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倒装壶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5-16 20:21:44编辑:运动君

倒装壶的名称来源

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如北宋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

倒装壶的设计原理

倒装壶的设计制造,体现了古代工匠所具有的较高的科技知识。倒装壶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其壶内设计有特殊结构——两只隔水管,其中一管与壶底部的孔洞相连,另一管由壶的流口向下延伸。这一结构看似简单,却运用了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设计严密、构思巧妙。向壶内注水时,水如果从壶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满(图1),因为这时液面的高度取决于与流口相连的隔水管的高度;将壶翻转过来,如果液面不超过流口和内管的高度,水就不会流出来,这就是倒装壶的神奇之处。如此设计可谓浑然天成,匠心独运。倒装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现在,倒装壶仍在普通百姓家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以其颇具趣味的独特使用方法引人入胜。

请问这倒装壶有收藏价值吗

你好~~
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以上供你参考吧~希望能帮上点忙~~望你采纳~)


倒装壶的介绍

倒装壶,又有倒灌壶、倒流壶、内管壶之称,这一名称的得来,与其独特的使用方式有关。倒装壶虽然具有壶的形貌,但壶盖却与器身连为一体,无法像普通壶那样从口部注水。原来,在这种壶的底部有一个小孔,使用时把壶倒转过来,才能注水入壶,所以有倒装之称。注水时,水不会从口部流出来;注满水后,将壶放正,也不用担心下边的小孔漏水。

倒流壶的原理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做出来的?

倒流壶的基本原理为连通器原理。 倒流壶解剖学面 为了更好地解除魔壶的密秘,权威专家们用现代科学技术方式,对魔壶开展了X光“透视图”。因此,她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认知了先祖的杰出是依据量子力学中的“连通器溶液面等高线”的基本原理制成的。这一基本原理是:连通器中仅有一种液态,且液体不流动性时,各器皿中的溶液面总维持相平。 因而,魔壶往往并没有可以掀起的茶壶盖,却在壶内留出一个神密红梅花形孔眼的谜就得到解决了。 据历史资料记述,这类壶在中国的唐代年代就已发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倒流壶的制造水准愈来愈高,之后还能够被制成具备好几个里胆的,可以从一只壶里倒出不一样溶液的方式。正因如此,好多年前,大家的老祖先们就已经掌握和会应用这一溶液面等高线的工作原理了。 但是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古代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做出倒流壶的呢?更让人令人费解的是,在倒流壶的底端有一个孔眼。假如将水沿着壶内的孔眼引入壶里,水居然并没有从茶壶嘴流出去。随后再将壶身正回来,水也并不会从壶内的孔泄露出去。而假如将壶身歪斜,壶里的水就能从茶壶嘴正常的流出来了。那麼,那么问题来了,倒流壶的奇特“法术”到底是怎样完成的呢?根据倒流壶的剖视图,能够看见壶里边设定有一个联接茶壶嘴的出水口和一个联接底端孔眼的灌水管。而完成倒流壶“法术”的重要,就取决于壶中的这两个软管。当壶身倒过来时,可以将水顺着灌水管倒进壶里,只需壶原水的相对高度不超过出水口的相对高度,水就不可能从茶壶嘴排出。而当壶身正回来时,只需壶原水的相对高度不超过灌水管的相对高度,水就不可能从底边的孔眼漏船载出去。因此,尽管倒流壶底端有洞,但却能保证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达到这类实际效果,关键运用的是物理中的“连通器”基本原理。其原理是:底端相互之间连通的器皿,引入同一种液态,在液体不流动性时连通器内各器皿的溶液面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准表面。因而,倒流壶往往并没有可以掀起的茶壶盖,却在壶内留出一个孔眼的问题也就涣然冰释了。因为倒流壶并没有可掀起的盖,因而相比如今生活中大家经常使用的壶,密封性的更严紧,尘土也不易掉入壶里。许多老外在见到倒流壶后敬佩地表明,一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人就已经了解密封性和讲究卫生了,可以设计出如此的武器,实在太伟大了。这类精致的“魔壶”,也展现出古代中国匠人在陶器设计方案、生产制造等各个阶段上所具备的领先工艺和精湛水准。

倒流壶的原理

为了解开魔壶的秘密,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魔壶进行了X光“透视”。于是,他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伟大。 X光“透视”图 通过魔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魔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因此,魔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 图片去百度,我不知道怎么弄上来.......


