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大学问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3-21 00:41:46编辑:运动君

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上)

王守仁被誉为大明第一人,明史里他是独传,连大明第一相的张居正也比不上他。和他一样获此殊荣的是挽救了大明命运的于谦,和有能力挽救、但遗憾的是实际没有能挽救大明命运的孙承宗。另外他和薛瑄、陈献章、胡居仁一起被作为从祀列入了孔子的文庙让后人拜祭。

《大学问》就是王守仁创立的《心学》的入门经典。注意,《大学问》是大学之问,不是大的学问。万历年间的首辅申时行,在议定从祀王守仁时说道:“守仁言致知出《大学》 ,良知出《孟子》。”所以我们读《大学问》之前,先来看看《大学》和《孟子》的相关文字。我不是学者,这篇文章也不是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可以不必理会那些哲学术语和理论流派,而直接从他们的文字叙述中感悟一些道理。

《大学》出自《礼记》的第四十二章。开篇的一段就是如下的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里的相关文字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好了,我们可以来读《大学问》了。我还是按照我的习惯,将原文全文抄录,然后附上我的感悟,(也包括没有感悟,只是复述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大家对原文的连贯阅读,保证你不会被我误导。20个段落是我强分的,为的是大家对照阅读的方便。

1。“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闲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大学问》是用问答体写的,学生问,王守仁回答。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大学》开篇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什么大人的学问就是干这个?

阳明子王守仁回答道:所谓大人,就是能将天地万物都视为一体,所以在他看来,我们全世界的人其实都是一家人。如果你做不到,硬是要分彼此,那你就还不是个大人。大人能把天下视为一家,不是他更聪明,想出什么你想不出的道理来,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仁心本来就是这样。其实小人物也一样有这颗仁人之心,只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好,自己把它弱化了。

我们需要在这里停一下。古人说:德者,得也!德其实就是你不管先天还是后天,所有积攒在你身上的好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它品德。明明德,就是彰显其光明的品德。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谈仁爱、谈孝道的时候都只是在谈一种人文情怀,一种道德号召,不是在谈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很多人在反对儒家的孝道的时候,都是把人文情怀,道德号召当成了社会契约关系,总是强调对等,大爱其实是不讲对等的,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谓别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也给他打。

但反过来,把道德号召强化成社会契约关系,也是错误的!孝道就是这样,如果说儿子必须无条件听老子的,臣子必须无条件听君主的,这就使得孝道变成了社会契约关系,正确的东西就变成了错误的东西。

这种微妙的细小差别到底怎么理解呢?论语里有个例子,孔子的学生宰我反对守孝三年,认为会耽误了许多事儿,孔子就问他,那你不守孝,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就说,那你就不守吧!既没有开除他的学籍,也没有找有关部门把他抓起来。当然孔子还是反对宰我这么做的,觉得他不是个仁人。还有这样的例子:我们鄙视自私的人,我们敬重经常做善事的人,但我们又坚决赞成: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好了,接着往下看。

2。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阳明子接着说道:所以大多数人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孩向井口走去,就快掉下去的时候,都会自然地紧张、害怕、担心,都会触动其所谓的恻隐之心,原因就是他在这一时刻,内心的仁和这个小孩融为一体了。小孩还是同类,没什么奇怪的,但其实即使我们看到鸟兽的哀鸣、草木的凋零、甚至是一幢精美建筑的倒塌,我们也会动这恻隐之心的,所谓: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产生这种情感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仁与它们融为一体了。

工蜂不会和雄峰计较,我一生吃的少,干的多,还没有机会和蜂王干那个事儿,你小子成天不干活,吃饱了睡,睡饱了吃的。为什么呢?原因是蜜蜂是群居动物,每一个蜜蜂只是群体的一个部分,就如同我们的右手不和左手计较、幸苦走路的脚不和大吃大喝的嘴计较一样。

人类内心中的那个仁,是每个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是这里讲的“明德”,也是孟子讲的“性善”!

