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真达锅庄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3-05-14 11:28:30编辑:运动君

石渠县

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境内及周边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先民们以游牧为主,史称为“羌”。东汉末期(公元220年),有氐族迁人,因历年已远,多与羌族融合同化。《后汉书西羌传》称“北部近陇西(甘肃)者曰羌”,其对“西羌”述称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魏晋时期,青海吐谷浑勃起,逼逐陇西境交之羌,羌人退居赐支(黄河上游)以南。康境约二十余部落。当时居于康北的有嘉良、薄绿、东女、歌邻、白狼、造积、南水、弱水、悉懂、清迷、出霸等部落。境内之先民,当为这些部落之一或是经变迁融合后之分支。[2]

隋代,党项羌建立附国。《隋书?附国传》称:“主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其国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国有二万余家,号令自王出。”按其所述之地理位置,当时石渠县应为附国地。隋大业四年(608年),附国遣使人朝,举土内属。

唐朝时,吐蕃日兴,其势力不断向金沙江以东地区扩展,先后将诸羌部落统一。贞观十二年(638年),附国为其所灭。据《安多政教史》载,其时置下多康六岗。石渠县当属吐蕃王朝统治之下多康六岗的色莫岗地区。唐末,吐蕃势力崩溃,部落复起。

北宋时期,灵葱(今德格俄支)一带部落兴盛一时。据传,其传奇人物格萨尔王纳各大小部落于一体,建立传说中的灵国—称岭国),即史称之灵藏。石渠县当时为其属地。朝廷当时对藏区实行“归者收纳,乱者必讨”的政策,不乱则放任之。

元朝在藏区推行“因其俗而系其人”的“士官治土民”政策。以俄支(今属德格)为中心的康北地区,实行特殊建制,先后于俄支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朵甘思招讨司”、“朵甘思等处充粮总管府”,隶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代袭元制,以俄支为中心的灵藏一带于洪武二年(1369年)受明太祖之诏归顺朝廷。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在灵藏(今德格俄支)置“朵甘卫指挥使司”,翌年(1374年)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后又增置“朵甘思宣慰使司”及“朵甘思招讨使司”,改元代之“朵甘捕签司”为“朵甘巡检司”。石渠县属之。

清初,本县并邓柯地区有“蒙葛结长官司”、“灵葱安抚司”、“春科高日长官司”、“春科安抚司”等士司机构,先后于康熙、雍正年间(1719-1728年)归顺朝廷。其后德格土司势力不断扩张,石渠地区逐渐受约于德,直至1909年6月以前,石渠县均属德格士司宜慰司管辖,隶四川省雅州府打前炉厅。

清朝初年,石渠县为蒙葛结长官司辖地,辖区大致为今之扎格、扎麦、扎多三个工委之疆城,后因德格士司势力崛起,并逐步取灵葱家族而代之,当时除灵葱土司所属俄支、春科等地外,石渠县并康北大部地区及西藏昌都等地均为其辖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赵尔丰改土归流后,石渠县疆界北与青海达日交界,东至雅砻江与青海果洛交界,东南至格迷贡马与甘孜交界,南至起坞与德格交界,西南至菊母与邓柯县交界,西至金沙江渡口与玉树县交界。面积九万二千六百余方里,约合23150平方公里。

民国初年,石渠县疆域与清末同。民国七年(1918年)被藏军占领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其间,废川边特别行政区在各县之设置,恢复土司制。石渠县隶属西藏地方政府设在龚垭(今德格垄垭)的军政合一“德西”机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以后,隶属西康特别行政区,恢复民国初年设置,疆域亦同。

1950年至1978年,石渠县疆域与光绪三十四年划定时大体相同。其中,东北部的称多、香秋两村刘归青海;西以金沙江渡口为界改为以歌乌山脊为界。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州。1978年,撤销邓柯县建制,原邓属5个公社并原邓柯县府所在地划归石渠,计石渠县疆城在原来基础上增加2240.33平方公里,达25141平方公里。分别与两省八县接壤,即北连青海称多、玛多、达日,西接青海玉树,东毗色达、甘孜,南邻德格并与西藏江达隔江相望。截止2018年,全县共辖23个乡(镇、场)166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州。1978年,邓柯县撤销,将洛须区划入石渠县。1990年全县辖4区22乡1镇。至2012年,石渠县已辖2个镇、20个乡。[3]

2020年2月1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石渠县退出贫困县。

2021年8月,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位置境域

石渠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东南面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石渠县阿都措自然环境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东北为巴颜喀拉山脉,西南为沙鲁里山北段,东缘吉根巴俄达者山峰海拔5334米,其北贡嘎拉者山峰海拔5325米,全县平均海拔逾4520米。[5]

