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安重根为什么杀伊藤博文
事实上,可以说所有的巧合共同促成了这次暗杀的成功。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称赞安重根是“亚洲第一义人”。第一个原因:安重根有机会进行所谓的“私人旅行”,并向公众公开他的旅行路线。其实按理说,作为一国的宰相,安重根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近他。但日俄战争末期,日本因自身实力无法吞并整个东北,加上其他原因导致日本需要与俄国合作,于是以长春为界,与俄国划分统治区域。为了巩固两国在中国东北的统治,避免其他列强的掠夺,伊藤博文以“私人旅行”为由前往哈尔滨与俄国接触。为了掩盖此事,伊藤博文宣布自己是纯粹的“私人旅行”。而且此行路线基本是开放的,这也给了安重根机会。第二个原因:安重根精心的调整计划让他没有错过机会。虽然他知道伊藤博文要去哈尔滨,但是他根本不知道他们具体的停留时间,所以他找了一个合作伙伴,余德春,但是哈尔滨站戒备森严。最后两人商量去宽城子站暗杀,因为这里需要乘客换乘,应该有机会。但在得到伊藤博文不会停车的消息后,他去了蔡家沟站,火车一般都是在这里停水停煤。但这个时候,安重根仔细想了想,觉得如果伊藤博文不下车,他就麻烦了。所以为了谨慎起见,他决定让德春留在这里,自己去哈尔滨站。这个计划调整也挽救了整个暗杀,因为那天晚上为了保护伊藤博文,俄国士兵封锁了蔡家沟车站,余德春根本没有机会。第三个原因:俄罗斯士兵掉以轻心,仔细观察,为一次成功的暗杀做了足够的准备。知道安重根来暗杀只用了很久以前买的手枪,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认识伊藤博文。就连哈尔滨站的俄军士兵对中欧旅客的检查也很严格,但俄军并没有检查日本人,于是安重根把自己伪装成日本人,戴上鸭舌帽,穿上西装,贴上日本人特有的“人丹胡”。于是他设法潜入站内,甚至他还特意对子弹进行了处理,以确保致命一击。他做成开花弹,至于不认识伊藤博文,他通过当时大队成员的位置、动作、年龄成功判断出伊藤博文是谁,然后在伊藤走到他身边的时候直接开枪打死了他。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1160924ab18972b704d18c9e9cd7b899e510ab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伊藤博文那么重要的人物,为何安重根能轻易刺杀成功呢?
2014年1月,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哈尔滨火车站开馆。这位至今仍被人铭记的朝鲜义士,正是凭借自己的勇气成功刺杀了日本重臣伊藤博文,才赢得了世人尊重。 这还要从1909年10月26日上午说起,那天的哈尔滨火车站俄罗斯军警戒备森严,站台上的人们正准备迎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专列的到来。 伊藤博文可是日本明治维新功臣,曾四任日本首相,日本正是在其带领下由弱到强逆袭而成东亚强国。可他面对邻国则是一副侵略者模样,中日甲午战争,侵占朝鲜皆是其幕后策划主使。 上午九点日本专列准时到达,俄罗斯财政部长走上专列,与伊藤博文密谈一番后。一群人相拥着走下火车,矮小的伊藤博文走在前边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突然离伊藤博文很近的人群中,一名男子向伊藤博文连开三枪,皆命中伊藤博文致其马上倒入血泊之中。这名刺客正是安重根,他又开枪击中伊藤博文身边之人后,坦然将枪扔在地上束手就擒。 而已成血葫芦的伊藤博文,马上被抬上专列,可其被打中要害出血量太多,随车医生也回天乏术,伊藤博文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也许有人质疑,伊藤博文身为日本重臣应防范严密,安重根为何能如此轻易刺杀成功呢? 一,安重根为国恨刺杀伊藤博文,抱着必死之心。 安重根1879年出身生于一个朝鲜贵族家庭。父亲对其重儒教汉学教育,他却不认同父亲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而以楚霸王项羽为偶像有尚武之风,他也因此练就了精准枪法。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乘胜逐渐取代了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实现日本对朝鲜的觊觎蚕食之梦想。安重根在国家危亡之秋成长,其对民族安危感到深深地忧虑。 尤其是日本在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权益的日俄战争中取胜后,又强迫朝鲜签署了《乙巳条约》,完全将朝鲜纳为自己囊中之物,并令其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而指挥运作这一切的正是日本前首相,当时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可以说正是伊藤博文逆转了东亚局势,改变了清朝、日本与韩国关系。 