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萌娃穿7件衣服上学
如何看待幼儿园萌娃穿7件衣服上学这件事?
每年的秋季到了该穿秋裤的时候,网上往往会流行着调侃的话,叫做:你妈喊你穿秋裤啦!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其实这些网络流行语反应的意思,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关心都是从自我的感觉上去关心的,可能这种关心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现实中在一个幼儿园真实演绎了和这种情况类似的情节,一种冷叫做奶奶觉得你冷,因为奶奶担心孩子冷,给孩子穿了七件衣服去上幼儿园。一、孩子不易穿太厚重,衣服薄厚适宜即好。孩子们都有自身的调控能力,不要大人觉得自己冷,就一定要给孩子多穿衣服,因为可能老年人的抵抗力差,火力下,加上活动比较少,运动量小就会觉得冷,但是小朋友都是活蹦乱跳一直在动来动去,如果穿得太厚的话,就会悟出一身汗,再一脱衣服就很容易着凉感冒。二、给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带一件外套,然后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穿、脱外套。一般经常带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穿戴比较了解,但是有时候遇到爸爸带或者爷爷奶奶带的时候,如果送孩子去幼儿园不知道穿多穿少,就给孩子外边加一件外套。到了幼儿园告诉老师说如果孩子感觉人,就让把外套脱下来,这样就比较灵活,既不会冻着孩子也不会把孩子热到。三、读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引导孩子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读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少已经三周岁了,他们可以完整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比如饿了、冷了等,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家长和老师,包括衣物的增减,对冷热的感知,这样一些长辈猜不透孩子冷热的情况下,就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大家觉得这位给孩子穿七件衣服的奶奶是不是很不一般呢?来说说你的看法吧。
幼儿园萌娃穿7件衣服上学,是不是太夸张了?
确实是比较夸张,而且这种事情一般性是自己的祖父祖母做出来的,他们永远觉得自己的孙子或者孙女穿的不够多,会觉得他们冷,所以就给他们多穿一点。最近天气渐渐的冷下来了,所以很多家长会给孩子多穿一点衣服防寒。在陕西咸阳,一个四岁的孩子被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她的奶奶居然给她穿了七件衣服,老师发现她活动的时候压根动作都伸展不了,而且这个孩子中午的时候一直说太热了,这老师就数了一下她穿的衣服,居然有七件,简直亮瞎了她的眼睛。以前读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每次穿的衣服都比我们一般的人多,总是比一般的人多穿两件。而且他这个人看上去就是病怏怏的,好像一点火候都没有,没有阳刚之气。原因就在于他妈妈早就不在了,他奶奶一直把他带大的,奶奶对他非常关爱,总是希望他多穿两件衣服。其实小孩子一直是在运动,是不会觉得自己冷,抵抗力也是比较强的。穿的衣服可以比大人多穿半件或者一件,如果穿的衣服过多,那么抵抗寒冷的能力会越来越弱,会经常生病感冒,奶奶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还有孩子在感冒之后,也不要马上给他吃药。我自己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基本上会比我自己多一件,或者给孩子多带一件外套过去,让孩子的老师自行调节,如果热的时候就脱下外套,冷的时候就把外套给穿上。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不要过于的保护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脆弱。还有家长,不要把孩子全部都扔给老人,毕竟老人的养育观念跟我们年轻人不一样,出现这样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幼儿园萌娃穿7件衣服上学是怎么回事?
