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莲池大师发愿文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3-10 11:54:10编辑:运动君

西方发愿文的全文是什么

西方发愿原文;[明]莲池大师 作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扩展资料译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这四句,是在发愿文前边,先说一个偈,把所发的愿,大略先说一说,下边再详详细细的说明白。“首”,就是“头”。“稽首”,是把头拜到地下去。第一、第二两句,就是拜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安乐的地方,所以叫“安乐国”。阿弥陀佛是专心接引修行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所以称接引众生的大导师。“导师”上边加一个“大”字,是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愿心大的很,凡是十方世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接引的,所以称“大”。 第三、第四两句,是说我现在发愿,情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愿阿弥陀佛,发慈悲心,哀怜我,收受我。 弟子某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开头要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弟子”两个字底下念的。没有法名的,用平常的姓名。有法名的,就用法名。 “普为”,就是普遍为了大众的意思。所说的大众,就是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四恩”,是说我受过恩德的四种人:第一是佛的恩,第二是国王的恩,第三是父母的恩,第四是师长的恩。“三有”,就是三界。 “一乘”,就是一佛乘。佛法是最高的法,没有第二种法可以比得的,所以叫“一乘”,就是第一的意思。“持念”,就是常常念,譬喻捏住在手里头不放松的意思。“期”字,是希望的意思。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弟子某人,普遍的为了四种有恩德给过我的人,同了三界里头的众生,还有各法界的一切众生,求十方三世一切佛独一无二最高的佛道的缘故,专心常常念阿弥陀佛万德齐备的大名号,希望能够生到西方净土去。这一段,是为了大众发的愿心,并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说“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 “染心”,是污秽的心。我们本来的心,是清净的。因为造了种种的恶业,这个清净心,就变成了污秽心了。譬如一块白的布,染了别种颜色一样,所以叫“染”。“炽”,是火旺的意思。这个污秽的心,常常要发出来,譬如火常常要旺起来一样。 这四句的意思,是又因为我自己的恶业重、善福轻、业障深、智慧浅,这个污秽心,容易像火那样的旺起来;清净的功德,就难成功了。这一段,是为了自己发的愿心。 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翘”字,同了“勤”字差不多的意思。“披”字,是披开来的意思。“沥”字,是滴出来的意思。“投诚”,是把诚心来投到佛面前的意思。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在佛的面前,勤勤恳恳,五体投地的拜(头同了两手、两脚,叫“五体”。五体一齐着地,叫“五体投地”)。并且把这个心披露开来,把心里头的血滴出来(这是譬喻诚心的意思),投到佛的面前,很诚心的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以来,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旷”字,本来是“空”的意思,这里当他长久解释。“旷劫”,就是经过许多劫数的意思。“纵”,是“放”的意思。“染秽”,是说染上了污秽,就是说三业都犯了罪恶。“垢”,本来是污秽的意思,比罪业轻一些的,各种烦恼,都可以叫做“垢”的。这一段,是说我同了众生,是从无始一直到现在,经过许多的劫数,迷惑了本来的清净心,把贪心、瞋心、痴心,尽管放他长大起来,使得身、口、意三种业,都染污秽了,成了三恶业了。所造的罪业,所起的烦恼,所结的冤仇,都是无量无边的多。现在既经忏悔了,情愿完全消灭清净,一些也不留。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深誓愿”,是很切实的愿,不是浮面的愿,所以叫做“深”。 这一段,是说从今天起,立很切实的愿。一切恶的事情,要远远的离开,立誓决不再造。佛的道理,要勤勤恳恳的修,立誓决不退回转去,也没有一些懒惰的心。立誓一定要修成佛。立誓一定要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 情愿阿弥陀佛,拿慈悲的愿心、慈悲的力量,来证明白我现在的忏悔、现在的发愿,哀怜我的苦恼(“悯”字,就是哀怜的意思),保佑我的身心(“加被”,就是保佑的意思)。 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禅”,是参禅。“观”,是观照。闭了眼睛,定了心,描摹各种佛的境界,一边看,一边想,是一种作观的修行方法。“寐”,就是睡。 