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贝格
南京大屠杀涌现了多少英雄事迹?
一、金陵女校的庇护神:华小姐拯救了一万多女性同胞免受侮辱,她的原名叫明妮·魏特琳。到中国后,她给自己取名叫“华群”,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华小姐”。在南京大屠杀爆发之前,魏特琳本来一心致力于中国的女性教育, 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气氛越来越紧张,她不得不面临人生最重要的抉择。虽然有无数次选择回国的机会,但是她都拒绝了。直到最后,就连教职工们都纷纷离开,金女大本校也暂时迁往了成都,魏特琳仍选择了留下。为了保护自己的港湾,魏特琳和15个国际友人自发组织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将金女大作为难民安全中心。报道里这样写,“战争中安全区的25家难民所收留了20多万难民,金女大难民所作为唯一一个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避难所,最高峰时收容了13000名妇女、儿童。”日军入城后到处奸淫掳掠,美国教会的牌子、国际安全区的布告他们也并不放在眼里。他们从侧门强行入内、翻越围墙进学校,更有夜间从学校低矮的篱笆上爬过来,在无灯光的大楼里,楼上楼下乱摸一气,摸着哪一个就强奸哪一个。魏特琳自动承担起了保护万余名妇女儿童的重任,她说,金陵女院就是我的家,我绝不离开。她一边去请来“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一边自己面对这群比野兽更为凶残的禽兽,跟他们周旋,从他们手里夺回中国妇女。那些日兵野蛮地扇她的耳光,用血迹斑斑的刺刀威胁她,而她忍受了。不仅保护妇女儿童,为了能保护前来避难的中国士兵,她让收容在金女大校园内的妇女难民们出面,相认父亲兄弟,还救下来一百多名中国士兵。然而,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求助群体,越来约紧缺的资源,日夜提心吊胆地周旋在残暴的日军中间,她的内心饱受折磨,特别是在她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的时候。二、用摄像机记录日军的暴行:约翰.拉贝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利用特殊的身份和影响,先后挽救了约25万中国人的生命。在此期间,他把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记录在日记中。《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1937年12月24日-南京沦陷后的第十天,但是我要亲眼目睹这些残暴行径,以便我将来能作为目击证人把这些说出来。对这种残酷的暴行是不能沉默的!这些国际委员会成员们利用身份优势,将所属于美国的、日军不能进犯的道胜堂教堂变为了难民的庇护所。在护送伤员时,马吉更是不辞辛劳地随时亲自紧跟着救护车,以防日军胡作非为。但在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开始百般刁难安全区的资源供应,甚至曾经用“调虎离山计”把西方人支开,然后闯进安全区,继续残害中国平民和士兵。日军没有底线的残忍罪行让马吉彻底愤怒了。他决定,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让全世界都永远铭记这段历史。马吉牧师毅然决然地拿起了他的贝尔牌家用16毫米摄像机,在日军明令禁止摄影的情况下,冒着被迫害的生命危险,用镜头记录日军在南京的滔天罪行。1938年1月23日,受到日军密切监控的另一位委员费奇获准离开南京。由于秘密拍摄的胶片随时可能被日军发现,马吉将4盘胶片、总计长达105分钟的珍贵视频交给了费奇,希望他能把胶片送至安全地带。费奇将胶片小心藏在自己毛外套的内衬里,混过了日军的搜查,把胶片带出来南京城。随后,胶片辗转由德国人克勒格尔连夜送往上海,在上海柯达公司制作了4份拷贝。不久后,这份由马吉冒险拍摄、经多人护送的珍贵影像资料被公之于众,令世界震惊。扩展资料历史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涌现了多少英雄事迹
1、拉贝书写的《拉贝日记》揭露了日军的暴行。拉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国际安全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视角,在呼啸的枪炮声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
2、辛德贝格。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与德国卡尔·京特博士、中国日语翻译颜柳风等人,在保护江南水泥厂厂产的同时,建立了难民区,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
3、明妮·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组成了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保护校产,建立金陵女大难民所,收留“首都”沦陷后无家可归的妇女儿童。
栖霞的历史名人
丘处机(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 字通密,号长春子。 登州栖霞滨都村人。 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处机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长观(今白云观)。 同年,丘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 *** 和女真人3万余,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 丘氏对于华夏文化的传承和汉文化的独立性作出了贡献。 郝懿行(1757——1825),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 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五年,年六十九岁。 懿行性沉默,呐若不出口,然谈经则喋喋忘倦。 所居四壁萧然,庭院蓬蒿常满,懿行处之泰然。 妻王照园,亦博涉经史,当时著书家,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之目。 懿行著作,有文集十二卷,笔录六卷,《证俗文》十八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于七(1609——1702),本名乐吾,山东栖霞唐家泊村人,抗清英雄。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 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张炜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 历任栖霞县寺口橡胶厂技术员、工人, *** 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干部,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龙口市 *** 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文体委主任等。
有谁知道南京市栖霞区有哪些历史名人?详细些,谢谢!!!
