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少年莫扎特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3-14 06:26:55编辑:运动君

莫扎特出生在哪个国家

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奥格斯堡自由城市。莫扎特生于1719年,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奥波尔得在西方音乐史上并未享有过高的声誉,而他作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父亲兼启蒙教师的身份更为大家所熟知。1762年1月12日,与父亲和姐姐南内尔首次在慕尼黑进行为期三天的旅行演出,在选侯宫中演奏;9月18日,与父母、姐姐一起去维也纳举行音乐会,受到玛丽亚·特雷西娅女王的接见,并顺访普雷斯堡,在该地做短暂停留。莫扎特艺术成就1761年,首次作曲。1762年,莫扎特及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去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赖,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87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12月5日,莫扎特逝世。

莫扎特出生在哪个国家?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761年,首次作曲。1762年,莫扎特及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去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赖,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87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12月5日,莫扎特逝世 。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

莫扎特的简介

  莫扎特是 历史 上最伟大的 钢琴 家,作曲家,被称为欧洲歌剧史上的巨匠。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莫扎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莫扎特的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一位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1791年,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公演。2016年,英国最具权威的电台Classic fm评选出历史上伟大的25个钢琴家,莫扎特入选。1791年,莫扎特病逝,享年36岁。代表作品有《安魂曲》和《牧人王》等。
  莫扎特的性格怎样
  莫扎特性格里面其实有着大多数音乐家或者艺术家的共同之处,比如对自己的作品很严苛,对生活又有点漫不经心。但是莫扎特之所以为成为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跟他独特的性格魅力是分不开的。莫扎特一直在世人眼中的音乐天才,之所以会成为天才这跟他快速的创作速度和令人惊讶的创作才华是分不开的。

  莫扎特性格很大部分是踏实型性格,纵观莫扎特的人生,除了在年幼的时候接受过他父亲的教诲,他在其他任何时候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他之所以成为天才,一方面是他确实天赋禀异,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因为他足够勤奋,足够努力。在莫扎特的传记里面。曾经表达过他自己对音乐对艺术的执着。就是因为这份执着,莫扎特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很艺术家。

  除了勤奋之外,莫扎特还表现出了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莫扎特的性格热情,富有活力,充满着奇思妙想,充满着诗情画意。很多时候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肯定是跟他的性格分不开的,莫扎特身上所表现得就是艺术家或者说是作曲家的典型性格,他热情开朗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富有同情心。这种性格对于莫扎特的创作还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艺术源于生活,但是也愿于创造,而 想象力 给艺术一种特别神奇的魔力。
  莫扎特的一生是怎样的
  莫扎特的一生,可以说成绩斐然,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争 相学 习和模仿的对象。可是,他的一生除了这些辉煌之外,其实也是比较悲壮的,年仅35岁就早早去世的音乐神童,分外可惜,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以自己的才智和聪颖为后来留下了许多回忆,这样的一生,对于他本人来说,恐怕也是无憾了。

  莫扎特这位维也纳著名的作曲家,出生在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的家里,生下来后,他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从少年时代起,莫扎特就已经可以开始弹奏钢琴了,同时,他也早早开始了歌剧的创作,可以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他是绝对不负他的音乐神童的称呼的。

  纵观莫扎特的一生,其中最突出的艺术领域是歌剧,他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当然,不能忽视的还有交响乐,这个产量更大,一共是45部。可以说,他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同时也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位伟大的天才的一生,或许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他仿佛自出生起就已经与音乐分不开了,不管是他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才能,还是他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作品,可以说都在大家心里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印象,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那也算是没有白活一遭了,莫扎特也是如此罢。


莫扎特的简介

莫扎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一:1756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二: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维也纳,莫扎特*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三: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四: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五: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扩展资料:1.莫扎特善于把艺术中美好的东西和渗透生活的深刻性结合起来,再把强大的力量、直率的气质和刚毅的意志以及现实意义的感觉结合 。2.莫扎特的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对称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令人称道的是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的始终,因此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点。3.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完整,有着鲜明的轮廓,细小的结构单位之间也有精致的、动机的联系。4.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5.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6.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