这一段,是说情愿在参禅的时候,或是在作观的时候,或是在夜间睡了做梦的时候,能够见到阿弥陀佛金色的身体,能够踏到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地土。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拿甘露来灌在我的头顶上,放出光来照在我的身体上,把手来摩我的头,把衣服来盖在我的身体上(“覆”字,就是盖的意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宿障”,是从前所有的业障。“疾”,是快的意思。“顿”,是立刻的意思。 “圆觉妙心”,是圆满觉悟的清静心,就是本来有的真实心。“廓然”,是“开”同了“空”两种的意思。 “寂光真境”,就是常寂光土,这个地方完全是佛的清净法身所住的。这种境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所以叫“真境”。菩萨、缘觉、声闻,都不能够到这个地方的。 这一段,是说要使得我从前所有的业障,自然而然的一齐消灭清净。所有的善根,渐渐加添长大起来。一切烦恼,快快的变成空的、没有的。各种无明,立刻破除消灭。本来有的圆满觉悟的清净妙心,大大的开悟起来。常寂光土的佛境界,常常能够显现在眼面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悦豫”,是快乐的意思。“舍报”,是丢开这一世的果报,就是死的意思。因为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受业报,所以生出来的。若是到了要死的时候,那是业报已经受完了,可以舍弃这种世界了。 这一段,是说到了寿命完结,差不多要死的前,可以预先晓得死的日期、时候。身体上没有病痛的苦,也没有别种苦恼的灾难(“厄”,是小的灾难)。心里头也没有什么贪,没有什么舍不得(“恋”,就是舍不得),也一些不迷迷惑惑、糊糊涂涂。六根清静得很,快乐得很,一些不被眼、耳、鼻、舌、身、意牵动、搅扰。不像有恶业的人,到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或是眼睛里头,看见什么可怕的境界了;耳朵里头,听到什么吓人的声音了;鼻管里头,闻着什么臭秽的气味了;舌根硬了,不能够说话了;身体各处不舒服了;心里头就要烦恼起来了,念头多的很,颠颠倒倒乱起来了。这种样子,一些也没有。只有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正念,清清楚楚。晓得这个受报的身体,报应满了,可以丢开了,安安定定、和和平平的去了(“安详”的“祥”字,本来是同了“和气”的“和”字,一样的意思。用在这里,是很和平,一些没有发火的意思),像参禅人的入了定一样。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到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同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许多菩萨、缘觉、声闻等,许多圣人、贤人,大家放出光来接引,并且大家都放下手来牵引(“提携”,就是牵手的意思)。天空里头,现出又好看,又宝贵,七宝装饰成的楼阁幢幡。还有很稀奇的香气,天上边发出各种很好听的乐器的声音来。西方极乐世界圣人的境界,明明白白,都显现在眼面前(“昭”字,是明白的意思。“示”字,是给人看的意思)。使得许多众生,无论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大家都很欢喜、感动、称赞(“叹”字,就是称赞的意思),就各各发出求成佛的心来。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我在这个时候,坐在金刚台上边(“乘”,就是坐的意思。“金刚台”,是莲华下面的座子,是金刚的。这是上品上生的,才能够有金刚的莲华座),跟随在佛的后面,像手指弹一弹的时候,就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在七种宝贝装饰成的池里头,七种宝贝装饰成的莲华里头(莲华,也是七宝的,所以叫“胜莲华”。“胜”,就是好)。等到华开了,就见到了阿弥陀佛同了各位大菩萨,听到了很好的法音(“法音”,就是讲佛法的声音)。就可以得到无生忍(“获”字,本来是“捉”的意思。用在这里,是得到的意思。“无生忍”,是能够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上边,觉得丝毫没有凡夫的情念可以丢弃,也没有圣人的见解可以取得的意思。一切众生,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大家看见生生死死,都因为贪瞋痴种种虚的假的乱念头太多了,就现出这种生灭的形相来。讲到真如实相的道理,的确是没有灭,也没有生的。说的没有生,那没有灭就包括在里头了,所以只说“无生”。“忍”字,本来是忍耐的意思,现在是拿忍耐来比那得无生忍的人,心里头很安逸舒服,没有一些念头发生的意思。“无生忍”,是证得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是能够不动心的意思。证得了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能够见到一切法都没有生灭的形相,所以又叫“无生法忍”。这是要真正见到了真如实相的道理,才能够得到这种忍的。得到了这种无生忍,就永远不会被外面的境界,迷惑摇动他的心,使得他再退回转去了。“无生忍”在《佛法大意》里头,也讲到过的,可以一同看看)。就可以永远脱离生死,真正的自由了。 若是要晓得往生西方的详细情形,只消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就可以明白了。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须臾”,是一刻儿功夫。