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3-15 15:46:04编辑:运动君

古道西风瘦马的意思 古道西风瘦马的原文及翻译

1、古道西风瘦马翻译: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2、原文:《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古道西风瘦马的隐喻是什么?

说出了苍凉寂寥的意境。出自《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原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如下: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天净沙三首对比

马致远天净沙三首对比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个字,写尽了晚秋凄凉孤独行旅中的心酸惆怅。而且28个字里有12种深秋意向,看似平淡却又精妙的组合起来,看到一副让人悲怆孤独的远人的画面。而这画面的意向所散发的人生孤寂而悲凉而沉重的感觉,扣动无数人的心弦。“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这平沙是马致远爱用的,也就是说,他的天净沙最初都是围绕塞外实际的感觉写的。第一首是重在人在天涯的孤独,成为千古名句,那么这首就很清新了。秋天的塞外,一望无际的平沙和细草相间,中间有蜿蜒绿洲流水,视野舒缓开阔。用叠字斑斑和潺潺是主人的适应和欢喜。北国的秋天来得早,大雁飞过,远处是天上斜阳下的云朵呈现的黄色,一树树红叶点缀在连绵的青山上。这是塞外草原舒缓壮丽的秋色,去过草原的人可以看到红枫是怎样一种美丽,一团团滚在青山之上,青草之间。这首小令写得是景,草原秋色,让人有短衣匹马,弯弓射大雕的兴奋和愉悦。也证明马致远是经常游走在草原和城市之间的。他是凄凉孤独过,但也有被壮丽山川激起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抵昭君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第一首天净沙写人,第二首写景,那么这一首分明写的就是历史。马致远是元朝人,但同时他是汉人,汉族知识分子。只有亲身到蒙古草原,他才会有分明的历史感。但同样,他只是罗列,因为不好抒情。他处在一个不好抒情的时代。他听到的是塞上胡笳和琵琶的音乐,很多时候,这种民族乐器是表达欢快的。但是他写下了两个汉族入胡的名人,昭君和李陵。昭君是不情愿嫁到北方的,而李陵拒绝还乡。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什么诗?

  一、是元曲、小令——借景抒情。通过一系列景物描写书法作者感情。
  二、附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1、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2、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上一篇:江南style mv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