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菌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细菌感染的家禽、家畜、鼠类及其他野生动物也是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鼠伤寒沙门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但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经口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本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以温带及热带地区为主,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高。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多。流行方式以医院内感染多见。
鼠伤寒沙门菌经胃人肠,在肠道内增殖,粘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而侵入固有层,释放毒素,导致其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等急性炎症反应。病理特点主要是消化道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出血及灶性坏死,甚至形成较为广泛的浅表性溃疡,炎性细胞浸润。
革兰阴性细长杆菌。
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TSI为K/A,动力阳性,H2S试验强阳性,脲酶试验阴性。
潜伏期多数为12~72小时,最短2小时,最长可达4周。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功能正常者多表现为胃肠炎型,免疫功能不全者则以败血症型和混合型多见。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以下几型:
1.胃肠炎型本型最多见。起病大多急骤,畏寒、发热,伴恶心、呕吐、乏力及全身酸痛,数小时或数日后出现腹痛、腹泻。
2.败血症型多见于小儿及体弱者,本型多发生于胃肠道症状之后,部分病人可无或仅有轻度胃肠症状。以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高热为主要表现,中毒症状重,婴幼儿多有高热、腹痛、腹泻及脓血便,并可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常伴惊厥或昏迷。
3.内脏损害型本型较少见,主要继发于败血症。一般在胃肠炎后,出现畏寒、高热及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病人可出现以下组织器官的损害:
①消化系统:②运动系统:骨髓炎、骨关节炎等;③循环系统:④呼吸系统:;⑥泌尿生殖系统:⑦其他:各脏器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为困难。早期拟诊鼠伤寒胃肠炎的指征是:
①2岁以下婴儿有明显或可疑接触史者;
②2岁以下婴儿长期腹泻,抗生素疗效不佳者;
③在原有疾病基础上突然发热、腹泻,特别是人工喂养、营养不良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者;
④大便次数多,有特殊臭味且性状多变者。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患儿一般都需要住院治疗。对胃肠炎型者,液体疗法是治疗的关键,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呕吐、腹泻频繁的患儿要给予禁食,及时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可试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一般无需抗菌治疗。但对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持续高热及粘液血便的患者,可酌情给予抗菌
药物。对败血症型及内脏损害型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治疗。
【预防】对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及早治疗。
上一篇:杜兰达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