10月17日,陕西咸阳因天气降温,4岁萌娃被奶奶套上厚厚的衣服送到幼儿园。萌娃体态臃肿,老师发现他完全伸展不开动作,中午的时候喊热,好奇地掀开衣服数了数,发现居然穿了7层衣服。这可把老师惊呆了,穿这么多衣服孩子该多难受,网友表示:有一种冷是奶奶觉得你冷。扩展资料孩子穿衣过多的危害危害一、捂热综合症孩子的身体都限制在厚厚的衣服里,身体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衣被里的温度越来越高,长久的高温会导致孩子高热、脱水、缺氧、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尤其是婴儿时期,孩子又小,热得不行了也难以表达。危害二、更易感冒、发烧孩子活泼好动,容易出汗,若出汗后,家长们没及时增减衣物,冷风一吹,反而更容易受凉。在室内活动的时候,尤其是北方室内都有暖气,温度经常能达到25℃,孩子一跑一跳更容易出汗,体表温度势必更高,这种情况下人体自身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会变弱,即便是不外出,脱掉衣物后也容易感冒。危害三、引发皮肤病还有一点就是给孩子穿太多,非常容易引发湿疹、脓疱疹等皮肤病。道理很简单,孩子穿得多体温肯定高,身体机能本能的会大量排汗,汗液排出后因为穿了太多的衣服,蒸发时透气性就不足,这样孩子腋窝等部位就会极易引发湿疹、脓疱疹等皮肤疾病。参考资料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幼儿园萌娃穿7件衣服上学直喊热,网友:有一种冷是奶奶觉得你冷
萌娃穿7件衣服上学,背后原因为何令人哭笑不得?
随着气温变冷,2020年10月份,很多北方地区都迎来了大幅度的降温,人们在感叹冬天就快要来了的时候,不得不找出厚一些的衣服换上,来抵御寒冷的天气。家有孩子的家庭,更是为了避免孩子在秋冬易患感冒的季节生病,而随时关注天气,及时给孩子增添衣物。而在陕西省的一个幼儿园里,老师发现一名学生被家里老人穿了7件衣服来上学。据了解,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也在10月份开始变冷了,大部分人都换上了厚外套。10月16日,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幼儿园的老师,突然发现一名孩子当天身着很臃肿,在仔细查看后才发现,这名孩子当天从里到外一共穿了7件衣服出门来上学,原来是他的奶奶担心孙子会着凉,就给他多穿了好几层衣服,这让幼儿园的老师们哭笑不得。生活中,确实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或者“奶奶觉得你冷”。这些家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考虑的过于周到,以至于有一些过度照顾了。在孩子穿衣服的问题上,大部分家长都会担心孩子着凉,而使劲给孩子穿衣服。家长们的好心是可以理解的,谁都希望孩子不感冒不生病,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要学习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的。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来说,如何知道他们冷不冷热不热,完全可以通过摸他们后脖子处的皮肤,如果那里摸起来是温热的,就说明孩子感受到温度不冷不热刚刚好,不用增减衣服,如果这里摸起来有点凉了,就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衣物,如果摸起来很热,就要赶紧减少一些衣物了。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要相信孩子自己的感受,尊重他们穿衣服的意愿,不要过于强势,将自己的想法强行加在孩子身上。
中国的服饰文化
官服上的品级标记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
据说从舜时开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汉代大儒孔安国的说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形)。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卿用藻以下六种图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十分分明。这些图案的意义,古人说法也不一致,估计和古代巫术有关。“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古人认为是登天之道,历代皇帝都要到泰山去封禅,因而这四种图案是皇帝独用的。“龙”是王权的象征,“华虫”近于凤,这两种图案按先秦古制是天子、三公诸侯才能用的,天子用升龙,三公诸侯只能用降龙。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被称为白衣,所以后来称庶民为白丁。