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巴黎小情歌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3-09 19:31:59编辑:运动君

歌舞片的歌舞片的流行史

歌舞片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好莱坞。几乎与有声电影同时诞生,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歌舞片的诞生,但是由于缺乏声音这一方面的要求,人们将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汇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歌舞片在30年代开始盛行,并成为30、4O年代的流行时尚,出现了一系列经典的歌舞片,如我们熟知的《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号街》等。50、60年代达到辉煌,产生经典《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音乐之声》,70年代便开始萎缩,90年代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光影世界,世事浮沉,当科幻片、动作片、灾难片和恐怖片等轮番上阵后,往昔“歌舞升平”的时代虽然已经渐行渐远。而歌舞片在印度则依旧美轮美奂。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歌舞电影电影生产国,每年拥有全世界36 亿观众,在它的市场上,好莱坞电影仅占6% 的份额。以孟买为中心的南好莱坞电影,以“无歌舞不成片”的传统为世界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从50 年代风靡中国的《我的情史》,到新世纪红遍全球的《印度往事》,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但印度电影依旧是歌舞升平、如梦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摆脱以前的模式,推陈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片。今天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电影人的带领下,呈现出新的现代特征。我国歌舞片的雏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单纯,没有好莱坞的豪华阵容,也没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发展不够成熟,加之数量又少、不成规模,观众自然也形不成对中国歌舞片的认识。1931年《歌女红牡丹》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为上海娱乐电影的一种主要形式。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闲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万里寻兄》清新感人;由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根据美国百老汇歌剧《歌剧魅影》改编而来,在上海创下了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纪录,其中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没。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经开始在电影中闪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路天使》。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风靡一时,尤其是邵氏的《花团锦簇》和《千娇百媚》,其豪华的歌舞场面蔚为壮观,是着力模仿好莱坞金碧辉煌、歌衫俪影之风格的经典作品,堪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媲美。我国的现代歌舞片比较有影响的是香港导演陈可辛的《如果爱》。陈可辛怀揣着“中国50年来第一部真正音乐剧电影”、“3 年来最盛大的中国歌舞片”的理想,使《如果·爱》终于在2005年末粉墨登场,一场豪华的歌舞盛宴刹然间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通览世界歌舞片发展史,美国和巴西的歌舞片从把简单的舞台剧搬上荧幕到现在的制作商业歌舞大片同为歌舞片,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而中国的歌舞片经过多年停滞之后,现在正在尝试改进注入新的活力。