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余秀华《给你》原文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6-07 10:02:19编辑:运动君

抛弃丈夫,写“黄诗”的余秀华,到底经历了啥?

明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别说在网上公然骂人,和网友对喷了,就连有一些不体面的动作,都会被网友们喷惨了。因此,明星们无时无刻都在注意自己言辞,可是在网上就有一位女性,她凭借一首“黄诗”和网友疯狂对喷而走红,她就是余秀华。余秀华的代表作那就是《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暂且称之为“诗”的文体,在发出之后也是迅速走红于网络。并且,这首歌当时也是获得了一定的好口碑,那就是余秀华将最真实、最鲜血淋漓的一面,呈现给了广大网友,这种真实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和认知。但是不少网友也是认为余秀华写的是“黄诗”,在网上对他吐槽不断,但是余秀华也不甘示弱,多次怒怼网友,言辞也是粗鄙不堪。可是很多人都吐槽余秀华低素质、写“黄诗”,却从未有人去了解过余秀华的经历,因为她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正统文化,能写出这样的“诗”,和她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关系。余秀华从小就不幸运,因为先天性原因造成了一定的脑瘫,从小就被人嘲笑,19岁那年更是因为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就这样余秀华开始了一段没有滋味的生活,丈夫婚后对她很冷漠,一点也不尊重女性,慢慢地余秀华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寄托,那就是文字,没事的时候也会写写诗。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十余年,直到15年余秀华凭借《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上爆红,之后也是有了其他的作品。余秀华开始有了名气,不过也是有了骂名,余秀华也是很洒脱坦然面对,有人骂她,她就会选择骂回去。甚至成名之后直接选择跟自己丈夫离婚,她丈夫也是同意了,并且要到了一笔钱。就这样两人也是顺利离婚了,余秀华也是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或许她的言辞不堪,她骂人的姿势很丑,但是不得不说她真的很真实,很最本质的纯真,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了下去。或许她不是一个好的明星,她写的“诗”也是备受质疑,被称之为侮辱传统文化。但是只能说,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余秀华”,可是却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多数人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说到底还是挺羡慕她的,不是羡慕她写诗,而是羡慕她的洒脱。

余秀华的黄诗有哪些?

余秀华《给你》原文
给你》/余秀华
一家朴素的茶馆,面前目光朴素的你皆为我喜欢
你的胡子,昨夜辗转的面色让我忧伤
我想带给你的,一路已经丢失得差不多
除了窗外凋谢的春色
遇见你以后,你不停地爱别人,一个接一个
我没有资格吃醋,只能一次次逃亡
所以一直活着,是为等你年暮
等人群散尽,等你灵魂的火焰变为灰烬
我爱你。我想抱着你
抱你在人世里被销蚀的肉体
我原谅你为了她们一次次伤害我
因为我爱你
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
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
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尽管这样,并不是为了见到你
?
我渴求的是自己的欲望,而情偶不过是它的附属品而已。假如有一天我得下决心放弃对象,那让我感到特别难受的是想象的丧失,而不是其他东西。那曾经是一个多么珍贵的结构,我伤心的是爱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罗兰


余秀华描写性的诗是什么?

余秀华描写性的诗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诗歌一共分为五节,鲜明地抒发了女性自我爱欲的痛苦,却不局限于对女性自我欲望的书写。诗人将对自然、环境、人性的关切熔铸于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生命经验之中,凭借“睡你”实现了对生存困境的言说、对人性的关怀,使得女性诗歌创作视域得以扩展。作品鉴赏2014年10月,余秀华去看一位彼此惺惺相惜的异性朋友,而后和一群诗友在网络上聊天。大家整天开玩笑,本来这就是一句玩笑话,'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用这个当题目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拿出来用,其实就是和诗友的一句玩笑话。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意向,就能描绘出更广阔、更深远的意境来。用春花秋月,就能展现出情侣间无尽的相思。用落花流水,就能道尽万古的忧愁。

余秀华有一首诗写性很露骨,叫什么诗呢?