倒流壶的简介

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注释:图为“北宋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

耀州窑瓷器真品特征

耀州窑瓷器真品特征主要看器胎、器釉和造型。1、器胎。耀州窑瓷器的器胎主要呈灰白色,也有少数的器胎呈浅灰色或土灰色。耀州窑瓷器的器胎质地薄而坚硬,其表面略为粗糙,没有任何漏胎的地方。2、器釉。耀州窑瓷器的器釉具有多种色调,其主要有暗青、青绿、淡青、月白色等,主要以暗青为主。耀州窑瓷器器釉有着相当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因此其品种繁多,比较丰富。3、造型。耀州窑瓷器的造型非常规整,其造型清秀,底足渐小,底座高窄直圈足,并且瓷器表面还具有刻花、印花、贴花等较为复杂的装饰工艺,显得瓷器构造非常的奇特。耀州窑瓷器特征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耀州窑瓷器简介及特征

早在宋代瓷器釉一般较厚,也有白色的轮胎,并用绿色琉璃瓦主要是从橘皮釉更多。中期鼎盛时期开始进入宋约酎。在该烧成,装烧工艺显著提高了系统控制的材料好,风格鲜明。高耐热文物,质地坚实,轮胎均匀的薄层釉质。晚期器物胎质更精致细腻均匀薄,但难得的魅力逐渐中旬奔放自由,并趋于平稳,同时削弱整齐,美观,庄重,艺术品工艺的提升。耀州瓷坩埚材料从地球上“十窑”中的“土黄沟”,当地材料瓷器作坊的西南侧,宋代作坊发现,许多小研钵粉碎的原料供个人使用,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要求使用杠杆操作的石头碘, 尤其是大型动物黄堡石碾沟被发现在四个校园的显示原材料,提高加工水准。 一般来说,早期的北宋约粥青瓷生产为主,两胎,一胎铁黑的黑,一白至浅灰色轮胎。当与五家相比,但胎质疏松与五是相似的,并且有孔胎质细颗粒。 黑胎多施化妆土。介绍了其多层次的颜色釉,一些文物其次五代耀州瓷淡天蓝色,灰蓝色,绿色和其他颜色的釉。大部分文物都出现了老龄化或颜色发黄绿色。 耀州窑的青瓷釉 *** 调相当稳定的,多层次的色彩前面所看到的,表现出优雅的深橄榄绿色,湿润隔音玻璃的感觉。此外青瓷,这期间还生产黑釉,酱油和黑釉瓷斑块。釉面均匀薄胎,釉裂纹较多。 耀州窑北宋晚期瓷器生产,胎儿多为灰色,浅灰色和灰色的土壤。虽然胎土颗粒比中期稍大,但尚均匀,恶化也很精细。 金源耀州瓷的釉厚,不要踩着白色。由于使用的是栈烧燃烧的过程中,一些碗,盘刮出釉的内圆,露出涩胎。 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 (3)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 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划花装饰,纹饰题材多为水波与花草纹。 (5)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 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是,早期于器面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6)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 (7)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状凸起。 (8)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倒流壶的原理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发明倒流壶?

其实在很多方面,古人比我们现代人还要会玩,简简单单一个装水的壶,都能够玩出与众不同的样子。曾经出土过一种倒流壶,在一开始没人注意它,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壶竟然没有壶盖,只有一个出水的壶嘴却没有进水的地方,后来才发现这种壶的秘密,原来在底部有一个注水口,只有倒过来才能将水注入进去,倒流壶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中国考古史上,曾出土过不少惊艳现代科技的震撼文物,不仅令专家无法轻易参透奥妙,而且依靠当今高科技手段都不能完成复制,堪称“古代智慧之光”。相比于以器大锈重取胜的青铜器,还有以精致入微取胜的手工艺品,那些凭借令人叹为观止的“黑科技”取胜的文物,拥有更加激动人心的魅力。今天小解所介绍的这件文物就是古代高科技的巅峰代表,它看起来十分不起眼,只是个普通水壶,然而它的身上却蕴含着古人强大的智慧,即便是专家都无法破解,只能通过X光透视去解密。

