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夹漈草堂
莆田有哪些地方好玩?
导语:说起莆田,大家想到的都是高仿制造的历史,但其实莆田也有好玩好看的旅游景点。莆田市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东海之滨。那么,莆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让我们来看看边肖。简介莆田位于福建沿海。全市有250多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有24处风景秀丽的莆田名景。此外,莆田还是世界妈祖中心,保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此外,九里湖、古言木兰坡、三清殿、南少林等都是福建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最佳旅游时间最佳夏季莆田景区攻略九里湖景区九里湖景区位于仙游县中山镇,距县城31公里,海拔590米。它以湖、洞、塘、石四大奇观而闻名于世,尤其是谭飞,自古就有“鲤鱼湖飞塘天下奇观”之称。九里湖最著名的景色是九瀑,因各形而得名。九里湖景区人文景观众多,有摩崖石刻、道教观念、艺术建筑等20余处文物古迹。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度假区,拥有独特的滨海风光和自然资源。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构成了浪漫迷人的滨海风光。岛上有“南方蓬莱”之称,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有扣人心弦的潮声、“东方夏威夷”蓝金沙滩、“小石林”鹅尾岩、拥有2亿妈祖信众的妈祖庙等30多个景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期间,朝觐盛况空前,素有。日南岛日南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东南部。它是日南群岛的主岛,福建省第三大岛,莆田市第一大岛。与湄洲岛并称姐妹岛。日南岛地理位置独特,是扩大对台和对外贸易的窗口。它一直是一个军事据点,其日南水道是一个主要的海上交通枢纽。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尖山王源、龙头山烈士祠和日南岛烈士纪念碑,这里出产日南鲍鱼,是中国主要鲍鱼产地之一。金沙滩金沙滩位于湄洲岛的西南端,是岛上一处迷人的沙滩。它北有绿林,南有碧海,东有三湾海滩,西有3000吨级的台湾客运码头。海滩绵延3000米,深度300-500米,坡度5%。它以波浪形缓缓倾斜入海,是避暑休闲的理想场所。被英国旅行家曼顿誉为“东方的夏威夷”
夹漈草堂的草堂简介
夹漈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郑樵(1104~1162),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莆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导语:说起莆田,大家想到的都是高仿制造的历史,但其实莆田也有好玩好看的旅游景点。莆田市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东海之滨。那么,莆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让我们来看看边肖。简介莆田位于福建沿海。全市有250多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有24处风景秀丽的莆田名景。此外,莆田还是世界妈祖中心,保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此外,九里湖、古言木兰坡、三清殿、南少林等都是福建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最佳旅游时间最佳夏季莆田景区攻略九里湖景区九里湖景区位于仙游县中山镇,距县城31公里,海拔590米。它以湖、洞、塘、石四大奇观而闻名于世,尤其是谭飞,自古就有“鲤鱼湖飞塘天下奇观”之称。九里湖最著名的景色是九瀑,因各形而得名。九里湖景区人文景观众多,有摩崖石刻、道教观念、艺术建筑等20余处文物古迹。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度假区,拥有独特的滨海风光和自然资源。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构成了浪漫迷人的滨海风光。岛上有“南方蓬莱”之称,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有扣人心弦的潮声、“东方夏威夷”蓝金沙滩、“小石林”鹅尾岩、拥有2亿妈祖信众的妈祖庙等30多个景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期间,朝觐盛况空前,素有。日南岛日南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东南部。它是日南群岛的主岛,福建省第三大岛,莆田市第一大岛。与湄洲岛并称姐妹岛。日南岛地理位置独特,是扩大对台和对外贸易的窗口。它一直是一个军事据点,其日南水道是一个主要的海上交通枢纽。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尖山王源、龙头山烈士祠和日南岛烈士纪念碑,这里出产日南鲍鱼,是中国主要鲍鱼产地之一。金沙滩金沙滩位于湄洲岛的西南端,是岛上一处迷人的沙滩。它北有绿林,南有碧海,东有三湾海滩,西有3000吨级的台湾客运码头。海滩绵延3000米,深度300-500米,坡度5%。它以波浪形缓缓倾斜入海,是避暑休闲的理想场所。被英国旅行家曼顿誉为“东方的夏威夷”
