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麦德森轻机枪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5-15 12:22:54编辑:运动君

麦德森机枪

麦德森机枪武器参数:口径:6.5x55mm(丹麦M1904)。全枪长:1143mm(丹麦M1904)。空枪重:9.07kg(丹麦M1904)。弹匣容量:30rds(丹麦M1904)。理论射速:450RPM。有效射程:1000m。原产国:丹麦。历史与设计:丹麦麦德森机枪诞生于1902年,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量产的实用轻机枪,其作为一种自动武器的血统也非常纯正。麦德森轻机枪的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1883年的麦德森-拉斯穆森半自动步枪,世界上第一种装备军队的半自动步枪,经过不断改进才诞生出了麦德森机枪。麦德森机枪采用枪管长后坐原理,枪机摆动闭锁,因此它的机匣非常短小。麦德森机枪的结构非常复杂,看上去可靠性很糟糕,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麦德森机枪非常可靠,性能优秀。不但丹麦本国军队获得了装备,还衍生出数十种口径和不同型号,在超过34个国家有过使用和生产。麦德森机枪的三脚架也开创了一个时代,这种在脚架上安装弹簧,能让枪支“浮动”在脚架上的设计称为柔性脚架,大大提高了机枪射击的稳定性和命中率,同时大大减轻了三脚架的重量,德国二战中MG34和MG42所使用的脚架就改进自麦德森机枪的脚架。在实际使用中,只需要两人机枪组就能灵活使用和搬运麦德森轻机枪,我国在抗战中也使用过一些麦德森机枪,开封兵工厂还有过仿制。2010年甚至有人发现巴西警察还在使用7.62x51mm MATO口径的麦德森机枪。

麦德森轻机枪

麦德森轻机枪麦德森轻机枪是丹麦的一款轻机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轻机枪。1884年,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设计出最早的自动武器,史称马克沁重机枪。在日俄战争中,防守方的重机枪的凶猛火力让进攻方的步兵叫苦不迭。然而,由于重机枪的机动性相对较差,没法跟随步兵冲锋。麦德森轻机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麦德森轻机枪由丹麦炮兵军官维尔赫姆·赫尔曼·奥卢夫·麦德森(Vilhelm Herman Oluf Madsen)在1904年研发,哥本哈根军械库制造,装备丹麦军队,并对外出口。该枪是一款弹匣供弹的气冷式机枪,采用枪管长后坐自动方式,枪机摆动闭锁。以丹麦型为例,麦德森轻机枪采用8×58mm步枪弹,全枪长1165mm,枪管长477mm,全枪质量10kg,采用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400发/分钟。麦德森轻机枪的自动方式较为少见,为枪管长后坐。这种自动方式的机枪,在射击的时候,枪管后坐距离大于其弹壳长度,且自动机往复距离也较大,导致理论射速较慢。实际上,麦德森轻机枪的理论射速为400发/分钟,的确相对较低。相对马克沁重机枪动辄50、60kg的全枪质量,麦德森轻机枪全枪质量仅有10kg,能更为方便的跟随步兵冲锋。其主要采用两脚架作为支撑,也可以安装一种弹性三脚架,故而有些资料也称其为“通用机枪”。麦德森轻机枪从1905年正式生产,一直生产到1950年代。除了丹麦军队采用该枪外,中国、德国、挪威等国家也采用了这种轻机枪。而近些年,巴西警方的一次突击行动中,还有麦德森轻机枪出现。