余秀华描写性的诗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诗歌一共分为五节,鲜明地抒发了女性自我爱欲的痛苦,却不局限于对女性自我欲望的书写。诗人将对自然、环境、人性的关切熔铸于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生命经验之中,凭借“睡你”实现了对生存困境的言说、对人性的关怀,使得女性诗歌创作视域得以扩展。作品鉴赏2014年10月,余秀华去看一位彼此惺惺相惜的异性朋友,而后和一群诗友在网络上聊天。大家整天开玩笑,本来这就是一句玩笑话,'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用这个当题目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拿出来用,其实就是和诗友的一句玩笑话。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意向,就能描绘出更广阔、更深远的意境来。用春花秋月,就能展现出情侣间无尽的相思。用落花流水,就能道尽万古的忧愁。

读余秀华巜我们爱过又忘记》

文 / 思







她的爱辽阔,大过世界能反馈给她的。她对大自然和她生活的横店村有着细腻深情的描摩和抒情,这些,给她爱以质朴与真挚的养份,而且让爱有韧性。




她的残疾又在她心头扑簌簌落下冷雪,落下细微的尘埃,诗歌精神里的高洁又让她感觉扭转了这一败局——我们完全可凌驾世俗眼光,去他奶奶的!于是她成了卑微而骄傲的一棵茅草、一株稗子,一粒菜籽,一块石头,她在这些大自然的天然生成的意象里找到同根同源,获得安慰,万物平齐,而只有人,才会有睥睨的眼光,不是吗?




你分不清,被爱的匮乏,在呼唤的循环单曲里终究哑默了,让人抽身而退?还是,她把爱给了另一位情人—— 诗歌,致使,她要的不过是爱的形式,她把它许嫁给了诗歌,至少,在人类诗歌这块自留地里,她孤独而爱的回声掷了回来,慰籍了她自己和我们。




这本诗集,她的诗里,爱情与孤独占了大部分,而或许,正是爱与爱而不得才让诗歌得以延续,不是吗?也许,让我们感到羞愧,与之相形见绌的却是,我们自己爱的匮乏与疲软。你听见她的声音了吗?比如下面两首:




1,《你说爱,我就悲伤》

像夜陷进夜,像句号圈住句号

像两个问号,同时躬下身体

村庄里植物有序

我们却在尘世里胡乱行走

你一说爱

那些假寐的悲伤重新回到身上

从这个坡走到那个坡

夕阳只留了一小半

而我们,用一小半的生命相爱

也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2,《初冬的傍晚》




阳光退出院子,退得那么慢

? ? 其间还有多次停顿,如同一种哽咽

? ? 北风很小,翻不起落在院子里的杨树叶儿

? 炉子上的一罐药沉闷地咕噜,药味儿冲了出来

? ? 击打着一具陈旧的病体

? ? 她蹲在院子里,比一片叶子更蜷曲

? ? 身体里的刀也蜷曲起来

? ? 她试着让它展开,把一块陈年的爱割掉

……



发现余秀华描物状景非常厉害!只因她是从物体对象的视角出发,而非人对对象物客观审视的隔膜!几个动词“退”、“停顿”、“哽咽 ”、? “翻”、? ? “击打”,她将主客在悄悄中转换或消弥了,万物有了人性和平等性,因而倍加动人,不管是阳光、山雀、还是一草一木,令人耳目一新、感觉亲近得可以触摸,甚至,你就是那物之化身,主客不再对立和区分!她的诗集常有这种成功而令人难忘的描述。






另外不想说又忍不住说的几句:余秀华的诗感情挺真挚,这是最可贵的。但也略有不足,有些深广的境界不能达到,但诗常是碎片化的感觉、意念、思想,倏然闪逝,有时,某几首诗它并不能透出你的缺陷,甚至你自己也意想不到地出色,写出自己的特色也已经够了,因为,毕竟,对阅读者的闲暇来说,邂逅某几首好诗、我们只是在诗里相遇美好、领略其美已然足够。但从一个人总体的作品上看,包括他的其它文体,显然就拙不能藏了,因为无论如何,一个人的写作透出他人生的识见、智慧和锋芒……







2018/ 11/21


《我们爱过又忘记》余秀华

喜欢读诗,简单的喜欢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语或是某一个字,句与句之间随意拆分。很难自己去读懂诗歌隐藏的大故事。总是很快,第二次再看,或许会喜欢上另一个句子。

喜欢诗话,总能感到柔软的温度,连悲伤都是那么有诗意,更多的是喜欢轻描淡写、云淡风轻的日子。用梦与诗,重写自我。




《我们爱过又忘记》 余秀华

余秀华的诗就像在村子的小路上散步,风、水、天空、云朵都是可以触摸的。她说,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她说,如果有风,如果你冷,就点燃诗集,片刻取暖。




