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
向戌(生卒年不详):子姓,向氏,名戌。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左师,食邑在合,一称合左师。
从春秋前期齐桓公创霸业起,直到春秋中叶之末,晋、楚再盟于宋止,诸大国为了争霸砍杀了百余年,中小国家不仅要贡纳财物,而且受战争之害也颇为深重。地处晋、吴、齐、楚交通要道之间的宋、郑两国吃尽了大国苦头。
人尽皆知:春秋无义战。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互相征伐。各国征伐不仅是自身损失严重,那些地处交通要道之间的小国家更是吃尽了大国的苦头。于是其中的一个小国家宋国先后进行了两次和平斡旋。第一次弭兵会盟由宋国执
向戌弭兵
政华元于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召开。但是第一次会盟很不成功,毕竟会盟的主要大国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不好,双方的仇隙长达半个多世纪,不可能由一次会盟就解决。四年之后晋楚两国就爆发了鄢陵之战。鄢陵之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楚国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战胜国晋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晋厉公想乘胜消灭晋国的一些有权势的贵族,可是在除掉郤氏家族后却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大乱。秦国又经常趁机袭扰晋国,这一下晋国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先决条件到了这种情况下,各国普遍厌战。宋大夫向戌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他的弭兵活动。向戌和晋楚两国的当权者关系都比较好。他就借这个机会来往奔波于齐、秦、晋、楚四国之间。晋国的韩宣子表示:“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葘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因而晋国赞同了向戌的倡议,“楚亦许之”。然后齐国、秦国等国家也先后表示赞同。四个大国既然同意,那些小国家更同意了。
歃血为盟这样,在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大会就在宋国的西门之外召开了。这次弭兵大会由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14国使者参加。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大会参加者并不都是国君而是各国的公卿。这很有效地说明了当时各国的权力已经出现了下移,大权未必掌握在国君手中。
大会刚开始,楚国就先提出一个“晋、楚之交相见也”的方案,也就是说两国的附属国都要承担两倍的朝贡。本来晋国的从属国占据多数,按照这个方案实行晋国就吃了亏。最后商定除了齐国和秦国之外。其他国家都要“交相见”。这一点,晋国又让了步。最后与会14国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与楚国实力相当,朝拜晋国而不朝拜楚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秦国,作为独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国的盟国,
春秋战车
不敢朝拜晋国。弭兵会上,和上次一样,杀气腾腾。楚国的令尹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楚人衣内皆裹甲,准备动武,以求做盟主,坚持在盟会时,先进行“歃血”。楚国达到目的之后,在载在上写名时,先写上晋国,第二次弭兵之盟在很紧紧张的气氛中结束。最后楚国当上了盟主,晋国又让了步,会盟拖拖拉拉开到了七月才结束。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两国基本上平分了霸权,但是相比之下对楚国更有利。大国是不会放弃武力的,而是借机沽名钓誉。这次大会上晋国和楚国赤裸裸争夺霸权就是例证。毕竟这次弭兵大会是召开了,召开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这次的弭兵大会,吴、越两国均未出席,也就是说,他们不管中原那个会议的决议,该打还是打。这样,中国的战场,则由中原转向东南地区的楚、吴、越间进行了。
不过,之前各国的交锋暂时转移了国内的矛盾,这下各国停战了,先前没表现的内患现在发生了。大臣篡权了,像鲁国,政治军事一分为三,君主成了空的了。弑君的话也多了起来。这三大结果让春秋正式转入后期,更乱了。
第一种说法是向戌为了诸侯和平不顾自己的劳苦,受到诸侯称赞。诸侯觉得向戌抛弃自身的安危长年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实在太辛苦了,只是为了天下和平这一信念,自己的安危冷暖完全置之度外。他们心里感激向戌,送给向戌许多珍宝。向戌说:“我一向视金钱如粪土,视道义如生命。如果我收下金钱和珍宝,岂不是把道义出卖了吗?”他拒绝不受。[1]
第二种种说法是会盟的发起人向戌自认为有功,请求国君的赏赐,宋公封给它60个邑。他沾沾自喜,
向戌
向司城子显示一番。不料子罕直接把他批评了一顿:“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说完他把那束封邑的册命竹简砍掉,丢在地下。向戌哑口无言,只得辞去封邑,还表示“我将亡,夫子存我,德莫大焉,又可攻乎?”[2]
但不可否认的是向戎发起的弭兵大会成功召开了,这次会盟基本上稳定了晋楚之间的争霸矛盾。这次弭兵会议结束后,晋楚之间40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其他各国虽有边界矛盾冲突,但规模不大。由于战争减少,各国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农业和经济上面,虽然那些小国要向晋楚两国纳贡,民众有了一定的负担,但毕竟能够少服兵役,各国解除了战备,减少了战争的侵害,社会环境变得安定了。
向戌弭兵的意义也在于此。[3]
上一篇:魏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