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醚麻醉
人为什么吸入乙醚后会失去知觉
乙醚是低毒物质,主要是引起全身麻醉作用,此外,对皮肤及呼吸道粘膜有轻微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低浓度乙醚蒸气的人员可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或淡漠、嗜睡、忧郁、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 吸人较高浓度乙醚蒸气时可出现头晕、癔病样发作、精神错乱、嗜睡、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脉缓、体温下降、呼吸不规则等 短时间大量接触后发生的中毒症状,一经脱离现场,稍待休息,经对症处理后就可恢复。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08~196.95g/m3(3.6—6.5%),当浓度为212.1~303g/m3(7~10%)时可致呼吸停止,当浓度超过10%时通常可以致命。乙醚是吸入性麻醉药品,乙醚只有在手术室全麻手术时应用,乙醚私自使用是违法的,乙醚过量使用可以导致麻醉过深,甚至死亡,将乙醚倒在毛巾上捂住别人口鼻处五至十秒就昏迷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因为人吸入乙醚后就会失去知觉,处于麻醉状态中,手术室里的麻醉师正是利用乙醚的这个特性,给病人麻醉,使病人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所以说乙醚不能随便使用,一瓶密封的乙醚没用完,剩下的是否在二十四小时过后就失效,不会失效,只有把瓶口拧紧就可以,因为乙醚是挥发气体,剩下的很容易挥发掉,把乙醚倒在房间里,进去的人就会昏迷这个可能是真实的,因为乙醚再房间里的浓度太大,进去的人吸入乙醚自然就会迷倒,过量吸入乙醚会致人死亡数据是否真实的,因为麻醉过深使人无法自主呼吸,就能导致死亡,工业乙醚和医用乙醚有什么分别,我想只要是醚类,特性都一样,只不过医用乙醚对人更安全,不知我的解答是否满足了你的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它注意,它很危险。
乙醚会使人麻醉吗?
乙醚三维化学结构式乙醚(ethylether),一种醚。古老的合成有机化合物之一。无色液体,极易挥发,气味特殊;极易燃,纯度较高的乙醚不可长时间敞口存放,否则其蒸气可能引来远处的明火进而起火。凝固点-116.2℃,沸点34.5℃,相对密度0.7138(20/4℃)。
一、急性毒性
LD50:1215 mg/kg(大鼠经口)。LC50:221190 mg/m3,2 h(大鼠吸入)。人吸入最小中毒浓度(刺激):200 ppm;人经口最小致死剂量:420 mg/kg。乙醚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8~196.95 g/m3(3.6%~6.5 %)。212.1~303 g/m3(7%~10%)可引起呼吸抑制;当超过303 g/m3时,对人有生命危险。连续吸入6.06 g/m3(2000 ppm)可引起一些人头晕;吸入9.09~21.21 g/m3浓度的乙醚,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二、代谢
乙醚经呼吸道吸入,在肺泡很快被吸收,由血液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吸入的乙醚,有87%未经变化从呼气中排出,1%~2%从尿中排出。一部分乙醚在肝脏经微粒体酶转化为乙醛、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后经呼吸和尿排出。停止接触后,乙醚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快下降,而在脂肪组织中仍保持相当高的浓度。
三、中毒机理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全身麻醉。一般认为,乙醚引起的意识障碍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有关,而肌张力减弱则是抑制脊髓所致。乙醚还可抑制中枢突触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
乙醚经呼吸道吸收,在肺泡内很快被吸收,由血液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脑组织中乙醚含量较高,是因为脑内血流量大,含脂类丰富及乙醚能透过血脑屏障之故。
四、刺激性
家兔经眼:40 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500 mg,轻度刺激。
五、不良反应
喉痉挛、暂时性血清转氨酶升高、抽搐、急性胰腺炎。用乙醚麻醉会对免疫反应有损害。1例用乙醚全麻后出现接触性皮炎和全身性过敏反应。
现代麻醉剂的功用是什么?
现代麻醉剂的发明19世纪以来,手术治疗的客观要求日益增长,对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化学的发展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799年,英国的化学家戴维最早发现了氧化亚氮有麻醉作用,他自己在吸入氧化亚氮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而他断定:“氧化亚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术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叙述过他吸入氧化亚氮以后的欢乐、快慰的感觉。因此氧化亚氮也称作“笑气”。但是这一发现却没能及时在临床上推广。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气对动物施行了麻醉实验,并进行了截肢手术。他要求进行人体实验,但未被应允。直到1893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笑气”可使人呈醉态,甚至失去知觉,使用麻醉剂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除了氧化亚氮以外,人们还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很相似”。医生们从中受到启发。1842年,美国罗彻斯特的一个叫威廉·克拉克的学化学的学生,给一个需要拔牙的妇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时毫无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国的另一位医生克劳福德·郎格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随后他继续用乙醚进行了许多小手术。由于当时郎格居处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1844年夏天,美国牙科医生莫尔顿到波士顿实习,并来到他的校友杰克逊处学习化学知识。后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是位化学家。一次闲谈中,莫尔顿谈到拔牙时如果能破坏牙神经就好了。杰克逊说,他有些乙醚,这种物质可减轻牙痛,说着随手给了莫尔顿一些。后来,一位患者找莫尔顿拔牙,并希望不要太痛。于是莫尔顿将蘸有乙醚的手帕递给患者,让其吸入,使其渐渐失去知觉,然后在助手的帮助下,将牙拔掉。莫尔顿拔完牙后,问患者有何感觉,病人高兴地说:“真是奇迹!一点疼痛感都没有。”这次成功引起很大轰动。麻醉药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承认和应用。1846年10月1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另一个莫尔顿用乙醚麻醉,从一个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个肿瘤,仅历时8分钟,首次证明在进行大手术时,能用乙醚来进行全身麻醉。这次手术成功的消息在美国迅速传开,而后又传遍了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结束了病人必须强忍剧痛接受手术的时代。中国和俄国都是在莫尔顿成功的次年即开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国家。后来,妇产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产科手术中,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种重要的麻醉药。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剂。
上一篇:宝贝女儿好妈妈之快乐的家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