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内阁
清朝建立的皇族内阁是怎么回事?他们为什么没有实行立宪制
清光绪末年,同盟会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感觉到巨大危机的清 *** 统治者和一些地方上的督抚大员,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结果他们做出了应该“实行立宪、拯救危局、延续统治”的判断。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当时的清廷上下普遍认为俄国就是败在了没有实行 *** 政治制度上。所以,以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联合上书,奏请清廷实行君主立宪制,同时,奏请选派能臣到世界上一些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进行考察,学习实施立宪制政体的办法。 在这种形势下,清廷迫于舆论和内外压力,不得不就此议题进行思考,经过一番权衡,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年10月)决定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进行“考察政治”。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五大臣于次年陆续回国,向清廷密奏实行立宪的种种好处,归纳起来就是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因此纷纷建议清廷“诏定国是,仿行 *** ”。老朽的慈禧太后经过再三衡量,决定“采纳”五大臣的建议。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预备仿行 *** ”的诏令,诏令中明确提出,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并特别强调当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要“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诏令还决定,朝廷会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 *** 的“预备”。 但慈禧从内心来讲,是不愿意实行真 *** 的,她设想实行的 *** 其实是假 *** 。就在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清廷“预备立宪”之际,慈禧又采取了新的行动,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906年11月6日),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方案,即:行政中枢军机处保持不变,对某些部的名称进行更改;迫使袁世凯将已练成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划归满族亲贵控制的陆军部统率。同时,清廷削减了地方督抚的权力,于次年八月,把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调任中央任军机大臣,剥夺了这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的实权。 为响应立宪派要求进一步实施 *** 的述求,清廷于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08年8月27日),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 *** 、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大权,议院更不得干预。这份《大纲》的宣布,立刻使人们幡然醒悟,看清了清廷“行 *** 之名、搞集权之实”的真面目。 伴随着光绪帝和慈禧的相继死亡,溥仪的生父载沣成为清廷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为笼络人心,表示会深入推行 *** ,并要求各省成立咨议局。宣统元年至二年(1909—1910),各省咨议局和北京资政院相继成立,立宪派在其中占据了优势。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张謇、汤寿潜、汤化龙、谭延闿、蒲殿俊等分别担任了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咨议局的议长。 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5月),载沣宣布清廷中央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内阁阁员共13人,其中满族贵族9人(皇族又占5人)。因此,这个清廷内阁又被称为“皇族内阁”,使一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族亲贵手中。 清廷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仍死抱着国家军政大权不放,不但没有缓解社会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清朝如同一株已经千疮百孔的朽木一样,顷刻之间就轰然倒下。应该说,满清末期实行立宪制的想法虽然有点晚,但确实是延续其王朝生命的最佳方案,可惜慈禧或载沣并未真正抓住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他们真心实行 *** ,应该会收获一部分人心,并配以合适的方法,也许溥仪会在紫禁城待得更久一些。但从全局来看,当时国家内外的形势太过复杂,即使如此,恐怕满清也错过了立宪的最佳时期,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1911年5月,清 *** 成立责任内阁,这个内阁被讥为什么
2010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单项选择题第6题 1911年5月,清 *** 成立责任内阁,这个内阁被讥为( ) A.贵族内阁 B.立宪内阁 C.影子内阁 D.皇族内阁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D 校答案解析: 机构和名词题。D反映了清 *** 假立宪的本质。ABC是干扰项,与题干无关联。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皇族内阁的出现,为何会激起国民的怒火?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许多国民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清帝国已经脱离了 历史 发展的潮流,正在逐渐与西方列强拉开差距。为了恢复往日的国际地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着推动各项改革措施。但后来发生的 历史 事件证明,这些改革都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因此,一部分国民提出要对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革,即将君主专制制度改为君主立宪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发现已经无法通过强硬手段来镇压国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为此,不得不提出了"预备立宪计划"。但是在皇族内阁名单正式颁布之后,却彻底点燃了国民的怒火。 时间来到公元20世纪初期,此时清廷已经用尽了手段,仍然无法完成对帝国的中兴。在 社会 各界舆论的压力下,清廷终于决定仿照日本例派遣使团出国考察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并对帝国现行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公元1905年7月,以镇国公载泽为首的五大臣正式启程,前往欧美及日本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归国之后,经清廷内部商议,于9月对 社会 各界公布开始准备进行政治改革。