1906年,伊藤博文为强化对韩国统治,竟然辞去议长之位就任韩国统监,开始了对韩国的奴化改革,也就是说伊藤博文俨然成了韩国太上皇,韩国皇帝再无一丝话语权。安重根面对这一切深感亡国奴的愤怒与悲哀,他尚无足够的革命理论与财力支撑其组织大规模的独立运动,只得尽己所能为韩国独立而努力。 他先梦想通过教育唤醒国人麻木之心,却被镇压导致行动失败。他又找到俄国境内的韩国义军,零星组织了几次与日本的战斗,皆以失败告终。他经多方尝试失败后,只得将行动方向转向了暗杀。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他将暗杀目标锁定了元凶伊藤博文。 由此可见安重根杀伊藤博文,源于国恨切肤之痛并无私怨,其家国情怀支撑其志义无反顾。甚至他为此断指立下血誓,三年内必杀伊藤博文。 因而枪中只有八发子弹的安重根,当日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伊藤博文时的距离,只有短短五米,他根本就未考虑选择远距离刺杀以便全身而退。甚至他枪中只剩一颗子弹时,亦未选择自杀,而其在被抓住时用俄语大喊高丽亚乌拉,其意就是大韩独立。 他未自杀就是想通过呐喊,将大韩所受屈辱昭示天下。正是他这种舍身成仁的勇气,给予他超强的心理素质使其临场镇定未露破绽,尤其是其本就枪法精准,又是近距离射击,更增加了刺杀成功的机率。 二,安重根心思缜密全方位筹划,又增刺杀成功机率。 安重根由报纸得知伊藤博文出访信息后,为获其准确行程计划又赴海参崴打探消息。当时安重根囊中羞涩,其手中只有一只勃朗宁手枪深感势单力孤,他又动员好友禹德淳一起行动,禹德淳再添一支枪,两人两枪就走上了暗杀路。 安重根打探到准确消息后携友返回哈尔滨。日俄战争之后,长春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长春以北则是俄国实力范围。安重根自知只有在伊藤博文于长春换车北赴哈尔滨区间可以动手。 安重根分析良久发现专列会在蔡家沟车站停靠半个小时,可是当他们到达蔡家沟时却大感失望。蔡家沟车站很小外人不易隐藏,同时专列应于凌晨六点到达,伊藤博文有可能不下车,即使下车可是晨色朦胧亦不易辨认目标。 安重根为确保万无一失兵分两路,他把禹德淳留在蔡家沟伺机而行,他赴哈尔滨寻找机会。行事前一天晚上,安重根精心做着最后准备,其手枪只能装八颗子弹,其为求一枪毙命,就将子弹头拉成十字形以增强杀伤力。 等到安重根成功混到欢迎人群中时,他并不认识伊藤博文,只是凭感觉矮小白胡子老头就是目标。他开枪击中目标后,又怕打错再次向伊藤身边的日本人开了几枪,才弃枪就擒。 由此可见,安重根于每个环节都多重考虑,以防错失良机。当专列到达蔡家沟时全面封锁车站,禹德淳被关在屋里连门都未得出。如果他们皆守蔡家沟只得无功而返了,幸好安重根心思缜密,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才增加暗杀的机会与成功率。 三,运气是安重根成功暗杀最终保证。 安重根的成功真的伴随着太多运气。首先报纸披露伊藤博文的私人旅行信息,就是送给安重根的天大运气。本来伊藤博文在韩国期间,只因其戒备森严,安重根始终找不到下手机会。1909年伊藤博文离职返日本继任枢密院长,安重根无力跟踪到日本,对暗杀计划已感绝望。谁成想几个月后报纸就将机遇运气送到安重根面前。 其实伊藤博文此行并非私人娱乐,而是源于当时美国等列强觊觎日俄在东北的权益,伊藤博文要与俄国重新洽谈,确保利益不被他国分享。他于报纸公布私人出行信息只想迷惑美国等列强而已,却未想到这会是其死亡信息。 其次,安重根能混进哈尔滨火车站,皆因日本人只命俄罗斯军警盘查中国人与欧洲人。清人的大辫子容易辨认,而韩国人与日本人在俄罗斯军警眼中相差无几,因而安重根被当做日本侨民得以混进车站,又是运气相伴。 再有伊藤博文放松警惕,下车后为检阅俄罗斯军警,竟然脱离人群走在了队伍前列,将自己暴露在安重根面前,使其更能轻易暗杀得手。 纵观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并不像人们想象那么容易,他只是凭着勇气与睿智走一步看一步,并无太多把握,只不过每个环节皆有运气相伴而已。 安重根后被日本人绞死于旅顺。安重根纪念馆的时钟永远定格在其暗杀伊藤博文的九时三十分,以示其为国赴死的爱国精神永流传。
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伊藤博文之于安重根,就像宋教仁之于武士英。看似简单的一场枪杀背后,却是精心谋划的重重布局。1905年9月,持续一年多时间的日俄战争在美国的调解下停战了。日俄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合约》,日本虽然之后成功接管了沙俄在辽东半岛的全部利益,但也属于惨胜。日俄战争后,大清国彻底抛开日俄两方,开始和美国眉来眼去。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的美国并不像日俄一样觊觎大清国的领土,他的远东战略很多都是直接冲着经济利益来的。大清国觉得美国比较靠谱,于是决定引进美国资本对东北地区进行大开发。美国顺势提出满洲铁路中立化的要求,并同时向日俄双方施压。随着德国也加入到中美的阵营,联手向日俄施压。面对如此严酷的政治环境,日俄双方不得不冰释前嫌,组成战时联盟阵线,并于1907年7月签订《日俄密约》。 1909年,伊藤博文来哈尔滨的目的,正是要与俄方代表戈果甫佐夫会谈,并再续《日俄密约》,共商瓜分中国东北等问题。而同时安重根之所以出现在哈尔滨车站,根由还是在于日俄战争。