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台
中华世纪坛
1994年4月,朱先生在出差的火车上,与同行的年轻人谈及自己的这些构想,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4月底,在首都的一次座谈会上,朱先生大胆地谈了这个庆祝活动的构想,引起北京市委的重视,要求写出书面意见。朱先生连夜赶写出近万字的材料:《筹备跨世纪千年之交百日活动的建议》,提交北京市委。朱相远先生在“建议”中精心构思了20条迎接2000年到来的建议,其中包括兴建“中华世纪墙”。即在天安门城楼至南池子的故宫红墙上,镶嵌21块浮雕,一块一个世纪,展现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第21块表达世人对21世纪的向往。1994年5月27日,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同志,邀请首都部分新闻、文化工作者,聚集龙庆峡,对朱先生的“中华世纪墙”创意进行初步研讨,与会者表现出广泛兴趣。经李志坚同志批示,该建议于6月2日全文发表在《北京日报·内参》上。6月9日,宋健同志在此内参上批示:这是一个极好的建议。要求组织人员就此进行讨论。同年7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机关刊物《民讯》,公开发表了这个建议。按李志坚同志批示,北京电视台组织10名大学生与朱先生对话,朱先生介绍了该建议。10月29日,《北京日报》近于全文发表了这个建议。同时,北京电视台二套节目晚八时,播放朱先生谈话的录像。1995年1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采访文章《开展跨世纪百日活动》。
中华世纪坛
1997年秋,贾庆林同志率团出访法国,看到巴黎在隆重筹备迎接新世纪的活动。回国后,他在市常委会上提及此事,李志坚同志就介绍了朱相远先生几年前提出的关于如何迎接2000年的建议。11月26日,由北京市委办公厅编的《北京信息》第109期,摘录了朱先生在1994年5月提出的建议。其中一段介绍了有关“兴建中华世纪墙”的建议方案。
1997年11月30日,贾庆林同志在此文件上做了专门批示,要求逐步考虑并完善一个庆祝方案,按一定程序讨论、报批,付诸实施。
1997年12月29日,李志坚同志邀请首规委与市规划局负责人宣祥鎏、平永泉与朱先生商议兴建世纪墙问题。
1998年2月4日,李志坚同志主持座谈会,研讨兴建中华世纪墙的具体事宜。
中华世纪坛内景
1998年2月12日,李志坚同志率领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龙新民、刘敬民等同志,到北京市几个可供选址的地点,包括:明城墙南侧、前门、民族园附近、北土城遗址、北四环计划中的雕塑公园等进行实地考察。由于故宫红墙,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不宜破坏;明城墙也因拆迁任务重而被否决,经过多方选择,最后大家较一致的意见为:选址在玉渊潭南门广场,中央电视台和军事博物馆之间的空地。1998年4月8日,贾庆林同志听取“中华世纪墙”选址与筹备的汇报,同意选址在玉渊潭南门广场,认为此地面对西客站,东为军事博物馆,西为中央电视台,绿化可连成一片。他提出,不要把世纪墙搞成《清明上河图》式的,那样会挂一漏万。
4月16日,北京市委办公厅京办文(1998)21号,发出《关于成立北京市修建中华世纪墙(暂名)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中提到“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以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和光辉未来为主题的中华世纪墙(暂名),作为千年之交的纪念性建筑物”。
4月17日,李志坚同志主持中华世纪墙领导小组会议。大家对朱相远先生提出中华世纪墙的创意进行讨论。考虑到玉渊潭南门外广场不宜建墙,且建墙难免流于“清明上河图”式,因此,朱先生提出,突破原来“墙”的概念,可改为“中华世纪廊”,但有同志提出“廊”要有屋顶,且发音不好听。李志坚同志要求朱先生再考虑一下名称。之后,朱先生提出改为“中华世纪坛”,得到了李志坚同志和刘敬民副市长的认同。1998年正式定名为“中华世纪坛”,同年5家单位提出六套方案,经过评选、修改,建筑师余立的设计方案中标。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于公元2000年12月21日全面竣工。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工程具有重要的审美原则,它以“中和”“和谐”之美,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相结合的理想光辉”及东西文化相互交流、和谐融合的思想。在总体艺术设计上,中华世纪坛以“水”为脉,以“石”为魂,并以诗意化凝练的语言和中国艺术大写意的手法深化意境,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和美学精神。下沉广场的哗哗流水、青铜甬道上的涓涓清溪和用4万多平方米黄色花岗岩铺装的坛体、广场、步道,无一不是这种艺术设计的生动体现。
根据其周边环境特点和主题精神,中华世纪坛的主色调确定为黄、绿两色。所有人工建筑均为黄色调,突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树木作为分割空间的手段,加之精心栽种的草坪绿化带,构成绿色的环境,营造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从中华世纪坛到它所在的街道尽头共270米,表现了历代帝王的九五之尊。