[if !supportLists]1、[endif]一朵在早晨摇晃的苦瓜花,蜜蜂在秘密的时间里来过,模仿出幸福的姿势。

[if !supportLists]2、[endif]我依然走在你的身后,习惯在你的影里。

[if !supportLists]3、[endif]时间和注满时间的阳光一样,有木棉的沉香。天空的蓝是从南方来的,微风也是。

[if !supportLists]4、[endif]在秋天,你注定要与田野来往,仿佛在那里才能收割良心。

[if !supportLists]5、[endif]我喜欢这黄昏,喜欢空气里喑哑的香气,和若有若无的钟声,从一棵树里发出来的,从一只鸟的翅膀里发出来。我喜欢这蓝色的,明亮的忧伤:这从云朵里缓缓落下来的光。

[if !supportLists]6、[endif]那一刻,时光绿得响亮。空气一碰就裂。

[if !supportLists]7、[endif]一只鸟低低地悬在那里,承受天蓝的蛊惑,不停地从翅膀里掏出云朵去挡那样的蓝。

[if !supportLists]8、[endif]我喜欢这荒芜里毫无节制的美,我只希望在这个屋檐下一直坐下去,而不愿和任何一个人把这样的时辰虚度。

[if !supportLists]9、[endif]江南的桂花开了,寂寞成片成片地香。

[if !supportLists]10、[endif]我没有想过的告别,阳光依旧在院子里。我没有想到的远方,只有这一院子的阳光。

[if !supportLists]11、[endif]摘豌豆是一天里最漂亮的时辰,不说脆生生的阳光,棉麻一样的风。

[if !supportLists]12、[endif]有人自远方来,叩我柴扉,许我桃花。我无法知道我和命运有怎样的约定,我唯一能做的是顺其自然。


我和你诗歌朗诵

我和你诗歌朗诵 我和你诗歌朗诵,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诗歌,特别是参加一些诗歌朗诵比赛,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胆量,很多人都会选择我和你这首诗歌,下面分享我和你诗歌朗诵。 我和你诗歌朗诵1 我和你 ——献给抗疫中的同胞们 作者:志军 情萦梦系 昆仑长江在一起 蜿蜒奔腾 诠释着高原的意义 不管水流到哪里 山与水在一起 姐妹兄弟 千家万户在一起 岁月轮回 大国小家生生不息 不管家安在哪里 国和家在一起 风里雨里 我们的心在一起 骨肉相连 我们的爱在一起 不管你人在哪里 我和你在一起 我们在一起 逆行者与风雨在一起 我和你在一起 祖国与每座城市在一起 我们相信 每一次努力都会铸造奇迹 我和你诗歌朗诵2 《我和你》 ---送给妻子的诗。 文/能净 我和你 就像 二根面条扭在一起 在世间生活的大油锅里 不断翻滚 看起来 成了麻花 还是二根面条 却再也分不开了 一起享受苦乐 一起面对风雨 一起同饮泪水 一起憧憬未来 一起走进涅槃 我和你诗歌朗诵3 《我和你》 我的身体越长越高 你的背影越曲越矮 我的翅膀越长越硬 你的骨骼越衰越疏 我在抱怨不够面若桃花时 不曾瞥见你已皱纹深驻 我在抱怨不够青丝柔滑时 不曾瞥见你已两鬓银霜 我在考虑名贵的菜肴是否可口 你在尝试绿叶没有牙齿的咀嚼是否可以下肚 我在考虑生活的`担子能否挑起 你在尝试迈着沉重的步伐肩膀能否不必颤抖 悠记当年,你意气风发,英姿飒爽 感叹如今,儿女们烦扰,你迅速的老 我愿化一汪泉水,洗涤你疲惫的身体 我愿做一缕阳光,温暖你干涸的`心灵

先生我想写信给你 出自哪里

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出自《春天情书》。原文: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即使我见过了所有的世面,仍旧爱你这张平凡的脸,所有的思念化成你的模样。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可这山水长,我又难免慌张,于是托了昨夜的月替我去讲。这些年,我去了好多地方,淋过江南的雨,见过苏州的杨,饮下了著名秦淮水。日本电影《春天情书》主演:深津绘里,野圣阳,户田菜,《春天情书》里面的网络世界,是二十年前的网络世界,那个时候,电脑和网络并不如同现在这样普及,当时的人似乎还无法想象如今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天情书》简介整部影片基调温暖、感动。森田芳光在构想这一早期网络爱情故事的时候,虽然可能没有太多的可参照物,但这段故事提炼其内核,仍旧是爱情这一古老命题。所以还是有很大的人事规律可循,只是唯一的问题在于男女主角网友星星和春天在一个关于电影的网络讨论版相识。直到影片的结尾,才第一次真正的相见,因此说两人就根本没有过语言层面的对话交流。而爱情是需要在交流中才可以产生的,但二人的交流一直是存在的,所以森田芳光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