轻机枪鼻祖,麦德森轻机枪

轻机枪鼻祖,麦德森轻机枪如果要说二战中谁投降的最快,那肯定会想到欧洲强国——法国,还有一个 欧洲的小国,仅仅抵抗了四个小时就投降了,那就是安徒生童话的老家:丹麦,由于及时的投降,丹麦的军队也没能秀一把他们的传家宝——麦德森机枪。麦德森机枪的设计者并不是麦德森,而是得名于麦德森和拉斯穆森创办的麦德森公司。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研发,于1902年正式定型生产,全枪长约1.1米,重9.6公斤,口径可为所有采购方定制,从6.5毫米到7.92毫米应有尽有。麦德森机枪采用顶部弹匣供弹,外形类似于大名鼎鼎的捷克ZB26,但这个才是老前辈!和ZB26、布伦上的弹匣位置不同,麦德森的弹匣是插在机匣左侧的而不是中间,那瞄具就自然能放在了中间位置。该枪的工作原理也颇有特点,其枪机并不是单纯的前后往复,还有上下往复;子弹由拨弹杆推入弹膛,然后枪机上抬,到达位置后抵住子弹,击针正对底火从而击发,击发后枪管后座,抽壳钩将弹壳抽出,弹壳沿凹槽向下抛出,接着下一发供弹。其枪管与枪机都很短,十分紧凑,而且两者是一个整体,所以说麦德森机枪也是可以更换枪管的,但是要连同枪机组件换一套,这倒是方便快速口径转换啊,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口径呢。麦德森机枪上的这套机构还是很复杂的,但是在使用中却表现出了很好的可靠性,第一次登上战场是在日俄战争,俄国手上的这种麦德森轻机枪给各国的观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后都纷纷竞相购买,被应用于一战之中,可以说麦德森机枪是第一支在商业和军事上都很成功的轻机枪。虽然都说他射速不高,也就是每分钟400发左右,但比他的后辈绍沙强的不是一点两点,刘易斯轻机枪也要比他重的多。麦德森机枪与中国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他出生之日大清朝还在,所以看到清朝人打机枪不要惊讶,但是他用的得是麦德森机枪!1908年就有过仿制,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还在订购麦德森机枪,并且觉得很好,还向丹麦购买了生产许可和设备,可惜在路上就被日军炸毁了,麦德森机枪就这样与中国失之交臂。但也留存了一些订购和仿制的,大约3,000多挺,在1981年八一厂的电影《解放石家庄》中出现了麦德森机枪,不知道这是不是国产剧中麦德森唯一一次亮相。当看到现代巴西警察手中拿着麦德森机枪与M4、FN FAL一同出现时,真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第一挺轻机枪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挺轻机枪是丹麦的赫·麦德森将军设计制造的。麦德森原是一个炮兵上尉,对枪械有浓厚兴趣,于19世纪80年代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装填任何类型步枪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森轻机枪。麦德森轻机枪,口径为8毫米,全重9.98千克,装有两只脚架,可抵肩射击。其主要特点是射击性能十分可靠,而且口径结构多变能适应用户要求,因此成了火器市场的热门货。仅1902年就有34个国家订货。麦德森轻机枪的型号从M1904一直卖到M1952,几乎经历了半个世纪。麦德森曾组织了一个辛迪加(垄断组织形式之一),自1896年建立后,业务发展一直很顺利。至于麦德森本人,后来晋升为少将,并且还当了一位丹麦的国防部长。麦德森轻机枪在俄国、荷兰、瑞典、挪威等国中广为应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轻机枪成为步兵重要武器。1915年德国步兵首先使用它,其他国家也相继使用。它主要装备于步兵连,通常每连装备6挺,但也有的装备8~9挺,最多的达12挺之多。麦德森轻机枪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第一种机枪

