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 孙立人
赴缅甸远征军八百救七千人的孙立人当的职务?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第2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
1943年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
孙立人、廖耀湘和史迪威在讨论
1943年12月29日攻占于邦。占领于邦后,孙立人攻势不减,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6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1军)。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Pz_CLD5FiC--MtA7KUo71tQl0VlwrhQbTz4mFu5gWzU416rc2wroXurDX_2uSVq6Vr2iWo5Wi4EyrErqUSVDxurppICsQZG3D2r7eg_kWu
?揭秘:孙立人将军率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幕后真相
12月中旬,日军分兵两路大举进攻缅甸。中英美三国紧急磋商。22日,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魏菲尔和美国陆军航空队长勃兰特从仰光飞赴重庆。23日,中美英三国召开联合军事会议。会议一开始,中英间就发生了争执。英国表现出的态度十分明确,英国重视本国利益,轻视中国防务。魏菲尔提出三点建议,中心为保卫缅甸,而不管亚洲太平洋战事。中国希望守住缅甸的心情不亚于英国,中国唯一的补给线就是滇缅路,但对英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大为不满。 何应钦对此十分气愤,声言宁可将物资退还美国,也不搞中英美合作了。蒋介石原则上同意魏氏意见,而将重点放于远东军事计画方面,他说:「本会主要任务为按照罗斯福总统建议,拟定整个计画及组织永久机构。」魏菲尔一再反对蒋介石的主张。双方不欢而散。24日,蒋介石于早餐中对魏菲尔说:「如果贵国需要,我可以派八万人入缅作战。」而魏菲尔傲慢地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蒋介石觉得英国人自私之心,恶劣极矣,不可不防,遂指示中国军队暂缓入缅。 1942年,抗战的第五个年头。1月1日,宋子文代表中国 *** 与二十六国在《联合国共同宣言》上签字,中国名义上成为世界四强之一。蒋介石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记曰:「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3日,经罗斯福提议,蒋介石又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最高统帅。为加强中美军事联合,蒋介石要求美国派一参谋长到中国战区统帅部工作。他通过宋子文对美国陆军部建议,派往中国的参谋长不必是远东问题专家;如果所派的人对中国知道太多,反而会使他不知所措。美国人知道蒋介石的意思是要美国派去一个催促美援的、在中国授意下盖橡皮章的顾问,蒋决不欢迎一个要对中国军队有指挥权的人当他的参谋长。 但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 马歇尔(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却另有打算。他们怕在中国大量无谓地消耗美国资源,便派遣一个通晓中国、能有助于中国军事改革的人去当参谋长。他们先选中了休?德鲁姆中将,后又改选为史迪威。史迪威,1883年生于加利福尼亚,1900年考取西点军校,1904年6月毕业,与麦克压撒(1903年毕业)、巴顿(1912年毕业)、艾森豪威尔(1915年毕业)为先后同学。1911年首次来华,1921年任驻华使馆少校随员,1935年任驻华使馆陆军武官,是中国通,会说流利的汉语,深谙中国文化与历史。史迪威来华后的头衔是: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租借物资总监督,同盟国战争委员会美国代表。他来华任务是:保持滇缅路畅通,指挥归他节制的中国军队,协助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美国援华物资的作用。 美方命令一定,宋子文即电蒋介石,称:「史迪威为其(马歇尔)部下最有能力之将才,本拟任为出征军总司令,惟中国事紧要,故派其来华,谅蒙委员长重用。」蒋介石阅完电文,心中思量片刻,决定任史迪威为自己的参谋长,并答应给予史迪威军事指挥权。同时,蒋介石致电美国要求十亿美元的贷款,美国回电表示同意给五亿美元。蒋介石虽未全部满足要求,但也不便再与美国讨价还价,他觉得还是家门口的事重要。5日,蒋介石同意中缅印战区之设立,并与英方接洽入缅助战问题。但英方借口滇缅路交通困难,运输不便,拒绝中国军队主力进入缅甸。蒋介石见大好时机失掉,心中甚急。 此时,日军第十五军由饭田祥二郎率领由泰国攻入缅甸。英国在缅甸的守军英缅第一师、英印军第十七师、英澳军第六十三旅和装甲第七旅,计三万多人,在日军攻击下节节溃退。1月31日,日军占领缅甸第二大港口毛淡棉,逼近拨安,英当局始慌了手脚。2月3日,英缅军司令胡敦在腊戍会见蒋介石,要求中国军队主力火速入缅。蒋介石态度从容,表示中国军队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指挥,第六军接替泰缅边境防务,第五军前出东吁地区,防卫滇缅公路。