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王
祭灶王
灶王又称“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火神”等,是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旧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1]中国商朝已有灶神之说。古代文献中,对灶王是谁有多种说法。
《庄子·达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记载。司马彪注解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淮南子·氾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当时祭祖灶神,属纪念性质。据说灶君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故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君何时回宫?大概是春节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汪葵《事物会源》则以黄帝为灶神。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与《事物会源》的说法,灶神就是这两位老祖宗的化身了。
而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器》时却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传说中的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视为帝兽时火官,后人尊为火神。火神本是为人类造福的,也成了火灾的代名词。
《吕氏春秋》则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
汉代许慎《五经异义》等书记载,灶神为苏吉利。又有人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庆忌,有六个女儿,都名察洽。
上述已有六说,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认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书》另立一说,分立东、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灶神就更多了。据称商朝末年,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历经多次浴血之战,终于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师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将领牺牲后,都能受封为神;但广大冲锋陷阵的士兵,战死沙场,却都未受到封赏。这些游鬼冤魂,死于归宿,心中不快,难免闹事。姜子牙了解这一情形后,便将战死的士兵封为灶神。这样一来,既可制止鬼魂闲荡寻衅,又可将家家户户管起来,可谓一举两得。[1]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中国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习俗,《礼记·月令》已有记载。秦朝将祭灶神作为“五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成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如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于是,天子始亲祠灶。”南北朝以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成为民间的习俗。隋唐以来,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续到近代。[1]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灶神每月最后一日上天,为的是向天尊汇报人们的善恶功过。罪大的“奇纪”,减寿三百天;罪小的“奇算”,减寿一百天。《易内戒》也有类似的说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报告人的过失。司命神根据灶神的汇报,按照过失大小来剥夺人的寿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职权就这样逐渐扩大,由管一家饮食而变为操一家生死祸福,并且随时记人功过善恶。[1]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从前北京有许多灶王庙,家家户户供灶王爷。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风俗。[1]
唐代以前,习惯上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于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后,灶神上天的时间发生了变化,江北地区的习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区的风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王上天之日。[1]
旧时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唯恐得罪这位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使者。祭灶时,一面烧香磕头,一面口中念祷,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讲好话,不讲坏话。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给灶王爷吃的,只要将其灌足酒、使其吃饱饭,灶神吃了人的东西后自然嘴软,只好捡好事向玉皇大帝汇报了。此外,祭祀者还把烤化的饴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无法说坏话。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里将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讨好灶君,目的是为了请其上天少说是非,讨个吉利。[1]
因为灶王的奏报与人们的祸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祭灶必须虔诚,并有所禁忌,不得触犯灶君老爷。据说西汉有个阴子方,祭灶虔诚,一心向善,因而发财,成为名震一方的巨富。清朝有一部《太上宝筏图》,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广积阴德,多行善事,灶王将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汇报,于是便得到了实惠:家中两人科举及第,跻身官场;老两口也健康长寿,安度晚年。这些故事,都说明灶君信仰在不断扩大,尤其对下层百姓影响极广。《敬灶全书》、《灶君宝卷》等书,劝人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义。[1]
过去人们习惯在灶门上,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寄托于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仪式。通常是先将灶君画像揭下,和元宝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则用花花绿绿的纸糊成轿子,将灶神、纸马放入轿内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轿上天。有的将“灶君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内焚烧,表示送灶王骑马上天。还有燃起一枝马尾松,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骑马上天。[1]
将灶王送上了天,还得负责接回来。灶王爷上天呆多长时间呢? 这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作向导,给千家万户带来吉或凶、福或祸。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伺察人们的善恶。[1]
还有一种说法是:灶君上天奏事,来回总共七回。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马纷纷乍解鞍。来复只须占七日,笑他人说上天难。”这就很有些浪漫主义的趣味,“笑他人说上天难”既豪迈,又潇洒,可体现灶王爷神通之广大。[1]
灶君老爷正月初一从天上回来,家家户户又可做祭祀,称作“接灶”。接灶很有点像为远方来客或外地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时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得罪了灶王爷,就怕以后“他”上天打你的小报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那就够你受得了。[1]
随便做什么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陈继儒所著《见闻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桩怪事: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时,一只家犬蹲在灶头上,他也不去赶它,任凭家犬凑热闹,依然照拜灶君不误。说来也怪,那只狗突然从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呜呼了。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之兆,但张悦却不动声色,镇静地对家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接灶一切如仪。后来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这桩事情传了出去,有人便断言,这是灶神保佑了张悦一家。[1]
对灶君的崇敬,除了毕恭毕敬的祀奉外,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由于对灶王爷既尊重,又畏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这些忌讳,主要是灶前什么东西不能放,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对女人,禁忌就更多了。[1]
对灶君避忌记载最详细的,当推《敬灶全书·灶上避忌》了。是书严格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1]
北京谚话有:“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之说,意思是腊八传来春节即将到来的信息,一到年关债主逼债,而二十三日是逼债最紧要的时候,所以是要命的关东糖,到除夕午夜吃饺子,一般债主按规矩就不来了。一些穷苦之家,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关东糖祭灶,因此,旧京民间有歌留传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1]
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为自古以来,在春节前后天气干燥是多火灾的时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扫尘土”。扫尘土不仅有益于环境卫生,还有益于防火,因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彻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个起火因素。[1]
上一篇:芳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