“承事”,是伺候的意思。“授记”的“授”字,是给他的意思;“记”字,是记名,就是记名成佛。在没有成佛的前,先受佛的记名,将来成佛后,叫什么名号。把名号先记好,等到成了佛,就称这个名号。像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的时候,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记名,说道:“你下一世,应该成佛了,名号叫释迦牟尼。”到了下一世,释迦牟尼佛真是成佛了,就把燃灯佛所给的“释迦牟尼”四个字,当作名号。 “陀罗尼”,是梵语,翻译中国文,是“总持”两个字,是把住了不放他失去的意思。就是常常想念各种的佛法,不放他忘却的意思。也可以当做“法”字解释的。 这一段,是说在一刻儿功夫,就可以伺候到许多许多的佛,亲自受着佛替我记将来成佛的名号。等到记了成佛的名号后,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无边的法门(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在《佛法大意》,同了《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里头,都有详细解释的),一切的功德,完全都可以成功了。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一切功德,都已经修成了,那末可以本体不离开西方极乐世界(“违”字,是离开的意思。“安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本体,是原来的身体),用化身来回到娑婆世界。化出多得数不清的身体,遍满十方刹土。用不可以心思来想、说话来讲的自由自在的神力,行出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度脱众生。使得他们一齐离开这污秽的妄心(“咸”字,就是一齐的意思),回复他们本来有的清净心(“还”字,就是回复的意思。实在清净心是个个人本来在的,因为被妄心染污了,所以清净心显不出来了。现有既经离开了这种污秽心,那末清净心自然回复了。实在是回复,并不是本来没有的,现在才得到的。所以“还得”两个字,只可以当他回复解释的),一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个不会退转来的地位。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像上边所说的种种大愿心,世界没有穷尽,众生没有穷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没有穷尽,我的愿心也就没有穷尽。 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要世界没有了,众生度尽了,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消灭清净了,我的愿才算满足。要晓得世界多到无穷无尽,哪里会完全没有。众生无量无边,哪里会完全度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那就更加多到了不得的。一个人所造的业,照《华严经》上说,若是业有体的,那就尽虚空也装不下去。一个人的业,已经这样多了,何况无穷无尽的众生,各各所造的业,那还了得么?哪里会消灭清净呢?这几种都是不能够完尽的。那末所发的愿,也永远没有完尽的时候了。 莲池大师所发的愿,大不大呢?不是同了普贤菩萨所发的愿,差不多么?所以能够上品上生到极乐世界去,就因为愿心大的缘故。我们怎么可以不学莲池大师,快快的勇猛精进,发那样的大愿心呢!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现在情愿拜佛发愿,修行种种的功德(“修持”,就是修行。因为修行不可以间断的,要像捏住了一件东西不放手一样,所以用一个“持”字)。回转来把这种种的功德,布施给所有的有情众生。四种恩德,一齐要报答的。三界众生,都要使得他们得到我的帮助(“资”,是帮助的意思)。九法界的众生,一同圆满一切种智,一同成佛。 念到这里末了再加念一句“弟子某某发愿”。念完了,拜三拜,功课就圆满了。 发愿的话头,本来可以照了自己的愿心,自己做一篇文,或是做一个偈来念的。不过自己做的,恐怕终没有像从前的大德所做的好(大德,是有很大的功德的人)。所以还不如把旧时候现成的发愿文,或是偈,至诚恳切的念,觉得更加容易得益。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方发愿文

西方发愿文原文、翻译、意思

西方发愿原文;[明]莲池大师 作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扩展资料译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这四句,是在发愿文前边,先说一个偈,把所发的愿,大略先说一说,下边再详详细细的说明白。“首”,就是“头”。“稽首”,是把头拜到地下去。第一、第二两句,就是拜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安乐的地方,所以叫“安乐国”。阿弥陀佛是专心接引修行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所以称接引众生的大导师。“导师”上边加一个“大”字,是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愿心大的很,凡是十方世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接引的,所以称“大”。 