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楚国令尹公子围参加几个诸侯国的盟会时,擅自用了诸侯一级的服饰仪仗,受到各国与会者的指责。鲁国的叔孙穆子说:“楚公子美极了,不像大夫了,简直就像国君了。一个大夫穿了诸侯的服饰,恐怕有篡位的意思吧?服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啊!”穆子预料得不错,公子围回国就弑了郏敖,自立为君,就是楚灵王。后来,历朝都把服饰“以下僭上”看作犯禁的行为,弄得不好会丢脑袋。有的朝代惩罚轻些,如元朝律令,当官的倘若服饰僭上,罚停职一年,一年后降级使用;平民如果僭越,罚打五十大板,没收违制的服饰。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红楼梦》的《好了歌》道:“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等级社会中透过服饰的变换,演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
戏装的夸张美
传统戏曲服装,俗称“行头”,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装为主,杂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清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特点之一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仆役、囚徒乞丐,各色人等,都有与角色身份、地位、职业、场合乃至性格相配的专门服饰套式。同是宰相,朝廷上要戴“相貂”,居家则戴“相巾”。《战宛城》中的曹操,“挟天子”的日子还不长,戴的是“相貂”;《逍遥津》中的曹操,“令诸侯”已近二十年,戴表示丞相身份的“相貂”已不够了,要戴金缕绒球、两侧金色如意翅的“文阳”了。这种戏装套式系列,主要是明清两代逐渐形成的,是许多艺人点滴创造的积累,这与二百年来京剧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
传统戏曲服装中的“蟒”,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上绣云龙等花纹,下摆及袖口绣海水的象征性纹饰,皇帝穿黄色团龙蟒,将相穿其他颜色的独龙蟒。还有“女蟒”,是后妃、诰命一品夫人、女将的朝服,上绣丹凤朝阳或凤凰牡丹等图案。历史上元、清两代帝王,对龙的垄断,不像宋、明那样严。元代把“真龙”的形象定为五爪二角,其他兴云布雨的龙和“混江龙”、“入云龙”之类只能是四爪或三爪的。明代就不一样了,为了避免混淆,除了把四爪、三爪的称为蟒,与五爪的龙加以区别外,还严禁臣民穿蟒衣。嘉靖十六年,兵部尚书张瓒穿了一件有点像蟒纹的衣服,明世宗大怒,谕阁臣夏言说:“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夏言回答说:“张瓒穿的是一件钦赐的飞鱼服,色彩鲜明,有点像蟒罢了。”嘉靖皇帝说:“飞鱼为什么绣了两只角?”遂下令严禁。在这样的情况下,演戏怎么可能让帝王将相后妃贵妇一起穿上“蟒”呢?所以戏装系列中的“蟒”,是不可能在明代出现的。清代则不然,其朝服之制,皇帝、后妃、皇子、亲王都用龙袍,亲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文武三品都用蟒袍。比照戏剧服装系列把帝王将相的朝服统称为“蟒”,完全符合清代的服饰观念。至于戏中帝王的朝服不称龙袍而也称蟒,只是因为这“帝王”究竟是“戏子”扮的,有所避讳而已。
为了给观众更多的美感享受,戏曲服装多缀美丽饰物,如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像舞台上吕布、周瑜在紫金冠上插两根长长的雉尾,为演员演活角色增加了许多做戏的机会。这是生活中所没有的。《明史?舆服志三》说,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有公、侯、伯爵位的出席典礼,冠上要插雉尾。但那是公、侯、伯,而且只在典礼上用,武将或都督在军中是没有这种装束的。吕布和周瑜生活的时代,有一种武冠,“加双�尾,竖左右”(《后汉书.舆服志下》)。但舞台上的“翎子”比实际上的�尾长了起码有四五倍。这就是艺术的夸张。
传统戏曲服装中有些类型也来自生活而异于生活,如剧中后妃贵妇穿的便服叫“帔”,名称也来自生活中的“帔”,可是形制完全不同。《说文》收有“帔”字,段玉裁注以为“今男子妇人披肩是其遗意”。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的帔正规地披在肩上,从胸前垂至腰际;而周�《调琴品茗图》中的贵妇,那帔已不是披在肩上,而是十分洒脱地卸落到腰背部,仅两端挽在手腕上了。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用“霞”来形容帔之多彩而美者。从此,“霞帔”成为专名,成了命妇品级的标志。
衣料杂谈