郑樵的郑氏故里
涵江区新县镇地处山重岭叠的之中,但自古交通方便,旧名湘溪,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此,故名新县。宋代,新县诸姓子弟读书成风,中第捷音频传。而值得大书的是史学家郑樵和其从兄郑厚的史迹。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住在湘溪之西的紧挨“广业书院”的左边,出身书香门第。自父亲郑国器病逝,郑樵家道衰落,但郑樵立志修史,备尝艰辛苦读30年,著书千卷,为后来“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史学巨著《通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厚(1100~1160),字景韦,号溪东先生,住夹漈村溪东自然村。郑厚学问渊博,器局宏远,与郑樵相游学,为砥励学问的良友。著有《存古易》《艺辅折衷-》等书,时人敬仰他学问见解渊源深渺,不为俗学所渍。郑樵故宅遗址,今属白沙镇的广山村(霞溪村)林边组,古代是湘溪境域,面积约700多平方米,断垣残瓦中有古井两口,故址右边为“广业书院”,有古碑中记“广业为渔仲先生故里,里人敬先生,为书院祠之”,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35)。溪东萆堂,位于湘溪之西的新县夹漈村溪东自然村,平屋一间,室内横梁上刻有“郑氏故宅”等字,宅原是郑樵从兄郑厚宅,郑樵童年时从郑厚读书于此。今宅于近年已改为他屋。南峰书堂,是郑樵、郑厚兄弟读书处,后改为南峰寺,在今庄边前埔村南峰山麓,寺后右边有夹漈祠,为纪念郑樵读书的地方。祠中存“宋枢密院编修浃漈郑公神主”和“宋湘乡县知县溪东郑公神主”的木主牌,祠右前一厅堂有郑樵衣冠小塑像。南宋左司郎中郑寅造访过南峰书堂并题诗。南峰寺已重修辟为郑樵纪念馆。芗林寺,“修史堂”,在新县芗林村山上。是郑樵、郑厚青壮年时研读讲学之处,从者二百多人,两郑在此时间最长,所谓“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之学,为方书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的大部分研究著述在这期间。原寺有正殿和左右四间偏房以及二十多间边房,有郑樵坐像,“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毁掉,仅存残垣断壁,至今未加修复。“修史堂”是两郑著述处,在寺旁,今已不存。南宋丞相陈俊卿来此凭吊过,并作“咏修史堂诗”。夹漈草堂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新县夹漈山,悬山顶平屋三间,土木结构瓦顶,中厅有案,挂郑樵像和置郑樵塑像,近年又于堂前两侧建两庑,悬挂历代咏郑樵和草堂的诗文等。郑樵是“为堂三间,覆茅以居焉”,南宋知军钟离松改建为瓦房,并亲题匾。昔日这里是“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惰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往来之地。”南宋参知政事龚茂良、侍郎徐林、侍郎林光朝、文学家刘克庄,都曾慕仰而登访,赋诗凭吊。今“夹漈草堂”后又有1924年因旧草堂圮塌而择址新盖的所谓的“夹漈草堂”,现已辟为郑樵纪念馆。草堂附近有与郑樵有关的曝书石、观星石、书亭寨、洗砚池、手植松、手栽茶等景点。“苏洋陂”在新县社后村前,长约40米,宽约4米,郑樵父郑国器捐修,郑樵续修,附近有小颛祠,中有“重修国器郑先生神位”碑刻。永贵桥在今庄边镇前铺村萍湖溪上,郑樵倡建,今重修。桥东有过来庵,郑樵建。苏洋陂、永贵桥是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今白沙镇郑樵墓和夹漈祠等郑樵古迹,郑樵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夹漈草堂的森林公园
莆田夹漈草堂森林公园位于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约30公里,2003年12月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省级森林公园,面积968.93公顷。公园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也是“莆田二十四景”最为偏僻的一个景区。郑樵的《草堂记》对这里清幽绝尘的环境有过生动的描述:“斯堂也,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雨、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溪西之逸民,于其间为堂三间,覆茅以居焉。”夹漈草堂周围景点甚多,自古就有“夹漈二十四景”之称。较为有名的是:登山路上的“下马石”——相传是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拜访郑樵时下马步行的起点。草堂西侧200米处的“出米石”——民间传说,郑樵刻苦著书的精神感动了神仙。