先生我想写信给你 出自哪里

亲亲您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一下,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出自《春天情书》。原文: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即使我见过了所有的世面,仍旧爱你这张平凡的脸,所有的思念化成你的模样。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可这山水长,我又难免慌张,于是托了昨夜的月替我去讲。这些年,我去了好多地方,淋过江南的雨,见过苏州的杨,饮下了著名秦淮水。【摘要】
先生我想写信给你 出自哪里【提问】
亲亲您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一下,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出自《春天情书》。原文: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即使我见过了所有的世面,仍旧爱你这张平凡的脸,所有的思念化成你的模样。先生,我想写信给你,可这山水长,我又难免慌张,于是托了昨夜的月替我去讲。这些年,我去了好多地方,淋过江南的雨,见过苏州的杨,饮下了著名秦淮水。【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温暖、感动的故事和电影呢。【回答】


残疾诗人余秀华的诗

余秀华的诗有:1、《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能够体现出思念之情,并且也能够体现出相恋的两个人相爱至深。有一种至死不渝的感觉。虽然作者是一个农村的诗人,但是的确是所写出的诗句能够表现出真实的生活。2、《离婚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情境,因为离婚率越来越高。也能够看出诗人在离婚之后落寞的心情,但是也有振奋的感觉。3、《一包麦子》原文:第二次,他把它举到了齐腰的高度。滑了下去,他骂骂咧咧,说去年都能举到肩上。过了一年就不行了?第三次,我和他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他肩上。我说:爸,你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举不起一包小麦,是骗人呢。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感人故事