话说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明僧绍的山东名士,为了躲避战乱寻求太平之地,就来到了摄山(栖霞山原名)。明僧绍修建了宅舍,并贡献出来,邀请高僧法度大师来讲经并担任住持。而明僧绍也是别有一番闲情,在美丽的山林里陶醉着还不过瘾,索性连名号也改了,自称“栖霞居士”,寓意栖居于云霞野壑之中,将佛寺称为“栖霞精含”——这是栖霞寺的起源,栖霞山也因寺而得名。
从“栖霞”开始,这座山便与佛结下了缘。栖霞居士曾多次拒绝当朝皇帝的邀请,归隐于栖霞山中怡然自得,把学佛、赏景作为人生大事。他死后,子孙继承遗愿,在栖霞寺后的西峰石壁上开凿了三圣殿,殿内正中坐着一尊无量寿佛,左右两边立着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三座圣像巨硕庄严,宏伟大气,守护着栖霞山,也陪伴着逝去的老居士。栖霞居士的尊佛精神在栖霞山被代代相传。南北朝期间佛教在中国繁荣的那段时间里,栖霞山也没有落后,齐梁两代的王公贵族争相捐资凿石造像,于是便有了被称为江南云冈石窟的千佛岩。
提及栖霞寺佛学,就不能不说三论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刘宋时期,一位辽东和尚僧朗,来到栖霞寺游学,跟随法度大师,精研“三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宗”三部经典)。梁武帝听说后极为重视,特派10位僧人跟随修习。到了隋代,僧朗再传弟子吉臧在栖霞寺完成三论的注疏,创立了三论宗,使三论义学发扬光大,并传布到朝鲜、日本等地。栖霞寺也因而成为二论宗祖庭,受人参拜。
除了栖霞寺,还有舍利塔这颗佛门明珠让栖霞山备受尊崇。隋文帝杨坚曾下令全国八十三州同期兴建舍利塔,当时栖霞山的舍利塔被列为榜首。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是木制结构,原塔在一场法难中被毁。南唐时复建竣工后,诞生了一座美轮美奂、富有中国画风的舍利塔,塔基浮雕表现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相图:托胎、诞生、出游、逾城、成道、说法、降魔、涅槃。雕像结构严谨,人物栩栩如生,就连衣饰器具的雕刻都精细入微,令人慨叹。
山水画卷赏栖霞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如《桃花源记》中所述,对于真心想要归隐的人来讲,只有远离尘嚣的大自然才称得上世外圣地。陶潜钟情于桃花源,而明僧绍归隐的栖霞山也丝毫不比桃花源逊色。
山东不乏名山大川,明僧绍却舍近求远,迁居于此,让外人不解。如果能在栖霞山走一遭,疑惑便会顿时烟消云散——葱郁幽静的树林,清冽密集的山泉,千姿百态的奇石,栖霞山犹如一幅缓缓舒展开的四季画卷,让你在任何时节都能畅游其中,尽情呼吸、畅怀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近能怀抱大山,远可把酒临江,如此天地尽在我怀中的气概,岂是朝廷中的高官厚禄所能匹敌?
