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年龄符合我国古代总角
我国古代总角所指的年龄段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代的儿童会把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指的是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出自《礼记·内则》。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年龄段是:八九岁至十三岁。《礼记·内则》:“拂髫,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用“总角”借指童年时期。总角是古人对孩子幼年时的一种泛称,一般八岁到十四岁的未成年时期都可以被称为总角。因为古代孩子没长大的时候喜欢把头发梳成两个小角似的模样,总角之称也就是这么来的。总角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之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详细解释
1、中国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 笺:“总角,聚两髦也。” 孔颖达 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陈书·韩子高传》:“ 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2、借指童年。《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晋 陶潜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华 (张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南朝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
总角出处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幼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朝鲜民族中,称未成年的男子为“总角(总角)”,可以翻译为“小伙子”。
上一篇:莽荒纪的演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