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命若琴弦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3-18 19:51:47编辑:运动君

《命若琴弦》的故事

      这是著名小说家石铁生的一部关于“宿命”的小说。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两位主人公是师徒关系,但他们都是瞎子,他们天涯走唱,以三弦为生。他们师徒一直有个目标,他的师父曾经告诉过他,只要能够拉断1000根琴弦就可以打开琴盖拿出里面的药方,吃了这个药之后可以看到这个世界,老瞎子用了50年的时间,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拉断1000根琴弦,一天他对徒弟说:我终于拉断了1000根琴弦,达成了目标,你在这里好好练习,安心的等着师傅回来,少则三天,多则半个月一定会回来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师傅在徒弟的满心期待中离开了这里,去追求他的光明之路!他拿着药方来到了一个药局取药,但是这个药局告诉他这个药方是空白的,他不相信觉得药局的人骗了他,所以他就拿药方一家一家的药局去跑,但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他绝望了,突然梦想破灭了,他坐在一家药局的门口的,抬着头愣愣地看着天空,回忆着这50年来的辛酸过往,这一坐就是三天,他回忆起一件往事,他的师父曾经说过:老老师父说,他这一辈子只要拉断800根琴弦就可以取药看到这个世界了,但结果他取药回来后,痛哭不已,说他记错了不是800根而是1000根,并且让他牢牢记住是1000而不是800。这个时候这位瞎子师父突然惊觉,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瞎子永远都看不到这个世界,但他要如何回去面对自己的徒弟呢?他回去后,发现小徒弟喜欢的徒弟远嫁了,徒弟和自己一样目标破灭了,但为了让徒弟更加坚强的活下去,他同样哭着对徒弟说,孩子啊,师父没能看到这个世界,我把数字记错了,那个时候师父太小了把1200根记成了1000根,所以师父这一辈子是看不见这个世界了,但你还小,你一定要牢牢记住这1200根!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这个故事很感人,这个故事重复叙述着命运的轮回,叙述着瞎子看不见世界的宿命!目标的破灭是痛苦的,但是追求目标的过程却是体现人的毅力,正因为有目标、有困惑,人才懂得坚持向前的意义。

2018.7.27 写


命若琴弦的主要作品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处女作)、《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命若琴弦》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命若琴弦》想表达的意思是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命若琴弦》是一部小说集,作者是史铁生。作者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命若琴弦》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告诉读者要不怕困难,积极的面对生活。作者简介: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他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曾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命若琴弦的主题是什么?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有身体的缺陷。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我再没见过第二个如此将自己融于作品的人。阅读他的作品,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史铁生,让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他的理想世界。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读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康复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若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不是一种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种生存哲学。余华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们生存的苦难,作为什么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层的劳苦大众,也许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选择。史铁生和余华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铁生认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毕竟,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而余华是理性反叛者。但两人都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命若琴弦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扩展资料:《命若琴弦》这本书最后仍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由盲人联想到自身,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会有缺陷,只有将自己的心摆正,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坦然接受经历的一切,才能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将苦涩尝遍,便会自然回甘。所谓命若琴弦,命,就在琴弦上,只有真正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打开琴盒,得到药方。目的虽是虚设,可非得有不行,有了目标,才有了与命运抗衡的力气。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眼疾是他们一生的缺陷,因为有了缺陷,才会被命运捉弄。小瞎子心爱的姑娘嫁人了,万分沮丧,这种沮丧为后面的无字药方做了铺垫,描绘出了师徒二人的悲惨命运,因为眼盲,任何事都不能得偿所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寓言小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人无法避免生存的困境,而且人类的追求常常陷于摆脱困境与重陷困境的过程之中。史铁生在小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为此提出了一些"出路",即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以及借助庄禅哲学达到无欲无求、顺其自然、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感恩生活的历练,让我们成长;感恩失败的考验,让我们懂得珍惜成功;感恩对手竞争,让我们更强大;感恩朋友帮助,让我们战胜一切。2、白云,感谢蓝天让其随意飘荡;风筝,感谢风儿让其自由飞翔;小船,感谢大海让其轻松远航;我,感谢你陪我苦乐共享。3、花儿感谢阳光的照耀,草儿感谢雨露的滋养,鸟儿感谢大树的庇护,鱼儿感谢溪水的爱护。4、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让我们领悟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5、做人要学会感恩,感谢天地,感谢命运,感谢一切一切的所有,天地虽宽,道路坎坷,但是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就会努力做好自己,花开花落也一样会珍惜


《命若琴弦》的作者是谁?

《命若琴弦》的作者是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内容简介在小说《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将朴素的语言与深刻的哲思结合起来,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生命故事:一老一少拿着三弦琴走乡串户,靠说书为生,在老瞎子的琴槽中有一张他师父留下的药方,在弹断一千根琴弦时取出药方,依方抓药,就可以使他双眼复明。在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弦时,他取出了那张珍藏多年的药方,但上面什么也没有,老瞎子并未将真相告诉小瞎子,而是将这张白纸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中,并告诉小瞎子“得弹断一千二百根”。史铁生通过这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困境是无法逃避的,生命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人生需要目标与希望,目标可能是虚无的、渺茫的,但它却能引导真实的结果。

上一篇:一万个对不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