在草长莺飞的江南暮春时节,沿栖霞寺北的上山路西行,只见杨柳依依的垂天碧绿中,万千桃花绽放出粉白与嫣红的笑脸,簇拥着一条从山野中淙淙流出的小溪,这便是有名的桃花涧。自唐宋以来,这里就是游人踏青赏春的理想之地,尤其在清代著名悲剧《桃花扇》问世之后,桃花涧更广为人知。《桃花扇》取材自真人真事,明代末年秦淮名妓李香君在国破家亡之际,以死抗争权奸的无耻威逼,血溅桃花扇,最后,李香君出家并终老于桃花涧边的葆真庵。这出感人至深的古典名剧为栖霞山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如今,桃花涧旁有一座粉墙瓦黛、仿明清风格的桃花扇亭,就建在当年葆真庵的遗址上,仿佛在守候佳人,独诉幽情。
从桃花扇亭旁经过,就能领略叠浪岩的奇观。那是一幅幅波浪翻滚、有形无声的天然画卷,对栖霞山情有独钟的乾隆将它收入御封的“摄山十佳”,并毫不吝惜自己的文墨,多次为它题诗作赋,“舒如匹练铺,急如万马骤”便是叠浪岩的最佳写照。
这么多良辰美景,都只是个铺垫。对于栖霞山来讲,最耀眼最迷人、让她在金陵美景中独领风骚的还要数那漫山的红叶了。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红于二月花”的秀色,从清明处暑的嫩红浅红,到霜降前后的朱红姹紫,就连大雪纷飞时也有满枝的红果,真是“似酡似醉佳人色,如火如荼夕阳天”。难怪南京有句老话,“春牛首,秋栖霞”。每到深秋初冬时,栖霞山层林尽染,红枫似火,仿佛萧瑟寒风中翩翩起舞的红衣女子,又似久旱大地上汹涌澎湃的滚滚赤潮。奔放、热情、洒脱、绚烂……好一幅千姿百态、秀色可餐的山水画卷!
人文宝库醉栖霞
阅不尽,栖霞风光美如画;道不完,栖霞历史万千载。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开始,栖霞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从此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之后,栖霞山便不再是金陵城外的荒郊野地,而渐渐变成了金陵的一座人文历史的宝库,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深邃,也越来越有韵味。帝王亲临,让秀丽的本色再添磅礴豪气。雅客挥毫,使天然的层峦林涧文墨飘香。
秦始皇曾特地由此处渡江,留下一个“始皇临江处”,登高望远,烟波浩渺的扬子江尽收眼底。乾隆六下江南,五次流连于栖霞,御笔一挥,“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名便历代传诵。更有众多尊崇佛教的王朝,积极塑佛造像,派遣僧人著书立说,成就了栖霞山的佛门地位与人文景观。
“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李白登上栖霞山孟氏桃园后,感慨良多:这梁王池塘上空的月亮也曾经和今天一样照耀着梁王的酒盅,梁王去了,只有这明月还在,只有这柳树上的黄鹂看着愁醉之人在春风里哭泣,分明是为眼前的我而感动而哭泣。要珍惜时光,今朝有酒何不醉?醉了就卧在这桃花园,连家都不想回!
