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九交响曲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优秀版本
DG 423 564-2 Mahler Symphony No.9,10 Claudio Abbado WPO 2CD 阿巴多 维也纳爱乐乐团SONY 39721 Mahler Symphony No.9,10 Lorin Maazel WPO 2CD 马泽尔 维也纳爱乐乐团SONY 88697 45369-2 Mahler Symphonies Leonard Bernstein NYPO 12CD 伯恩斯坦 纽约爱乐乐团 早期录音PHILIPS 470 884/885-2 Mahler Symphony No.9 Seiji Ozawa BSO 2CD 小泽征尔 波斯顿交响乐团DG 435 378-2 Mahler Symphony No.9 Leonard Bernstein BPO 2CD 伯恩斯坦 柏林爱乐乐团 现场录音DG 439 024-2 Mahler Symphony No.9 Karajan BPO 2CD 卡拉扬 柏林爱乐乐团ORFEO C228 901A Mahler S9 Hermann Scherchen WSO 1950 1CD 舍尔欣 维也纳交响乐团 现场录音 单声道TESTAMENT SBT8-1365 Otto Klemperer WPO Live Performances 8CD 克兰佩尔 维也纳爱乐乐团 1968年现场录音其他版本:1.巴比罗里1964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EMI,CDM7 63115-2,《企鹅》评介三星。2.西诺波里1993年指挥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45 817-2(2张),《企鹅》评介三星。3.布鲁诺·瓦尔特1961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Sony,CD编号SMK64452(2张)。这2张唱片上还有瓦尔特在现场排练的片断,《企鹅》评介三星。这首交响曲的历史录音可选布鲁诺·瓦尔特1938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UIT,CD编号CDEA5005,EMI,CDH7 63029-2,《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4.殷巴尔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版,DENO,CD编号CO 1566/7(+马勒《第十交响曲》,2张),《企鹅》评介三星。--------------------------------------------------------------------------------------------------------------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赏析
在第一乐章的草稿旁边,马勒用文字标下了“逝去的青春年华”与“离散的爱”这样的词句。他的门生布鲁诺·瓦尔特认为,第一乐章是“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遐想”,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所说的“遐想”,正是马勒关于青春与破碎的爱的一份冥思--马勒从死亡呛人的气味中嗅见了那些从天际高高飞来的花粉。马勒对自己的“放任”与“沉溺”也正在于此,即使“死亡”、“夜”以巨大延伸的力量逼近,几乎要掐分算秒,把尖利的指尖搭在马勒身上--他还是作为林中的少年,在充满春雾的夜泽旁,说着与他的遭遇无关的轻歌曼语--更重要的是,在马勒的幻觉中,大约瞥见了夭折的女儿的影子,这个影子在问起往事,并以亲情的方式与马勒深爱的一位幻美女郎的影子迭合为一--这是消亡的声音擦响在耳边的时刻,恰像俄尔浦斯不听神的戒令,只任那个回首所见的影子蜷曲、消失,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空洞。作品的第二、第三乐章被分别认为是一出圆舞曲与一个怪诞的幽默的组合--它可以说是马勒的内省章节,一种对自身沉浸于幻美之中的深深的嘲弄与愤怒。第二乐章奏出的主题具有乡村兰德勒舞曲的特征,是由单簧管与大管奏出的,它延展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却已标明从幻觉来到了现实之中。这两个与“遐想”无关的乐章迅速带过,在对位与急板中穿越,终于回到了第四乐章旋律徐缓的王国中。布鲁诺·瓦尔特在《古斯塔夫·马勒》一书中写道,这个乐章从小提琴开始,宛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吸收系统,把其它乐声汇入这个系统里,终于消失在无尽回响的寂静中,恰如在“蔚蓝的天空中”消失一样。瓦尔特所言,更多是从“告别”的层面上理解,我在这里倾向于勋伯格对整部作品的评价。勋伯格说,在整部作品中马勒传达的是完全主观的感觉,“看起来,仿佛它还有一位隐藏起来的作者,此人把马勒仅当作一个传声筒加以利用而已”。勋伯格所指大约正是那个隐形在马勒身后的化身--在末乐章所传达的不仅是瓦尔特所讲的“告别”,其中深深的沉浸不去的情愫是与第一乐章一致的。马勒在等着那个隐形者的到来,又目送它的消逝--正是青春、破碎的爱拼出的一张少年苏醒在夜空前的画像与面容,最后被夜遮没,宛若从没有来临一般。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评价
按照爱·唐斯的说法,“无论就其形式、速度与调性关系”,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用的都不是传统笔法。第一和最后乐章是缓慢的。中间加入了两个快速乐章。各乐章的调性都不相同:D大调、C大调、A小调,而末乐章则运用了远关系的降D调。”马勒在首末两个乐章倾入了极大的心力,是整部作品的重心所在,中间两个乐章像是快速嵌入的、使交响曲呈现出了一个独特的结构。马勒在一、四乐章充满自我倾诉色彩的旋律中,创造了一个自我的变形的面容。 当“死亡” 、“夜”在召唤马勒那张心脏病人的面孔时,他从时空深处举起了少年沉浸于爱意的脸庞。就我的感觉,马勒在这部作品中有着双重头颅--一重是被死神攫住的,他说起“告别”;一重是变形的少年的,它说起“来临”。马勒是在不顾一切地隐身的一位少年,与一位生命的女郎在一片林泽中相会,他要在百感交集的时刻把恋情的絮语完成。在马勒病倒前六个月,阿班·贝格获准研读第一乐章的总谱,他在一封信中说,这个乐章表现了马勒“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邃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但我感觉最深的仍是马勒转入乐曲主题之后秘密幽会般的沉浸与喜悦,一种在死亡之中突然清醒过来的新生感,旋律破碎般的优美恰把这种短暂的心醉神迷传达得淋漓尽致。
第九交响曲为什么叫死亡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被称为“死亡交响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贝多芬在完成这部作品后不久就逝世了。此外,在贝多芬之后,开始陆续有音乐家在完成第九交响曲后死去,因此这个称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虽然第九交响曲与“死亡”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代表它是一部阴郁、悲观的交响曲。实际上,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被公认为古典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宏大的规模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第九交响曲被称为“死亡交响曲”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本身具有死亡或悲观的色彩,而是因为与作曲家和音乐家的逝世有关。
上一篇:放声大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