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语言
发音:?[kam???tai??l??]
使用国家及地区: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
使用人数:?70万
语系:壮侗语系
1、侗台语族
2、台语支
3、西南部
4、傣仂语
文字:老傣文、新傣仂文
新老傣仂文傣仂语
老傣仂文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一般认为创制于13世纪,源自缅文。创制之初仅用于宗教活动,被称为“经书文字”。这种文字还价结构复杂,难于认读。1954年在其基础上修订出新傣仂文。目前新老傣仂文并用。傣仂文所记录的是阴阳调分化之前的古傣仂语,所以傣仂文的声母数量是现代傣仂语的两倍,而傣仂文的声调数量是现代傣仂语的一半。
公元1180年,大理国境内的傣族首领诏真率属民南下、征服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陇”、组建联盟国家“勐泐”(即“泐国”、汉译“景陇国”);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属邦“勐庸”(庸地)向南扩张,修建王城“清莱”、另组联盟国家“勐庸”(即“庸国”、汉译“兰纳国”或“八百媳妇国”);“勐庸”(庸国)开国君主诏芒莱是“勐泐”(泐国)开国君主诏真的外孙,两国关系非常密切;“勐泐”(泐国)与“勐庸”(庸国)均操同一种傣语方言。
公元13世纪,“勐庸”(庸国)的佛教僧侣根据当地傣语发音,以记载佛经的巴利文为基础,参考缅文、孟文等同样由巴利文演化而来的文字,创制了一种元音附标文字;这种文字后被广泛应用到“勐庸”(庸国)与“勐泐”(泐国)的各种佛教活动,随着佛教僧侣的还俗,也逐渐在“勐庸”(庸国)与“勐泐”(泐国)的民间流行起来。“勐泐”傣族自称“傣泐”,这种便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称“傣庸”,这种文字便又是“傣庸文”,“傣泐文”与“傣庸文”实际就是一种文字。
公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命汉族语言学家傅懋绩为傣族创制出一套新文字,新文字在形体上酷似“老傣仂文”(兰纳泰文)、称“新傣仂文”(共产傣文)。
傣仂语的傣文写法
傣仂语以景洪市口音为标准音。有看过后即可21个声母,91个韵母,和6个声调,促声只能是其中三个声调,舒声则可以是所有六个声调。本条目采用新傣仂文。
傣仂语有六个声调,分高音和低音两组,每组三个声调。高音和低音用发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声母来区别。每组内的三个声调,通过在音节结尾加标调字母“?”、标调字母“?”或不加标调字母来表示。
第一调(无标记)第二调(口)第三调(口)高音组???高平55(阴平、短阴入)高升35(阴去、长阴入)句话??低升13(阴上)低音组???降51(阳平)中平33(阳去、阳入)低平11(阳上)
舒声韵可以是全部六个声调。促声只有三个声调:短阴入、长阴入、阳入。韵母是/ap/、/at/、/ak/的或者韵尾是/?/的音节不可能是长阴入调;韵母是/a?p/、/a?t/、/a?k/的音节不可能是短阴入调。
在和其他侗台语比较时,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
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一般借自西南官话。
西南官语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傣语声调?阳去(33)阳上(11)阳平(55)阴去(35)
傣仂语有21个声母。新傣仂文声母分高调声母和低调声母,共42个。下表中每格中的傣仂文字母,前者为高调声母,后者为低调声母,傣仂文字母之前是国际音标。
声母
元音[i]、[e]和[?]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和[s-]腭化为[?-]和[?-]。低音组的声母??[b]、??[d]和??[k?]比较少见。
声母的排列顺序见新傣仂文#声母。
傣仂语有10个单元音。
韵母
10个韵尾:?,?i,?u,?m,?n,??,?p,?t,?k,??。元音和韵尾组合成傣仂语的91个韵母。下表中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每格里的韵母,傣仂文都用一个字母表示。表中第一列是韵尾字母,和第二行的元音字母组合,构成了带韵尾的复韵母。注意[u]列比较特殊。
??声母自带的默认元音,无须字母表示。
?、?、?、?要写在声母左侧,其他字母写在声母右侧。
韵母的排列顺序是,先排前两行,再排后八行。前两行先按列排,再按行排;后八行先按行排,再按列排。
喉塞音韵尾[?](上表第一行)使元音缩短。带塞音韵尾[?]、[k]、[t]、[p]音节为促声,其他音节为舒声。
有几个韵母有两种写法:[??]?-??和?-?;[?k]?-??和?-?;[uk]??和??。反映了这些韵母在过去曾经有元音长短之别。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声调分裂成阴调和阳调。
上一篇:延边博物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