从远古以来,中国的衣料,特别在丝织品领域,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向我们提供的最早家蚕丝织品的出土实物,是四千七百年前的绢片、丝带和丝线,这些东西都放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个竹筐里。
绮是代表丝织物的词中,少数几个有“美丽”之类转义的词之一。除“锦心绣口”、“锦绣河山”等比喻用法外,“绮”的转义更为活跃多见,有“绮年”、“绮思”、“绮语”、“绮梦”,等等。绮是一种平地上起斜花的美丽、轻柔、令三千多年前的人叹为观止的衣料。古代波斯人称中国为Cini,印度人称中国为Cina,这是今天英文中China的起源。外国人首先认识中国,是从惊叹于绮的神奇美丽开始的,Cini就是“绮”的对音,波斯人和印度都知道在他们东方有一个“绮”国(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西方学者看到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艺术中一些雕塑女神像和彩绘像,所穿衣服都是细薄柔软透明的丝质衣料,从而断定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丝绸已辗转传到地中海畔。这正当中国的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从战国楚墓出土的实物看,那时已有三色龙凤纹锦,这在当时确是一种高贵华丽的衣料。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大力发展蚕桑,蜀锦名闻一时。魏文帝曹丕对其花纹新颖赞叹不已,诏群臣说:“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蜀国用它搞外交,《吴记》中说:“蜀遣使吴,赍重锦千端。”即以蜀锦为其联吴拒曹战略目标所用。诸葛亮南征,把织锦的方法传授给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以苗族把自己织的五彩锦称为“武侯锦”,而侗族妇女织的侗锦又称“诸葛锦”。古来传说,蜀锦历久不褪色。原因在于蜀地养蚕的方法与他处方法不同,“当其眠将起时,以桑灰喂之”,还有人认为是锦江(今成都南)的水质特别好,用它染丝、濯锦,能使色泽分外鲜明。蜀汉时管理织锦的官就驻在此地。杜甫《蜀相》诗云:“锦官城外柏森森”。彼时成都被称为锦官城,原因即在此。
从宋元到明清,丝织品不断扩大和优化品种,如北宋创制了缂丝,南宋出现了织锦缎,明代又锦上添花,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妆花缎。《金瓶梅词话》四十回写西门庆用“南边织造的夹板罗缎尺头”,叫赵裁缝替妻妾“每人做件妆花通袖袍儿,一套遍地锦衣服,一套妆花衣服”。这“妆花”就是当时的时新衣料妆花缎。
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衣料也是如此。毛织物和棉布,最早就是少数民族作出的贡献。迄今可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毛织品,是1960年在青海省兰诺木洪出土的四千年前的毛布和毛毯残片。这个地区,当时在华夏文化圈外。但周代大夫已经能穿上色彩鲜艳的毛料衣服了。
华夏民族经历过渔猎生活,早就懂得利用兽皮做衣料。古代的裘,是连皮带毛一起处理制作的,而且毛是向外的。《周礼?天官》有司裘之职,管理为周王、诸侯、公卿大夫制作裘皮大衣的事。据《礼记?玉藻》云,狐白裘为君所服,虎裘、狼裘为左右卫士之服,大夫服狐裘镶豹袖、羔裘镶豹饰,士以下则服犬、羊之裘。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对什么样的人不能服用什么样的裘皮有一项规定:“貉裘、猞猁狲非亲王大臣不得服,天马、狐裘、妆花缎非职官不得服,貂帽、貂领、素花缎非士子不得服……染色鼠狐帽非良家不得服,所不禁者獭皮、黄鼠帽……而已。”(叶梦珠《阅世编》)。
中原古代没有棉花。棉布是从南方少数民族那儿传来的,当时按当地的语言音译为“白叠”。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可知,在今云南境内的哀牢夷人能制作“帛叠”(即白叠),还能“染采文绣”,“织成文章如绫锦”。还有今为海南省的珠崖郡,出产一种“广幅布”,一般认为也是棉布。从《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晋令》“士卒百工不得服越叠”来看,棉布的确还没有普及到民间。但到唐朝似乎逐渐多起来了,白居易有《新制布裘》诗云:“桂布白如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桂布就是白叠,今广西一带产的棉布;吴绵则是江南的丝绵。棉花约在十三世纪末在江南普遍种植。松江妇女黄道婆年轻时漂流到海南岛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了棉纺技术后,经过三十多年重返家乡,革新了纺车,使棉纺织业在汉族地区中迅速发展起来。棉布取代了麻布的地位,成为中国人主要的衣料之一。从此麻布退居为夏天的专用布。
上一篇:杜蕾斯被罚81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