日俄战争爆发之前,韩国国内既有亲日势力,又有亲俄势力,日俄双方在韩国基本维持均势。而且当时日俄双方都默契地认为韩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当时的韩国还算风平浪静。日俄战争爆发后,韩国这潭静水还是被搞浑了,日军直接进军汉城,强迫韩国先后签订了《日韩协定书》、《日韩新协约》、《日韩保护协议》,不仅要求韩国对俄作战,还把韩国的军政大权抢夺在手。一时之间,韩国上下哀声怨道,愤怒的民众纷纷要求日本归还韩国主权。不久,国内起义军“大韩义兵”首举义旗,韩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从日本进军汉城到韩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方面的主事人就是伊藤博文,并且他还是韩国统监府首任统监,当时的韩国民众,没有一人不想置伊藤博文于死地,而安重根就是其中的千万份之一,他的另一层身份还是“大韩义军”的骨干成员。1879年,安重根出生于朝鲜海州府的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曾经高中进士。安重根自小就喜欢骑射,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后,他立志长大后要做西楚霸王那样的人物,武士气质初显。韩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安重根积极组织朝鲜志士,开展抗日斗争。但面对强大无比的日本军队,安重根部屡屡失败,最后他们想到了刺杀日本军方高官的计划,而当时位高权重的伊藤博文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要刺杀目标。安重根等人得知伊藤博文将要在哈尔滨与俄方代表会谈的消息后,兴奋不已,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除去伊藤博文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马上商量出刺杀计划。1909年9月26日清晨,安重根早早地就出现在了哈尔滨火车站。在等待伊藤博文专列进站的时间里,安重根就躲在车站的茶馆里,伺机而动。8时许,安重根离开茶馆,开始向候车室走去。为了迎接伊藤博文,哈尔滨火车站加强了安保措施,并有大量俄国军队驻扎。由于火车站对日本人一律放行,而俄国士兵分辨不出日本人与韩国人的区别,安重根得以安全进入候车厅。 9时左右,载有伊藤博文的专列缓缓使进火车站,站台开始旗鼓宣扬。此时,安重根就站在俄方特意安排的摄影组的后面一排。一会儿后,伊藤博文走出专列,俄方代表众人走上去迎接,摄影机组也跟进,而后面的安重根也亦步亦趋地离伊藤博文越来越近。等到与伊藤博文只有四五米距离的时候,安重根终于扣动了扳机,迅速地向伊藤博文连开四枪,并大喊“大韩万岁”,安重根当场被捕,而伊藤博文四个月之后也因医治无效而去世。被捕后的安重根在旅顺监狱写出了荡气回肠的《安重根传》,同时他也获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尊重,就连日本民众也在国内为他举行游行,要求日本军方对他从轻处罚。 1910年2月14日,安重根还是被日本军方把控的旅顺法院判处死刑。3月10日,法国神父洪锡九特意前往旅顺监狱,为安重根举行“弥撒圣祭大礼”。3月26日,安重根换上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韩服,慷慨就义,年仅32岁。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简介及详细资料
职员表 原著 金日成 导演 严吉善 编剧 白头山创作团 摄影 郑益汉 配乐 李学范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安重根 李仁文 近代朝鲜爱国烈士 伊藤博文 黄永日 前日本首相,侵略朝鲜的元凶 金氏 全正姬 安重根之妻 吴敬植 郑义谦 安重根的朋友,一名新闻记者 金明国 赵明善 安重根搭救的青年,后成为一名军人 韩氏 俞敬爱 金明国的大嫂 李儁 朴太洙 爱国志士,安重根的朋友 韩圭卨 崔大植 爱国大臣 李完用 李永和 卖国大臣,"乙巳五贼"之一 李根泽 宋昌镐 卖国大臣,"乙巳五贼"之一 宋秉畯 李根佑 卖国贼,"一进会"的头目 林权助 朴奉益 日本公使 长谷川好道 吴英焕 驻朝日军司令官 裴贞子 徐辛香 伊藤博文养女,负责刺探宫中情报 禹德淳 申明旭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同谋 曹道先 金光忆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同谋 刘东夏 金润弘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同谋 安定根 李益胜 安重根的一个弟弟 安恭根 李明德 安重根的一个弟弟 沟渊孝雄 吴享文 起诉安重根的检察官 国语版演职员表 翻译:郑玉在 高宗文 董兆莱 导演:苏秀 杨成纯 录音:金文江 龚政明 剪接:吴模钧 裔国英 配音演员:乔榛 毕克 胡庆汉 尚华 吴文伦 王惠 伍经纬 于鼎 赵慎之 李梓 丁建华 翁振新 剧情梗概 20世纪初日俄战争后,日本为达到吞并朝鲜(时称"大韩帝国")的目的,派伊藤博文和大批军队前往朝鲜,逼迫朝鲜 *** 签订丧权辱国的保护条约。