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表演
幽默有哪些表现形式
幽默的表现形式有:
1、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笑话、俏皮话、歇后语和双关语等;幽默的表达主要依靠语言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双关、反语、拈连、仿拟、飞白、颠倒等,其中,笑话作为一种幽默形式比较典型;
2、以视觉造型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如绘画、雕塑、摄影作品等;
3、以听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如音乐,或以综合性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如戏剧、曲艺、影视、歌舞、杂技等;其中,喜剧最为典型。
幽默的三种表现形式
幽默的三种表现形式包括语言表达幽默、行为表现幽默和思维方式幽默。首先,语言表达幽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诙谐、调侃、讽刺以及双关语等手段来达到搞笑娱乐的效果。例如,“为什么小狗总喜欢把鞋子叼来叼去?因为它很拖鞋!”其次,行为表现幽默是一种通过行动来表现幽默的形式。它可以是作者或演说者本人或其他人的动作或表情,通过某些不合逻辑或者是不合情理的举动来制造出一种荒诞性、耿直或逗趣的效果。例如,在社交场合当中,一些幽默的行为举止,比如夸张的动作、滑稽的肢体表现等等,往往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欢笑。最后,思维方式幽默是一种使用奇思妙想和灵活的思维方式,通过跳跃性和幽默性的思维方式来促进幽默产生的形式。如在对话中通过玩弄文字、打乱概念、扭曲常识等方式,用新颖的观点进行戏谑和嘲笑,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效果。总而言之,无论是哪种幽默的表现形式,都能为生活中的压力和疲乏注入新的活力和欢乐。
滑稽戏的演变历史
滑稽戏是由曲艺独脚戏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样式,它主要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独脚戏,又称“滑稽”,初为一人单独演出,后发展为两人或多人演出,1920年前后形成于上海。如果说,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喜剧艺术中,从先秦时代的俳优、唐代的参军戏到元明杂剧里的滑稽穿插,是现代滑稽戏的远祖,那么曲艺独脚戏则是滑稽戏的近亲,而独脚戏又直接源自汉族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早在清朝末年,江南农村就出现了一种专门“说潮报”的民间艺人,演唱内容以新闻和时事为主,中间常穿插一些滑稽故事和笑话,又名“说新闻”。其中以自称“小热昏”的杭州艺人杜宝林最为有名,他以“说潮报”的形式在杭州街头卖梨膏糖,出言诙谐,讽刺时弊,深受欢迎。文明戏演员江笑笑就曾深受杜宝林影响,并将杜宝林的“段子”加以改编和丰富,在杭州、上海登台演出,他的特长是以“说”为主,代表作有《火烧豆腐店》、 《瞎子借雨伞》等,因擅长反映社会现象,人称“社会滑稽”或“文明滑 稽”。被称为“独脚戏创始人”的文明戏演员王无能也受到苏州民间说唱的影响,并经常把卖梨膏糖中的滑稽段子用在文明戏的演出中。当时,文明戏的演员行当有五种,“滑稽”即为其中之一,王无能很早就是文明戏的滑稽演员,也曾在苏州、上海接堂会,专演滑稽段子,1927年脱离文明戏后,正式在上海登台演唱独脚戏,他以“学”为主,代表作有《哭妙根笃爷》、《各地堂倌》等,人称“老牌滑稽”。刘春山原在上海城隍庙“说因果”,是城隍庙著名卖梨膏糖的朱品斋的学徒,擅长浦东说书和各种滑稽小调,以快“唱”著称,能根据报纸新闻即兴编演节目,故称“潮流滑稽”,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等。王无能、江笑笑和刘春山是最早登台演独脚戏的老艺人,被称为“滑稽三大家”,他们以各具特色的独脚戏于20世纪20年代相继出现于上海的曲艺舞台,从而宣告了一个新的曲艺形式——独脚戏的诞生。独脚戏的诞生经过,一方面表明它与民间说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滑稽三大家”都曾直接受到都市民间艺人的影响,街头卖梨膏糖艺人的“说新闻”、“小热昏”等民间说唱是这一曲艺形式的艺术源头,另一方面,独脚戏又是直接孕育于文明戏之中的,早期的独脚戏演员大多曾是文明戏演员,独脚戏所说的段子,有的也是从文明戏的滑稽趣剧摘取改编而来,正如欧阳予倩所说:“上海独角戏的艺人像江笑笑、王无能、张冶儿、陆笑(啸)吾、伊(易)方朔等都是新剧演员,所以滑稽戏在表演方面可以说和新剧的滑稽戏是一脉相承的”。。