迷恋栖霞山的,不止秦始皇、乾隆、李白。刘长卿、李绅、王安石、徐渭、袁宏道、顾炎武、孔尚任、袁枚……赋诗寄情于此的文坛泰斗,数不胜数。到了近代,同栖霞山与栖霞人结缘的,更有革命领袖孙中山、毛泽东。
还有那段让人不能忘怀的血泪史。在1937年末到1938年春天这近半年的时间里,被誉为“南京辛德勒”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人京特,在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庇护了15000名南京难民!历史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而时间总是马不停蹄地前进,栖霞山见证了南京的风雨沧桑,并将继续下去。
◆建置沿革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废分封而设郡县”,在其第五次东巡时,首置江乘县,此为栖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独立建置,治所在江乘村,即今栖霞街道西湖村。后至隋开皇九年(589),江乘县“被裁分并入江宁、丹徒、句容三县”,前后历时近800年。其间,东晋元帝司马睿于大兴三年(320),在当时的江乘县境内寄设侨郡、侨县,以“安顿随其南渡之北方流民”,使之“流寓江左,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皆取与山东原籍相同的名字,分别称为南琅琊、南东海、南兰陵、南东平等郡以及临沂、怀德、即丘、丹都、开阳等县。侨立郡县,起于东晋,定形于刘宋,齐梁稍有变更,至陈亡隋兴方告消亡,前后历时248年。唐上元二年(761),江宁县更为上元县,栖霞地区属之。五代十国,世事纷乱,吴天祐十四年(917),上元县析为江宁、上元两县,栖霞地区分属江宁、上元、句容三县,至宋、元、明、清,大体如旧。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江宁、上元县,设南京府;民国2年(1913),重置江宁县,栖霞地区均属之。民国23年(1934),划江宁县燕子矶和孝陵卫两个地区归南京市,成立燕子矶和孝陵卫两个乡区。民国31年(1942),汪伪维新政府将燕子矶区改为乡区自治实验区。民国34年(1945),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废汪伪建置,改燕子矶乡区自治实验区为第九区,孝陵卫区为第十区。民国38年(1949)1月,一度将八卦洲单设为第十四区,旋于当年6月废止。
新中国成立后,栖霞地区先后成立燕子矶、中山陵园、栖霞3区,鼎足而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成立南京市“大郊区”后,3区建置一度撤销,栖霞地区复又呈“朝分夕合,领属多变,治所无定”的分治局面,其间,江宁县、六合县、下关区、玄武区、鼓楼区等均分别管辖过栖霞地区。1963年4月,燕子矶、中山陵园、栖霞区建置恢复,1965年5月,合并成立栖霞区,3区鼎立局面终结。1970年1月,栖霞区又裂而为二,分设栖霞区和钟山区,至1975年4月,钟山区撤销并入后,栖霞区始最终归于“一统”,并延而至今。
1992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栖霞区沿江新生圩成立南京新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属正局级市政府直属机构。1995年5月,更名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1月14日,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问题,确定从“实际出发,建立开发区与栖霞区联合开发的运行机制”。同年3月28日,开发区与栖霞区正式实施“区区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001年11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及南京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栖霞区境内启动仙林大学城建设,成立仙林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并以栖霞区为主组建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由区委书记任主任。
至2007年末,栖霞地区仍延续“栖霞区、开发区和大学城”3区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建置格局。
只是找到这么多了!~!~呵呵
袁世凯袁的儿子有几个妻子袁后代简介的孩子
袁,本名云台,别名慧能居士,生于河南项城市,袁世凯长子,原名余。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受父亲委托向汪精卫求爱。主张帝制后,帮助父亲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夏侯_死后,搬到天津隐居。曾任开滦矿务局监事。1955年,袁在的家中去世,享年77岁。袁的妻子妻子:吴本贤,湖南巡抚、大书法家吴大成之女;妾:一妾马彩云,二妾张振穗;袁介绍的后代:袁:袁只有一个儿子,袁,曾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他的妻子是湖北省省长王占元的女儿。1930年回国后,在开滦煤矿任工程师,后赴绥远负责地质勘探。建国后民国,中国在白云鄂博、大青山发现铁矿苗,后来成立包头钢铁公司,都有他的功劳。袁晚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任教,最后成为贵阳工学院教授。他于1964年退休并定居北京。晚年住在北京四季青养老院。他于1996年去世,享年92岁。元嘉活得最久。有五个女孩和两个男孩。大儿媳:王惠,湖北巡抚王占元的侄女;孙子:袁,后改名元石,画家,现居加拿大。孙女:罗云华曾孙:袁,现居美国。孙女:袁袁的长女:袁,嫁给雷震春的长子雷存正,前北洋成员。老公:雷震春的长子雷存正。袁二女儿:袁家棣,又名惠泉,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嫁给江南费之子。丈夫二:宫非,苏州三大家之一费舒威之子;他曾经是浙江大学的院长。1945年,他被童军秘密绑架,然后在硝酸池里被杀害。袁网上纪念馆
