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行为准则
南海行为准则 法律问题
法律分析:
南海行为准则是对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推进和落实。主要强调了三个要求:其一是有关国家不要采取旨在进入目前尚未占踞的南海岛礁行动;其二是有关国家应限制在南海地区进行军事活动;其三是有关国家相互通报将会对南海地区产生影响的重要政策。
法律依据: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各方重申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南海行为准则
法律分析:南海行为准则是对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推进和落实。主要强调了三个要求:其一是有关国家不要采取旨在进入目前尚未占踞的南海岛礁行动;其二是有关国家应限制在南海地区进行军事活动;其三是有关国家相互通报将会对南海地区产生影响的重要政策。法律依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各方重申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南海行为准则内容
“南海行为准则”中包涵大致内容。一是“强制不可使用武力”(剥夺中国主权体现方式)。二是“维持现在现状,各方不可提出更改形势”〔是让中国默认越菲占领岛礁及开采事实〕。三是“美日澳印为行为准则监督关注方”(提供美日印澳将来干预介入的法律依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明确规定各方将以协商一致方式朝着最终制定“准则”来努力,这是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作出的承诺。中方将继续遵守这一承诺。正确的路径应当是全面落实好《宣言》,在此过程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准则”的商谈。菲律宾时间2017年8月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的第50届东盟外长会正式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南海行为准则”是对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推进和落实。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已将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目标,双方也就此举行了相关工作组的磋商会。中方对条件成熟时探讨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态度,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落实《宣言》进程,开展务实合作,同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2011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中国—东盟落实《宣言》高官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已就落实《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共识。中国为此举行了多个研讨会,也与东盟有关国家发表了联合声明。中国以实际行动清楚表明,中国希望与东盟国家通过对话和协商,建立互信,通过落实《宣言》和《宣言》后续行动指针,逐步营造有利于解决南海问题的积极氛围。这符合亚洲各国的共同利益。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搜狗[引用时间2018-1-13]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否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
不构成。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国际习惯法对条约的定义,条约无论体现为书面或口头形式,亦无论使用何种名称,缔约各方须确认其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拘束力。
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内容看,签署宣言的各方并未确认其法律上的拘束力,这可从以下几点推断:
1、宣言本身并未规定明确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
2、宣言要求的是各方“尊重”宣言有关条款,并“鼓励”其他国家也“尊重”宣言包含的原则,而不像通常条约一样用“遵守”这一表述(《宣言》第八、九条;
3、宣言最后(第十条)明确了将来要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如《宣言》本身即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并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话,就没有太大必要再制定《准则》。
综上,《宣言》不具有条约性质,其更类似于政治承诺,或谅解备忘录(MOU,另须注意,有的以MOU命名的文件却具有条约的性质)。违反《宣言》可被指责为在政治上及道义上不诚信,但并不构成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否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
不构成。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国际习惯法对条约的定义,条约无论体现为书面或口头形式,亦无论使用何种名称,缔约各方须确认其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拘束力。
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内容看,签署宣言的各方并未确认其法律上的拘束力,这可从以下几点推断:
1、宣言本身并未规定明确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
2、宣言要求的是各方“尊重”宣言有关条款,并“鼓励”其他国家也“尊重”宣言包含的原则,而不像通常条约一样用“遵守”这一表述(《宣言》第八、九条;
3、宣言最后(第十条)明确了将来要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如《宣言》本身即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并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话,就没有太大必要再制定《准则》。
综上,《宣言》不具有条约性质,其更类似于政治承诺,或谅解备忘录(MOU,另须注意,有的以MOU命名的文件却具有条约的性质)。违反《宣言》可被指责为在政治上及道义上不诚信,但并不构成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
美国南海声明是什么 全文,
8月3日,美国国务院代理发言人温特利尔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称中国进一步加剧南海紧张局势。
声明说,美国对南海局势紧张升级表示关切,正密切跟踪形势发展。近来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特别是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升级风险。声明表示,美国在南海领土争端中不选边站队,也没有领土野心,美国相信该地区国家应通过合作及外交努力解决分歧,而不应强迫、恫吓、威胁和使用武力
菲律宾是个怎么样的国家
菲律宾共和国,简称菲律宾,位于东南亚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西太平洋,是东南亚一个多民族群岛国家,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14世纪前后建立了苏禄国。1565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6月12日宣布独立。同年美西战争后,成为美国殖民地。1942年到1945年被日本侵占。二战后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7月4日,菲律宾获得独立。菲律宾主要分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岛三大岛群,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种族与文化为数众多,融合了许多东西方的风俗习惯。
菲律宾是个怎样的国家
菲律宾共和国,简称菲律宾,位于东南亚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西太平洋,是东南亚一个多民族群岛国家,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14世纪前后建立了苏禄国。1565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6月12日宣布独立。同年美西战争后,成为美国殖民地。1942年到1945年被日本侵占。二战后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7月4日,菲律宾获得独立。菲律宾主要分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岛三大岛群,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种族与文化为数众多,融合了许多东西方的风俗习惯。
如何看待中国和东盟在明年上演的首次军演?
