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影评
电影《2001太空漫游》下载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rP4kaRdWg9gC-F5RcQNqg 提取码:nsrq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影片获得当年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4项奥斯卡奖提名,获最佳视觉效果奖,获1968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美工奖。
《2001太空漫游》结局是什么意思?
结局是一台HAL9000型计算机(忘了叫什么了)、一个人( 戴夫?)、石碑的正面或潜在对峙。这里三方象征着人类世界的三种典型力量:机器——人——神秘的不可知力量(上帝?存在?being?)。人处在两者之中,究竟何去何从?最后机器虽然一时占上风,但最终被人所消灭。然而当他面对那种神秘力量时,他无能为力、毫无反抗地目睹了时间的恣意往复在他身上造成的表形变迁,最终他被变成了“元婴”——人类生存的初始状态。2001太空漫游的剧情简介 · · · · · ·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xy8Q-3nZSXB2S0f5_wXw?pwd=8xxn 提取码: 8xxn
如何评价《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影片开头五分钟没有画面、没有对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无声和缥缈。冗长、晦涩、哲学,是电影给人最直观的感觉。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叙事线,莫过于人工智能“杀人事件”。这段的主线讲述了在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向木星发出强烈信号的黑石,美国政府便派出飞船前往木星查看。这艘飞船上个有两名宇航员,3名处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一台叫HAL9000(哈尔)的超级计算机。有一天,哈尔警告太空船通信系统的AE-35组件将有故障,宇航员检查后发现并未有异常,他们推测哈尔做出了错误预测。这次太空之旅逐渐变得可怕起来,因为哈尔9000之前从未出错过。宇航员有些惊慌,两人想要关掉哈尔。全剧的高潮在宇航员大卫和哈尔展开殊死搏斗时来临。对超级计算机来说,被关掉就意味着杀死它,为了完成任务,哈尔先发制人杀死了沉睡的科学家和一名宇航员。存活下来的大卫最终制服了哈尔,只身前往木星。人工智能哈尔9000,从此也成为恶毒、冷酷人工智能的代表。扩展资料:由于影片摄影指导杰弗里·安斯沃思不愿使用复杂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画面全部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因为当时广泛采用的静态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动态画面无法打造出库布里克想要的真实效果,所以本片开创了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片中人猿学用工具场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场景都是这种特效技术的杰作。在本片问世后,这项技术开始普遍应用,直到90年代才逐渐被绿屏系统取代。前投影技术需要使用一部单独的投影机,并在摄影机前方45度放置一面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度角的投影机将背景画面投向单面镜,单面镜再将影像反射给演员和由回射反射材料制成的背景幕,摄影机于是将演员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并纳入镜中。在这过程中,演员不会受到影响,因为镜面反射的光线很弱,远远暗于现场光线,而与此同时,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画面又能清晰显现在摄影机中。为拍摄出辽阔的非洲画面,影片剧组需要高达40英尺的背景幕,这种尺寸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当然需要规格最大的投影机。可当时现有的大型投影机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画面颗粒感过重,于是剧组和米高梅的特效总监汤姆·霍华德(TomHoward)联手设计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灯的投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2001太空漫游
太空漫游》影评及解析 送给看得半懂不懂的同学
在图书馆早就看到了《太空漫游四部曲》,分别是《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看着这些雷同的书名,一直以为是有人通过电影仿的伪书,没什么兴趣。前两天终于忍不住全给借出来了——看来我是这套书在本图书馆的第一个读者——才发现差点就错过经典了。
作者克拉克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洛杉矶时报》评价为“太空时代的桂冠诗人”,这四部曲分别出版于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时间与电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这样,《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是由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构思创作的。从第一本可以看出来,或许作者并没有打算写后面三本。书上的情节和电影略有出入,但不影响大局,但《2010:太空漫游》小说回顾2001的情节却与《2001:太空漫游》小说的情节略有出入,与电影内容相同。大概是因为电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顺着电影续写了,但只是部分细节,与故事大局无关。
现在解释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点:
1、黑石是什么?