2月16日,在中缅边境的中国军队再一次作了动员,并下令:「据英方代表请求,仰光情况紧急,速派第五军入缅。」25日,蒋介石亲自飞到昆明部署军事,下令第五、六军均归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指挥。由于交通问题,蒋介石决定第五军第二○○师先期深入缅甸东吁一带,直接增援英军,并构筑工事,坚守东吁,等远征军主力到来。2月下旬,滇缅路运输频繁,车队蜿蜒行进,长达数里,浩浩荡荡,大有我武唯扬,气吞山河之势。 这天上午,孙立人乘一辆雪佛兰轿车,来到一一二团防地北侧的空地草坪。车停稳后,孙立人神采奕奕地登上讲台,向全团官兵讲话。他首先庄严地宣读作战命令,说:「我们这次出师缅甸和英军联合作战,共同打日本鬼子,其目的是保卫缅甸,保卫云南,保卫援助我们的国际运输线。形势危机,我们一定要负起这一艰巨的任务。我们的部队出国,是代表国家,我们与日本鬼子打仗,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你们打死了,倘若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也要拼到死。为民族的生存而死是光荣的。」讲话结束,孙立人又召集军官开会,并宣布三条纪律:要爱护士兵,行军沿途要办好伙食,使士兵吃好饭,有病要医治。要好好照顾,不准随意丢下一个人。在作战时,要注意战法。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二要严守军纪风纪。不准骚扰老百姓。三是在作战时,不论兵力大小,尽量避免正面战,多运用迂回,侧翼袭击。孙立人讲完,望望诸军官,大声问:「都明白了吧?」军官们齐声回答:「明白了。」 眼看着精锐大军出国了,蒋介石还是不放心,怕将领们干出蠢事来,于是3月1日亲飞缅北腊戍,同时下令以林蔚为首的中国参谋团指导入缅作战事宜。3日,蒋介石在腊戍召集商震、俞飞鹏、林蔚、周至柔、杜聿明、甘丽初、戴安澜等,开高级军事会议。蒋开头即言:「此次第五、六两军出国作战,因地形生疏,习惯不同,后方组织尚未完成,故亲自前来主持指导。」他再次重申作战方针:「如敌占仰光,且兵力在两个师团以内,则我反攻,若敌有三个师团,我就取守势。如第五军尚未集中,敌军攻东吁,第二○○师应死守东吁,一俟第五军集中,即行反攻。」部署已毕,蒋介石才放了心,打道回府。5日,英任命亚历山大为驻缅军总司令。 3月8日,仰光失守,史迪威飞抵重庆就职。9日晚,蒋介石会见了约瑟夫?W?史迪威,向他介绍了中国军队入缅态势,晤谈气氛甚好。10日,蒋介石闻知仰光失守,甚为震怒,于下午6时再次会见史迪威。蒋介石缓缓而谈:「中国军队入缅原意守仰光,现仰光失守,中国军队就要协同英军克复仰光。这个目的达不到,日军将从越南袭击云南,我国必要时要抽远征军回滇及长江流域」。蒋介石还担心地说:「我军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盖第五、六军为我国军队的精锐,屡遭败挫,不但在缅甸无反攻之望,即在中国全线欲再发动反攻,滇省与长江流域后备不坚,亦将誓不可能。」史迪威连连摇头。说:「我可不能保证必胜」,「如要达到必胜,你就只好另请高人了。」蒋介石忙说:「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你放手干就是了。」 11日,蒋介石正式下令由史迪威指挥第五、六两军,12日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司令部,以罗卓英为司令,杜聿明为副司令。中国远征军战略为「以支援英军确保缅甸国际补给线为目的,力求于曼德勒以南地区击破敌军,状况不利时,主力以密*、八莫为基地,策划持久战,以确保国境」 。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也在下达指令:「大致于5月底以前,在曼德勒附近捕捉、歼灭英蒋联军主力。」曼德勒成了敌我双方关注的焦点。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开始攻击东吁(后增第五十六师团),第三十三师团攻击卑谬。11日这天,史迪威飞赴腊戍,对中国军队设防的东吁、棠吉、曼德勒进行一周的考察。18日,日军四万余人猛攻中国军队第二○○师一万余人防守的东吁,战况激烈。19日史迪威飞回重庆,向蒋介石陈述自己的看法,认为远征军主力应尽量南下,集结三个师于南线东吁。蒋介石表示不同意,认为东吁已有第二○○师设防,中国军队主力应集中于曼德勒。蒋介石担心英国军队不能切实配合,造成中国军队孤军作战。 20日,蒋介石连发三电给参谋团,凡在国外部,以不轻进、不轻退二言为要诀,「东吁必须死守,我军决战地区必在曼德勒附近为要旨」 。蒋介石又对史迪威谈道:「如果英国军队守住卑谬,中国军队就可坚守东吁,中英双方保持同一战线,挡住日军北犯,并伺机反攻仰光。」好像是为了回答蒋介石的担心,25日,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抵重庆,一面介绍英军布防情况,一面保证英军一定坚守卑谬。蒋介石要求亚历山大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守卑谬一线」。蒋介石见亚历山大言辞坚决,稍事放心。一面命东吁守军坚守阵地,一面命第五、六、六十六军加速入缅。第五军沿铁路布防,警戒腊戍至东吁一带,第六军在第五军右翼,沿萨尔温江布防,第六十六军为总预备队,布防曼德勒以北地区。 27日,日军第三十五师团在飞机、重炮掩护下,继续猛攻东吁,并施放毒气弹,但中国军队仍牢牢控制阵地。
杜聿明和孙立人谁的官大