气候

石渠县属北亚寒带气候区。属北亚寒带气候区,气候寒冷,春秋短暂,无夏季,冬季寒冷漫长,降水少,冬春风大,5-8月降雨、雪、冰雹,其余个月均为降雪,光照充足,空气干燥,气压低,天气多变寒潮活动频繁。近3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0.9℃;历史最高气温23.5℃;历史最低气温-37.8℃。[4]

土地资源

至2011年底,石渠县土地总面积25191平方公里,拥有可利用草地1908342.8公顷。据四川省遥感中心2001年对石渠的调查表明:石渠有着大片的湿地,面积为30256公顷;同时石渠的草地沙化面积也比较严重,目前有草地“三化”面积已达1837732公顷,占幅员面积的72.95%。[6]

生物资源

石渠县境内药材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既有珍贵药材品种,又有大宗粗药材,是甘孜州药材主产区之

白唇鹿

石渠县药用植物已查明的有271种,

石渠县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大黄、羌活、知母、马勃等野生动植物药材。“石渠白菌”,享有盛誉。珍稀动物有羚羊、野牦牛、丹顶鹤等,还有鹿、盘羊、野马、獐、狐狸、水獭、旱獭等。盛产农产品“邓柯枸杞”,野生植物“人参果”遍地皆是。

石渠县境内有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二级保护动物34种。2011年来,全县仅有省级白唇鹿保护区二处,在国家日益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的今日,石渠有望凭借野生动物的自然优势,成为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的基地。

水资源

境内河流水系呈树枝状或羽状展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水资源总量为68.25亿m3,其中,地表径流水67.65亿m3(包括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计算的地下水资源储量16亿m3),湖泊储水量0.6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53.5万kw。县域高山湿地面积高达708.4万亩,其中可利用湿地面积623.55万亩,占全县草地总量和可利用量的22.03%和24.75%。主要类型有走茎灯心草湿地草甸14.7万亩,四川嵩草湿地92.8万亩;蒿草、苔草、杂类草湿地600.9万亩;走茎灯心草、杂类草湿地0.9万亩。

区划沿革

解放初期,沿袭民国时区划,石渠县设8乡、18保,邓柯县设4乡,55保。

1952年5月,建立中、东、西三个区人民政府。全县区划为3区、29村。区直辖村,未设乡。

1957年,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

1958年,改“区公所”为“区人民委员会”,中区辖9村,东区辖11村,西区辖8村。

1959年12月,全县共建15个乡。中区辖菊母、蒙宜、宜牛、虾扎、起坞五乡,西区辖俄多马、德荣马、嘎依、长沙贡马、格蒙五乡,东区辖瓦须、长须贡马、温波、长沙干马、阿日扎五乡。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乡政权机构瘫痪,各区、乡人民委员会被取消,相继成立“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至1969年,各区、乡革命委员会成立。

至1975年,全县共建立18个人民公社。其中:原虾扎乡革委会改称向阳人民公社;将原宜牛乡所属的宜牛村、本日村和阿日扎乡的解放一、二村划出,建立宜牛人民公社。原宜牛乡的蒙沙村、新荣村划出建立新荣人民公社。将原俄多马乡一分为二,分建红旗人民公社和团结人民公社。将原长须贡马乡的干马村分出,建长须干马人民公社。其余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中区革命委员会辖菊母、蒙宜、宜牛、向阳、新荣、起坞六个人民公社,西区革命委员会辖红旗、团结、德荣马、嘎依、长沙贡马、格盂六个人民公社,东区革命委员会辖瓦须、长须干马、长须贡马、温波、长沙干马、阿日扎六个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区划为3区、18个人民公社。

1978年3月,撤销中区、东区、西区三个革命委员会,称区公所。1978年12月,店邓柯县建制撤销后,将其洛须、真达、奔达、正科、麻嘎五个人民公社并入石渠县,组建洛须区,设洛须区公所。至此,全县区划为4区、23个公社、163个生产队。

1981年4月,全县撤销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全县区划为4个区公所、23个公社管理委员会、163个生产队。

1984年,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人民政府,其中;向阳公社改为虾扎乡,红旗公社改为俄多马乡,团结公社改称瓦土乡,新荣公社改称蒙沙乡,全县区划为4个区、23个乡、163个生产队。

1986年10月,撤销菊母乡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尼嘎镇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撤销中、西、东、洛须四个区公所,其所属乡、镇由县直辖。分设扎格(原中区)、扎麦(原东区)、扎多(原西区)、洛须四个工作委员会,同时,撤销洛须、瓦土二乡,新建洛须镇人民政府,原瓦士所属划归俄多马乡人民政府。

