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简介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21年12月,余华当选为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1960年4月3日中午,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现为浙江省中医院)。1962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至海盐县。1967年至1977年,先后就读于海盐县向阳小学、海盐中学,在此期间他通过海盐县图书馆的书籍、街道上的大字报等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77年,参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落榜。1978年3月,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由于向往海盐县文化馆的工作,19岁的余华开始尝试写作。1979年,赴宁波进修口腔科,期间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对他的早期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0年至1982年,除上班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用于阅读和写作。
1983年1月,在《西湖》杂志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2月,在当时影响较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随后借调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1984年1月,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小说,其中《星星》获得当年的《北京文学》奖;5月,在《东海》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8月,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上一篇:七位数中奖规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