是巧合,还是事出有因,下面就通过以新世纪好莱坞,巴西和中国歌舞片代表《红磨坊》,《巴西往事》,《如果爱》这三部影片艺术创作特色上的比较来探讨新世纪歌舞片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寻求当代成功的歌舞片所必备的基本要素。 《红磨坊》在叙事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新的东西。这部电影在片中讲述的正是一个传统好莱坞“后台歌舞片”的故事。剧情设置可以说毫无新意,简单老套的剧情都成了它被载入歌舞片历史的“拦路虎”。影片先是把红磨坊内颓废、奢靡、淫乱的狂欢场面尽其所能地铺陈在观众面前,营造出乌托邦式的气氛;紧接着,让莎婷(尼克·基德曼饰演)与克里斯汀(伊万·麦克雷格饰演)错遇并相爱,进而编织出乌托邦式的爱情诺言。公爵的出现预示着这对刚刚热恋中的男女将要在社会现实和理想之间艰难抉择。莎婷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杀害,赶走了克里斯汀,最后克里斯汀还是回来了,歌舞剧成功了,但是莎婷因为肺痨死了。所有情节铺垫都是按照典型的后台歌舞片的套路来编排,丝毫没有创新,所谓“后台歌舞片”是指在一个真实的舞台上表演歌舞节目,加上后台的爱情故事作为填充。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后台爱情”是常见的叙事设计,为歌舞表演提供形势和情绪的框架,这一时期好莱坞歌舞片对叙事和主题的处理还主要是为前台表演作陪衬的。在这种模式下,即使结局变为有情人终不能白头偕老, 《红磨坊》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了任何吸引力。同样地,《如果·爱》在整体剧情上也未免于落入俗套。陈可辛导演运用“戏中戏”模式,讲述同一部戏的戏内戏外两个雷同的三角爱情故事。但它与《红磨坊》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如果·爱》的结局是开放式,孙纳爱林见东,也爱聂文,但她的最终选择无人知晓,影片结尾并没有交代,或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就使剧情丰富化,自由化,不会像好莱坞经典模式那样,将情节都设置成一个套路,看到最后所有人都能猜到结局。《如果·爱》留给孙纳选择的余地也便留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这是作为歌舞片的一个突破,情感纠缠的细腻充分融入于剧情的走向,把选择留给时间,把情绪抛给观众,把思索对比现实。 早在40 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期”,米高梅的梦幻王国将音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世界观,是对一种“态度”的视听表现,这种态度实质上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美妙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渗透着音乐的节奏与优雅。”这种态度从最早的《爵士歌王》开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歌舞片的“风格”,却是在“融和歌舞片”将情节和歌舞融为一体之后才明确的。但是歌舞片发展到当代,开始转向多样和含混:《芝加哥》揉合了“黑色电影”的元素,采用阴影和低调光,一反歌舞片高调布光的明亮场景,将镜头转向街道、监狱、法庭等场所,表现“黑色电影”的经典主题——“性和暴力”。其中最为著名的段落“监狱六重唱”引进女权主义色彩,在歌舞片的主题中是一大突破。被冠以“后现代激情主义”的《红磨坊》是一场拼贴和碎片化的游戏,这符合“后现代”的叙述特征。饱和色块的垒积、漫画式的表演、自由变化的摄影机视点,都体现了后现代“不建设一物”的狂欢式的信条,而歌舞本身的对位运用是对经典的嘲讽和解构。歌舞片不再是表演的标准和陈规了,变成了漫画化和游戏化的杂耍。相比之下,《如果·爱》的画面全然是另一种风格。两位华语电影界著名摄像师鲍德熹与杜可风分担镜头工序。鲍德熹以热切及浪漫的角度负责歌舞场景的拍摄。但这次,导演和摄影师并没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惊喜,歌舞部分的拍摄和剪辑中规中矩,侧重保证画面流畅和叙事抒情。依据歌舞的意境和情绪,景别的运用比较局限。以《忘了我是谁》为例,这首歌描述的是男主角与失忆的主角第一次在马戏团见面的片段。由于重点在于两人的对话,所以景别集中于中景,在两人的腰部以上转换。再以《人生蒙太奇》为例,这首歌是整部片子的开场歌舞,场景着重于热烈、欢乐的气氛,所以多用摇臂摄像机在旧上海的街道内拍摄。景别都是全境,包括正面全境、侧面全境和俯拍全景。比较出彩的是对于色彩的使用。在本片中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摄影风格。歌舞剧部分的画面呈现一种橘红色的暖色调:色彩浓烈丰富、场面宏大热烈,是侧重于视觉奇观营造的华丽风格;回忆部分除了主人公孙纳的服装选用橘黄、紫色等相对饱满的色彩之外,整体上呈现一种蓝灰色的冷色调,这种“褪色”感画面紧扣了“回忆”的主题,加上对雪景的运用,使画面有一种纯净抒情的唯美化色彩;现实部分则采用了生活化的摄影风格,在布光和色调运用上贴近自然。