因政治改革工作量巨大,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因此要先经历过一段准备阶段,而这个准备阶段也就是所谓的"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计划的公开颁布,给了国民最后的希望。 在大多数人看来,清廷终于"开窍了",清帝国似乎又一次拥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以康有为、杨度为首的立宪派的声势及地位立刻压过了革命派,并得到了 社会 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这些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东奔西走,天真的以为君主专制终于要一去不复返,民主 社会 即将到来。 而且伴随着《钦定宪法大纲》、咨议局和资政院的颁布与成立,帝国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转型征兆。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都是清廷为了敷衍国民所采取的"缓兵之计"而已。 在对外公布了立宪的原则之后,清廷便对中央官职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许多已经不再适应新制度的行政机构。在打破了原有的六部制度之后,又新增了许多新的行政部门。如邮传部、海军部(计划筹建)等等。 随后,清廷敕令地方政府要尽快筹建咨议局和资政院。咨议局是一种地方的审议机构,该机构可以监督地方政府的财政及行政;但是该机构无法责令政府按提案进行具体实施,因此咨议局更像是一个咨询机构。时至公元1909年10月,除新疆外所有的省份都已经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组建。 而资政院的权力则较咨议局扩大了许多,可以议论国家税收、财政、法律等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政院并不具备修改法律的能力。如果想要修改,则必须将提案提交给皇帝批准方可生效。 咨议局和资政院的建立,是清廷仿照西方议会制度进行建设的一种具体尝试。 虽然咨议局和资政院二者的权力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地方咨议局议员的选拔受到严格限制、资政院无权直接立法等等。但西方国家在建设议会制度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发展阶段。至于西方后来的议会制度,则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才得以慢慢完善的。 公元1911年5月,清廷终于对外公开了第一届内阁的名单。当人们满怀期待的查看名单上的人员时,却意外的发现:在一个只有13名内阁大臣组成的内阁名单中,竟然有7人是宗室成员。同时,汉臣在内阁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小,只有4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届内阁被世人讽刺的称之为"皇族内阁"。 针对皇族内阁成员组成是否合理的问题,学术界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此,湘潭大学 历史 系熊元彬副教授在《 历史 的再审视:清末"皇族内阁"研究》一文中提到了学术界内几个主流的观点: 皇族内阁的组建,让国民终于看清了清廷的真面目。从始至终,清廷都未曾真正想要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即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改为君主立宪制度。再加上想起先前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中清廷的消极态度,就足以让国民感到寒心。 而清廷之所以组建皇族内阁,实际上也是为了在君主立宪制度下继续行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换句话说,清廷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本应当赋予全体国民的权力转移到了贵族阶级的手中,这样更加方便控制。 如此,内阁就成为了君主操纵政治的工具,那么清末的政治制度改革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皇族内阁的成立足以看出清廷并非真心想要进行政治改革,但先前的预备立宪计划确确实实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咨议局和资政院的建立,极大的冲击了在古代中国实行了千余年的旧封建政治制度,也是从旧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同时,皇族内阁名单的公布也让立宪派立刻失去了人心。从此刻开始,立宪派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分化现象,一部分原本主张拥护君主立宪制度的知识分子选择倒向革命派,坚决拥护以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落后制度,加速了清帝国灭亡的 历史 进程。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民不断给予清帝国中兴自强的机会,但清廷却屡屡辜负国民的期望。可以说,清廷在皇族内阁事件中耗尽了国民赋予其身上最后的一丝希望,而这也成为了压垮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文献: 【1】《 历史 的再审视:清末"皇族内阁"研究》,熊元彬著 【2】《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马勇著
清朝内阁支持君主专制吗
是支持的!【摘要】
清朝内阁支持君主专制吗【提问】
是支持的!【回答】
原因如下:【回答】
一方面:清朝内阁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内阁,其内阁成员基本都是君主任命的亲信和宗族大臣,肯定会支持君主专制。【回答】
第二方面:清朝内阁成员的权利和待遇来自君主,是依托于君主专制存在的,所以必然支持君主专制的。【回答】
第三方面:清朝内阁成员从思想上是接受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是“忠君爱国”为本的,所以会支持君主专制的!【回答】
清朝有内阁吗
你好 !很高兴为你你解答!清朝内阁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内阁制度。清朝入关之前,后金(清)中央机关无内阁。清军入关之后,清王朝建立起全国政权,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始设内阁。然而,内阁在清初成为定制,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历时共二十七年(顺治元年至康熙九年),才最后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充满权力之争而又复杂的反复过程。清朝内阁的主要官员定为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一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为从二品。内阁大学士自定为正一品后,遂成为有清一代最高的官员,犹如历代的宰相,地位极为尊崇。每一大学士均有殿阁头衔,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被尊称为“中堂”。清朝也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谢谢 望采纳!!