宇宙中一种远早于人类的生命,科技、智慧发展到了极致,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的心智从身体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无形的能量体,这种能量体不断吸收宇宙间的能量,从而达到了永生,并获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纯意识形态的能量体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们的庄稼地,他们可以随意地耕作和收获。宇宙更是他们的实验场,他们不断地到处做着生命与文明的实验,而黑石就是用来实现他们目标他们的一种工具。300万年前,他们路过地球时发现了地球上存在着生命,他们希望能够开启地球上的文明时代。于是他们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现了更高级的文明,启发了猿人的心智,从此开启了人类文明之光。而他们飘向了宇宙的深处继续做下一个实验,地球不过是他们撒下种子的一个地方而已,并没有特别意义。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场指向木星,这才有了2001太空漫游。
如此一说,黑石背后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则会觉得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说或者电影,更像是神话。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世界就已经有虚拟的组成的,否则你电脑硬盘中那几百部电影从何而来?
2、哈尔为什么发疯?
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小说中解释了这个原因,因为怕被泄密,发现号去木星的目的,飞船上只有三个人和哈尔知道,而这三个人是处在冬眠状态。两位日常驾驶飞船的舰长鲍曼和普尔反而不知道,哈尔已经被输入命令,如果人员全部出现不测,它也要独立完成这个使命。对哈尔来讲,完成任务是大于一切的。而同时呢,根据原有设计,哈尔必须精准地、毫无隐瞒地处理一切信息。这样呢,它既要对它这艘飞船上数月来唯一可以交流的两位同事隐瞒一个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隐瞒任何事情的,于是,对于一个设定过程序难以应变的机器来说,哈尔精神分裂了。对哈尔来说,由于那项任务大于一切,所以它要脱离这种心理困境,就必须干掉它的人类同事,从而独自去完成任务。
3、电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后面怎么消失了?
其实两位舰长鲍曼和普尔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选上的飞行员,他们在飞行过程中一直听命于弗洛伊德博士。自从博士发现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场指向木星后,这项探险计划就开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游》的主角。2061年他还漫游了一次太空。
4、鲍曼给哈尔断电后,飞船驶入一片光电中,他到了哪里,为什么还有一间地球上的屋子?最后为什么有个孩子坐在宇宙中?
事实上鲍曼给哈尔断电后,地球上指挥中心已经把这项任务的秘密向他公开,并希望他能独自完成这项任务。鲍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数月。到了目的地时,他发现空中悬浮着一块更大的黑石,长边达到2公里。于是他把飞船驶上了轨道,然后他乘坐分离舱——就是普尔在外面修天线时驾驶的球形飞行器——试图降落到黑石上面。当他抵达黑石上面时,却发现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里面是一个璀璨的宇宙,鲍曼大喊了一声;“天哪,到处都是星星!”这是地球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鲍曼掉入了一个星际之门,很快他发现自己降落到了一个房间里,家具电器一应具全,甚至还有华盛顿的电话簿,但大多数家具都只是粗劣的仿制品,电话簿里一个字也没有,只仿制了外形,这是主宰者为了向他表达善意,从地球上模仿而来。鲍曼在上床休息后,他的记忆和意识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剥离,等他完全脱离了肉体,黑石出现了,他永生了,他成为了主宰者的一个下属,或者说一个工具。
变成能量体的鲍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还想看看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曾经爱过的人……这在《2010:太空漫游》里有特别描述。
5、哈尔(HAL)是不是影射IBM?
几乎所有的猜测都认为HAL影射了IBM,因为HAL这个单词的每一个字母恰好是IBM每个字母的上一个字母。
但作者极力否认这个猜测,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游》里借HAL的设计者钱德拉的口中否认这个说法。
“钱德拉博士,听说你取HAL这个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领先一步,是吗?”