袁世凯有几个儿子,都叫什么名字
妻妾
元配于氏,长子袁克定
大姨太太沈氏,没有子女
二姨太太李氏,长女伯祯、五子克权、七子克齐、十子克坚、十二子克度。六女籙祯
三姨太太金氏。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祯、八女(早亡)、十女思祯。
四姨太太吴氏。四子克端、次女仲祯(嫁给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侄于)、四女(早亡)、七女复祯。
五姨太太杨氏。六子克桓、八子克轸、九子克久、十一子克安、五女季祯、十五女(早亡)、九子克久(娶民国黎元洪的女儿为妻)
六姨太太叶氏。十四子克捷、十七子克友、九女福祯、十一女奇祯、十二女瑞祯。
七姨太太张氏。没有子女,
八姨太太郭氏。十三子克相、十五子克和、十四女怙祯。
九姨太太刘氏。十六子克藩,早死;女儿仪祯排行十三,续五姨太的女儿季祯嫁苏州陆状元家。
子
长子克定
次子克文
三子克良
四子克端
五子克权
六子克桓
七子克齐
八子克轸
九子克久
十子克坚
十一子克安
十二子克度
十三子克相
十四子克捷
十五子克和
十六子克藩
十七子克友
女
长女伯祯(成年后嫁与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
次女仲祯(嫁给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侄于)
三女叔祯
四女(早亡)
五女季祯
六女籙祯(嫁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儿子)
七女复祯
八女(早亡)
九女福祯
十女思祯
十一女奇祯
十二女瑞祯
十三女仪祯(续五姨太的女儿季祯嫁苏州陆状元家)
十四女怙祯(怙祯嫁给了民国总统曹锟的儿子,后离婚去了美国)
十五女(早亡)
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
辛德贝格的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2月16日,南京各界举行纪念丹麦友人辛德贝格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辛德贝格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不应被遗忘,他在中国人民最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同胞。”2011年2月24日,“纪念南京大屠杀见证人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图书”仪式在北京举行。丹麦王国驻华大使裴德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和本书作者戴袁支等出席仪式。1911年2月19日,辛德贝格出生于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在1937年冬到1938年春的100多天里,辛德贝格与德国人京特先生主持管理位于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的难民营,先后收容保护了1万多名中国难民和中国军队伤兵,成功阻止日军进入难民营和工厂骚扰,使他们避免了被侵华日军屠杀。在工厂里,辛德贝格等还建立了一个小医院医治难民伤病。同时,辛德贝格记录了关于日军南京罪行的许多案例,并将报告递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1938年离开中国后,他还来到瑞士日内瓦等地放映证实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我们为有这样的丹麦人而感到骄傲,辛德贝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行为,直到今天仍在为中丹友谊发展作出贡献。”丹麦驻华大使馆副大使姚朔仁说,他也来自奥胡斯市,2月19日,奥胡斯也将举办纪念辛德贝格的活动。
辛德贝格的传奇经历
“如果没有在江南水泥厂的107天,辛德贝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爱冒险的水手。”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正是这段经历,使他从当年的平凡水手成为中国难民的“保护神”。1937年,辛德贝格和京特一道,来到南京代表丹麦和德国保护两国在江南水泥厂的设备。在前往南京前的12月1日,他在上海签订了一份“生死状”。展览上,记者看到辛德贝格在“生死状”中用英文写道:“我自愿前往南京附近的栖霞山江南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假使我负伤、伤残或死亡,除合理的医疗费用,不对F·L·史密斯公司或其他任何方面附带任何要求……”正是在南京,辛德贝格用勇气和坚毅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大屠杀期间,为阻止日本人进入难民区,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1938年3月丹麦一家报纸上发表的《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中,用了辛德贝格这样一段话:“我在厂里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我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但是江南水泥厂的医疗条件不好,辛德贝格想方设法把受伤的中国百姓送进城里。