版的王阳明作品和部分着述,同时就书稿日文的难懂之处得到熟识多年的好友松草雅弘先生和神原秀明先生的热情指导,借此请允我们一并恭致谢忱!在遇到内容相左的时候,我们选择以《王阳明全集》的实际记录为判断依据,重大更改、修订之处,重要历史人物和地名等信息都在文本中以脚注形式进行扼要阐明。由于本书原版以日语文言体写成,为了让国内读者一睹原着风貌,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以文言和白话相结合的现代汉语文体“归化”译出,力求兼顾行文晓畅与通俗,希望能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另外原着(为1915年广文堂再版版本,初版于1904年5月,由日本文明堂发行)附录部分刊录了作者高濑武次郎教授于1915年8月上旬在日本立命馆大学哲学馆开设的夏季短期讲习会中以“朱子学与阳明学”为题的课堂讲义,总共计十节,其中从比较视角对阳明学与朱熹、陆象山及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家的学说展开探讨,由于译者目前文力所限,经商议后决定暂将此部分简要目录译出供广大读者参考,而其内容暂时空白的遗憾只能有待于在今后继续提高后再来补充完善了。
在去年的博士课程中正好接触到译介学的内容,当时我还对译介学的核心理论“创造性叛逆”和“叛逆性创造”冥思而难得其解。在本书的译介中,我将之前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融汇其中,与此同时也丰富了我对译介学说的认识。这真是一个译学相长的过程!现在,我同妻子分别获得2013年度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委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于今年9月份将同赴东京和名古屋的世界著名学府访学一年。我们会珍惜这宝贵的提高机会,在经营幸福爱情的同时,好好利用人生中的每一寸光阴,真心希望能为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贡献一己微薄之力!
赵海涛
2013年5月于北师大木铎金声中谨记
序言:阳明之于当代人的意义
原书序
第一章 王阳明家世
第二章 少年时代
第三章 志向动摇时代
第四章 精神历练龙场悟道
第五章 第一次讲学时期
第六章 第一次靖乱时期
第七章 第二次讲学时期
第八章 第二次靖乱时期
第九章 第三次讲学时期
第十章 第三次靖乱时期
后 记
原书附录
题名:朱子学与阳明学(简要目次)/阳明简要年谱/原文参考书目/译文参考书目
序言
王阳明之于当代人的意义
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也许是一部书、几页纸,就可以说尽了。但对一个主动创造人生社会并抵达其极境的人而言,他既富于人性,也富于神性、魔性,他是说不尽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示范,在这些说不尽的人物中,王阳明仍是我们当代人较为陌生的一位。尽管我们都略知他的传奇经历,他年轻时对着竹子格致格出病来,他后来在“龙场悟道”,平定宁王叛乱,生前即出版了与弟子问答的“语录”,……实现了孔子们梦想而不得的“内圣外王”,成为活着的高于政统的文明道统的人格象征。
但我们对王阳明的隔膜显而易见。无论是极左时期,王阳明被当作地主阶级“唯心派”的代表,具有“反革命”的两手……还是此前此后者对他的想当然,他的知行合一说、他的良知良能说,都被简单化理解成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你心如何,世界就如何”……一句话,王阳明仍是我们评判世界、贴标签的方便,尚未能成为我们中间的兄弟。
这当然也跟王阳明自己的追求相关。阳明先生年轻时候就对做一个普通人、做当时士人仿效的“成功人士”,如科举状元进士、如秀才文人,等等,不以为然,他要做一个更大的人物,希圣希贤。他也受到过种种诱惑,最大的诱惑,莫过于释家道家,出家、做神仙、长生久视,但王阳明守住了儒家的一念之仁,并以儒家的维度看出了释家道家的“短板”,在宋人援佛道入儒开出“理学”之后,他援佛道入儒光大了圣门的“心学”。……最终王阳明如愿以偿,成为传统中国的“圣人”,高居庙宇之中,享用人们对他的崇拜、祭奠。
因此,至今王阳明的传记中,传奇成份不亚于理性、经验成份,尤其在日本人的研究中,王阳明的传奇仍是他们不曾穿越的神秘。以我今天的理解,这一现象归结于,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东方社会至今仍未完成“现代性的祛魅”,人们容易将历史人物神化、圣化。对日本人来说,大和民族的太阳崇拜,使之在前现代社会的暗夜中向往光明,王阳明就是东土社会五百年来黑暗时代的人心太阳,其中有人格的自我期许、成全及日常仪式,王阳明的思想和人生成就满足了黑暗中人的追求。
这种种因素,导致王阳明是我们现代人说不尽的“思想资源”,而跟我们尚未建立起几无扞格的亲切。他的知行合一学说至今仍是东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中国大学的校训之一。他安身立命、仅仅50多年的人生成为我们今人的谈资,是我们可望不可即的高标。我们既少有理性地、包括心理学意义地解读其人生,也很少理性地分析其“短板”。这种亲切、理性的“匮乏”,使王阳明成为可观的而非可解的;事实上,现当代中国不仅只对王阳明欠了这样一笔同情理解的债务,我们对一切特立独行之士、对主流社会的边缘之人都缺乏“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我们多是主流生活的示范者和仿效者,我们是成功的和准成功人士,我们都是不差钱的或只是“窘迫一时的富翁”,对那些异端之人、那些边缘者失意者,我们既不同情他们,也不理解他们。
可以说,如非站在可观的角度,而是站在可以同情理解的角度看王阳明和王阳明式的人物,我们对王阳明的认知不仅是对成为历史的思想资源的认知,也将是对鲜活的生活营养的认知。只有如此,我们才算真正接纳了他们。
就是说,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平视王阳明,去跟他对话。举例而言,如果王阳明知道革命世纪的“人民哲学”、现代社会人人可期的“公民人格”等等,即是传统儒生梦想的圣贤之道,不知他会作何感想?再比如,他仍囿于儒门而看释家道家之虚,他能理解释家道家的真实不虚或不可思议吗?再比如,他对易经的研究堪称别致,但他能够理解儒释道在宋明以来的合流趋势吗?
