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刘河间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3-05-11 20:28:23编辑:运动君
早年经历

因家居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县),故后人称他刘河间。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三岁时因家乡暴雨成灾,全家迁至河间县居住。[2]

刘完素早年的人生遭遇可谓凄惨坎坷,不仅家境贫寒且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更不幸的是,其母亲随后也得了重病,因三请医生而不至,很快病逝,留下了刘完素孤零零一个人。母亲的去世极大地刺激了刘完素,从此,学医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夫成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1]

他当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气候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灭辽,次年又灭北宋,刘完素遂为金朝之民。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逝世,享年八十岁。[2]

人物事迹

刘完素自幼十分聪慧,且特别喜欢专研医书,近乎痴迷。他从25岁开始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长时间的苦读钻研让他深解其中真味,在此基础之上,刘完素重新阐释了《黄帝内经》,这便是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他还从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中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疗热性病时,必须先明此理,才能处方用药。

刘完素认为,人体得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并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故其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这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启发甚大。也因其擅用寒凉,所以后世称其为“寒凉派”。

刘完素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他的弟子甚多,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并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即“河间学派”。

刘完素的高明医术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勤学不倦的优秀品质和绝佳的悟性。关于刘完素的悟性,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相传一天,刘完素在家里挑灯夜读《黄帝内经》,不知不觉夜深了,人也乏了。这时,一位自称姓陈的白发老人走进屋子,看到屋里的情形,对着刘完素训斥道:“你这样苦读书,永远也成不了名医!”刘完素闻后,大惊失色,连忙跪拜在地上请求神人的指点。谁知这位神秘的白发老人却什么也没有传授给他,而是让刘完素一直陪他吃菜喝酒,直到睡去。第二日早晨,刘完素醒来发现,白发老人已经消失了。不过自那以后,刘完素像换了个人一般,看书如有神助,通达万分。

最被后人称道传颂的莫过于刘完素治病救人的故事。一次,刘完素在乡间游历行医,路上碰到一个正在出殡的队伍。上前打听方得知,原来死者是一名孕妇,因难产出血而亡,直到出殡还有鲜血不断从棺材缝里往外滴落。刘完素听后,觉得孕妇还有救,于是忙拦下出殡队伍,并极力说服众人开棺救人。经过一番仔细诊断后,刘完素取出银针,在孕妇的涌泉穴等穴位扎了几针。不久后,孕妇的气息和脉搏竟渐渐恢复正常,甚至苏醒了。紧接着,刘完素再施针孕妇的合谷、至阴等穴,胎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旁的家属们见状连忙跪地叩首,视之若神仙下凡。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其实,刘完素的医术不仅闻名于江湖民间,在当时的大金朝廷中也声誉隆重。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的女儿得了重症近乎生命垂危,御医们束手无策。皇帝无奈只能传旨让各州府的官员推荐地方上的名医。河间知府吴锐便将刘完素推荐给了皇帝。刘完素只用了三服中药便将病人治愈。章宗欲封其为太医,刘坚辞不受,并借故溜走,之后在保定一带行医授徒。由于刘完素拒不做官,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朝廷无奈,便赐给他一个“高尚先生”的名号。

刘完素辞世后,保州、河间十八里营、肃宁洋边村都建庙宇纪念,而且河间十八里营更名为刘守村,肃宁洋边村更名师素村。明正德二年(1507年),朝廷更是敕封刘完素为“刘守真君”。明万历年间(1600年前后),师素村刘守庙扩建为“刘守真君”庙以彰显其功德事迹。转眼间,几百年的岁月过去了,为纪念刘完素而设的正月十五、三月十五的师素庙会延续至今,依旧热闹非凡。[1]

刘完素

学术内容

刘完素认为火热病机非常广泛,故而对于风、湿、燥、寒等一些病证,刘氏也从火热阐发,这样就形成了其以火热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其中,刘氏强调了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学说。刘氏认为风气与火热的关系十分密切,风有助火势之力,若已有火热之证,再兼有风气,则又可使火热病症表现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病理上的风,又往往因火热过甚而成。而且,风与火热之气,在病变过程中,又往往容易相兼为病,这样风与火热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对湿与火热而言,刘氏认为人体感受热邪之后,由于火热怫郁于人体之中,造成气机不得宣行,则津液不布,水湿不运,停于人体成为水湿之邪。此外,若湿气闭郁,阳气不得宣通,亦可以内生火热。湿与热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

就燥与火热来讲,刘完素认为燥邪性属秋阴,属阴邪范围,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毋服乌、附之剂”。他认为:“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火热也”。即指燥虽属阴邪,但又有与风、火、热等阳邪类似的特点。而火热邪气伤人往往表现出干燥之象。这样,燥与火热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至于寒与火热,一为纯阴,一为纯阳,水火难融,二者不可相兼为病。刘氏指出,寒性收引,感寒之后,闭塞其外,阳气不得宣通而怫郁,也可以成为热证。而“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然寒粟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说明寒郁可以生热,热郁可见寒证,寒与火热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这样,就形成了以火热病机为中心的六气病机学说。