1937年12月,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被日本兵用手榴弹炸伤,伤势严重,辛德贝格用摩托车把他送进城求治,在中山门受到日军阻拦,他绕行太平门,快速行经岗哨,终于到达鼓楼医院(当时称金陵大学医院)。这是1938年,辛德贝格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递交的报告中众多救护事件中的一件。 展览中,有14张图片选自“辛德贝格相册”。这本相册现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奥斯汀分校的档案馆内,其中不少都是辛德贝格冒险拍摄的。特别是辛德贝格的图片说明写得很具体,因而让人震惊:“这个农民的男孩被(日军)枪托打死,因为他没有脱帽”,“野生动物和流浪狗正在吃这些尸体”……。这些都是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吴先斌介绍,1939年,辛德贝格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商船队,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提供后勤支援。他终身未婚,1984年4月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生前辛德贝格很少同人们讲在南京的经历,直到他的妹妹整理遗物的时候才重新发现了这段历史。2004年12月17日,辛德贝格的故乡丹麦奥胡斯市将当地的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当年受辛德贝格先生救助过的85岁老人苏国宝老人,是江宁区汤山社区湖山村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苏国宝才12岁,他3岁的弟弟被日军扔进河里淹死,姨姑夫则被绑在桑树上砍了头。“当时老百姓都叫他辛佩。包括我家在内的几十棚户都被烧了。辛德贝格和京特来查看。两人各给了我一块大洋,并给了我家36斤大米。辛德贝格还叫我到水泥厂做工,并表示以后送我读书。”老人回忆,“当时只要活下来就不错了,还想什么念书。我就谢绝了。”但为了表示感谢,苏国宝还给辛德贝格和京特两人跪下磕了一个头。“辛德贝格个子高高的,没有架子,客气得很。”苏国宝回忆说,这些粮食及两块银元维持了全家好几个月的生活,使得他们全家得以存活下来,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说到这里,苏国宝颤颤巍巍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地揭开层层包裹,里面有一张是他和辛德贝格十多位亲人的合影,“那是2005年,辛德贝格家人来南京找到我后拍摄的,他的弟弟妹妹和辛德贝格长得真像,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们。”
导演对伯恩安德森做了什么?
原著小说中的塔其欧只有十二三岁,而此时的伯恩已经十五岁,并不十分适合。但他惊世不俗的美貌,略带忧郁的清澈气质征服了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影片上映后伯恩的美貌引起了剧烈反响。导演开始带伯恩出入各种场所,包括gay吧。伯恩并不是一名同性恋者,面对那些炽热的视线伯恩感到非常不舒服。但年仅十五岁的他不敢反抗,不敢拒绝大人物们的邀约。少年伯恩可悲剧的命运并没有停止戏耍他。惊世的美貌带来的不是走红,而是各种骚扰和谣言。美丽的少年伯恩,因为被嫉妒,多次被谣传为同性恋者,被造谣死亡及滥用药物。在那个并不十分开放的年代,这种打击足以毁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年少的伯恩梦想着能组建自己的乐队, 也梦想过弹钢琴,或者当个好演员。但流言使一切都失控了。伯恩安德森不堪骚扰的伯恩只身去往日本,希望可以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可是记者们不肯放过他。跟踪,偷拍,流言愈演愈烈。直到1983年,伯恩遇到了苏珊娜。他们相恋,结婚,生子。本以为可以过上梦想中幸福的生活,远离一切流言。结语:当美貌成为一种罪过时候,错的不是拥有美貌的人,而是那些让美貌成为罪过的人。我们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着别人,殊不知我们就是将人推下深渊的那个人。作为粉丝,不要以爱之名将自己的偶像彻底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导演对伯恩安德森做了什么
《魂断威尼斯》导演认为伯恩长得好看,导演便对他动了歪心思,虽然对他很偏爱,但是也对伯恩的生活带来了困扰。【摘要】
导演对伯恩安德森做了什么【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收到,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导演的情人对他进行了舆论上的抹黑。【回答】
《魂断威尼斯》导演认为伯恩长得好看,导演便对他动了歪心思,虽然对他很偏爱,但是也对伯恩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回答】
导演的情人更是因为嫉妒诬蔑伯恩吸毒,滥交,甚至曲解他的性取向。一时之间伯恩成为了过街老鼠,每个人都觉得他恶心,肮脏。他再也不能演戏了,但是他并不伤心,他只是想继续自己的音乐家梦想。【回答】
为了能够完成这个梦想,他去日本发展音乐,但是结果却非常不理想,迫不得已他只能暂停自己的事业与梦想,一代经典,成为了过去。【回答】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还请给个赞(在左下角进行评价哦),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鲜花]【回答】
永久的南京 辛德贝格玫瑰怎么唱