世界上第一种机枪加特林是一种新型的武器系统,是集成了机枪和火箭发射器的个人武器。这种武器系统的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步兵在实战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城市战争中需要快速地转换战斗姿态,以及对敌方火力点展开冲锋等等。因此,加特林的问世,解决了步兵面对这些问题的痛点,可以帮助士兵在战争中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加特林的名称来源于其发明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加特林(Richard Gatling),他是十九世纪的一位机械工程师。理查德·加特林在186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机枪,商业化生产的版本在1862年出现。这种机枪由几个枪管组成,每个枪管上都有一个装弹器,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子弹。加特林的机枪在美国内战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印证了其优越性。现在的加特林已经与加特林的原型大不相同了。现代加特林集成了机枪和火箭发射器,通过射程远、杀伤力强的火箭弹来增强步兵火力,而改进后的机枪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大量子弹。同时,现代加特林还有许多其他的改进,例如采用了数字化触发器,可以在不同模式之间切换,比如单发模式、连发模式和火箭模式。这些改进使得现代加特林更加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为步兵提供了更强大的火力。加特林的特点是体积小、威力大、极易使用。使用者轻轻一按扳机,就可以轻易地发射出大量的子弹和火箭,有效地降低了使用者的实战门槛。与此相对应的,加特林也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技能和训练,比如使用者需要知道如何检查武器的状况、如何进行精准射击和如何使用不同的火力模式。因此,现代军队通常会对其使用者进行精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其能够努力发挥出加特林的威力,并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加特林的出现,使战争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扫荡大量的敌人,有效地提高了步兵的作战能力。同时,加特林的出现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战争文化。战争不再是单一的手持武器的射击战,而是更加复杂、更加技术化的战争。这种战争需要武器的研发和技术的支持,而不仅仅是士兵的个人勇气和智慧。因此,加特林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总的来说,加特林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步兵提供了强大的火力,使得步兵的战斗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特林的功能将不断完善,并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第一挺机枪是什么时候造出来的? 谁造的?针对什么而造出来的?

世界上第一挺机枪是一名比利时工程师于1851年设计的,此人曾是法国拿破仑军队中的一名上尉军官。由于这挺枪是在蒙蒂尼工厂监制的,因而定名为“蒙蒂尼”机枪。此种机枪当时还属手动机枪,该枪发明之后不久,法军又把它改为手动曲柄操纵、由25个击发装置进行击发的第一挺机枪。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因故障太多,不久就从战场上销声匿迹了。 真正用于大规模实战的机枪,是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加特林机枪于1861年被发明,于1865年作了相应的改进,于1866年装备给美国陆军。加特林机枪可称是现代机枪的先驱。19世纪,当金属枪弹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美国的发明家们开始了手动机枪的设计。不过,直到美国内战时期,机枪才受到军方重视。在这一时期内,相继出现了令军方感兴趣的多管“莱普提”机枪、“巴特利”机枪和“克拉通”机枪。这些机枪的发明者不是枪械工或机械师,而是医学博士理查德·乔丹·加特林。 加特林手摇式多管重机枪 加特林1818年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农场主的家庭。年轻的加特林除了天生喜欢琢磨农业问题外,还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17岁时,他就进行过各种不同的发明试验,有时搞个船用螺旋桨,有时又搞台插秧机。为了使自己的设计得以成功,他需要钱。所以加特林不管什么行当,有活就干。他当过录事和行政秘书,干过种棉临时工和收割庄稼的帮手,教过农民识字,最后去了圣·路易斯,在一家药店当售货员,并成了一名医生。美国内战爆发后,他在一家军队医院服役。一次,他在医治伤员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假如少数士兵使用速射武器,能够对付一个步兵团,那么己方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了。于是,加特林在1861年开始了多管机枪的设计,最初定名为“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 加特林机枪设计成功以后,一边让工厂试制,一边写信给美国总统、政治家和军事家,并向全世界呼吁赞助,最终使研制的高额费用得到补偿。加特林成功地感动了F·巴特勒将军,使他购买了全部“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 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并开始分发给美国的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府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府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


轻机枪是如何发明和改良的?