2012年8月31日,撤销俄多玛乡人民政府,同时成立色须镇人民政府。

2013年8月31日,撤销虾扎乡人民政府,同时成立虾扎镇人民政府。

2014年7月11日,撤销温波乡人民政府,同时成立温波镇人民政府。

2015年9月8日,撤销蒙宜乡人民政府,同时成立蒙宜镇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13日,撤销阿日扎乡人民政府,同时成立阿日扎镇人民政府。

区划详情

2018年底,石渠县辖7镇15乡1国营牧场。[7]

石渠县区划详情尼呷镇色须镇洛须镇虾扎镇温波镇蒙宜镇阿日扎镇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德荣马乡长沙贡马乡呷衣乡格孟乡新荣乡宜牛乡起坞乡长须贡马乡长沙干马乡长须干马乡瓦须乡国营牧场人口

根据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石渠县总人口63489人。

至2011年末,石渠县总人口8.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972人,非农人口3648人,藏族58115人,汉族14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86‰。主要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14年末全县常住人口979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0‰;户籍总人口96296人。[13]

2021年6月3日,甘孜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公布,石渠县常住人口为103633人。[1]

综述

2010年,石渠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亿元,比2009年增长11.6%。

2011年石渠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231元,比上年增长1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19元,比上年增长30.3%;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497万元,比上年增长39.6%。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75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亿元,贷款余额1.17亿元。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7068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422万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887万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79万元,增长8.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227元,增长-2.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76美元。

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2亿元,同比增长6.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4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亿元,同比增长5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1亿元,同比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881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0572元,同比增长10.6%。

“十三五”末,石渠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66倍,年均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3倍,年均增长8.8%,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88.26亿元,扩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9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6倍,年均增长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06万元。

第一产业

石渠县以畜牧业经济为主,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牧业县。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317.13万亩,耕地面积6.89万亩,林地8.54万亩。

2010年石渠县投入资金356.17万元,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建设6.67万公顷,完成俄多玛乡优良牧草种植示范推广项目建设533.33公顷,治理鼠虫害草地7.67万公顷,人工种草396.67公顷。年末各类牲畜存栏57.23万头(只、匹),肉产量7191吨,奶产量1.26万吨,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22.36%、20.33%和15.30%。年内,农作物播面积2490.2公顷,粮食总产量4959吨。

2014年,农业增加值11853万元,比上年增长6.0%;林业增加值1312万元,增长6.3%;畜牧业增加值26108万元,增长12.5%;渔业增加值48万元,增长-45.5%。服务业增加值101万元,增长5.2%。

粮食生产实现“丰产提质”。2014年粮食总产量为7846吨,比上年增加680吨,增长9.5%。

畜牧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437740头,比上年增加2.5%;各类牲畜出栏83001头,比上年增加6.7%。肉类总产量达到4489吨,增长6.0%;牛奶产量12602吨,增长-6.2%。

第二产业

石渠县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慢,主要企业有农机修配,砖瓦、电站等小型工业企业10个;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11万元,同比2009年增长24.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4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91.35%。

2014全年工业增加值980万元,增长21.2%。

第三产业

至2008年底石渠县有商业服务网点158个,其中国营38个,集体26个,代购代销8个,个体86个,遍布城乡。

2010年石渠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37.2%。2010年石渠县打造“太阳部落”、“石刻王国”、“双格文化”、“真达锅庄”文化旅游品牌,接待国内外游客6.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17万元。

201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25万元,增长10.1%。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85万元,增长9.7%;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0万元,增长12.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442万元,增长9.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83万元,增长10.3%。

民俗文化

石渠在甘孜州西北部,与青海称多、达日、玛多接壤,距离康定696公里,距离成都1054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为4250米,比拉萨还要高600多米,气候相当恶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因境内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7℃,最冷的时候是-45℃。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走婚

石渠还拥有独特风俗,在这里,男女恋爱是不受束缚的,这里的婚俗有一点像泸沽湖边的“走婚”,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在一起。小伙子半夜来到姑娘的花楼下,先对歌对上“接头暗号”。接着就以极其迅速的动作爬到了楼上。原来这摩梭人的房屋都是用圆木搭建而成的,那圆木上面的缝隙足以手脚并用,承受全身的重量并上行。走婚也不意味着随便换人。虽说是男不娶女不嫁,但要确认正式的关系,男方家还是要来提亲的,特别是生了小孩以后,就是固定的了。

游牧

社会文化

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迁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

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法事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平方米的帐篷寺庙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