第三、第四两句,是说我现在发愿,情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愿阿弥陀佛,发慈悲心,哀怜我,收受我。 弟子某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开头要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弟子”两个字底下念的。没有法名的,用平常的姓名。有法名的,就用法名。 “普为”,就是普遍为了大众的意思。所说的大众,就是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四恩”,是说我受过恩德的四种人:第一是佛的恩,第二是国王的恩,第三是父母的恩,第四是师长的恩。“三有”,就是三界。 “一乘”,就是一佛乘。佛法是最高的法,没有第二种法可以比得的,所以叫“一乘”,就是第一的意思。“持念”,就是常常念,譬喻捏住在手里头不放松的意思。“期”字,是希望的意思。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弟子某人,普遍的为了四种有恩德给过我的人,同了三界里头的众生,还有各法界的一切众生,求十方三世一切佛独一无二最高的佛道的缘故,专心常常念阿弥陀佛万德齐备的大名号,希望能够生到西方净土去。这一段,是为了大众发的愿心,并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说“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 “染心”,是污秽的心。我们本来的心,是清净的。因为造了种种的恶业,这个清净心,就变成了污秽心了。譬如一块白的布,染了别种颜色一样,所以叫“染”。“炽”,是火旺的意思。这个污秽的心,常常要发出来,譬如火常常要旺起来一样。 这四句的意思,是又因为我自己的恶业重、善福轻、业障深、智慧浅,这个污秽心,容易像火那样的旺起来;清净的功德,就难成功了。这一段,是为了自己发的愿心。 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翘”字,同了“勤”字差不多的意思。“披”字,是披开来的意思。“沥”字,是滴出来的意思。“投诚”,是把诚心来投到佛面前的意思。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在佛的面前,勤勤恳恳,五体投地的拜(头同了两手、两脚,叫“五体”。五体一齐着地,叫“五体投地”)。并且把这个心披露开来,把心里头的血滴出来(这是譬喻诚心的意思),投到佛的面前,很诚心的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以来,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旷”字,本来是“空”的意思,这里当他长久解释。“旷劫”,就是经过许多劫数的意思。“纵”,是“放”的意思。“染秽”,是说染上了污秽,就是说三业都犯了罪恶。“垢”,本来是污秽的意思,比罪业轻一些的,各种烦恼,都可以叫做“垢”的。这一段,是说我同了众生,是从无始一直到现在,经过许多的劫数,迷惑了本来的清净心,把贪心、瞋心、痴心,尽管放他长大起来,使得身、口、意三种业,都染污秽了,成了三恶业了。所造的罪业,所起的烦恼,所结的冤仇,都是无量无边的多。现在既经忏悔了,情愿完全消灭清净,一些也不留。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深誓愿”,是很切实的愿,不是浮面的愿,所以叫做“深”。 这一段,是说从今天起,立很切实的愿。一切恶的事情,要远远的离开,立誓决不再造。佛的道理,要勤勤恳恳的修,立誓决不退回转去,也没有一些懒惰的心。立誓一定要修成佛。立誓一定要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 情愿阿弥陀佛,拿慈悲的愿心、慈悲的力量,来证明白我现在的忏悔、现在的发愿,哀怜我的苦恼(“悯”字,就是哀怜的意思),保佑我的身心(“加被”,就是保佑的意思)。 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禅”,是参禅。“观”,是观照。闭了眼睛,定了心,描摹各种佛的境界,一边看,一边想,是一种作观的修行方法。“寐”,就是睡。 这一段,是说情愿在参禅的时候,或是在作观的时候,或是在夜间睡了做梦的时候,能够见到阿弥陀佛金色的身体,能够踏到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地土。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拿甘露来灌在我的头顶上,放出光来照在我的身体上,把手来摩我的头,把衣服来盖在我的身体上(“覆”字,就是盖的意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宿障”,是从前所有的业障。“疾”,是快的意思。“顿”,是立刻的意思。 “圆觉妙心”,是圆满觉悟的清静心,就是本来有的真实心。“廓然”,是“开”同了“空”两种的意思。 “寂光真境”,就是常寂光土,这个地方完全是佛的清净法身所住的。这种境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所以叫“真境”。菩萨、缘觉、声闻,都不能够到这个地方的。 这一段,是说要使得我从前所有的业障,自然而然的一齐消灭清净。所有的善根,渐渐加添长大起来。一切烦恼,快快的变成空的、没有的。各种无明,立刻破除消灭。本来有的圆满觉悟的清净妙心,大大的开悟起来。常寂光土的佛境界,常常能够显现在眼面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悦豫”,是快乐的意思。“舍报”,是丢开这一世的果报,就是死的意思。因为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受业报,所以生出来的。