郑樵的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在福建莆田新县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通志·氏族略第二》追溯过郑氏的悠久历史,汉代曾聚居于河南荥阳。绍兴八年(1138)秋,郑樵对一部蠹痕斑斑的族谱进行过认真的考证,并于次年十二月初十日写了《荥阳谱序》,指出:“吾祖自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源流。”郑贞文亦称:“先世自河洛入闽,始迁莆田,后分支。……所载大姓中,首推梁、陈间之郑庄。《儒林传》亦然,谓郑庄先出荥阳,过江入闽。……至陈时,庄与兄露、弟淑,庐墓构书堂以修儒业,作篇章以训子弟,即夹涤先生(郑樵)亦庄之后也。”郑樵祖父郑宰,为熙宁三年(1070)进士;父郑国器,为太学生。因此郑樵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人们称他“性资异人,能言便欲读书,为儿时已有脱落流俗志”。他也曾自述:“幼不学犁锄,慨然有读书志,胸中便以古人自期。每于史册见一传而高风凛凛者,必读之再三,通即掩卷长思,跻仰其为人,扦搏气概以从之游,若骤若驰,及之而后已。”而且,他还下定决心继承家风,把自己培养成为才华出众的人。其《家园示弟桶八首》之一的最后两句诗写道:“家风留不坠,少贱自翱翔。”显然,郑氏重学的家风为郑樵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高祖郑冲、曾祖郑子堂、祖父郑宰(熙宁三年的进士)、父郑国器(政和年间的太学生),都是读书和做过小官的。郑樵是唐五官中郎将郑庄的后裔,当年郑庄曾与兄长郑露和乃弟郑淑入莆倡学,是开发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郑樵的家乡虽然处在万山之中的莆田广业里山区,但他从小就立下要读尽古今书,要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宏伟抱负。当他刚长到16岁时,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但要研究书本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 不幸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郑樵的父亲郑国器从太学回家,病死于苏州,那时郑樵只有16岁,就冒暑赶往苏州,徒步扶柩而归。大约受到郑庄兄弟庐墓构书堂修儒业的影响,郑樵也结庐在越王峰下他父亲的墓侧闭门苦读。此时他已立下了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其《献皇帝书》云: 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年轻时代的郑樵,在刻苦追求学问的同时,还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靖康元年(1126年),当郑樵看到宋朝由于受到北方强敌金兵的侵犯,国家处于空前的危难,他就立即和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权者上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并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国家转危为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视。尽管如此,郑樵的抗金爱国思想,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由于宋高宗畏敌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处在动荡不安之中。这时,郑厚在悲观失望的同时,下山参加科举,继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郑樵则认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会埋没自己的读书志向,因此他不愿下山应试。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这时,郑樵还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由于当时朝廷不允许私人修史,所以郑樵著《通志》有三个大困难:一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他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则就要受到官方的打击;二是如果没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参考史料和充足的纸张笔墨,这部书就很难成功;三是如果没有得到比当年司马迁更为雅博的学问,这部史学巨著就难以写好。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学问,郑樵再次背起包袱,独自一个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经过三年的努力,郑樵在三十刚出头的时候,就读遍东南各地藏书。当时有人称颂他说"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当郑樵得到著《通志》所需学问后,就把书房搬到了夹漈山中的芗林寺,开始了他漫长的修史著书生涯。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书,并把这些新书寄给朝廷礼部。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上方礼部书》中,明确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这时,郑樵的渊博学问和远大抱负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重视。然而,也就在这时,由于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领秦桧为宰相,所以赵鼎等人很快被秦桧排斥出朝廷,并严加迫害。而秦桧自绍兴九年(1139年)当宰相起,一直当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这长达16年的漫长时间中,秦桧不但不支持郑樵著《通志》,反而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在这种残酷的政治环境中,郑樵所遭受的危险,可想而知。 