辛亥革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了吗?
没有。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广泛的、真正的实施,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既成功,又失败了”。
清朝内阁制度的历史影响
康熙帝即位之后,鳌拜等辅政大臣改内阁为内三院,后世一些史家将这一变革视为四大辅臣在制度上恢复关外政治传统的典型事例。其实不然,康熙初年内院继承了顺治年间内阁的票拟权,作为清朝中央政府,这时的内院和原来的内阁在基本职任上并无原则性差异。由于辅政大臣亲自参加票拟,大学士的政治权力也未因皇帝不能亲政而有任何扩大,他们在和辅政大臣发生政务分歧时只能委曲周旋,而不敢直抒已见。一些重要决策大学士也无权参与,像康熙六年(1667年),鳌拜罗织苏克萨哈罪名,“集中定谳”,因国史院大学士巴泰拒不附和,遂“弗使与闻”,而大学士苏纳海竞因反对圈换土地,被鳌拜矫沼处绞。 降及康熙亲政以后,重新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下来,随之而来,内阁权力有所加强,因而出现了纳兰明珠、徐元文、李光地等在朝中有一定影响的大学士。然而,明珠等人绝不可能危及皇帝的绝对权威。
如何评价晚清的“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了第一届责任内阁的名单,其中老亲王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出任协理大臣。在整个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和蒙古族占9人、皇族占5人,剩下4名汉人为徐世昌、外务大臣梁敦彦、学务大臣唐景崇和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并非拥有最重要的实权。这个名单一经公布就点燃了舆论,最典型的说法讲这是皇族内阁,清政府的权威性危机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在此之前革命还是属于低潮,清末新政吸引了大批的人才进入体制内,但之后革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如何理解这个关键节点?摄政王载沣到底是脑子哪根筋搭错了,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出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呢?载沣是个80后,在1911年的时候只有28岁。这个满清少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得不说他是当时少数的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有留洋经历的人。1901年庚子国变后,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国家和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18岁的载沣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表现不卑不亢,深得国内外青睐。无疑,载沣是被慈禧太后选中的新一代满族勋贵,慈禧死后,改革的接力棒就交给了年轻的载沣手中。我们很难说载沣就没有能力,亦或是延续传统的说法讲他昏庸,只是相比于慈禧太后他少了很多乾纲独断的勇气,在事后看来许多决策也有许多问题,比如这一次的皇族内阁。载沣为什么要把责任内阁塞进那么多皇族呢?我这里引述专家马勇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首先,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内阁,而是一个过渡内阁。既然过渡、又想要把接下来的君宪制度保质保量的完成,就要很大程度上继承原有的体制和旧臣。其次,既然所有民族一律平等,“那为什么要限制皇族成员出任政府要职呢?”最后,这几个大臣并非昏聩,而是久经宦海的老臣,尤其是奕劻已经为清政府服务了几十年。这个职位其实是没什么争议的。奕劻从客观上看来,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汉族督抚掌握朝权数十年在清末十年尽数故去,而新一代的合适人才也出现了断层,当时朝野中适合当内阁总理的汉人,只剩下了袁世凯和岑春煊。