莫扎特的故事

在莫扎特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列奥波尔得德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答道他正在作曲。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看过之后,发现这张乐谱不一般,他相信莫扎特将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作曲家,因此他开始指导莫扎特作曲并带领他举行演出。扩展资料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莫扎特的生命仅延续了35个春秋,但因为他的作品的普世价值、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所以传奏至今。莫扎特用心灵、生命谱写出的不朽乐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时光易逝,迄今与莫扎特的年代已有多年,但他留给世界的美妙音乐任然魅力无穷,滋润着世人的生活,扣动、慰藉着世人的心灵,带给世人难以言传的欢乐和美的感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的故事6篇 莫扎特的故事1   18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城,世界上许多声名赫赫的音乐大师,都云集此地。   莫扎特   1787年春天,正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事业辉煌之时,他17岁就任大主教宫廷乐师,写过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德国民族歌剧《魔笛》,还写过交响曲49部。这时,一位17岁的德国青年来到莫扎特的居室来造访,他穿着讲究,举止潇洒,风度翩翩。他找莫扎特是为拜师求学的,但莫扎特对他并不十分热情,因为他正在房间里和朋友们畅谈。   “你把你喜欢的曲子弹奏一遍吧!”这青年欣然从命,坐在钢琴旁弹奏一曲,听得出技巧是高超的,但莫扎特不露声色,他怀疑这个不知名的青年所弹奏的那首乐曲,是长期刻意苦练过,用以在行家面前自炫的。   年轻人似乎觉察出莫扎特的心理,于是请求给自己一个即兴演奏的主题。莫扎特给了他一个旋律。这青年尊敬地看了大师一眼,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然后施展才能,莫扎特越听越出神,神情也越来越激动。琴音刚一终止,他就指着这位青年人,以抑止不住的兴奋心情对朋友说:“请注意这一位,他将迫使全世界都谈论他自己!”   这时,音乐大师才想起询问青年人的姓名,他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莫扎特同意为他授课。可惜由于母亲病危,他只学了六个星期就不得不匆匆返回故乡。当他好不容易于5年后再回维也纳时,莫扎特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为此遗憾终生,他发誓要继承莫扎特的事业,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1818年失去听力,但仍坚持创作,主要作品有9部交响曲(其中以第3《英雄》、第5《命运》、第6《田园》、第9《合唱》最著名)。歌剧《菲岱里奥》和为歌德的悲剧《哀格蒙特》写的配乐、钢琴奏鸣曲32首(以《悲怆》、《热情》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和《庄严弥撒曲》等。   在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维也纳还蛰伏着一位音乐天才舒伯特。奥地利音乐青年舒伯特(1797—1828)生于教师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宫廷充歌童,也曾当过小学教师助手,他在贫困和疾病侵扰中从事音乐创作,写了600余首歌曲。舒伯特早就仰慕贝多芬大名,然而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贝多芬无从知道默默无闻的舒伯特,舒伯特秉性孤洁,又不愿贸然造访,直到后来,因为一位出版商的强请,舒伯特才挟了一册自己的作品(歌曲60首)前去登门叩访,恰逢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得留下作品,怅然而回。   后来,贝多芬患病,并逐渐病重。有一天,病情稍好,友人想调节他的寂寞,随手拿起桌上一册书放在他枕边,让他翻阅消遣。这册书便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贝多芬倚床翻阅,马上被作品集吸引住了,细心吟味了一会儿,猛然叫道:“这里有神圣的闪光!是谁作的?”   舒伯特   友人告诉了他舒伯特的名字,他大加赞赏,恨素昧平生。   舒伯特闻讯后,立刻奔赴贝多芬病床前。此时,贝多芬已病势沉重。当他意识到舒伯特在跟前时,极力振作,握着他的手叫了一声:“我的灵魂是弗兰茨(舒伯特的名字)所有的!”   舒伯特自丧知音之后,终日郁闷,参加完贝多芬葬礼,他与三四个友人入酒店饮酒,一友人举杯提议:“为席上先逝者干杯!”舒伯特应声站起,一饮而尽。仿佛是应验了可悲的谶语,18个月后,舒伯特果然辞了人世,临终时,他向亲友表示遗愿:“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旁边!”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音乐巨人,为他们铸起了并立的铜像,至今屹立于维也纳广场。舒伯特的歌曲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等人的诗作为歌词,代表作为《魔王》《野玫瑰》《春之信念》《流浪者》,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旅程》等。《死神与少女四重奏》及《鳟鱼五重奏》中的慢乐章,均以其所作歌曲为主题。所作十部交响曲中,以《D小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最为著名。 莫扎特的故事2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莫扎特的故事3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古典乐派的三大作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界留下了数目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22部歌剧,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交响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交响曲中有的充满了天真无邪的欢乐,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有的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莫扎特的创作是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一种现实主义音乐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整,把18世纪的音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蔑视来自贵族的赞美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是个音乐天分极高的孩子。从5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娜妮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莫扎特4岁时便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在莫扎特4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钟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莫扎特快满6岁,而娜妮11岁时,父亲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莫扎特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12世纪阿尔伯特一世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6岁神童莫扎特的'到来。   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官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这样回忆着莫扎特:   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地照做了,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漂泊不定的巡演生活   1763年6月,莫扎特7岁、娜妮12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奥格斯堡、海德堡、法兰克福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莫扎特而言都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像早已知道一切。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待就是五个月。