余秀华,1976年生,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余秀华的诗,不只有因为出位的标题而成名的那一首。她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稗子、麦子、矿场、打谷场、横店,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都成为了她诗中的意象。 不过,余秀华对自己的走红并不是特别敏感,对于蜗居乡村的她来说,诗歌是一种个人的书写,“我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我什么。” 写诗因为“不会打麻将” “一切关于诗歌的表白都多余,它是我最深切的需要。”在《诗刊》2014年的“九月大观园”特辑里,余秀华曾如此表达自己的诗观。既然诗歌的表白都是多余,为何又是最深切的需要?余秀华说,诗歌本来就是表达自己,自己就在诗歌里了,你再多说,肯定多余。 先天性脑瘫让余秀华走路不稳当,有些摇摇晃晃,说起话来口齿不清楚,几乎无法干重活,幸运的是,生活可以自理。因为先天性疾病,余秀华没有能够上大学,在高二的时候便辍学,回到湖北荆门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老家。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 说到与诗歌的渊源,余秀华不无调侃地说,自己之所以写诗,是因为不会打麻将,以至于太无聊。她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诗歌创作培训,“想怎么写就怎么写”。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 诗歌就是一根拐棍 选择写诗,最开始是与这种文学体裁字数比较少有关。因为身体先天的原因,余秀华写字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利用左手护住右腕才能将字写出来。渐渐地,诗歌写作成了她“必须做”的一个事情,她说自己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自己什么。“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的书写,所谓才华,不过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余秀华说,“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不过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 她形容诗歌,“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在作品大受关注之后,有媒体这样称呼她——“脑瘫诗人”。当记者问她,别人这么称呼她是否难过时,余秀华很坦然地回答:我不觉得难过,因为这是事实。 余秀华诗歌节选: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再见,2014 像在他乡的一次拥抱:再见,我的2014 像在他乡的最后告别:再见,我的2014 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 我以为还有许多可以浪费的时辰 2014如一棵朴素的水杉,落满喜鹊和阳光 告别一棵树,告别许多人,我们再无法遇见 愿苍天保佑你平安 而我是否会回到故乡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怀揣下一个春天 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 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 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 也谢谢我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颤栗 云朵打下巨大的阴影。云朵之上,天空奢侈地蓝 这些头顶的沉重之事让我不择方向 不停行走 我遇见的事物都面无颜色,且枯萎有声 ——我太紧张了:一只麋鹿一晃而过 而我的春天,还在我看不见的远方 我知道我为什么颤栗,为什么在黄昏里哭泣 我有这样的经验 我有这样被摧毁,被撕碎,被抛弃的恐慌 这虚无之事也如钝器捶打在我的胸脯上 它能够对抗现实的冷 却无法卸下自身的寒 如果我说出我爱你,能让我下半生恍惚迷离 能让我的眼睛看不到下雪,看不到霜 这样也好 这样也好啊,让一个人失去 对这个世界的判别 失去对疼痛敏锐的感知 可是,谁都知道我做不到 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 兀自熄灭 创作特色: 爱情欲望 余秀华的诗歌中有许多爱情诗。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体带有残缺的女人,她对爱的缺失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她的爱情诗并不满足于对爱情欲望的诗意呈现,而是极力展现出丰富复杂、个性鲜明的女性主体形象。 她诗中的女性抒情者是一个深怀自卑感揽镜徘徊的“傻子”、“犯病者”(《与一面镜子遇见了》),也是极为清高骄傲、爱自己身体里的锈斑胜过爱“你”的自恋者(《我想要的爱情》);是在“你”口渴的时候,甘愿以自己青春的鲜血供奉“你”的奉献者(《面对面》),又是决定将“人间情事一丢”重获“清澈的骨骼”的逃离者(《在田野上打柴火》);是让爱情的冰凉火焰照亮深处伤疤后兀自熄灭的孤独者(《战栗》),又是如果回到过去会“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把疼通过的再疼一遍”的痴情者(《人到中年》)。 她的诗歌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爱情与其说是其诗歌的主题,不如说是引发诗人对存在、真理、死亡等形而上问题进行本体追问的核心命题。 性别诗学 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性别诗学”的特点。余秀华诗歌也重视身体性的写作,但她诗中的身体不再限于埃莱娜·西苏所说的用来创造自己言说领域的身体,而更接近于梅洛·旁蒂所说的:“构成了一个可以作为一切可以被语言和艺术表达之物的那个紧要、无声且神秘背景的东西的中心例证和象征;一个在反思性的思想或再现中可以被有意识地把握的一切东西的非反思性的源泉”唧的身体,对于诗人而言,疼痛、残缺、摇晃的内在身体经验,既是诗人创作的心灵之源,是观察、探询自身和万物的诗性起点,也是对现实进行追问和反思的基点。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睡你”是这首诗歌的核心词,这个词本身的恶俗性质,很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前,对诗歌创作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而当人们用轻慢和鄙夷的态度阅读完全诗之后,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审美期待因某种神奇的诗歌力量被重新打开,并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更新和超越。[19-20] 起点较高 余秀华诗歌创作的起点较高,她的诗作既有古典诗歌的意趣,又有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创作主体的真实意图通过富有意趣而灵动的语言传达出来;她的诗作没有凌厉的性别对抗姿态,也没有回避女性生存之痛,而是以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命经验客观地表现底层女性的生存之痛,以强烈的主体精神去展示人的价值和尊严。 她的诗是坦率的,就像发现了余秀华的《诗刊》编辑刘年所说的:“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她的诗又是孤傲的,没有低眉、没有妥协:“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我养的狗,叫小巫》)余秀华的略带忧伤情绪的诗歌,带领着读者返回到日常生活,返回到个人记忆,生动地表现了复杂的人生况味。 作为一个年轻的诗歌创作者,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她的诗歌尚缺乏个人鲜活的生命体验与复杂的历史想象之间的摩擦力,某些地方语言表达也略显生硬和媚俗,即使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良好的语言天赋也无法遮蔽某些诗句措词的粗陋和慌张,这些都影响了诗歌的高度。我们期待一个既热情恣肆又精敏沉着的余秀华,为诗坛带来更多不仅令人感动,而且更加沉实、纯粹、有力的诗歌。

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名人故事

  她是一个女人,农民,脑瘫患者。当然,她更是一个健康的诗人。她有些抵触外界突如其来的对诗的热捧,还有伴随在这热捧之后的猎奇。

  诗人余秀华在网络“爆红”了。在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的横店村,她家里也有了喧嚣,来了很多记者。“对我的采访,就像是挖煤矿一样。”余秀华调侃道。

  电话不断,是各个出版社打来的,她学会了拒绝,“我已经和人家签过合同了”。或因脑瘫病的原因,电话放耳朵上没那么自在,她总是把小米手机开免提。她说自己的脾气很差,甚至说“叫他们都滚蛋”,但她还是礼貌地跟出版商解释原委。

  她承认,“脑瘫”“农妇”“底层”这样的标签加于自身或许是走红的因素。“我希望仅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打动了人。”余秀华说。

  格格不入的农民

  横店是湖北中部一个普通的村庄。

  它在余秀华的笔下充满诗意。她描写这里的白云、午后和麻雀。但当被问到家乡对她的意义时,她丢出一句“鬼地方!”