在李完用、宋秉畯等卖国贼的合作下,终于缔结了《乙巳条约》,使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国家主权名存实亡,伊藤博文出任日本驻朝鲜首任统监。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目睹祖国危亡,与朋友吴敬植、李儁、金明国等人探索救国道路,但无一不在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侵略者的阻挠下以失败告终。安重根感到救国无门,遂采用暗杀手段。他趁伊藤去中国哈尔滨会晤俄国财长之机,在车站击毙了伊藤,最后被捕入狱,昂扬就义…… 影片影响 朝鲜宽银幕彩色故事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是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据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记载,《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是1927年左右,也就是金日成在中国吉林抚松读书时创作的一部话剧,与其同时创作的还有《血喷万国会》、《女儿的信》等。 1970年4月15日,朝鲜 *** 指示将"不朽的古典名作"《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改编为电影。为此朝鲜进行了长期准备,投入大量资金,由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并且多次蒙受金日成与其子金正日的亲自指导,可谓是朝鲜一部名副其实的大手笔、大制作。该片演职人员的阵容也是非常强大,编剧是荣获金日成勋章的白头山创作团,导演是金日成奖获得者、人民演员严吉善,摄影是人民艺术家郑益汉,作曲是功勋艺术家李学范。演员中有2位人民演员,4位功勋演员,凝聚了当时朝鲜电影界许多高水平和有名望的人物。因此,这部电影是当时朝鲜一部制作水平高、成就相当大的作品,是朝鲜电影艺术达到的又一个高峰。 1979年4月15日,《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分为上下集,正式公映,纪念安重根诞辰100周年。同年8月,该片被引入中国,由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出品,在中国尤其是朝鲜族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也是首部登入南韩的朝鲜电影,于1998年9月2日由韩国SBS电视台放映,受到了韩国观众的欢迎。可见该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该片大气磅礴,贯穿着历史的悲情,以20世纪初朝鲜历史的重大事件为经,以安重根的个人生涯为纬,深入反映了安重根作为一名爱国者热烈探索救国之路,在多次失败后由希望变为失望的心路历程。最后图穷匕见,仍然无法挽回祖国灭亡的命运。同时,该片以伊藤博文对朝鲜的侵略与安重根拯救国家的努力为两条主线,当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时(即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时),就将剧情推向了 *** 。此外,该片还透过刻画安重根等义士的爱国爱民,伊藤博文等日本侵略者的蛮横狡猾,李完用等朝鲜卖国贼的奴颜婢膝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将各种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最后该片透过剧终的旁白,揭示出了领导朝鲜人民救国必须要光辉的思想引领的道理。 该片作为一部历史片,其内容都是根据历史还原和加工的。但也有部分与历史相悖的内容,比如《乙巳条约》缔结时,安重根在中国上海,而非像片中那样在朝鲜皇宫外。又比如参加安重根行动的刘东夏其实并不知道安重根的暗杀计画,但片中却与此相反。另外,当时朝鲜在1897年就已经将国号改为大韩帝国,普遍称为韩国,安重根也自称"大韩国人"。但该片似乎碍于政治因素,忌讳"韩国"一词,因此在片中基本上所有的场合都用"朝鲜"来称呼,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此外,该片作为一部朝鲜制作的艺术电影,免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教,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安重根就义前呼唤"伟人"的情节,沿袭了绝大多数朝鲜电影必须出现的"伟人"、"将军"、"太阳"、"主体思想"等套路。尽管如此,《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电影,代表了当时朝鲜电影的最高水平。