1883年,被誉为“自动武器之父”的美国工程师希拉姆·马克沁发明了重机枪,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显示了其势不可挡的强大威力。在著名的松姆河战役中,德军数百挺重机枪如毒蛇吐信,火舌喷溅,英法联军一排排倒下去,演出了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马克沁重机枪从此威名远扬。但重机枪毕竟太笨重,机动性差,难以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例如马克沁重机枪,连同枪架重达244公斤,实在是太沉重了。于是人们利用重机枪的自动原理,设计制造出较为轻型的机枪,可以由一个人携带和射击,从而改变了以往许多人扛一杆枪的历史。世界上第一挺轻机枪是由丹麦人于1902年发明的,被称为麦德森机枪。于是,有些人自然而然地以为这挺机枪就是麦德森发明的,其实不然。麦德森机枪的全称是麦德森·雷克斯·D.R.R.S·斯考博。O·H·麦德森是当时丹麦的国防部长,由于他热心支持丹麦军队采用这种武器,加上他是政府的高级军事官员,所以这挺机枪的全称就把他的名字排在首位,以致以后丹麦国内外简称这挺机枪时就只称麦德森机枪;雷克斯是指英国雷克斯兵工厂,当年英国是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凡是不在英国制造的武器就不予采用的政策,丹麦这种机枪尽管不在英国本地生产,但是凭借冠以英国厂商名称,也得以获准在英国使用;D.R.R.S是丹麦制造这种机枪的厂商——丹麦哥本哈根轻机枪综合制造厂丹麦文的缩写字母;而全称最后的斯考博,则是丹麦哥本哈根轻机枪综合制造厂厂长的名字,他被广泛认为是麦德森机枪的设计者。关于斯考博发明麦德森机枪,至今还有这样一段悬案。据说,斯考博于1902年2月14日申请了有关轻机枪基本自动方式的专利。但问题是,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军用武器厂的厂长拉斯马森已于1899年6月15日就申请过与之内容非常相似的专利并得到了批准。而且,拉斯马森恰好将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了哥本哈根轻机枪综合制造厂。那么,斯考博的专利是抄袭了拉斯马森,还是他的发明有所创新,人们不得而知。作为一种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武器,轻机枪与属于阵地武器的重机枪设计要求是不同的。重机枪配有专用枪架,能够实施远距离持续射击,特别是将机枪设在隐蔽处,对向己方防区排列成一字散兵线冲击的敌步兵进行扫射时,可以用最小的弹药消耗量获得最大的杀伤效果。而战场对轻机枪的要求则是重量轻,可快速隐蔽架枪射击,以加大步枪手的火力威力,所以轻机枪不要求专配枪架。斯考博根据这些要求出发,设计了装在枪身上的两脚架。其次由于重机枪要求连续射击,所以持续发射一定数量弹药后要对枪管加以冷却,马克沁机枪就采用水冷方式,在枪管外面加了一个很粗的水套;而轻机枪为了减轻武器重量,就不能采用水冷方式,于是斯考博设计了气冷式机枪,采用弹链供应子弹。最早生产的麦德森机枪就是采用弹链供弹,以后才改用弹匣。麦德森机枪的诞生与广泛应用,对其他国家是一种挑战和威胁。不久,1906年和1907年,法国、英国、德国也分别研制出自己型号的轻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对步兵机动性的重视,轻机枪的研制工作备受重视,一度出现了许多类型的轻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单兵携带使用的小口径机枪不断涌现,与最早期的轻机枪相比,现代轻机枪的性能大幅度提高,而重量却大大减轻了,例如有的轻机枪重量仅有5公斤左右。

丹麦麦德森M1902式轻机枪的技术特点

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机构为枪机摆动式。弧形弹匣装在机匣右上方,射击时枪管后坐,使受弹器旋转,将枪弹左移至进弹口,再由推弹杆推人弹膛。退壳机构为拨壳式,枪管后退使拨壳挺下端与机匣退壳面相撞产生回转,上端将弹壳从膛内拨出,并从下方滑出枪外。由于其结构简单,动作可靠,投入市场后,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定货或获得特许生产权,在各国军队装备使用了近70年。中国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8年开始仿制,并曾装备部队,但数量不多。中国1941年新建的第五十一工厂也曾生产过12挺,因抗日战争影响而再未生产。

上一篇:田中久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