  为什么这个名字总出现在你的诗里?

  余秀华几乎没有停顿,“因为这个词简单、好用,就跟‘爱情’、‘春天’一样”。

  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余秀华说话有些口齿不清,面部肌肉的抽搐让她的神情显得有点夸张。但她思维非常快,话说得直而且冲。

  “她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余秀华的小姨说。在她看来,余秀华脾气古怪,思维跟别人不一样。她在村里跟谁都不怎么熟,也说不上什么话。

  余秀华在村里不怎么走动。这个农妇对村里人聊的家长里短毫无兴致。村里人也没有人读过她写的诗。问起来,他们笑着摇摇头,“看不懂”。

  余秀华办了低保,每个月60块钱。去年正月,母亲买回了20多只兔子,给余秀华照看,这些兔子成了她的宝贝,也能卖点钱。每天早起吃饭前,她先去割草,喂饱兔子。

  最近,兔子一只只死去,让她感到伤心。

  每天上午是她的看书时间。她最喜欢的书是《悲惨世界》,喜欢那本书中的一切——语言、结构、思想,“那种对人性的刻画,真是好!”

  她爱读诗,房间的诗集里,几乎每页都有她随手写下的感受和批注。

  午后,她会花很多时间去写作,她的手不灵活,只能用一根手指敲着键盘,把诗的一字一句录进电脑里。

  高中毕业,父亲在村里给她盘下一个杂货铺。母亲周金香觉得,女儿的心思根本不在杂货铺上。

  脑瘫者的远方

  “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她不得不接受身体的缺陷。

  远方对她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曾经尝试过离开这个小村庄。

  2012年,余秀华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温州一家为残疾人办的厂子打工。那一个月里,她仍然在写诗,晚上把诗读给工友听,“但他们都是木头”,余秀华说。

  只一个月,她就回了家,她说因为周围的人太世俗,父母说因为女儿手脚不利索,干活慢。

  周金香说,秀华在流水线上,手在撕皮包边的时候总是使不上劲儿,怪搭档没修好边,害她撕不下来,然后跟人家吵架。领导出来调解,说给她换个搭档,她又死活不愿意,说,“这个位置好,别想把我换走!”

  打工没挣到钱,回家还借了100块的路费。

  那次的逃离对余秀华来说唯一的意义,是让横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遥远的“故乡”。

  但她依然强调自己的独立。“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无法远行的日子里,余秀华的“远方”寄托于信纸和网络。

  1995年,她第一次投稿给《钟祥日报》,一投即中。

  母亲说她从初中就有了远方的笔友,后来又有了很多网友。很多人从外地来看她。她也会去钟祥或是荆门会网友。

  钟祥论坛上留下了她许多印迹,从2009年开始,她陆续发了很多诗歌帖。从最早发帖开始,她的诗就赢得了很多赞美。2009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

  在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互相理解、支持、鼓励。说到这儿,余秀华流露出一点感伤,余秀华被网友伤害过,一次一个网友约她见面,对方远远见到她真人,就掉头走了。

  诗友老井回忆和余秀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之前知道她是个脑瘫患者,但没有细想过,见了面,老井被余秀华行动和语言的吃力“震撼”了。

  老井说余秀华是个苦命的天才。她率真,有些逆反心理,时常在网上得罪人。有些网友攻击她的作品,她喜欢反击,老井劝她假装看不见,她做不到。

  这是她自己。

  余秀华说,这世上有抵达得了的远方和抵达不了的远方。如今,她仍然在那个叫横店的村庄,割草、喂兔子、下象棋、读书、写作。

  女人的三个角色

  她没想到是一首爱情诗让她走红。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里面有肉体,有爱情和远方。

  她对这首诗并不是很满意,“那首诗里有些辞藻用得太大了,不够克制。写诗的'时候不能自亲也不能自疏,要和自我保持一定距离。”