3。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不分彼此,就没有私欲,就能看到人人心中的那个仁。但一旦私欲滋长,利害相攻,忿怒相激,人就会无所不为,以至于骨肉相残,能将天下视为一体的内心本有的那个仁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大人的学问就是在于消除私欲的滋长,恢复其内心本有的那个仁,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注意,只是恢复内心本有,恢复本性的东西,不是从外面通过格物格出来的。

王守仁和前儒的区别,从这里已经开始!

4。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

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为什么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后是“在亲民”?

“明明德”是修身,“亲民”就是应用。而修身和应用是相辅相成的。下面这段话,应该是根植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由近及远的推演,就可以将天下父老兄弟都在感情上关联起来。孝弟的明德也就这么彰显出来了。

爱自己是不需要号召的,爱自己以外的人,就需要有“视为一体”的推演。人最自然产生的“视为一体”感情的,是母亲对孩子,所谓身上掉下来的肉,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母爱是不需要推演的。父爱的感触稍稍弱一点,但也基本不需要推演。但孩子爱父母,兄弟之间的爱,即所谓的“孝弟”,就已经不是人人都能自然做到的了。所以孝弟是大爱的起点,是最容易达到“视为一体”的,把这“视为一体”的感情操练,推演到天下人,这就是彰显了孝弟的光明品德。

5。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同样的,再运用到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和他们都建立起感情上的关联,就可以最终将天下万物视为一体了。这就是彰显光明的品德,这就是家齐国治而天下平,这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了。

6。曰:然则又乌在其为“止至善”乎?

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闲也。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闲,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

那什么又是“止至善”呢?

明德、亲民到了终极,就是“止至善”。人的本性是纯粹的、是至善的,我们所以能为善,是因为我心本善!就是王守仁所说的“良知”,这并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从至善看世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一切都是随感而发,自自然然,都是本来。没有一点一滴需要讨论,需要增减,不然的话就不是至善,而是私意小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守仁是深受佛教的影响,这里简直就是心经的翻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然后面我们会看到,王守仁还是扬弃了佛教。

7。后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于天下。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于至善,而骛其私心于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则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亲其民者矣,而惟不知止于至善,而溺其私心于卑琐,生意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坦之诚,则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于至善之过也。

孔孟之后的儒家,不懂得至善的仁,我心本有,而硬是要到身外去找,揣度事物的各种道理,想找到至善的普世法则,反而越找越乱。人欲肆意泛滥,天理荡然无存,明德、亲民的大学被严重歪曲。而佛家、道家也知道彰显光明的道德,但祈求的过高,而失之于虚妄空寂,尤其是不愿意通过家、国、天下来实施这一道德,没有亲民。而象春秋五霸,虽然有了亲民,但任由私心下流,喜欢玩弄智谋权术,全然没有仁爱。这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不知道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性本善。但善心只是一颗种子,善是种子里具有的生命,但不是怎么种都可以长出的,需要好的土壤,还要浇水、施肥,需要培育。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当然就不行。而这里的明明德、亲民,也就是这培育的过程。

8。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画方圆需要规和矩,度量长短需要尺子,测量重量需要秤,一样的,明明德、亲民需要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之道。

如果种子里根本就没有生命,再好的土壤,再科学的培育,也是种不出庄稼来的。

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下)


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下)

9。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说何也?