美国尼米兹号、里根号和罗斯福号三艘航母齐聚西太平洋,准备军事演习。 看来美国依然把南海当作“禁脔”。亮点众所周知,安全与防务合作一向是高政治中的高政治,非常能反映国家间关系的亲密和深入程度。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国是大多数东盟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其中拥有较强的经济影响力。但是除泰国、缅甸等个别国家外,中国却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安全与防务合作一直龃龉不前,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短板,严重影响着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国家关系的提升。其实,中国与东盟国家并非没有军事等高敏感领域的合作。只不过,相比于经济合作带来的影响来说,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对东盟地区安全结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岛叔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合作深度不够。例如此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执法部门建立的海上联合搜救的合作机制,中国与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军事交流与合作主要局限在搜救、反恐等低敏感领域,影响不够深入。另一点,制度化程度不高。虽然中国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搞过不少双边的军事演习,但只局限于个别东盟国家,从未与东盟一个整体搞过军事演练,更不用说形成长效的机制。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对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有限。针对此,学界有一句戏言形容,不一定严谨,却很形象,“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中国要摆脱这种局面,与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展开深入的安全与防务合作,是重中之重。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摆出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南海问题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此次中国与东盟国家在“10+1”框架下达成海上联合演练的决定,反映了相关各方一定程度上愿意放下南海问题的包袱,推动一些务实的合作。虽然目前没有确切消息表明“海上联合演练”的性质,但考虑到是东盟防长会议推动的议程,以后很可能形成机制化。因此,明年即将举行的联合演练是一个重大突破,影响和示范效应要远胜于与单个国家的同类合作。这么看来,本次举行联合军演,似乎标志着横亘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南海局势问题,逐渐好转。
东盟对中国的发展何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正在推进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它是一项互惠共赢的经贸安排,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关系,对实现本地区共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优势互补 自贸区全面启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显现出强劲势头,超越地缘界限的区域合作及区域经济集团间的合作也呈扩展趋势。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中,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一批区域经济组织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在促进区域及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对中国和东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在自由贸易协定成员中达成的优惠海关税率将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二)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的转移
中国经过十几年艰苦的谈判,2000年终于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的外经贸战略开始将重点转移到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加入WTO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去。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正处在加速阶段,中国如果不参与其中,就可能逐渐被边缘化,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就成为中国外经贸战略新的重点。
(三)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处于恢复阶段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此前的高速经济增长暂时处于停顿,也凸显了中国与东盟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从1999年开始,东盟各国经济开始出现恢复的迹象,而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对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有利于中国—东盟双方的战略选择。2002年11月,中国领导人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全面启动。
连创佳绩 双方经贸一路顺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较为顺利。双方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对500多种产品实行降税。从“早期收获”产品来看,双方具有互补性。东盟在热带水果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我国在苹果、梨、白菜、土豆等产品及加工方面具有优势,“早期收获”计划使双方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初就获得效益。2004年11月29日,在老挝万象召开的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成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20日开始,中国、东盟开始全面实施货物贸易降税,涉及7000多种产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降税阶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框架的签订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进一步提高到130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1%。除货物贸易领域的合作外,中国与东盟在直接投资、服务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也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整合资源 合力推动共同繁荣
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亚洲的重要国家,双方需要以政治团结和经济合作为依托,奠定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中国与东盟的紧密经济合作是双方各自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亚洲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共同繁荣的未来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看,未来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进行整合,并形成一个范围更大,实力更强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这一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一旦建成,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自贸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贸区。双方可以在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加强自身力量和整合资源,增强各自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并共同提升本地区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确定的战略,顺应了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需要。自贸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将提升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将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并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盟和中国主要在贸易的方面有关系,在文化方面也有关系。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HXI200802039.htm 这个网站讲述的是中国和东盟在文化的关系上的贸易。
上一篇:鸡泽一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