1930-40年代是独脚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上海各大游乐场、电台播音和堂会演出的艺人最多时达到一百多档。第一代著名的独脚戏艺人还有鲍乐乐、赵希希、陆奇奇等人,继起的第二代独脚戏艺人有朱翔飞、程笑亭、范哈哈、笑咪咪、笑嘻嘻、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杨华生、文彬彬等,其中很多人也都是后来滑稽戏的著名演员。从独脚戏演变、发展出滑稽戏是在1940年代初。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上海游乐场营业萧条,堂会生意清淡,电台被敌伪封锁,独脚戏艺人谋生困难,于是出现了独脚戏艺人联合起来演出的大型滑稽戏和滑稽戏剧团。1942年初,江笑笑发起和组织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的体制,发挥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个有故事情节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戏《一碗饭》,剧作讽刺囤积居奇的米店老板,同情衣食无着的下层人民,引起市民广泛共鸣,颇受欢迎,被认为是由独脚戏到滑稽戏的第一个剧目。与此同时,江笑笑、鲍乐乐等又组织成立了第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最初演出的剧目有《荒乎其唐》、《五颜六色》等,随后,其他独脚戏艺人和部分文明戏演员也纷纷组织滑稽戏剧团,至1940年代末,仅上海就有大小职业滑稽戏剧团40多个。此后,曲艺独脚戏虽依然存在,戏剧滑稽戏却从此诞生,很多演员也是独脚戏与滑稽戏一身二任。滑稽戏因与话剧的渊源关系,它在艺术上保留了话剧的很多特点,1950年代以后,滑稽戏也曾被人称为“通俗话剧”。
独角戏的独角戏的出现与发展
独脚戏亦称“滑稽”,是上海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曲艺形式,发祥于上海,分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民国9年(1920年)前后,上海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在堂会客串演出时,由一人说笑话、讲故事、唱京戏、学方言,扮演多种角色,自称独脚戏。民国16年,王无能正式以“独脚戏”挂牌演出。同年,杭州江笑笑来沪,称为“社会滑稽”。次年,刘春山相继而起,称为“潮流滑稽”。三人为独脚戏的崛起,独树一帜,后人称为“滑稽三大家”。民国18年,上海新世界游艺场邀当时著名的五班(10人)独脚戏艺人以“五福团”名义举行每周一次的“大会串”,扩大了独脚戏的影响。30年代,独脚戏处于鼎盛时期,从业人员有100多档,并在游艺场、堂会和民营电台演播,均自编自演,各显其能。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独脚戏演员投入宣传抗战活动。民国31年,由江笑笑发起组成专演滑稽戏的“笑笑剧团”。独脚戏艺人大多数开始兼演滑稽戏。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姚慕双、周柏春以“新潮滑稽”出现,台风带有书卷气,在继承发展前人曲目的同时,大量编演新段子,如《人民真开心》等。程笑飞在“唱”上另树一帜,在独脚戏中展示各种地方戏曲。杨华生从内地回沪,表演独脚戏注重作品内容。其时,姚、周档,程、刘(小刘春山)、俞(祥明)档,杨、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档,在民间电台上各展所长,拥有大量听众。艺人们足迹遍于电台、游乐场、堂会、舞厅、酒楼,再次掀起独脚戏的高潮。建国初期,独脚戏演员已逾500人。此后,独脚戏演员大多数参加剧团以演滑稽戏为主。独脚戏的表演一般出现在专门组织的“独脚戏专场”,或滑稽广播会,或下厂下乡下基层时演出整套或零星节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独脚戏获得新生,不仅走向荧屏,而且出现了“滑稽小品”的表演形式,涌现出王汝刚和钱程等一批新独脚戏演员。上海独脚戏演员还赴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
上一篇:得意的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