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郑樵终于在54岁那年,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就在他为无钱买文房四宝抄正《通志》成书而发愁时,所幸有抗金派官员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郑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对。在召对时,郑樵见皇帝也欣赏自己的学术,就当场提出要求皇帝允许他归山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献给朝廷。由于高宗不能体会郑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他留在朝廷担任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官。就在这时,由于郑樵的学术批判和科学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许多学士大夫,因此他们不愿意看到山林穷儒出身的郑樵也在朝中为官,于是当即有御史叶义问出面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郑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红皂白,竟批准了叶义问的弹劾,让郑樵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漈山抄正《通志》。 郑樵不应科举,居夹漈山(即东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余年刻苦学习,博通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方书。他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富于科学精神。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研究动植物学的科学方法:①重视动植物的释名和识名。②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③主张书本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④明确图谱对动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⑤重视前人经验,但不盲从。由上可见郑樵研究动植物学的方法已接近于现代研究动植物的科学方法。《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郑氏宗祠对联 郑氏宗祠对联集锦
《郑姓宗祠通用联》 [典指明.成功一郑和]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典指清.板桥一东汉.郑玄]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郑氏宗祠联]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门联]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西汉安远候郑吉一东汉郑玄]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郑姓宗祠联]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福建周宁县浦源郑氏楹联选录]德传铭国史赡仰百代:宗功振家声派衍千秋。 三朝简淡名臣裔: 两世循良刺史家。 源远流长高士通儒辈出:根深叶茂遐龄上寿同跻。 春秋递阅怀霜露:水木长绵朔本源。
郑氏祠堂对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著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采用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此联采用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莆田市的名胜古迹有
莆田二十四景: 梅寺晨钟---梅峰寺 南山松柏---广化寺 木兰春涨---木兰溪 九华叠翠---九华山 湄屿潮音---湄洲岛 锦江春色---江口镇 白塘秋月---白塘镇 壶山致雨---壶公山 钟潭噌响---钟潭 在福厦高速那里 天马晴岚---天马山夹漈草堂---郑樵草屋 东山晓旭---东岩山 位于市区西北角,因山形如麒麟,亦名麟山。 西湖水镜---如今是名存实亡,成为历史的遗憾。 西岩晚眺---西岩,即城西南的西山,位于城厢区的田尾地段 柳桥春晓---柳塘,位于城厢区的顶墩村 石室藏烟---石室岩寺座落于莆田市西大象山(凤凰山)中部 智泉珠瀑---智泉 智泉在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北濑飞泉---北濑 北九华和南天马两山相夹、坐西向东的常太镇松峰村的虎基底。 绶溪钓艇---延寿溪雅称绶溪,系木兰溪五大支流之一。 三紫凌云---三紫山位于莆田县华亭镇境内,是紫霞山、紫微山、紫云山的总称。 紫霄怪石---紫霄寺 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俗名“围庄”)境内。 古囊峢献---囊山 江口镇 谷城梅雪---谷城,位于黄石镇(黄石宋时称为市)七境村,古称“城山”。 宁海初日--- 宁海桥地处莆田市涵江区至荔城区黄石镇公路的中段。
莆田有哪些名胜古迹?