但两人都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尤其是袁世凯还和载沣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总理大臣只能落在满族权贵手里。不少报纸和列强都猜测,第一届内阁总理应当是载泽(后出任度支大臣),不过袁世凯派盛宣怀到镇国公府说了一通,说什么第一届内阁总理大多短命,载泽还是出任第二届为好。所以奕劻作为次要人选入主内阁,本身就是朝野内外同意的。曾出过考察政治的载泽 居中者问题出在内阁的其他成员上,尤其是陆军部大臣和海军部大臣最具争议。陆军部大臣荫昌根本就不懂军事,就没打过仗,只不过他有留德经历和参军生涯,和德皇关系够铁;海军大臣载洵更是无能,在留洋期间嫖娼误事,还是被萨镇冰(后来袁世凯内阁的海军大臣)拦了回来。在外界看来,这样的内阁无异于验证了孙中山等人的猜测,清政府好像真的不会把权利分享给新兴的中产阶层、满族权贵就是歧视汉人群体、更不会“还政于民”。当这份名单公布之后,清廷实际上还有好几次更易的机会,不过摄政王载沣无一例外全部错过。老亲王奕劻也算蛮倒霉的。他被赶鸭子上架成了第一届内阁总理,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要当的意思。 当然这并非是说他完全理解君主立宪体制的那些个原则, 这个老眼昏花的老人早就丧失了政治热情,有时候专以敷衍了事,甚至会说:“我已经老了,什么新内阁,什么内阁总理大臣,我不明白。”他确实老了,1911年的时候都73岁了。奕劻真实照片 看起来实在是太老了这份名单出炉的第二天,奕劻就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递交了辞呈,到第三天又再度请辞,直接表明这个人员构成太偏皇族成员,和立宪体制不合。摄政王载沣也不知道脑子抽了哪根筋,竟然没有重新妥善的考虑皇族内阁引发的权威性危机,仍然是让奕劻等人上任。这是载沣错过的第一次补正的机会。6月10日,都察院转呈咨议局联合会的意见,表示皇族内阁和君主立宪体制本意不合,要求重新组阁。咨议局联合会里面全是立宪党人,显然代表了社会中间阶层的声音。7月5日,40多名来自地方的咨议局成员再次上书,要求重开内阁。咨议局联合会可视为“国会”的前身,地方咨议局可视为“地方议会”。如果这个时候同意中间阶层的声音,无疑是挽回清政府权威性危机的相当好的机会,同时还能博得“从善如流”的美名,为之后中间阶层参与政权提供良好的先例。但载沣仍然拒绝。这是载沣错过的第二次补正的机会。9月24日,庆亲王奕劻再度请辞,此时保路运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清廷面临这权威性丧失的双重压力。载沣再次拒绝。这是载沣错过的第三次补正的机会。这三次补正机会错过了,也就永久错过了。之后就是武昌起义爆发,尽管载沣后面让袁世凯组阁、给出了更多的让步,甚至自己也不当蛇阵我刚了,局势也无法挽回了,人心就这样散了。革命和改良在清末十年中一直处于跷跷板的状态,两者不断赛跑,不断争夺庞大的中间阶层。应该说,改良的魅力是大于革命的,相当多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只要看到能够改革的希望,就不愿意造反、就不愿意去闹革命。这一点其实我们了然于胸,后来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有个论述,认为这是一批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可谓是鞭辟入里。所以孙中山在清末十年,过的其实是相当憋屈的。他只能发动一次又一次看不到任何成功希望的武装起义,来拉拢海外的“天使投资”, 清末十年并非革命的高潮,而是经常有低潮,许多革命党内部的人士看到清末新政的希望后“反叛”,最典型的是刘师培夫妇的反水。但说革命深入人心也是对的,革命党的那些个言论,都在人们的心中埋下了一个小疙瘩。我打个比喻大家就好理解了:有人说你的对象出轨了,你未能证实、只能半信半疑,想着重置生活的成本太高,还是打算观察观察。有一天你捉奸在床,往昔朋友我一嘴他一嘴的风言风语全部言中,两人的关系也再也没有复原的可能了,就算他以后再怎么说,你的心里总是有一块疙瘩,很难再和好如初了。“皇族内阁”正好就是这个捉奸在床的时刻,清政府中的那批满族权贵真的像革命党说的那样,不愿意放开手中的权利,死死的把握这个朝廷不给这些中产阶级开放。清政府崩溃的大堤就这么被掘开了,陷入了亡国的窘境。“一切历史就是当代史”,不得不再重复一句这话。
上一篇:心动电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