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当时26岁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和他的德国同事京特一起,在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营,庇护了1万多名南京难民。今年2月19日是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昨天,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特别为辛德贝格制作了专题展,共展出66张图片。丹麦驻华大使馆副大使姚朔仁出席开展仪式。栖霞区还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一起召开座谈会,纪念辛德贝格先生。
“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挺身而出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活动,我为他感到骄傲。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关于辛德贝格的专门展览。我希望这个展览让人们了解辛德贝格的事迹,并且能够加深丹麦和中国的友谊。”姚朔仁在展览上说。
丹麦水手立下“生死状”
“如果没有在江南水泥厂的107天,辛德贝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爱冒险的水手。”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正是这段经历,使他从当年的平凡水手成为中国难民的“保护神”。
1937年,辛德贝格和京特一道,来到南京代表丹麦和德国保护两国在江南水泥厂的设备。在前往南京前的12月1日,他在上海签订了一份“生死状”。展览上,记者看到辛德贝格在“生死状”中用英文写道:“我自愿前往南京附近的栖霞山江南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假使我负伤、伤残或死亡,除合理的医疗费用,不对F·L·史密斯公司或其他任何方面附带任何要求……”
正是在南京,辛德贝格用勇气和坚毅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南京”
大屠杀期间,为阻止日本人进入难民区,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1938年3月丹麦一家报纸上发表的《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中,用了辛德贝格这样一段话:“我在厂里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我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但是江南水泥厂的医疗条件不好,辛德贝格想方设法把受伤的中国百姓送进城里。1937年12月,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被日本兵用手榴弹炸伤,伤势严重,辛德贝格用摩托车把他送进城求治,在中山门受到日军阻拦,他绕行太平门,快速行经岗哨,终于到达鼓楼医院(当时称金陵大学医院)。这是1938年,辛德贝格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递交的报告中众多救护事件中的一件。
“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另一位幸存者展示辛德贝格先生的照片
展览中,有14张图片选自“辛德贝格相册”。这本相册现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奥斯汀分校的档案馆内,其中不少都是辛德贝格冒险拍摄的。特别是辛德贝格的图片说明写得很具体,因而让人震惊:“这个农民的男孩被(日军)枪托打死,因为他没有脱帽”,“野生动物和流浪狗正在吃这些尸体”……。这些都是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吴先斌介绍,1939年,辛德贝格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商船队,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提供后勤支援。他终身未婚,1984年4月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生前辛德贝格很少同人们讲在南京的经历,直到他的妹妹整理遗物的时候才重新发现了这段历史。2004年12月17日,辛德贝格的故乡丹麦奥胡斯市将当地的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85岁幸存者苏国宝:
辛德贝格给的大米和银元
维持了全家好几个月的生活
当年受辛德贝格先生救助过的85岁老人苏国宝昨天也来到展览现场。老人是江宁区汤山社区湖山村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苏国宝才12岁,他3岁的弟弟被日军扔进河里淹死,姨姑夫则被绑在桑树上砍了头。
“当时老百姓都叫他辛佩。包括我家在内的几十棚户都被烧了。辛德贝格和京特来查看。两人各给了我一块大洋,并给了我家36斤大米。辛德贝格还叫我到水泥厂做工,并表示以后送我读书。”老人回忆,“当时只要活下来就不错了,还想什么念书。我就谢绝了。”但为了表示感谢,苏国宝还给辛德贝格和京特两人跪下磕了一个头。
辛德贝格个子高高的,没有架子,客气得很。”苏国宝回忆说,这些粮食及两块银元维持了全家好几个月的生活,使得他们全家得以存活下来,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
说到这里,苏国宝颤颤巍巍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地揭开层层包裹,里面有一张是他和辛德贝格十多位亲人的合影,“那是2005年,辛德贝格家人来南京找到我后拍摄的,他的弟弟妹妹和辛德贝格长得真像,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们
上一篇:雨燕2013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