民间故事

农村牧区广为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有神话传说、爱情故事、人物故事等。故事大多取材于农牧区生活,有赞美坚贞爱情的,有崇尚英雄人物的,有鞭笞丑恶的,有讽刺贪婪的……境内一山一草、一石一树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数量多,题材广泛。如:广为流传的《格萨尔王传》;爱情故事:《黄鸭》、《青蛙王子》、《茶和盐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阿口登巴的故事》、《聪明人的故事》、《两个喇嘛》等;寓言和童话:类有《愚笨的青蛙》、《去拉萨的路上》、《机智的麻雀》等。这类故事一般一个接着一个,既独立,又关联,成为系列故事,格调滑稽,风趣,辛辣,把剥削者贪婪又愚笨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民间歌舞

石渠境内民间流行众多的山歌、劳动号子、弦子、锅庄、民间弹唱等,其内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曲调多样,有的如涓涓细流,微风拂面,有的似高山大川,气势恢宏,有的悠然风趣,有的情真意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间艺术形式,充满着浓郁的草原气息。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民间歌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草原。

藏戏

藏戏传入石渠境内大约在16世纪中叶,当时境内以色须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庙相继建立,作为寺庙乐舞的藏戏即随之传入,历经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集传统精粹和地方特色为一体的藏戏剧种。

石渠藏戏是一种源于寺庙祈神活动和民间生活的戏剧.其取材分为两大类,即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如《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米拉日巴》、《志美更登》等。

服饰

藏袍是藏民族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主要服饰。其特点为古朴曲雅、美观大方。其结构为大圆领,开右襟,左襟大、右襟小。其工艺精湛,选料讲究,融合了传统服饰与现代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民族服饰。

帐篷

有人说不到石渠,不知草原之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石渠的居住所均以帐篷为主。帐篷样式多样,特色各异,但以牛毛帐篷为主。石渠帐篷在藏区都享有较高的美誉。

岩画

石渠岩画,位于广袤的四川甘孜石渠,2016年12月由考古专家发现研究。据考证,它们陆陆续续“诞生”于公元前几百年至公元800年前后。部分图像因岁月的侵蚀,暂无法辨识。4处岩画中,考古人员找出了40余头动物,9个人物。其中的牦牛、大角羊、大角鹿为高原特有的动物形象。

石刻

早在2010年至2012年,石渠县就因发现了壮观的吐蕃时期石刻群,受到考古界关注。石刻群形成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展现着大日如来像、菩萨像、度母像、古藏文题记等吐蕃时期流行的典型题材。这是四川省境内首次发现成片的吐蕃时期石刻,首次在雅砻江沿岸发现吐蕃石刻,因而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地方特产

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

高原特有的菌类植物,产于海拔4200米以上的少数地方。生于草丛时呈金黄色,晒干即为白色。白菌内含钙、磷、铁等矿物质,又富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营养价值很高。

邓柯枸杞

邓柯枸杞

枸杞子,属植物茄科落叶灌木,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枸杞有滋肾水、益精气、润肺、清肝热、明目之功效。主治虚损痨伤、咳嗽、目赤生翳、肝虚下泪、经络虚痛等疾病。

川贝母

川贝母

川贝为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百合科多年草本植物暗紫贝母、卷叶贝母、甘肃贝母和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简称川贝。

牦牛皮

牦牛

具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的石渠,仅牦牛就达45万头,每年可提供牦牛皮11万张以上。而牦牛皮具有浓、柔软的毛发特性,生产出毛革一体的产品具有防油、防水等功能。

九龙花椒

九龙花椒

九龙花椒粒大肉厚,油润色鲜,因其香醇可口久负盛名,其中又以“正路椒”、“大红袍”、“高脚黄”等更为出名。九龙乃渠所产花椒又名“贡椒”,原先曾为宫廷御厨调味必备品。

石渠县风景

石渠县境内有马石公路南接川藏公路北线(国道317线);石(石渠)歇(青海歇武)公路,是出川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

交通建设投入资金7967万元,其中完成通乡公路40.6公里,完成11个乡镇36个村305.3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建成洛须农村客运站。

2012年以来县内各乡镇开始实现马路通。

石渠县是处于风雪高原地带,成都至石渠没有直达的班车,只有先到康定然后从康定转车去石渠,需要两天一夜能到达。

玉树巴塘机场距县城100多公里,是石渠较方便的交通方式。玉树机场有两条航线,分别是玉树到西宁往返,东方航空公司执飞,每天两班。玉树到成都往返,每周一,三,五,七各一个往返。