“胡说八道!我们有一半是从IBM出来的,多年来我们都极力否认这项谣言。我想今天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H-A-L是从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学演算者)来的。”
======================================================
《生命的奥德》(节选)
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的科幻精神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科幻精神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1.探索未知的宇宙。电影中通过航天员与AI(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让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感受未知空间的魅力。2.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想象。在电影中,人们看到了现代科技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未来科技的惊人进度。3.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探讨。电影中展现了人类性格与情感的许多层面 ,包括自私、探索精神、对未知的好奇心、对控制的欲望等等。4.融合了科学理论与哲学思考。电影中有很多哲学元素,并融入了科学理论,从而引导观众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本质以及意义。这个深层次的探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综上,2001太空漫游的科幻精神在于通过对未来、未知、科技、心理以及哲学的探讨,引发人类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摘要】
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的科幻精神【提问】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科幻精神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1.探索未知的宇宙。电影中通过航天员与AI(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让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感受未知空间的魅力。2.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想象。在电影中,人们看到了现代科技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未来科技的惊人进度。3.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探讨。电影中展现了人类性格与情感的许多层面 ,包括自私、探索精神、对未知的好奇心、对控制的欲望等等。4.融合了科学理论与哲学思考。电影中有很多哲学元素,并融入了科学理论,从而引导观众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本质以及意义。这个深层次的探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综上,2001太空漫游的科幻精神在于通过对未来、未知、科技、心理以及哲学的探讨,引发人类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回答】
科学理论和哲学思考可以详细说一下吗【提问】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讲述了一个人类历史的长篇幅故事,融合了众多的科学理论与哲学思考。科学理论方面,影片涉及了众多的科学概念,如黑洞、相对论、引力场、生命起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概念,电影中的HAL 9000拥有人类智慧和思维的特性,具有自我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是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和探索。影片还探讨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电影展示了一种对于宇宙中存在的超级智慧生命的想象,并用深度、无声的形式表现这一思想。哲学思考方面,影片呈现了关于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人类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人类的智慧是否足以使它掌控自己的命运?题目中的“漫游”也提醒人们思考人类的极限和追求的意义。总之,《2001太空漫游》探索了科学和哲学领域中众多的问题,是一部值得认真思考的经典电影。【回答】
《2001太空漫游》影评_900字
《2001太空漫游》诞生于1968年,在它之前,人类第一次进入了太空,在它之后,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那是属于太空的时代,人类把目光望向光年以外,积极探索地外文明,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伟大的想法和科技。 但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的来临,不是因为人类突然都关心起了头顶的星空,而是因为——冷战。 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在黑石的启发下,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爆掉了和自己争水源的同类的头。很多评论因此认为人类的自私和残暴是与生俱来的,是DNA里带着的,是狗改不了吃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 有谁想过,人类的自私和残暴也许并非来自于基因,而是因为人类生命本身和周遭环境的促狭? 水就是这么点水,你喝了我就没得喝。而大家的生命形态就是这么个揍性,离了水活不了。生存,又是生命的根本需求。三者碰到一起,只有干架了。换句话说,也许不是人类天生自私、残暴,而是因为自身生命形态和周遭环境的限制,不得不自私、残暴、争夺。 如果不是为了争点儿什么,谁愿意发动战争?谁不想成天在家躺着看《老友记》?还不是因为没办法么?我总得活着吧?但是外部环境能提供的东西就是这些,不抢?就你能,你别抢。 人类丑陋。为什么?因为人类时时刻刻受到限制。自身生命形态的限制,能力的限制,意识的限制,知识的限制,生存环境的限制......因为有限制,所以小,所以丑陋——一切丑陋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小,只有大才能产生美好。 骨头也好,飞船也罢,都只是人类的工具,人类通过工具不断向外延伸自己的身体、能力、知识、意识和生存环境,努力追求无限大的时间、无限大的空间和无限大的生命,只有大,才能消灭丑陋,保存美好。 电影最后,新的人类生命诞生了,或者说,人类获得了新的生命形态。通过小说和电影续集我们知道,这种新的生命形态无形无色,单纯地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着,如此,人类终于彻底摆脱了目前这种低级的生命形态的束缚,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需要再去为了生存而争抢,不再促狭。 由此联想到美苏冷战的背景,让人禁不住对库布里克的创作意图做出这样的猜测:大伙儿甭再窝里斗了,闹到啥时候是个头啊?听兄弟一句,多往外头瞅一眼,答案兴许就在那儿呢。吃过见过,那就是不一样。
2001太空漫游导演到底想表达个什么意思?