  对丈夫,她似乎更不克制。丈夫被她形容为“青春给予她的一段罪恶”。她在诗里说,婚姻无药可救。

  结婚时,余秀华19岁,丈夫尹世平大他12岁。当时,这个四川籍男子在湖北荆门打工。余家人觉得秀华身体有残疾,能找到个对象就不错。尹世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是小学文化,也没什么挑的了。

  两人闹过几次离婚,都被余秀华的父母劝阻住了。“死都不能让他们离婚。”

  尹世平从没读过余秀华的诗,也没兴趣读。

  他关心的并不是余秀华的精神世界。“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你们能不能帮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就行。”

  余秀华把对爱情的态度和渴望都放在了诗里。

  余秀华和父亲的感情特别深厚,她说父亲在家人中最理解她。

  因为出生带来的缺陷,她从6岁才学会走路,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父亲对她付出的爱也比对弟弟更多。余秀华八岁才上小学,和小她两岁的弟弟一同入学。那时候上学放学,她都是在父亲的背上。课间休息,他叮嘱老师安排小伙伴轮流陪女儿上厕所。

  余文海回忆起余秀华在高中住校的日子,孤零零地没人照顾她。因为手脚不利索、动作慢,打饭时总抢不过别人,有时候剩饭剩菜也抢不着,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这段话,余文海花了很久的工夫才说完整,中间几次因为哽咽停下。讲完后,他捂住脸,哭出了声。

  余秀华在诗中感叹父亲这么老了也是不敢生出白发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刚刚成年的外孙。

  余秀华的儿子跟了余家的姓。村里人总说,余秀华的儿子“真有出息”。

  小伙子去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读环境工程。在家人口中,孩子内向、懂事,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

  余秀华的世界里,儿子是重要的感情支柱。她不止一次说,“这是我培养出来的儿子。”

  在诗里她这样写: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

  喧嚣与沉默

  余秀华不期然的就火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朋友圈被争相转发,她也被贴上了“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标签。

  余秀华不喜欢被强行赋予的标签。

  她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她说自己不是天才。

  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她也不愿意去回答。

  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余秀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无所谓”。她并不期待所有人的欣赏。“如果所有人都理解,那就不叫理解。我不需要在任何地方找到理解,不能为任何人而写,只能为自己写。”

  但她对诗歌的感受也并不止于直觉上,也有着系统化的反思,她经常修改自己的诗。“沈浩波(诗人)也许说得对,我的艺术性还不够。”

  她觉得行文造句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境界,要不断突破自己。

  她读诗的时候不只是凭着感觉读,她会把每首诗读透,仔细读、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放进诗的意象中。在她口中,她的诗是发自于“小我”,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体验,以及这其中生发出的想象。

  在余秀华爆红后的几天里,她家的院子挤满了采访的记者、摄像,出版社编辑,还有慰问的领导。面对喧嚣,她在朋友圈里说,“对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超过事情本身都是危险的。不管东南西北风,不管别人怎么说,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呵呵,幸好这样的风刮不了多久。”


诗人余秀华是如何回应表白李健的?

近日,诗人余秀华因在微博“示爱”歌手李健饱受争议,据新京报9月14日报道,余秀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当时处于失恋状态,只是借用李健来表达自己的寄托,其实也没有想见他。采访中,余秀华还谈到了对女权的看法,认为“女权社会”这个词本身就证明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因为“如果你是男的,你在网上说爱、谈论性,可能大家就没有那么大反响。”扩展资料余秀华表白李健惹争议:2020年8月,余秀华在微博写诗“示爱”李健:赐我不会消失今生记忆的来生,第一个遇见的就是你。赐我美丽健康,赐我才华如初。赐我干净如玉,赐我没有哀伤。其实,这已经不是余秀华第一次公开表白李健,在以往的微博中,她多次写道“我喜欢李健,天下皆知。”李健也曾现身余秀华出演的节目。2015年,余秀华出演《鲁豫有约》时在现场读自己的诗,李健录制视频与她共读。然而,余秀华的表白仍旧在微博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余秀华如此直白,是对李健深深的冒犯;也有网友认为,都是在网上表白偶像,余秀华表白李健和普通网友表白偶像的本质是一样的,没必要过度苛责。参考资料来源:观察者网-诗人余秀华回应表白李健:当时失恋,只是借用公众人物表达自己的寄托

上一篇:奥莉薇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