临床作用

刘完素不仅重视外感热病的病机与治疗的探讨,同时对杂病的证治亦十分重视。如对消渴病认为,“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已与后世分消渴为上、中、下消三种,上消多渴,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基本一致。而且对此病的病机认识也很有见地。他说:“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因此,在治疗时,刘氏主张“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强调了清除肠、胃、心诸脏腑之热而补肾水之衰,是主要治法。若津液得生,燥热得去,则消渴自除。

对于中风,在刘河间以前,多从外风论治。唯刘氏在“六气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理论指导下,在《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启示下,提出中风一病乃由内而生,并非外中风邪,而是阳盛阴虚、心火暴盛、肾水虚哀的病机所产生的。其病因多是情志失和、五志化火所致。刘氏的这些论点,纠正了前人以外风论中风的谬误之说,是对中风病机学说的发展。在治疗方面,刘氏主张用寒凉之药除郁热、开结滞、散风壅、通气血。或用三一承气汤通腑泻热以泻心火之暴盛,或用灵宝丹(硫黄、自然铜、雄黄、光明砂、磁石、紫石英、阳起石、长理石、虎胫骨、腽肭齐、龙脑、麝香、牛黄、龙齿、钟乳、天麻、远志、仙灵脾、巴戟、乌蛇、苦参、肉桂、鹿茸、木香、肉豆蔻、延胡索、胡桐律、半夏、当归、生地黄汁、童便、无灰酒、皂荚仁、犀角)、至宝丹(生犀角、生玳瑁、珀琥、珠砂、雄黄、金箔、银箔、龙脑、麝香、牛黄、安息香)等以清心火、开心窍、安心神等,至今仍有临床实际意义。虽然,刘氏提出中风的内风论,治疗方法尚不十分完善,但对后世还是颇有启发的。

一针救二命

某次乡间行医,路遇一少妇难产“假死”,拟葬之。刘完素听说缘由,给其把脉,认为尚有救,便用银针穴灸。顷刻间,孕妇苏醒,产下婴儿。从此,“神医刘完素”大名远播;“一针救二命”为人乐道。其事迹,甚至被演绎成神话故事广为传播。

辞让不受

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的女儿得重症,御医无策。帝传旨:各州府荐医。河间知府吴锐将刘完素推荐给了皇帝。刘用三副中药将其治愈。章宗欲封其为太医,刘坚辞不受,并借故溜走,之后在保定一带行医授徒。

刘完素医疗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行医范围广阔。对内经、素问、运气多有研究,且见解精辟,并创“寒凉派”。他研究了南北方诱发疾病的不同因素,首倡火热论,将《素问·至真要论》中所讲的病机十九条大加发挥,将六气引起的21种病症扩大到181种,并指出有56种是由火热引起的,提出火热病理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刘完素与正定的李东垣、婺州朱丹溪、河南张子和并称“金元四大家”而居其首。一生贡献显著,著作颇丰,计有《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3卷、《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治病心印》1卷、《刘河间先生十八剂》1卷、《素问原机气宜保命集》3卷、《伤寒心镜》1卷、《伤寒医鉴》1卷。他首创的“防风通圣散”至今仍为治疗表里俱实及外科病毒之良方。时人称之为神医,成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刘完素主要以《黄帝内经》为学术基础,他精研医理,把《内经》中的关于火热病致病原因的内容选摘出来,加以阐释,这就是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他还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疗热性病的时候必须先明此理,才能处方用药。他所创方剂凉隔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对于《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他也有着精辟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善于运用五运六气的方法来看病。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气运,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疾病,因此,医生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必须灵活机变,具体分析。刘完素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论和对“五运六气”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温病学派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刘爷庙

后人为了纪念刘完素对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不断地为他修建庙宇,镌刻石碑,歌功颂德。直到今天,河间市西九吉乡的中刘守村和后刘守村之间还有他的墓,“刘爷庙”曾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毁,解放后又重新整修,每年的正月十五都举行隆重的庙会来纪念他,足见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争鸣的局面。

刘守村

刘完素辞世后,保州、河间十八里营、肃宁洋边村都建庙宇纪念,而且河间十八里营更名刘守村,肃宁洋边村更名师素村(取纪念刘完素之意)。明正德二年(1507就就封刘完素为“刘守真君”,圣名贯古。明万历年间(160年前年前后)师素村刘守庙扩建为“刘守真君”庙。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师素庙会延续至今,成为县境一年两度的物资交流市场。

刘守庙

保定市、肃宁师素村,分别于1984年、1993年重修刘守真纪念堂(刘守庙)和刘守真君庙。

上一篇:团结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