莆田市的旅游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有250多处,被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7处。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 8处,市级20处,县(区)级167处,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遐迩闻名,四海共仰;三教祖祠是唯我独有;湄洲妈祖祖庙和三教祖祠在全国、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九鲤湖风景区以湖、洞、瀑、石四奇称著,是“福建三绝”之一;距离市区5千米的大型古堰木兰坡,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为福建省四大禅林和“十佳风景游览区”之一;玄妙观三清殿是本省保存最好的唐代道教玄妙观建筑群之一;有现已论证的南少林寺遗址,还有宋代的古谯楼及蔡襄墓、瓷窑古遗址及明代的抗倭名城莆禧城等一大批古建筑遗址,也有千年古树,荔枝树——“宋家香”,龙华的古樟等树木
莆田24景是哪些
莆田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其中有24处著名的景点,被称为“莆田24景”。首先,莆田24景中有许多古迹,其中有莆田古城、莆田古城墙、莆田古城楼、莆田古城桥、莆田古城殿等。这些古迹都是莆田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们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莆田的历史悠久。其次,莆田24景中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其中有莆田湖、莆田山、莆田河、莆田湾、莆田洞等。这些自然景观都是莆田自然风光的象征,它们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莆田的美丽。此外,莆田24景中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其中有莆田灯塔、莆田码头、莆田渔港、莆田渔村、莆田渔市等。这些人文景观都是莆田人文风情的象征,它们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莆田的温馨。总之,莆田24景是莆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象征,它们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莆田的美丽和温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莆田24景吧!
莆田二十四景点有哪些
莆田二十四景点如下: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塔江渔唱、湄屿潮音。所谓“莆田二十四景”是指莆田未撤县前的莆田大县时境内(包括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岛、湄洲湾北岸)的二十四景点。这些景点是由清代顺治年间(1644至1661)林尧英始定的。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1457至1464)吴希贤第一次给莆田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鸟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这些景点是: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山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等等。这些景点普遍俗成,后来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莆田二十四景点陈迹: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态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库底;位于庙前兴化府城隍庙旁(东边)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成水镜了。位于黄石七境村至谷城宫青山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花了;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已于清初清兵烧毁了;位于城内的“西岩晚眺”,因没了城墙有了高楼大厦,西岩寺被下面的高楼挡住了眺望风景;“梅寺晨钟”孩童时在涵江就能听到晨钟声,现在在莆田就听不到钟声了。可是,现在也有比过去更好看的景点:如钟潭噌响景点,由于当地人(下林村)的重视,积极修整,建设了许多新景观,“钟潭噌响”比过去更好听了。还建了莆田唯一的“铁链桥”;“白塘秋月”也修整得很好看了,湖岸周围都砌石了,植树了,还造了成片的梅树、桃树了,初春就有很多人结队去白塘看梅花桃花了;“夹漈草堂”也装修一新了。
福建莆田涵江有好玩的地方吗?