若是到了要死的时候,那是业报已经受完了,可以舍弃这种世界了。 这一段,是说到了寿命完结,差不多要死的前,可以预先晓得死的日期、时候。身体上没有病痛的苦,也没有别种苦恼的灾难(“厄”,是小的灾难)。心里头也没有什么贪,没有什么舍不得(“恋”,就是舍不得),也一些不迷迷惑惑、糊糊涂涂。六根清静得很,快乐得很,一些不被眼、耳、鼻、舌、身、意牵动、搅扰。不像有恶业的人,到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或是眼睛里头,看见什么可怕的境界了;耳朵里头,听到什么吓人的声音了;鼻管里头,闻着什么臭秽的气味了;舌根硬了,不能够说话了;身体各处不舒服了;心里头就要烦恼起来了,念头多的很,颠颠倒倒乱起来了。这种样子,一些也没有。只有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正念,清清楚楚。晓得这个受报的身体,报应满了,可以丢开了,安安定定、和和平平的去了(“安详”的“祥”字,本来是同了“和气”的“和”字,一样的意思。用在这里,是很和平,一些没有发火的意思),像参禅人的入了定一样。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到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同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许多菩萨、缘觉、声闻等,许多圣人、贤人,大家放出光来接引,并且大家都放下手来牵引(“提携”,就是牵手的意思)。天空里头,现出又好看,又宝贵,七宝装饰成的楼阁幢幡。还有很稀奇的香气,天上边发出各种很好听的乐器的声音来。西方极乐世界圣人的境界,明明白白,都显现在眼面前(“昭”字,是明白的意思。“示”字,是给人看的意思)。使得许多众生,无论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大家都很欢喜、感动、称赞(“叹”字,就是称赞的意思),就各各发出求成佛的心来。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我在这个时候,坐在金刚台上边(“乘”,就是坐的意思。“金刚台”,是莲华下面的座子,是金刚的。这是上品上生的,才能够有金刚的莲华座),跟随在佛的后面,像手指弹一弹的时候,就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在七种宝贝装饰成的池里头,七种宝贝装饰成的莲华里头(莲华,也是七宝的,所以叫“胜莲华”。“胜”,就是好)。等到华开了,就见到了阿弥陀佛同了各位大菩萨,听到了很好的法音(“法音”,就是讲佛法的声音)。就可以得到无生忍(“获”字,本来是“捉”的意思。用在这里,是得到的意思。“无生忍”,是能够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上边,觉得丝毫没有凡夫的情念可以丢弃,也没有圣人的见解可以取得的意思。一切众生,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大家看见生生死死,都因为贪瞋痴种种虚的假的乱念头太多了,就现出这种生灭的形相来。讲到真如实相的道理,的确是没有灭,也没有生的。说的没有生,那没有灭就包括在里头了,所以只说“无生”。“忍”字,本来是忍耐的意思,现在是拿忍耐来比那得无生忍的人,心里头很安逸舒服,没有一些念头发生的意思。“无生忍”,是证得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是能够不动心的意思。证得了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能够见到一切法都没有生灭的形相,所以又叫“无生法忍”。这是要真正见到了真如实相的道理,才能够得到这种忍的。得到了这种无生忍,就永远不会被外面的境界,迷惑摇动他的心,使得他再退回转去了。“无生忍”在《佛法大意》里头,也讲到过的,可以一同看看)。就可以永远脱离生死,真正的自由了。 若是要晓得往生西方的详细情形,只消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就可以明白了。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须臾”,是一刻儿功夫。“承事”,是伺候的意思。“授记”的“授”字,是给他的意思;“记”字,是记名,就是记名成佛。在没有成佛的前,先受佛的记名,将来成佛后,叫什么名号。把名号先记好,等到成了佛,就称这个名号。像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的时候,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记名,说道:“你下一世,应该成佛了,名号叫释迦牟尼。”到了下一世,释迦牟尼佛真是成佛了,就把燃灯佛所给的“释迦牟尼”四个字,当作名号。 “陀罗尼”,是梵语,翻译中国文,是“总持”两个字,是把住了不放他失去的意思。就是常常想念各种的佛法,不放他忘却的意思。也可以当做“法”字解释的。 这一段,是说在一刻儿功夫,就可以伺候到许多许多的佛,亲自受着佛替我记将来成佛的名号。等到记了成佛的名号后,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无边的法门(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在《佛法大意》,同了《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里头,都有详细解释的),一切的功德,完全都可以成功了。