伊藤博文被刺杀后有什么历史影响?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枢密院院长、朝鲜统监伊藤博文来到哈尔滨。上午9时左右伊藤博文在戈果甫佐夫的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当一行人向出站口走去时,伊藤博文走在了最前面。这时,一位身着西装、头戴鸭舌帽的青年男子,突然从欢迎人群中冲进警戒线朝伊藤博文连开三枪,并用俄语高呼三声:“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然后从容被捕。这名刺客叫安重根,是抗日武装“大韩义兵”中的重要人物,担任参谋中将、特派独立队长以及俄领地区司令官。他刺杀伊藤博文主要是希望可以为韩国独立做点事情。然而事与愿违,伊藤博文的遇刺,成为日本完全吞并韩国的绝好借口。日本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对安重根一案进行了审判。因为伊藤博文的知名度,当时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新闻,因此日本方面也不敢随便瞎判,并对其多有优待。然而后来安重根还是在旅顺日俄监狱内被执行绞刑。可以说伊藤博文的死加速了日本合并朝鲜的日程以及大韩帝国的灭亡。因为在当时,对于吞并朝鲜,日本的国内本身就有分歧,一方是急进派,一方是缓进派,伊藤博文恰好是主张缓进的,到并不是因为他有多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是因为他的外交战略眼光,认为在列强环绕的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吞并这件事宜缓不宜急,以免破坏国际力量平衡,树敌过多。本来矛盾日益尖锐,伊藤博文还不得不辞去朝鲜统监的职位,但是这次刺杀可以说加速了吞并的步伐。1910年完成吞并。此外就是对中国的影响。虽然当时事件发生在俄国强占的东清铁路保护地,但是是中国的领土,所以当时伊藤遇刺,对正在进行的中日关于“间岛”归属权以及满洲铁路矿产开发权的谈判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当时伊藤博文其实是支持“满洲铁路中立化”的,愿意美国介入。
伊藤博文是怎么死的
日俄战争同甲午战争一样,日本战胜,中国和朝鲜却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1905年,日本在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朝鲜统监,1907年迫使朝鲜签订第三次日朝协约,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但是伊藤博文本人是反对日朝合邦的,在1909年的阁议中他便公开表达反对立场,表示“合并是长期的问题”,这与许多参与日本对朝鲜政策参与者的想法并不同。
1909 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谈判,当他于10月26日被安重根刺杀身亡后,主张日朝合并的一派成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主导者。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朝合并条约》。同年10月1日,日本统监府改为总督府,开始了对朝鲜长达36年的全面殖民统治,引起了朝鲜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伊藤博文的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导致了日本在日后的败亡。
伊藤博文早年曾参加尊王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这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变革,从此日本结束了幕府专政的封建割据状态,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同时也开始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伊藤博文曾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长,是对外侵略扩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正是伊藤博文使日本迈进现代化国家、成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强国。
但是出身贫寒、雄心万丈的伊藤博文与其他人不同,伊藤博文属于日本的稳健派,尽管他是首任朝鲜总监,可是他反对日韩合邦,认为合并是长期的问题。
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二战的五十年间,日本的兴衰可以说和扩张有关。日俄战争中正式吞并朝鲜,然后不断蚕食东三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拿下东三省,接着是“卢沟桥事变”、全面入侵中国,到最后偷袭珍珠港,横扫南洋和东南亚,最终走向失败。