曰: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生意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

弟子接着问。王守仁接着回答。人因为不知道我心本善,而妄求于身外,以为在大千世界的纷繁的事物中可以整理出一个“至善”来,结果当然是越理越乱,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至善就在自己的内心,有了方向,就不再担忧越理越乱的毛病了。

10。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则心不妄动而能静矣。心不妄动而能静,则其日用之闲,从容闲暇而能安矣。能安,则凡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能虑则择之无不精,处之无不当,而至善于是乎可得矣。


有了方向,不再纷乱,内心自然就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后审视自己的一个念想、一点感触,是善是恶,良知自会给出答案,良知自会做出选择,而且这样的选择是坚定的,我们就是这样得到我们的至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你这样做对得起你的良心吗?良心就是最好的善恶标准,这善恶的标准就在我们的心中,而不是外在地加给我们的。外在加给我们的东西,不仅不能保证是正确的,有时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邪恶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邪恶的事情,往往都是在一个极其正确的旗号下!比如某某主义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其名下干过的各种邪恶,都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的良心。

11。曰: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事有终始,先儒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如子之说,以新民为亲民,则本末之说亦有所未然欤?

曰:终始之说,大略是矣。即以新民为亲民,而曰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而亦不得不非为两物也。

学生接着问《大学》下面这段文字,如果按王守仁的理论又该怎么解释?一是本末问题:明德是本,新(亲)民是末;二是始终问题,知止是始,能得是终。

始终问题,没什么好说的,但本末问题,需要商榷。本末必须是一体,不能分为两个东西,就像一棵树,树干是本,树枝是末,但本末是一体的,都是这棵树!把亲民理解成新民,即把人民教育成新新人类,这样和“明明德”就必然成为了两件不同的东西。而王守仁认为彰显光明的品德,推演以至爱天下人,爱天下人又是更好地彰显光明的品德,二者是一体,才可以称之为本末。

本末一体,大概就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吧。

12。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以至于先修其身,以吾子明德亲民之说通之,亦既可得而知矣。敢问欲修其身,以至于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欤?

曰:此正详言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何谓身心之形体?运用之谓也。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何谓修身?为善而去恶之谓也。

接下来就是叙述“明德、亲民、止至善”而达成的结果。

身、心、意、知、物是功夫所运用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格、致、诚、正、修是在这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所要下的功夫。如同一杯水,我们看它,它是无色的,称它,它有个重量,量它,它有个体积,但说来说去,还是这杯水。


什么是心的形体?是当我们讨论运用的时候,是形而下的;什么是心的灵明?是当我们讨论做判断下决定的时候,是形而上的;什么是修身?就是把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起来,决定我们要行善,决定我们要除恶。

所以修身的“知”(心身之灵明)和“行”(身心之形体)是合二为一的。

13。吾身自能为善而去恶乎?必其灵明主宰者欲为善而去恶,然后其形体运用者始能为善而去恶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于先正其心也。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何从而用其正之之功乎?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

我们的身体在行动上能够行善除恶,一定是我们心灵的主宰能够下这个决定;心灵主宰能够下这个决定,我们才会在行动上去做行善除恶的事情。所以要想修身,就要先端正其心。

这就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但不是说我心本善吗?为什么还要下功夫来“正心”呢?因为人的欲念离开了原来本善的我心,离开了原有的良知,进入功利判断,迷失于各种学说之中时,就会变成不正。

所以必须在欲念刚刚发起的时候,立刻回头问问自己的良知,如果这一念是善,就好好地坚守这一善,如果这一念是恶,就坚决地摒弃这一恶。这样的决断自然是诚实的,这样的心自然是正的。

这就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4。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不有以明其善恶之分,亦将真妄错杂,虽欲诚之,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易经《乾卦》文言里关于九三爻说道:“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九三爻处于下卦之极,再往前就进入上卦了,所以说它是,知道就要前往上卦了,就前往吧!从无入有;知道下卦要结束了,就结束吧!保全已有。有了这个知识,我们就能理解王守仁是如何理解这“致知”二字的。

如何才能忠诚于自己的意念呢?就是当你知道了那个是好的,就达成它。“致知”不是格了天下许多物以后得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而这个良知就是孟子讲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个本善。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学习。

这就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5。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故虽小人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见其良知之有不容于自昧者也。

每个人,当他决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的那个良知都会有善恶判断的,并不需要他人来替他判断,即使小人去做坏事的时候,即使到了什么都敢做的地步,但见到君子,也大都会遮掩它自己的不善,而夸炫他自己的善,说明他内心还是有善恶的正确判断的。

伪君子当然不能做,但真小人也决不能称道。伪君子也可能正是上述的这种小人,而真小人却连自己的良知也丧失了,更可怕!