在多维时空中,儒家是东方之学、释家是南方之学、道家是北方之学,各有优长。其在宋明的上层社会和民间下层都出现合流趋势,正是中国人功行圆满的需要,仅仅因为我们位处地球时空的东方,我们更偏于或立足于儒家伦理。但自元、明以来,中国人开始真正援西学进来,在汤若望之前,西方人就供职于中国的钦天监,帮助中国人改进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基石----天文历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更大规模地引进西方之学,甚至糊涂地喊出了全盘西化或中国特殊的主张。这都是源自理学、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心学,因其不足而导致的反动。
因此,认识王阳明需要多维角度。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传统层面,跟着作者去看热闹,去听传奇,我们就跟孩童无异。在我的研究中,王阳明先生一生与艮卦时空的偏好相关。“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几乎是王阳明的写照。他的一生深得艮卦之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他临终前说,“吾心光明夫复何言”,也是艮卦之理。
我们当知,艮卦是反省、修身的。王阳明一生多有佛道朋友,自己也实践静坐、修身,并于龙场悟道。其来有自!艮卦也是多难的。王阳明一生坎坷,“其心不快,”“列其夤,厉薰心,”他感叹,“良知(心学的根本)之说,是我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其来有自!王阳明未能彻底理解佛道;同时,他本可站在活的道统高度,较后来的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们更早地审判政统,这都是因为艮卦人的特点,“君子思不出其位”。他一定要守住儒门家位,在天地君亲师的序列里,他把天地丢掉,把君看得至高,而不愿越位批判。而他同时代西方的哥白尼们,却能把地球中心丢掉,建立起太阳中心说。
我曾经注意到王阳明对人生时空之美的阐发:“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我们当代人以此类推,夜气清明时,是瑞士等中欧北欧世界;平旦时,或者是欧盟世界;日中以前,大概是美国;日中以后,该是我们当代中国了。只是我们个人很少能做到此一日多省,给予自己夜气清明、平旦气朗等等时空的感觉。而“以春秋责备贤者”来要求王阳明,他很少去反省大明王朝是在一个什么阶段。
因此,王阳明才像艮山一样矗立在那样,他把黑暗寒冷挡在身后,他像明灯一样燃亮在那里,但他尚未能成为活的光明温暖普照人心。用我们今人的话,他不及孔子朱熹们的教诲更切实,他是伦理的捍卫者,未能做天地历史的推手。
当然,王阳明已经接近了历史推手的边缘,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也许不仅顾王黄们,就是五四的陈胡鲁蔡诸贤,与他相比也要望其项背。但五四诸贤已经为王阳明做了最好的背书,即把他的良心良知之说跟个体自由打通。王阳明在宋明昏暗之际,发现了这种个体的时空之美,东方社会最宝贵的个人自由,他称其为良知。“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上人。”可惜,“好个孩儿,可惜被道破。”孩童王阳明因此被改名“守仁”,他发现了“个性的解放”而不再道破,以至于历史演进到四五百年后的五四诸贤,才道破这一秘密。
尽管艰难,但他光明磊落地活着,比起大明王朝“自皇帝以下,皆是奴才奴隶”来,王阳明活成了心灵极度自由的真正的个人。也许他同时代的权贵、名人、才子、官商成功人士,承认他的才学和能力,未必羡慕他,甚至在他受难受嘲笑受打击的一生中有优越感;但他是世界秩序的真正维系者,他也是他自己人生的真正推手。
我说,王阳明之路,即是自我之路,即是荣格说的“阿基米德点”,即是时空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只有从自我这一点出发,才能生成宇宙,才能做历史的推友。王阳明多少做到了。
迄今为止,我读王传已有四部。这一部日人着述,再一次唤起我对王阳明先生的“理解之同情”。我愿意佛头着粪,把我对阳明先生的认知写在这里,并希望读者有所会心。
是为序。
余世存 2013年10月16日写于北京
清初士大夫在讨论明亡原因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王阳明难辞其咎。然而,阳明学传到日本,引发了日本的近代变革。即便传至中国的近代,也有无数信仰者,他们从阳明学说中汲取力量和变革的思想资源。这本来自域外的阳明传记,应该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马勇
上一篇:羊毛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