世纪坛碑中华世纪坛南面入口处,伫立着一块长9米、高1.05米、重34.6吨的汉白玉题字碑,上面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中华世纪坛”。背面为“中华世纪坛序”。
圣火广场圣火台
圣火
中华世纪坛碑的北侧,是一个低于地面1米、半径17.5米的下沉式圆形广场,广场用960块花岗岩铺砌而成,象征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广场由周围向中心略微隆起。广场中心是一方形圣火台,一簇长明不熄的“中华圣火”,火种取自周口店猿人遗址。寓意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永不停息。广场东西两侧,有两道流水缓缓而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中华故土地图
圣火台北侧是一副镶有盘龙云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域(包括南海)地图,上面写着中华故土地图。
青铜甬道青铜甬道
圣火广场向北,是一条长270米、宽15米的甬道,自圣火广场,至世纪坛坛体。甬道正中,是一条总长262米、3米宽的锡青铜甬道,用特种合金打造。上面从南向北镌刻了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的时间纪年,用文字记载了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共7000多条重大历史事件辅以天干、地支等生肖图案,象征中华民族经历的漫长历史岁月。青铜甬道上有一层薄薄的流水,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不断,历久常新。漫步甬道,人影便映入水中,溶于历史,犹如穿越岁月时空,体味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历经5000年的文明史。由南至北,自下沉式圆形广场经与地面平行伸展的青铜甬道,至高39米的圆形主体建筑,在视线上呈现一个从凹到平而凸的过程,给人以升腾之感。将整个中华世纪坛的场景设计和精神寓意推向升华。
主体建筑中华世纪坛的主体建筑,地下两层,地上三层,高39米,直径85米,由静止的回廊和旋转的坛面组成,旋转坛体设计成呈19度坡型。旋转的坛体重32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旋转坛体。旋转坛体采用轨道式的方案,旋转机构机械金属结构拼装有1900个构件。旋转坛体环绕外立墙一周镌刻有56个民族象征图饰,由米黄花花岗岩雕刻而成。回廊有青铜铸造的40尊“中华文化名人”肖像雕塑。
馆内雕像雕塑人物具体包括:老子、孔子、司马迁、司马光、蔡元培、孙子、马寅初、管仲、邓稼先、张衡、沈括、徐霞客、李四光、贾思勰、李时珍、林巧稚、祖冲之、华罗庚、朱载堉、蔡伦、毕升、黄道婆、李冰、詹天佑、梁思成、屈原、李白、杜甫、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鲁迅、茅盾、郭沫若、吴道子、齐白石、徐悲鸿、王羲之、冼星海、梅兰芳。
坛体中央世纪坛旋转钢结构的中央,是一个直径达14米的水平圆台,这里可作为文艺、歌舞、交响乐等大型露天演出活动的中心表演台。斜面上方的台阶,则可容纳上千人观看演出。
主题寓意雕像
中华世纪坛静止的回廊与旋转的坛面寓意着中国古老“乾”“坤”的哲学思想,整体寓意为“天地合一”。世纪坛上的圆形旋转坛体,可每3至12个小时转一周。它象征“乾”,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追求和任何环境下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环抱旋转坛体的下半部分包括两侧静止的回廊象征为“坤”,表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容乃大”之意,“乾”,指天体永恒运动,从不停息。寓努力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之意。“坤”,为大地能包容万物,兼容博大,寓意和为贵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吸收一切先进科技发展的精神。坛体上方旋转坛体上方,耸立着一根高达27.6米,与平面呈45度夹角的“时空探针”,造型是时空永恒延展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探针的顶端与内部旋转体的中心在一条垂直线上,从理论上说,这个点是静止不动的,做到了主体建筑动静呼应。
主体结构一层中央是世纪大厅,大厅直径为39米,面积为1171平方米。世纪大厅内设有题为《中华千秋颂》的大型浮雕环形壁画,采用主题分类与编年体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脉络与沿革。周长117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同类品种的壁画。二层的环型艺术大厅,装备有当今国际最先进的展览技术和设备,这里将成为世界各国及全国各地的艺术精品来京巡回展示的场所。中华世纪坛的世界艺术馆,是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由世界文明陈列馆、专题陈列馆和数字艺术馆等三部分组成,展览展示面积约2万平方米。
附属广场世纪坛主体结构东侧为世纪钟广场,中华世纪钟就安装在这里。据称,这口重50吨、高6.8米、下口径3.38米的铜钟,各种主要参数超过了现存北京大钟寺的世纪钟王——永乐大钟。世纪坛主体结构西侧为国歌广场。