父亲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赛宫。皇室对莫扎特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莫扎特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莫扎特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   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阔了莫扎特的眼界。巴赫教给莫扎特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如男高音曼兹欧里。莫扎特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成为好朋友后,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莫扎特则为他写咏叹调作为回报。   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奇迹”。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莫扎特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   1765年7月24日,莫扎特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   初露锋芒的音乐天赋   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的音乐天分。两天后,这位14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戴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项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21岁。14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   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穿越时空的乐曲   1772年春天,莫扎特16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柯罗瑞多伯爵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刚开始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但是不久之后,莫扎特的生命进入了一个不太愉快的阶段。他17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个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少年,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18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   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待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   莫扎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的行为。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1791年7月3日莫扎特与世长辞。一颗音乐巨星的陨落,却是如此凄凉落寞,唯有他的音乐,穿越时空,在全世界回响……   莫扎特的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短暂得让他来不及好好地释放那与生俱来的灵感,来不及写完萦绕在他脑际的乐章,来不及享受更加完满美丽的人生,也来不及完成他的音乐理想。   但是,这已经够了,已经足以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以充满崇敬的心情去体会莫扎特的作品,感受他那忧伤而又辉煌的一生,品味他的每一个天籁之音。 莫扎特的故事4   读莫扎特传记。有一个细节让我笑喷了。   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给表妹写了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表妹。在我坐下写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现在,已经解决了。感到轻松无比!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满我的大脑了……代我向我们的朋友们致以比臭屁还要臭的问候。”笑罢,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莫扎特的生日。当时他已经21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实际上,莫扎特一辈子都没长大,一辈子都是顽童之心。他喜欢跳舞、骑马、击剑、打台球;他喜欢打扮。以弥补自己说不上英俊的相貌;他贪图热闹,嗜好养鸟,甚至还教八哥唱歌;他爱讲粗话,做恶作剧,身上总有释放不尽的能量。莫扎特是个天才与幼稚、细腻与粗莽、高雅与鄙俗、不羁与忧伤的矛盾体。   莫扎特的好友、小说家卡罗林·皮希勒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一个生动的情节: “一天。我坐在钢雾前弹《费加罗婚礼》中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刚好在我家,他悄悄走到我身后,对我的演奏颇为满意,禁不住跟着轻声哼唱,还用手指在我肩膀上打拍子。忽然,他拎过一把椅子坐到我旁边,让我继续弹低音,他即兴弹了一段优美的变奏,每个人都屏息静气地倾听从这位乐神手下流出的曲调。但他突然感到厌倦,跳起来,陷入那种经常发作的神经质,翻过桌子,跳过椅子,像猫咪似的喵喵怪叫,还像顽劣的孩子一样翻筋斗。”   对莫扎特来说,音乐似乎并不是谱出来或演出来的。而是跟打嗝儿放屁一样自然而然的生理产物,他将内心的欢娱以及内心渴望的欢娱一起表现在他的音乐里,哪怕是在他最贫寒、最落魄的时候。   莫扎特5岁作曲,7岁为女皇演奏,11岁创作歌剧,少年时代就已驰名欧洲。假如他没有贪图自由的童心、无视权贵的幼稚和渴望游走的好奇心的话,那么还会有来自天堂的莫扎特音乐吗?李贽曾说: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许多人都把莫扎特的幼稚说成是他的“美中不足”,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幼稚,创造出了他的美。世俗意义上的成熟者。不会辞掉宫廷乐长职位去维也纳受穷,不会在悲凉中写出《魔笛》这样美妙的乌托邦神剧。在孤独中让美好与光明的洪流如此汹涌。莫扎特幸亏没有长大。 莫扎特的故事5   今天一早,我在书架上找到了一本关于音乐家的,从小学音乐的我,就满脑子只想阅读这本书。   打开一看,原来这是一本在介绍赫赫有名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的书。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他的爸爸雷欧波德莫扎特花了很 多心血栽培他和姐姐玛丽亚,三人都有惊人的音乐天分,两个小孩还曾经受到泰瑞莎女王的召见,爸爸为了打响名气,全家只好到处演奏,爸爸也下了不少功夫。   据我所知,莫扎特所创作的歌剧有四首,其中在一七八七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完成的“唐乔望尼”令我印象最深刻。犹记去年我第一次参加钢琴检定,指定曲就 是这首曲子,当时我详阅了乐谱左上角的作者介绍及歌剧表演的情节资料,就认为自己可以弹奏他的作品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听到那些考师资级的哥哥姐姐们所弹的 曲目,对我而言,更是难上加难,这时才感到羞愧,原来自己还差得远呢!他也处处受到大主教科罗瑞多的为难和歧视,这也使两人的关系渐渐不和,于是,他只好 离开大主教,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以作曲维生,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下,却完成了经典之作“魔笛”,但就在一七九一年的十二月五日凌晨一点,人们在豪华的 威登歌剧院里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时,常被爸爸、大主教科罗瑞多、贵族、剧院经理、音乐家、歌唱家等等,许多人为难的莫扎特不幸与世长辞了。   莫扎特一生处处被人操纵,但在他死后这两百多年,他却变成了一个操纵者。当他的歌剧上演时,他就躲在暗处控制手中的线,一拉一放,紧紧的系住观众的心。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其深度及广度。而年仅三十五年的莫扎特,在音乐界里缔造深远及长久的影响,值得学习。 莫扎特的故事6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   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着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上一篇:歌手丛飞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