如果想直接在区上不花钱散心的话,人民街的公园晚上会很热闹。
如果想要吃喝唱的话,新区那里有肯德基,还有很多的KTV。
如果想要购物的话,顶铺以及宫下那边有很多的专卖店。
如果想去观光旅游的话,大部分在乡村,有以下景点:
【白塘秋月】白塘湖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秋月"胜景的所在地。
【宁海初日】白塘南部镇前村跨海大桥宁海桥如长虹卧波,雄踞在木兰溪入海口上。
【国欢古刹】国欢寺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它位于国欢镇塘西村。
【雁阵山】位于三江口镇鳌山村,是涵江区境内海拔最高的山。
[正学门] 在紫璜山下的宫下街口,保存原孔庙的四十九级石阶和泮池。
[鲤江庙] 涵江城隍庙亦名鲤江庙。鲤江庙原系莆禧城隍庙的名称。
[龙津社] 位于涵江乡铺尾村的龙津社,原是乡群众年节祭祀神祗的。
[新有社] 新有社在涵江区涵西村港头。
[瑞云山森林公园-永兴岩景区] 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与永泰县、福清市交界,总面积21平方公里。
[夹漈草堂-省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有夹漈草堂、郑樵纪念馆、郑樵像、下马石、占星石、晒书石、出米石、风动石、书亭寨、龙吐水等。
[萩芦漂流] 位于萩芦深固二溪桥头,距镇中心6公里,漂流全程3公里,惊险剌激,动人心魄,两岸风光如画,让人心旷神怡。
朱熹有哪些趣事?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 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对付呀!” 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 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 朱熹解释道:“风吹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看了,并且看完了。再说他特意点燃香,已经是对我的大尊重了!并且之后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让我收获良多。” 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 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正说着,草丛里飞出了一只五彩雄鸡,主仆两人不禁转头看去。正看见郑樵还站在门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朱熹转头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虽然不知道这些故事的真和假,但是光从民间流传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朱熹本人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声名也不错。这些故事,全都展现了朱熹不同的优点和贤德。
和朱熹有关的趣闻有哪些
朱熹,我国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一代大儒。
有关他的趣事,还是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讲的,因为听着有趣,所以至今不忘,特写出来与朋友们共享。
其一
一天晚上,朱熹走进卧室,正待安寝,似乎觉得梁上有人。借着昏暗的灯光,他定睛望望,梁上果然匍匐着一个人。他轻声说道:“下来吧,我看见你了。”闻听此言,那梁上君子纵身跳到地上,呆立在朱熹面前。朱熹既没骂他更没打他,而是从床头柜里摸出几两银子交到那人手中,然后语重心长地对那人说:“回去干点正经营生,养家糊口,再不要做这
见不得人的事了。”那人接了银子,扑通跪倒在地给朱熹磕了三个响头 ,转身匆匆离去。
其二
朱熹生病了,眼见生命垂危,他临终嘱咐家人:“我过世以后,先给我穿一身纸衣服,一定要同村张妈来帮着穿。张妈走后,再按照你们的意愿给我穿戴。”说完这些朱熹绝气身亡。家人完全按他的嘱咐一一照办,七天后安葬了朱熹。
原来张妈的儿子是个盗墓贼。一天晚上,儿子对张妈说:“朱熹老爷子,家富一方,他的墓中一定藏着不少宝贝。”张妈听了儿子的话赶紧说道:“你想错了,老爷子家庭确实富有,但他一向节俭,临了离去还是穿了一身纸衣服,要不是我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你想,他穿戴尚且如此,墓里还能有啥好东西呢?”听了母亲的话,儿子才打消了挖盗朱熹墓穴的念头。朱熹墓穴这才逃过一劫。
其三
朱熹去世后不知又过了多少代,家道衰落,只有母女俩苦苦度日。这一年又遇灾荒,日子简直过不下去。一天晚上,母亲恳求女儿到:“接一次客吧,不然没法活呀。”看着母亲那无奈和祈求的眼神,女儿只好点了下头。嫖客来了,是个约莫三十来岁的男子,他向女孩问这问那,女孩只顾低头垂泪,一句话也不说。二人正要宽衣安寝,忽听房顶咔嚓一声巨响,随着响声掉下一卷东西。那男子打开那卷东西,只见一张纸上写着两句话:“我救你一世不贼,你救我一世不娼”那男子反复看着这两句话,似乎明白了什么,随即从包里取出一锭银子交到女孩手中,不无同情地说道:“女孩家清白名声要紧,拿了这钱养活你娘,看有合适人家早些把自己嫁了,也好了结你娘一桩心事。”女孩接了银子,左一个万福,右一个万福,感谢恩人.男子拿了包裹,转身离去,迅疾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请采纳。。。。。。。。。。。。。
上一篇:吴昕 脏脏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