《巴西往事》的整个的影片都使用肩扛摄影, 而且一直保持在同肉眼视距相同的焦距上, 摄影师并没有故意的晃镜头。这样的拍摄观念使得观众能够以更加现实的生活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领悟影片所传达的内在信息,并触发观众心灵深处的共鸣。肩扛摄影同时意味着灵活的机位和镜头调度, 一般的固定几个机位拍摄一组场面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被外在因素诱导的感觉, 而肩扛摄影的镜头转向随意、机位感模糊, 画面感觉会相对客观。影片进行到第11分钟时出现了情节的第一次高潮—女仆爱丽斯和工头杜比的初次邂逅, 当杜比碰倒了爱丽斯的托盘, 爱丽斯蹲下捡东西, 两人一上一下互相凝视, 此处摄影师采用肩扛、亚高速摄影在一个镜头内一气呵成, 完成了从俯拍到仰拍的过渡, 给观众以新颖、流畅、自然的感觉。 影片表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故事,但大部分音乐与歌曲选择的都是20世纪后半期的经典流行音乐,例如,在《红磨坊》里, 基德曼与麦克格雷格互赠的情歌有甲壳虫的《你需要的是爱》,U2乐队的《骄傲》、保罗·麦卡特尼的《蠢笨情歌》基德曼在“红磨坊”中被众人拥舞模仿了麦当娜《物质女孩》的MTV,而麦当娜的成名曲《宛若处女》则由“红磨坊”的经理泰勒拿来戏仿。这样的混乱使歌舞与叙事不能糅合在一起,但是与其后现代激情的主题是符合的。歌舞场面是对早期歌舞片的复兴。在歌舞片早期,华丽的歌舞场面是必不可少的,制片公司通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华丽的布景和艳丽的服装,营造花团锦簇的盛景,呈现给观众的往往都是一派仙乐飘飘、奢靡繁华的梦幻场景。红磨坊》在制作规模和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做到了“复兴”,而影片的核心———歌舞段落,却充满了华而不实的声色表演。在歌舞片的每一发展时期都有其特色与代表作,其歌舞表现形式也都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有许多经典歌舞段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例如,《雨中曲》里,金·凯利在雨中欢快地跳起踢踏舞,并唱起《雨中曲》的场面极具艺术感染力,是歌舞电影史上的经典。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鲍威尔执导的辉煌的歌舞电影《红菱艳》,片中著名的长达13 分钟的“红舞鞋”的芭蕾舞场面宛如流动的“西斯廷壁画”,光彩夺目,美丽绝伦。而作为力图复兴歌舞片的《红磨坊》,除了过度喧嚣疯狂的歌舞场面,与戏仿的段落,很难找出经典的段落能够在歌舞电影史上抹上浓重的一笔。《如果爱》中的叙事和歌舞是分开的,歌舞没有参与叙事。影片是依据音乐节奏剪辑镜头,运用平行,交叉,对比等多种叙事蒙太奇,充分发挥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正因为有歌舞才有戏里戏外的真情假意。相比《红模仿》歌曲的随意和混乱,《如果爱》是纯净的,歌曲也是由演员演唱的新创作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参与,更能使人感受到歌舞片娱乐大众的的这一方面,吸引眼球。相对于音乐的雕琢,对舞蹈的细心安排在影片中也看得出来。通观影片,社交舞,新创舞,马戏班热舞竞相亮相,“伞舞”“邋遢的世界”,“男人本该嫉妒”等舞段各有特色。影片巧妙的用“戏里”的舞蹈表现戏外人物的心声,歌舞和剧情十分的契合。《巴西往事》中的歌舞艺术则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不得不承认,巴西是一个歌舞国家,婚礼上的歌舞场面让人激动不已,有位巴西电影导演曾说:“巴西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教堂,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既是比萨饼又是诗歌研讨会。”因此,巴西歌舞自身的特质使它能在世界歌舞片这个类型上力拔头筹。与传统巴西歌舞片不同的是该片不再营造梦幻,以前在巴西歌舞片里看到的华丽服饰,宏大场面,充满梦幻色彩的歌舞不见了,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巴西人的焦虑,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导演以冷静客观的镜头表述生活在歌舞片里是难能可贵的。《巴西往事》的女导演米拉· 奈尔曾说“ 歌舞的展现不光停留在美丽的乡村、豪华的公馆和清新的大自然, 它应该停留在人们的心中, 停留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将自己的话付诸行动。

法国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歌舞片?