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一切功德,都已经修成了,那末可以本体不离开西方极乐世界(“违”字,是离开的意思。“安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本体,是原来的身体),用化身来回到娑婆世界。化出多得数不清的身体,遍满十方刹土。用不可以心思来想、说话来讲的自由自在的神力,行出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度脱众生。使得他们一齐离开这污秽的妄心(“咸”字,就是一齐的意思),回复他们本来有的清净心(“还”字,就是回复的意思。实在清净心是个个人本来在的,因为被妄心染污了,所以清净心显不出来了。现有既经离开了这种污秽心,那末清净心自然回复了。实在是回复,并不是本来没有的,现在才得到的。所以“还得”两个字,只可以当他回复解释的),一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个不会退转来的地位。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像上边所说的种种大愿心,世界没有穷尽,众生没有穷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没有穷尽,我的愿心也就没有穷尽。 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要世界没有了,众生度尽了,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消灭清净了,我的愿才算满足。要晓得世界多到无穷无尽,哪里会完全没有。众生无量无边,哪里会完全度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那就更加多到了不得的。一个人所造的业,照《华严经》上说,若是业有体的,那就尽虚空也装不下去。一个人的业,已经这样多了,何况无穷无尽的众生,各各所造的业,那还了得么?哪里会消灭清净呢?这几种都是不能够完尽的。那末所发的愿,也永远没有完尽的时候了。 莲池大师所发的愿,大不大呢?不是同了普贤菩萨所发的愿,差不多么?所以能够上品上生到极乐世界去,就因为愿心大的缘故。我们怎么可以不学莲池大师,快快的勇猛精进,发那样的大愿心呢!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现在情愿拜佛发愿,修行种种的功德(“修持”,就是修行。因为修行不可以间断的,要像捏住了一件东西不放手一样,所以用一个“持”字)。回转来把这种种的功德,布施给所有的有情众生。四种恩德,一齐要报答的。三界众生,都要使得他们得到我的帮助(“资”,是帮助的意思)。九法界的众生,一同圆满一切种智,一同成佛。 念到这里末了再加念一句“弟子某某发愿”。念完了,拜三拜,功课就圆满了。 发愿的话头,本来可以照了自己的愿心,自己做一篇文,或是做一个偈来念的。不过自己做的,恐怕终没有像从前的大德所做的好(大德,是有很大的功德的人)。所以还不如把旧时候现成的发愿文,或是偈,至诚恳切的念,觉得更加容易得益。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方发愿文

求一段简短明了的发愿文.谢谢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发愿文的原文

[明]莲池大师 作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西方愿文解明 莲池大师△初、总序归敬○初、标主○二、明愿○三、请加△二、正述愿文○初、求生西方正因初、发起大心二、忏除业障三、立愿自要四、求佛冥加五、净业成就○二、得生西方明验初、临终正念二、感佛来迎三、往生极乐○三、已生净土大用初、见佛得记二、蒙记具德三、成德利生四、普皆回向△初总序归敬三:初标主、二明愿、三请加○初标主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稽首”者,以首叩地,敬之至也。西方国土无量,今归敬者,西方之安乐国也。“安乐”,极乐之异名也,或名安养,或名清泰,其义一也。“接”,摄取也。“引”,指导也。众生沉沦,接取置之善地。众生迷昧,指导归之正途。凡知识、罗汉、菩萨、如来,皆接引导师。如畋猎之有虞人,涉川之有舟长,问路之有土民也。唯佛为群导师中之大导师也。“大”,二意,一普度群灵无遗失故,二究竟成佛无退转故。○二明愿我今发愿愿往生信、行、愿三,净土资粮。但言愿者,唯信故愿,愿之切者,必其信之真也;行以愿立,愿之切者,自能行之力也。是以《弥陀经》中,专说发愿愿往,不一而足。○三请加惟愿慈悲哀摄受愿文备矣。或问:古云:“把手牵他行不得,唯人自肯乃相应。”何乃求佛摄受耶?答:一者弥陀本愿力故;二者求佛摄受,正自肯故;三者感应道交,正相应故。△二正述愿文分三:初求生西方正因、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已生净土大用△初求生西方正因五:初发起大心、二忏除业障、三立愿自要、四求佛冥加、五净业成就先出念佛求生净土之本志也。“普为”者,兼利为怀,不为自身独求解脱也。“一乘”者,佛果为期,不于余乘妄有希冀也。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谓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四恩”者,在家则父母、众生、国王、三宝,出家则父母、师长、国王、施主也。“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二忏除业障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承上虽发大心,恐宿世今生,业障多而福慧少,欲净偏染,故须忏悔。“本净”者,心本自净,因迷成染。今始觉知,惭愧修省。若本不净,如销顽铁欲成真金,纵经百炼终不成就。