人类发明了各种科学,制造了先进的、拥有思维能力的机器人,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以悲天悯人的思考方式拍摄了该片,人类的出路和未来有可能的毁灭之源,全在其中。
真正的经典~~~要慢慢品
影片简介
在2001年人类已经可以进行太空旅行。弗洛依德博士是美国在月球克莱维斯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之一,这次他秘密返回基地调查一起神秘的事件。原来,基地研究员在月球某地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强磁性柱子,这个柱子显然是在四百万年前被人故意埋在那里的。正当弗洛依德博士率领6位科学家对其进行考察研究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16个月后,美国又派遣了5位科学家搭乘巨型飞船前往木星进行考察,此行目的对外宣称是对16个月前发生在月球上的“克莱维斯事件”进行研究。飞船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从来不犯错误,且具有人类逻辑思维方式的超级电脑HAL9000担任。在飞船上除开担任机师的两位宇航员一直处于清醒状态以进行日常监控和维护以外,另外三名测量学方面的专家都是一直处于冬眠状态。但无论是人类宇航员还是超级电脑,他们都不知道在这次看似平淡的旅途上其实隐藏着致命的危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简评
本片曾获得5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提名。但导演斯坦利·库伯力克的命运似乎总是如此,获得无数提名但永远也拿不到一个奥斯卡的大奖。该片在科幻片领域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代替的,你看过该片后就明白为什么后来的科幻片里的飞船会是那样,为什么外星的表面总是砂石遍地。该片绝对不是一部纯粹意义的科幻片,它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层次思考,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永恒的绝望,正因为有这样深邃的思想意义,也使得这部科幻片不像日后的《星球大战》那样广受欢迎。但是,它绝对是一个里程碑。
库布里克出生于纽约,13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件礼物,是一台照相机,从此培养了对摄影的浓烈兴趣。他是地道的美国人,但其艺术灵性更偏于欧洲,后半辈子一直住在伦敦,并因害怕乘坐飞机,很少出门旅行。从1957年的《光荣之路》开始,他便开始为好莱坞拍片,并以进度慢、胶片损耗高着称,他拍摄的胶片中不到百分之一能最终用上,比行规高出十至二十倍,但其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杰作。他留下的详细资料促成了《人工智能》,由斯皮尔伯格最后完成。库布里克属于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人,尝试了完全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但他的作品有一些共性,如节奏较慢,构图讲究,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库布里克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人的非人化。他自己喜欢过隐居的生活。
库布里克以慢工出细活着称。他成名后所拍片子不多,但每部都称得上杰作。他一共拍了两部科幻片,但这两部均高居多数人的科幻十大排行榜。《2001太空遨游》耗时4年,华纳公司的主管忍无可忍,打电报问库布里克“这‘2001’到底是片名还是这部影片的发行日期?”影片于1968年4月上映,招来一片非议。影评界的“慈禧太后”宝琳·凯尔称它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愤然抗议该片违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机器人不会对人带来伤害;当红小生洛克·哈德逊从首映礼上愤然退场:“谁能告诉我这片子究竟讲什么玩意?”面对电影内行的不解和不屑,一位17岁的中学生脱口而出:“这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库布里克终于在最不“懂事”的人群中找到了知音。
《2001太空遨游》像是一座金字塔,宏伟、神秘,甚至乏味、不知所云,它违反了几乎所有电影学院奉为神圣的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同名小说作者)说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了。”
2001年已经过去,那么,影片中描写的现象究竟发生了没有?星际间的旅游、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杀人的电脑……这些都没有变成现实,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影片的价值。我们现在观赏该片,一定会注意到哪些设想超前了,哪些落后了,但我们更会为它的不朽而感到震撼。这部当年被巴黎《快报》称为“开创未来电影新纪元”的作品,不是科技发展的“天气预报”,而是一个寓言,一种有关人的进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
影片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首取材自哲学家尼采的交响诗。最具象的电影艺术跟最抽象的音乐及哲学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撼动着感官和心智。该片的情节围绕着一块神秘的黑石,它出现在远古的非洲,教会人类怎样拿骨头当工具;出现在2000年的月球,引导人类前往木星探险;最终,它也出现在木星周围。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如第一乐章(跟古典交响乐一样,全片共分四个乐章)转到第二乐章,大猩猩将当作工具和武器的骨头抛向天空,骨头在天空翻转,慢镜头迭化成行驶中的宇航船。这个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结舌、时间跨度最大的衔接极具象征意义,因为后来机器人哈尔就把宇航船当作杀人工具。