法国是浪漫之都,拍出来的歌舞片也是格外的有意境。下面这几部口碑非常好的歌舞片不容错过。瑟堡的雨伞(又名《秋水伊人》)本片其实就是一部音乐剧了,场景唯美,尤其是开篇的俯拍视角,颜色各异的雨伞穿插,仿佛乐谱上跳动的音符。整部片都是一言不合就开唱,连对白都是唱出来的。可能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领悟,除了音乐之外,最惊叹的就是导演对色彩的运用,以及法国时装的经典,女主每一款大衣都好看到爆,就连孕妇装都那么可爱。女主是法国著名的冰美人凯瑟琳.德纳芙出演。此片曾获得第17届法国戛纳金棕榈奖最佳影片,主题曲被刘欢和女儿共同翻唱过。虽然是1964年的影片,如今看来一样是赏心悦目。驴皮公主这部片同样是凯瑟琳.德纳芙主演,改编自17世纪的法国童话小说。听名字就知道是一部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凯瑟琳简直就是天生的公主,拍摄这部片时也是她的颜值巅峰。蒙太奇式的梦境,天马行空般的场景,还有瑰丽华美的服饰,看得眼睛会怀孕,听得耳朵会怀孕的那种。当然了,最引人思考的其实是这部片的故事,王后去世时,给国王留下了一个难题:只有当你遇到比我还漂亮的女孩,你才能续弦。在国王心目中,比妻子更漂亮的只有唯一的女儿了。电影中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只有你自己看了才明白。八美图这部歌舞片里又有凯瑟琳.德纳芙,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个冰美人呢!本片集齐了各年龄段八个风格各异的法国美人,可能有人会觉得美人们很唠叨,不过这布景、服化道全都是一流的水准。不能用平常的逻辑去揣度影片情节,因为它极尽荒诞,幽默又讽刺,8个女人互相猜忌,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出了无限的演技,另外,法国女人的气质真是没得说的,年纪大了也依然风姿绰约啊!巴黎小情歌这部片的情节反转很有趣,一个帅哥失去女友后,居然被一名同样帅气的正太给掰弯了……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三人行”的恋情,不知道伊斯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前期是两女一男,后期是一女两男。难道是为了给彼此增添一些新鲜感?跳脱出来觉得男主感情特别混乱,但是观看的时候却觉得很浪漫,Why?PS:男主和后来的男配角简直帅到喷鼻血啊!侧颜就像雕塑一样完美。舞女《舞女》属于歌舞片,同时也属于传记片,真实还原了19世纪的舞蹈艺术家家洛伊·福勒的舞蹈生涯,本片构图和光影都处理得相当唯美。女主自卑却唯独热爱舞蹈,片中穿插的情感故事或许只是导演用来表现洛伊心路历程的一种手法。与很多励志的故事一样,洛伊从无助和卑微变得强大,终于获得了观众们的掌声,但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很有教育的意义。另外《加勒比海盗》的男主德普,他的女儿莉莉罗斯.德普也在此片里扮演了一个角色。以上推荐的5部法国歌舞片,希望对你有借鉴意义。

女士先生们 请提供 le dieu des bonnes gens (beranger) 的MP3和歌词 这首歌Giuzeppe Garibaldi 喜欢唱。

Il est un Dieu ; devant lui je m’incline,Pauvre et content, sans lui demander rien.De l’univers observant la machine,J’y vois du mal, et n’aime que le bien.Mais le plaisir à ma philosophieRévèle assez des cieux intelligents.Le verre en main, gaîment je me confie Au Dieu des bonnes gens. Dans ma retraite où l’on voit l’indigence,Sans m’éveiller, assise à mon chevet,Grâce aux amours, bercé par l’espérance,D’un lit plus doux je rêve le duvet.Aux dieux des cours qu’un autre sacrifie !Moi, qui ne crois qu’à des dieux indulgents,Le verre en main, gaîment je me confie Au Dieu des bonnes gens.Un conquérant, dans sa fortune altière,Se fit un jeu des sceptres et des lois,Et de ses pieds on peut voir la poussièreEmpreinte encor sur le bandeau des rois. Vous rampiez tous, ô rois qu’on déifie !Moi, pour braver des maîtres exigeants,Le verre en main, gaîment je me confie Au Dieu des bonnes gens.Dans nos palais, où, près de la Victoire,Brillaient les arts, doux fruits des beaux climats,J’ai vu du Nord les peuplades sans gloireDe leurs manteaux secouer les frimas.Sur nos débris Albion nous défie [1];Mais les destins et les flots sont changeants :Le verre en main, gaîment je me confie Au Dieu des bonnes gens.Quelle menace un prêtre fait entendre !Nous touchons tous à nos derniers instants :L’éternité va se faire comprendre ;Tout va finir, l’univers et le temps.Ô chérubins à la face bouffie,Réveillez donc les morts peu diligents.Le verre en main, gaîment je me confie Au Dieu des bonnes gens. Mais quelle erreur ! non, Dieu n’est point colère ;S’il créa tout, à tout il sert d’appui :Vins qu’il nous donne, amitié tutélaire,Et vous, amours, qui créez après lui,Prêtez un charme à ma philosophiePour dissiper des rêves affligeants.Le verre en main, que chacun se confie Au Dieu des bonnes gens.
Pierre-Jean de Béranger
Œuvres complètes de BérangerH. Fournier, 1839 (1, pp. 289-291).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