“三业”者,身业、意业、口业也。三业各具贪、瞋、痴故。○三立愿自要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虽已忏悔,不发誓愿,是谓有忏无悔。“要”者,犹俗云“胁制”,古曰“要君”,今自要故①。四句,即四弘誓也。“远离”句,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勤修”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誓成”句,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誓度”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校注:①自要:犹言自勉、自励。]○四求佛冥加古《净土文》,谓佛“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见”故。行人既发大心,佛必证知。既证知已,佛大慈悲必垂哀悯。既哀悯已,佛大威神必垂加被。显如禅观,幽如梦寐。所云“金色”、“宝严”、“甘露”、“光明”、“手摩”、“衣覆”,精诚之极,感应自然。或不精诚,与精诚未极,则不能也。然行人但须一心精诚,不必因此生著,作意求现。○五净业成就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既以自力,又蒙佛力,内外交资,故障灭善生,有如是等大利益事。“空”而曰“疾”,不劳肯綮修证也。“破”而曰“顿”,不历阶级次第也。了悟圆觉,常住寂光,至是得本净心,故曰净业成就。“宿障”者,贪、瞋、痴等。“善根”者,戒、定、慧等。“妙心”、“真境”,言之似分,实则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初临终正念、二感佛来迎、三往生极乐○初临终正念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至于”者,前修净因,故至临终感斯净报也。平日散心杂念,临行挥霍慞惶。念佛若至一心,临终安得不定?然行人但贵已离贪恋迷惑,勿虑或遭病苦厄难。倘遭病厄,当知念佛人死此往生,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如出牢狱,得还故家,不亦乐乎?况古云:“还有不病者么?”则亦有不厄者,复何虑哉!“病苦”者,身所生。“厄难”者,身所遇。“贪恋”者,或贪眷属,或贪财产,不能舍故。“迷惑”者,心念颠倒,如不知地狱,而曰“我欲往中,我欲往中”故。[校注:①“还有不病者么?”:云门文偃禅师语,意指自性,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②“我欲往中,我欲往中”:见《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出地狱品》:“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弑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炎火,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堕阿鼻大地狱中。”]○二感佛来迎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眼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也。众见发心,则自他兼利矣。又众人皆见,其事乃真。独己见之,或是魔事。○三往生极乐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上见佛来,今随佛去,无来去中而来去也。“胜莲华”者,上上品也。△三已生净土大用四:初见佛得记、二蒙记具德、三成德利生、四普皆回向○初见佛得记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上言平日求生,临终得生。然岂徒得生而已乎?今言得生之后,亲蒙佛记,具足功德,广度众生,有如是等大用也。凡生西方者,华开有迟速,见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后。今是举念即生,生已即华开,即见佛,即闻法,即得忍,即授记也,皆上上品事。○二蒙记具德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或疑如是广大功德,累劫修习,未必能得。云何一生西方,皆悉成就?不知万法唯心,既得一心,何法不得?《文殊般若》称念佛为一行三昧,得此三昧,所有多闻智慧辩才,远过阿难百千万亿倍。余可知矣。“三身”者,法、报、化身也。“四智”者,大圆境、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智也。“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三成德利生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然后”者,古所谓既生西方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也。不违而入者,常居九品,常在十方,时时堪忍度众生,刻刻西方入正定也。“还得净心”者,上言迷本净心,此言昔迷今悟,如久失方得,得其本有之净心,非新得也。“愿无尽”者,前来发起无上大心,故今成满无尽大愿也。○四普皆回向初始发心求生净土,本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故今回向亦如是。

上一篇:完美男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