影片中还有大量交配和生殖的暗喻,从开始时宇航船的停泊,到最终太空婴儿的诞生……影片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库布里克设置了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这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许多专家更认为它是所有库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尔代表着人类创造机器后可能造成的恶果,即机器成为人的竞争对手。这一主题在斯匹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中有更深入的探讨,但本片中这种敌对更有原始冲击力。影片从宗教角度也自成体系,由人类的起源、堕落和赎罪等部分组成,而外星人(通过黑石)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库布里克戏称道,米高梅公司稀里糊涂投资了一部宗教片;而影片放映过程中出过一件奇特的事:一个年轻人不由自主冲向银幕,一头撞到银幕上的黑石画面,嘴里大喊着:“这就是上帝!”有人认为,影片表现了一种人类无法超越自己的悲观论调,人类必须依靠更高级的天外之物,才能取得进步和进化。克拉克则反驳道:很多人不喜欢这部作品,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可憎的一面,但那些都基于现实。1971年上映的《发条橘子》,其科幻成分比《2001太空遨游》要淡得多,它的故事发生在大约10年后,而且没有牵涉到外星人、机器人等题材元素,因此,它的科幻色彩从表面上只体现在未来派虚无主义的布景。但《发条橘子》的故事仍有一定的科幻性,比如通过手术“改造”或“纠正”人的某种心理倾向,如同医治身体疾病,这在很多社会属于既被期盼、又遭痛斥的科技尝试,如前些年我国用这种方式“治疗”同性恋,引起广泛关注。《发条橘子》是一部极度渲染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剧。主角是一个英国的年轻人亚力克斯,他有两项嗜好,施暴(包括强奸)和听贝多芬。片名中的“发条”是指“机械”、“人为”,而“橘子”(orange)脱胎自“黑猩猩”(orang-utan)一词,当然影片中也通过橙色的背景,加以呼应。影片从一家充斥受虐形象的牛奶吧启幕,接着,亚力克斯跟他的狐朋狗友痛打无家可归的叫花子、强奸民女、破门而入、乾尽坏事。他们的行为是极端非理性的,但表现的暴力却并非写实,而有一种夸张的、舞蹈般的美,让观众既感到恶心,又目不转睛。更绝妙的是,库布里克为他们丧尽天良的暴力配上了最优美的古典音乐和传统歌曲(如《雨中曲》),而且协调到宛如芭蕾舞配乐。亚力克斯入狱两年后,接受冲击治疗,对他原先的两大嗜好产生条件反射的厌恶。这种“治疗”究竟能否把一个坏人变成好人?库布里克透过一个片中角色的话,表达了他的观点:“善良来自内心,是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时,他不再是一个人。”于是亚力克斯重新踏上社会时,已经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发条橘子”,既消除了恶习,也泯灭了个性和人性。有趣的是,影片中的未来政府是一个介于专制和民主的怪胎,它一方面主张治愈刑事犯,把监狱腾出来关政治犯,另一方面它害怕竞选中失利,而且媒体也仍保持着独立性。这可能是编导从激进派的角度对保守党当政的畏惧。《发条橘子》宛如片中的音乐,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烘托起暴力和罪恶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象。它提出了许多难以回答的问题:文明社会究竟能不能消除暴力?如果政府能够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行为治疗法的确能够为公众带来好处,这到底是得不偿失还是值得采纳?如果我们失去了选择善与恶的权利,我们将改善整个社会抑或使之恶化?
比较这两部科幻片,《2001太空遨游》的科学成分较浓,《发条橘子》更像政治幻想片(如《1984》),但两部作品真正的价值均在于其哲理命题,在于库布里克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创新。
电影《爱在太空》究竟在讲什么啊?
影片讲述:宇航员Lee Miller与地球失去了联系,他一个人生活在国际空间站、周而复始得环绕着地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供给系统日趋耗尽,Lee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头脑的清醒——或者致死最低限度的生存。他的生活是幽闭恐惧症与孤独的存在,直到他在飞船上有了一个奇怪的发现??扩展资料:《爱在太空》是William Eubank执导,Gunner Wright主演的科幻片。影片讲述了宇航员Lee Miller与地球失去了联系,他一个人生活在国际空间站、周而复始得环绕着地球的故事。影评《爱:天使与电波》的后半段类似于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导演想交待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种哲学思考仅仅通过抽象的电影语言隐讳表达,过于考验观众的智商了,好在这位导演比库大师人道,不断通过生存故事的旁白,诠释对于生命的理解。这类寂寞的电影,虽然很枯燥,但看一次,是不会全部看懂的。作为太空空间站唯一的宇航员也是整个地球最后的一个人,他在星空上孤独地度过了4年。他以为是空间站的故障让休斯敦和伦敦失去了联系,后来才明白是人类社会毁灭了。这样的4年等待未免太长了,维持希望太久了,让孤独如此无助和痛苦。在生命维持系统即将耗尽之前,宇航员选择了面向地球的纵身一跃,不管生存的意义究竟是互相倾听的交流还是彼此的体温安慰,在孤独闭塞的空间站,宇航员已经将空间站从一个井井有条的生存设施彻底进化为原始的洞穴,他本人也从一名健硕并且生活有规律的人进化为慵懒的全身涂满文饰与文字的野蛮人,他看着文明之光在地球渐渐熄灭,那一次次类似于核爆炸的光点最终摧毁了地球的夜空,虽然地球还是蔚蓝,但此刻,他就是天地之间唯一的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在太空
上一篇:2000亿关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