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起源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清朝和宋辽时期。其中,元代称涮羊肉为“忽必烈涮羊肉”,清朝时期因康熙、乾隆的“千叟宴”中有羊肉火锅而闻名,宋辽时期则出现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这些说法都有历史记载,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记载,清朝的时候火锅就已经发展的即为完善了,康熙、乾隆时期就举办过几次极大规模的'千叟宴',里面就有涮羊肉这道美食,在《旧都百话》中记载,涮羊肉是由游牧民族吃羊肉的方法加以进化研究而来。在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提到过涮羊肉,不过此人对涮兔肉极为推崇,在这本书中对兔肉的涮法描写的极为详细,甚至连如何搭配调料食用也有记载,在说完兔肉之后,还说明猪肉羊肉都是可以涮的。
传统七种调味品的勾兑方法:芝麻酱(二八酱——80%芝麻酱,20%花生酱)、酱油为主,韭菜花、酱豆腐为辅,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自由。七种调料盛碗上桌,勾兑时,先放料酒、虾油、酱油、韭菜花,搅拌均匀后,放酱豆腐、芝麻酱,用勺顺时针搅拌,最后,再根据客人的要求,放辣椒油。这样勾兑的调料,搅拌均匀,而且,由于液体的先放,固体的后放,搅拌时不沾碗。顺时针搅拌,使搅拌的调料不散不泻。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更加突出调料的香味,而对传统的调料进行了改革。除了保持了传统风味中“辛、辣、卤、糟、鲜”的成分,更加突出了调料香味。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挪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上一篇:笔记本电脑防尘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