鐎斗
【拼音】jiāo dòu
【注音】ㄐㄧㄠ ㄉㄡ
【解释】一种温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
【引证解释】《急就篇》卷三“锻铸铅锡镫锭鐎”唐 颜师古 注:“鐎谓鐎斗,温器也,似铫而无缘。”
马衡 《中国金石学概要》第三章五:“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枪又鐎斗之别名,枪即铛也。用之於军中者,则谓之刁斗。
《广韵》以刁斗释鐎,孟康 以鐎器释刁斗(《史记·李广传》集解)。二者之容量皆受一斗,实同物而异名也。”
鐎 斗的器身为圆口深腹,形如小盆,一侧设有长柄,柄首扬起,常铸成龙、虎、麒麟的兽头状。另一侧有斜向上翘的流,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底部有三足,也常被塑造 成兽足的形状,使得鐎斗的整个造型就像是一只矫首挺胸的猛兽,有着一种雄浑威猛的气势。有的鐎斗两旁还附有方便提携的耳,或者设有穿孔,方便系绳悬挂或随 身携带。不同时期的鐎斗在形制及纹饰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异。唐代颜师古曰:“鐎谓鐎斗,温器也,似铫而无缘。”唐代的鐎斗是没有边沿的,可是从今天出土的 汉魏时期的鐎斗上看,很多都有明显的缘口,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冶铸业者的不同审美及创造力。
鐎斗又名“刁斗”,最早载于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种青铜铸造的行军用具,每只可容一斗,除了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亦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至夜军营里巡逻,兵卒还可敲击发出声 响,相互警示,故其又有一个很贴切的俗名叫“锣锅”。《三国演义》的第50回:“马上有带着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 烧吃。”记叙了鐎斗在古时军旅中被用于煮饭、传警的用途。由于鐎斗的造型特殊,使用方便,其后又被演化出了更为多元的使用功能。如人们加热羹汤、粥之类的 流食,可直接把带足的鐎斗放到火盆里。若须温酒而饮,也可在鐎斗下面烧火加热,或搁置到热水中,是军民都广为使用的温食炊具。
宋代随着瓷器工艺的成熟,鐎斗也彻底地退出了社会生活领域。北宋的《宣和博古图》记录有一件宣和殿收藏的青铜鐎斗:“右高七寸八分,深二寸三分,口径四寸三分,容一升,重三斤一两。有耳,有流,有柄,无铭。是器鐎斗也。许慎以谓斗之可以温物者耳。”及至北宋末期,鐎斗就已经成了收藏品,是金石学家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参照物了。
由于鐎斗具有不错的人文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一直是伪造者制赝的重要对象,明代就有人遵照古物仿制,技妙入神,分毫不遗。所以,收藏青铜器是一个系统工程,须掌握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等各项技能。除了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还需与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青铜器鉴别的要点。
上一篇:青海省统计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