伊藤博文可以说是日本最清醒的大脑,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虽然加速了朝鲜的灭亡,但他也让日本的军国主义因为失去了伊藤博文,而走进不可避免的失败的死胡同。
两相比较,安重根舍生取义,死得其所。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用的什么枪,型号
勃朗宁手枪
安重根的手枪内有8发子弹,发射了7发。其中三发打中了伊藤(日本方面的法医检验报告说,第一发子弹从右上膊中央外面射入,进入右胸肋,水平穿通两肺,留在左肺叶中;第2发从右关节后面射入右胸肋,穿通胸腔,留在左肋上;第3发子弹从右上膊中央外面擦过,从上腹中央射入,留在腹肌中),另外四发分别打伤了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川上(右手腕被击穿,身负重伤)、森泰二郎和田中清次郎。医师小山善急忙爬了过来解开伊藤的礼服为其疗伤,但由于三颗子弹全射进了内脏部位,凭借随身携带的简便医疗器械难以将其取出;再加上安重根使用的是高杀伤力的开花子弹,使得内脏出血无法止住。伊藤此时痛的已脸色苍白,但依然咬紧牙关,一动不动,任凭医师疗伤。伊藤十几分钟后即告不治身亡。而安重根当场被扑过来的沙俄宪兵逮捕。
伊藤博文被谁杀的
就像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日本赢了,中国和朝鲜却陷入了无望的境地。1905年,日本赢得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朝鲜总监察长。1907年,他强迫朝鲜签订第三次日韩协定,将朝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但伊藤博文本人反对日韩结盟。在1909年的内阁会议中,他公开表示反对,称“合并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与许多参与日本对朝政策的与会者的想法不同。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赴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部长谈判。10月26日被安重根暗杀时,主张日朝合并的派系成为日本对朝政策的主导者。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朝鲜签署《日朝合并条约》。同年10月1日,日本总督府改为总督府,开始了对朝鲜长达36年的全面殖民统治,引起了朝鲜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伊藤的死,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日后日本的没落。伊藤博文早年参与了日本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变革——尊王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从此,日本结束了幕府独裁的封建割据状态,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同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担任过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长的伊藤博文是对外侵略扩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伊藤博文让日本步入了现代国家,成为了现代世界强国之一。但是,出身贫寒,野心勃勃的伊藤博文却与众不同。伊藤博文属于日本保守派。他虽然是朝鲜首任局长,但反对日韩结盟,认为合并是长期问题。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的五十年间,日本的兴衰可以说与扩张有关。日俄战争中,朝鲜被正式吞并,随后东北三省被不断蚕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拿下了东北三省,接着是“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最后偷袭珍珠港,横扫东南亚,最后失败。伊藤博文可以说是日本最清醒的大脑。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虽然加速了朝鲜的灭亡,但也因为失去了伊藤博文而将日本军国主义引入了不可避免的死胡同。与其他两人相比,安重根舍身取义,死得其所。
安重根的影视作品
类型 名称 国家 上映时间 导演 安重根饰演者 电影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朝鲜 1979年 严吉善 李仁文 高宗皇帝和义士安重根 韩国 1959年 全昌根 全昌根 义士安重根1972年朱东镇金镇奎2009失去的记忆 2002年 李时明 吴世宪 安重根(多默安重根) 2004年 徐世元 刘五性 电视《东方之光》韩国2011年李正彪 李成宰
上一篇:隆胸手术视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