基础建设

2011年石渠县在农牧区、农村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01亿元,完成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建设7.33万公顷,完成草原灭鼠治虫7.33万公顷,实施草地围栏建设800公顷,卧圈人工种草400公顷,建立抗灾保畜基地66.67公顷。兑现退牧还草工程饲料折现补贴1438.42万元,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157万元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16万元;兑现草原生态补偿资金1.23亿元。

教育事业

至2010年底石渠县有在校中小学生9201人。投入各类资金3800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0000余平方米,投入资金2500万元新建洛须中学,购置课桌凳及实验设备1.9万套。

2011年石渠县新建、改扩建校舍29390.72平方米,投入资金6284.1万元,投入财政资金34万元用于资助困难牧农民子女就读大、中专学校;投入1250.77万元用于寄宿制学生生活,选派96名牧农村学生到内地接受“9+3”免费中职教育。

截止2014年底,乡镇标准中心校23所,村点小数21所。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97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69%。

截止2014年底,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数26个,医院、卫生院病床数110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304人。

文化事业

2010年石渠县松格嘛呢石经城、巴格嘛呢墙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达锅庄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资金100万元,建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0个农家书屋及寺庙图书室。

生态建设

2011年石渠县投入资金5809.4万元。实施森林管护17.51万公顷,草原节水灌溉113.33公顷,防沙治沙466.67公顷,治理水土流失2平方公里;完成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7.33万公顷,草原生态补偿工作正式启动;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生事业

2011年石渠县共投入资金3.38亿元,完成25个牧民定居点新村建设,建成牧定房屋3223户,定居点公路23.60公里,人口安全饮水压水井409眼、明井67口;建成10千伏输电线路5.53公里,0.4千伏输电线路22.25公里;修建村民活动中心8个,防洪堤6630米,太阳能路灯27盏,公厕13个,垃圾收集点18个。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36.8万元,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金861.98万元,解决了12314名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发放便携式太阳能电视机3980台;三是完成廉租房建设30套,启动并实施干部职工“安心工程”,兑现“安心工程”资金4255万元;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425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城市低保大幅扩面,享受农村低保人数36052人,城市低保1072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100.06万元和城市低保金297.1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75573人,参合率达98%,补偿牧农民医疗费1415.68万元,受益群众77621人次。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扎溪卡

石渠县风景

发源于石渠西北部巴颜喀拉山的雅砻江,蜿蜒流往石渠东南部。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构成了扎溪卡完美的风景,形成了18个风情独具的草原游牧部落;气势磅礴的色须寺、神秘的志玛拉宫等。石渠县境内的雅砻江流域丘浅谷宽,水流平缓,草坝连绵,形成了广袤的扎溪卡大草原。普公坝草场

位于石渠县中部,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场,也是四川省最典型的高原生态系统区域。

丹达沟

又称神秘谷,位于洛须境内,其风景幽雅别致、夏秋相异,海拔由3600米至4000多米,呈现出低山森林向高山草坪过渡的特征,独具“一沟有多景,多景各独特”的妙趣。沟内溪水淙淙、奇石相布、异兽竞蹄、花草相依、置身沟内,犹如世外桃源之感。

扎加坝湿地

石渠地处雅砻江、金沙江、黄河(查曲支流)的三江河源头,以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屏障,构成了天然湿地环境的广泛发育基础。天然湿地既是重要绿色生物水库的形成地区,更是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扎加坝湿地是青藏高原的生态宝库湿地。

呷依温泉

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02公里,藏语称为查曲卡温泉,又名八若温泉。相传很早以前此地为格萨尔的行宫之一,八若温泉是格萨尔和王妃珠姆以及手下30员大将沐浴之所。

金沙江第一滩

通天河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蜿蜒数十里,流入石渠县境内,始称金沙江,江水急湍、咆哮飞泻,交汇之处,因大自然神妙作用,两山环抱,使江水在此回旋,不断冲击两岸形成景色壮观的大沙滩。

利山巨石

松格玛尼石经城

它仿佛从天而降,又像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这就是“利”神山的山门,这里少有人来,禁止放牧。色须寺

又称色须贡马,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45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藏语“色须”意思是“戴黄帽子的部藩后裔”,据说色须寺为7户从蒙古流浪来的人家中一位名叫所巴(蒙古)下色登修建的。

松格玛尼石经城

位于石渠县城70公里左右的阿日扎乡境内,它始建于格萨尔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整个城高约10米、长60多米、宽30多米,是一座长方形的石头城,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进去后里面是一层层的玛尼墙,错综复杂宛如迷宫。

2020年8月,入选“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排名第66位。

2021年8月10日,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8]

2021年11月12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12]

上一篇:达利食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