16。今欲别善恶以诚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尔。何则?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既知其为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好之,而复背而去之,则是以善为恶,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发,吾之良知既知其为不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恶之,而复蹈而为之,则是以恶为善,而自昧其知恶之良知矣。若是,则虽曰知之,犹不知也,意其可得而诚乎?今于良知之善恶者,无不诚好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

虽然我们的良知会有准确的善恶判断,但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善,但就是不去做,知道什么是恶,就是还继续做,那这个“知道”就等于不知道,所以我们还要诚实于自己的良知才行。

很显然,这是现实社会中我们最多碰到的问题。如何避免,或许还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所谓奖善罚恶,扬善弃恶。那么这个或许已经超出《大学问》的讨论范围了。

17。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书言“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实兼其义也。

终于给我们解释王守仁理解的“格物致知”了。

王守仁认为,物就是具体的一件事,格就是“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要达成自己的良知,不能在虚无缥缈中空谈,必须要落在具体的事情上,其实意念所发必然就会关联到具体的事情,在具体的事情上,去恶为善,就是格物!

18。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则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犹为未诚也。良知所知之恶,虽诚欲恶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去之,则是物有未格,而恶之之意犹为未诚也。

格物致知,就是把良知应用到具体的事情上。良知知道有个善,虽然也很有诚意地喜欢去为善,但不把它落到具体的一件事情上,使其成为现实的一件善事,就等于没有诚意;一样地,良知知道有个恶,虽然很有诚意地厌恶做这个恶,但不把它落到具体的一件事情上,也就等于没有诚意。这都是没有“格物”。

这就是“致知在格物。”


19。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之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有馀憾而自谦矣,夫然后意之所发者,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

我们把我们良心所知道的那个善,落实到意念关联到的那个事情,实现这个善;把良心所知道的那个恶,落实到意念关联到的那个事情,去除这个恶。然后运用到世间万物,就可以把良知发挥到极致,我的心再也没有缺憾,我的意念再也没有自欺,这就是诚!

20。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其条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此格致诚正之说,所以阐尧舜之正传而为孔氏之心印也。

所以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五个方面是合而为一的,没有先后之分,但其应用必须精准,不可或缺,这就是“格致诚正”的大学之道,是上接尧舜的孔子学说的正传。

上面这几段文字,看上去很是重复,其实这重复的感觉正是因为王守仁认为这五个方面是一体的。

读王守仁的《大学问》(上)


大学的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是什么意思

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是大学为远程教育进行管理与服务的地方;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具有远程教育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含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大学生学习劳动教育课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近二十年来,随着规模急剧扩大也带来许多问题和挑战。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有效保证质量、人才培养规格契合社会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并且受到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为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新时期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响亮回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中的关键问题。“立德树人”不是中国独创独有,“立德树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为主旨。更是当代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共同面对的命题,既是“中国话”,也是“世界语”。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在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适应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立德树人是世界范围高等教育改革的声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更具有持久生命力。无论采取何种教育形式,以及通过何种承载平台或培育途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无不重视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引导和道德品行塑造。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根本职能,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生存发展之基。伴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学职能在不断扩展。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使命,然而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演进,无论社会经济环境如何变迁,以“立德树人”为标准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和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标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发展经验和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基本途径和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劳动技能,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不停留于掌握劳动技能,更以塑造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品德、培养价值观念为目标,既是立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的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决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者。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就像红线贯穿于教育领域各项改革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高等教育领域也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阵痛。以质量为核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以素质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全面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在持续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劳动教育的素质教育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没有劳动教育作为载体,素质教育开展也不能有效达到目标。

上一篇:河南坠子罗成算卦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