1968年,陕西省彬县在进行旧城改造时,于城墙脚跟土基中意外发现了一把青釉水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壶身呈整体圆形,不管是形制还是釉色都非常普通,刚出土时不被看好,专家以为只是一件平淡无奇的民间俗品。然而专家很快就发现端倪:这件水壶没有注水口!我们知道,水壶的作用就是装水和倒水,一般是从上部开口用以装水,而壶嘴则用以倒水,但专家找到了壶嘴,而注水口却始终未见,只在壶底部发现一个梅花形的小眼。那么这件水壶的原理是什么?难道是壶嘴有装、倒两个功能,还是说用底部的梅花眼倒着注水?

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专家又发现这个壶的魔幻之处。只见提梁被做成一只伏卧着的凤凰,双目圆睁,分外精神;壶嘴是一只张着大嘴的母狮子,威严侧卧,母狮身下是一只正在吸吮乳汁的幼狮;水壶腹部缠绕着尊贵的牡丹,简洁明快。凤凰是百鸟之王,狮子是百兽之王,牡丹是百花之王,那么这件壶便是“三王之壶”,这说明它的来历绝不简单,它的身份绝不寻常!最后,专家终于试出了“魔壶”的使用方法,即通过底部梅花孔注水,注水时要将水壶倒立,当壶嘴开始出水则说明水壶满,而壶嘴又可以倒水。可是它到底采用的是什么原理呢?在X光下,专家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这种类型的壶被称为倒装壶,即装水时必须倒置,倒水时则恢复正常。其原理就是连通器,如上图所示:水由梅花孔注入,梅花孔内接有漏注,水通过漏注流入壶内,并以漏注来控制水面;水位不断上涨,当涨到与连接壶嘴的隔离装置等高时,再注入水后,水便会流向壶嘴,则说明壶满;正立后,由于漏注处于壶腹最顶端,始终高于水位,所以底部梅花孔并不会有漏水现象。看似平常的水壶,内部却大有乾坤,不仅构造奇特,还体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那么如此强大的智慧起于何时呢?

其实倒装壶在唐宋时期就被广为运用,后来经过改良,甚至可以注入不同液体,这也成为当今不少魔术师的拿手绝活。但是若想制造好一把合格的倒装壶并非易事,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对漏注的高度把握,它必须高于壶嘴,但又不能距离底部太近,以防堵水。而且这些工序都是在看不到的情况下实现的,很难想象唐宋时期的工匠是如何操作的,或许只能是熟能生巧。这件壶属于名品耀州窑,能精巧到如此地步,实乃是耀州窑口出产的一件罕见珍品。

关于这种壶的现代叫法有好几种,比如倒流壶、倒灌壶、倒装壶等等。实际上它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现代人一个启示。这就是倒流壶在利用了一个科学原理制成后,同时还说明了一个生活哲理。这就是:倒既正,正是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这样一个看起来匪夷所思道理,其实就是告诉众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要超越限度。

通过对壶的花纹、雕刻技法以及过去在耀州出土的古陶瓷的对比研究后,专家确认,这个精美的陶瓷壶是耀州陶瓷发展之初的作品。

在我国的五代时期,陕西省铜川市一带被称为京兆华原。从那时起,当地就开始生产陶瓷,被称为耀州陶瓷。到了宋代,耀州已有11万户工匠烧窑作瓷。耀州窑与宋代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享有同样的声誉。它的青瓷釉色光洁明亮,胎体玲珑多变,是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元代后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的烧造区。明清时期,耀州的陶瓷业达到鼎盛,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如今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倒流壶,作为铜川市的荣誉象征,永远镶嵌在了这块土地上。如果有机会,希望你能亲临铜川,一睹“魔壶”的风采。


上一篇:王海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