北京节拍
中华世纪坛举办活动图片
中华世纪坛曾连续举办四届的“奥运节拍”是宝贵的奥运文化遗产,为深度开放利用这个遗产,奥运会后“奥运节拍”文化广场活动继续举办,2009年更名为“北京节拍”。2009年的活动以“为奥运奉献者而歌”为主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筛选和编汇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的精彩表演节目,形成了一台将体育展示与文艺演出有机结合,充满时尚、活力的别具特色的演出,慰问了北京奥运会的工作者和志愿者。活动主题鲜明,时代感强,极具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探索了文化与体育相融合的新型娱乐形式,体现了共同参与,创造和谐的主题。为了继承和发扬奥运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协调社会资源,把奥运遗产深度开发、场馆的赛后利用和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展示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魅力,拓宽国际交流和合作渠道,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和残奥事业的持续发展,打造奥运城市文化品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主办的“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拟于2010年8月8日-8月23日举办,其重点是“夏日文化广场活动”,主会场设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华世纪坛“2010北京节拍文化广场”是其分会场活动,将在体育文化节组委会的统筹领导下开展工作。
中华世纪坛文化广场在2004年11月5日,就已荣获文化部群艺司授予的“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北京节拍”立足于中华世纪坛文化广场,配合北京市实现世界城市的建设发展目标,服务于打造北京市文化软实力。在每年的8月,将组织展示、展演国内国际最新艺术形式和文娱精品,丰富市民夏季文化娱乐生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继续打造北京城市文化广场活动品牌,促进北京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增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形成北京市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2022年7月16日,由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传承人钟连盛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赵春明联手创作的景泰蓝日晷《世纪荣光》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正式发布,并被中华世纪坛永久馆藏。[2]
精品展
2022年9月2日至11日,“艺像·回眸——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历届精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4]
历史文物展
2023年1月4日,据极目新闻消息,《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开展,展览中围绕和田美玉、于阗乐舞、文字文书、贸易交通、佛教传播等内容展出220余件文物。[5]
中华世纪坛是2001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获奖工程之一,该工程由北京城建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北京城建新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0三研究所、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参建。
2020年12月21日,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军事博物馆西侧)
乘车路线中华世纪坛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中央电视台与军事博物馆之间)
公交:
军事博物馆站:1、21、52、94、65、68、78、85、99、308路。
玉渊潭南门站:32、65、78、85、414路。
地铁:
地铁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A出口。
地铁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E出口。
驾车:
复兴路自东向西驶,过军事博物馆右转。
复兴路自西向东驶,过京西宾馆右转至羊坊店路,到第一个十字路口掉头,过复兴路十字路口往北。
玉渊潭南路,行车至路北侧的中华世纪坛停车场。[3]
上一篇:贾家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