杜聿明的官大。第一次远征军时期,他俩都是中将,军衔是一样的,但是杜聿明军长的职务比孙立人高一级,杜聿明为中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的总指挥。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应英方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后由司令长官罗卓英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率领第5、第6、第66军共10个师10万余人入缅援英作战。1942年2月25日,蒋介石下令,入缅作战的第5军、第6军,由第5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而杜聿明则由时任英缅军总司令赫顿指挥。1942年4月16日,日军第33师团快速穿过英军的三道防线,将近万英军包围在仁安羌。梅苗军事会议由驻缅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主持,会上孙立人主动要求接受仁安羌解围的任务。扩展资料:孙立人评价:因为孙立人将军拥有出众的军事才能和骄人的战绩,善于指挥机械化部队,所以他被西方军事学家誉为“东方隆美尔”。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他从小感受到外侮,立志要雪耻,清华、普渡两名校毕业之后,投笔从戎。自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成,回国后南征北讨,脱颖而出,但受制于蒋介石的嫡系,一再被黄埔军头排挤。蒋介石落魄到台湾之后,为争取美援,打出孙立人牌,然而当鸟尽弓藏之时,便以冤案软禁孙立人。孙立人在台湾社会政治、军事局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奠定后来稳定发展,建设台湾为自由民主基地良好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远征军
杜聿明怎么和孙立人不和呢
两个人有分歧我觉得这应该从史迪威说起。
老史是当时的中国战区参谋长、缅甸盟军副司令。众所周知史蒋关系极差,当史迪威提出要以盟军副司令的名义全权指挥远征军的时候,老蒋当然有戒心。而杜聿明是黄埔一期,老蒋栽培出来的嫡系,两人见面,杜称蒋不是以委座,而是“校长”称呼,可谓心腹,杜自然听老蒋的。
而孙立人是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和老蒋无师生之谊,关系也就是一般的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撤退印度和经野人山回国,前者从军事角度看是对的,而后者是“讲政治”的范例。
五虎上将中谁最先去世?
五虎上将中是关羽最先去世,他死于吕蒙袭荆州、败走麦城。关羽是东汉末年名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
关羽在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
国民党五虎上将分别是谁?
国民党到底有没有能打的将军?蒋介石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将”,不过,这五虎恐怕会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因为杜聿明、薛岳这样的名将都不在其中!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这五虎上将都是何许人也。“干将”陈诚陈诚,在国民党内部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号主要是关于党政方面的,要论军事的话,那陈诚的名声可就相当微妙了。陈诚,人送外号“小委员长”,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心腹之一。蒋介石一生多疑,外宽内忌,但却对陈诚推心置腹,提拔他做亲信。而陈诚也对蒋介石极为忠诚。无论是北伐还是中原大战,陈诚都是鞍前马后。后来他打败傅作义,占领济南府,立下大功。抗战时期,陈诚晋升上将军衔,担任陆军参谋总长,称呼为“蒋介石的替身”。当然,陈诚这人虽然战绩卓著,但要是真的拉到战场上对付强敌,那可就有意思了。比如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抢占东北,国民党一开始派的是杜聿明,杜总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到了东北就用手上的纸面优势,把林彪打的相当难受。结果蒋介石一看杜聿明干得那么好,那就别干了,让陈诚过去摘果子吧!结果“小委员长”过去之后一通骚操作,把国民党军指挥得晕头转向,林彪站住脚跟后随即发动反攻,当时就把东北局势翻了盘,时人笑称“陈诚总长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意思就是在陈诚的英明领导下,外面全都是共军啦,沈阳的火车开不出去,只能从南站开到北站啦!1948年,蒋介石一看东北局势如此糟糕,只好把陈诚换了下去,叫他去台湾发展,给自己开辟块大后方。而陈诚没了兵之后立刻发挥出了行政上的特长,将台湾地区的国民党统治稳固了下来,最后让蒋介石成功在台湾立足。所以时人称,蒋介石不可一日无陈诚。1965年,陈诚病逝,终年67岁。“忠将”顾祝同顾祝同是国民党少有的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的上将军衔分为三种,一种是特级上将,只给蒋介石一个人,类似于“大元帅”,再往下,一级上将给李宗仁这样的超重量级人物,而二级上将则是国民党很多将领的最终归宿了。而顾祝同能干到一级上将,可见他对蒋介石有多么的“忠”。据说这是因为他童年极为不幸,从小就受继母百般虐待,所以在遇到蒋介石后,就把蒋介石当做贵人,对其极其忠诚。而北伐时期,他也打了几场胜仗,所以被蒋介石投桃报李,委以重任,最后甚至能被派去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可见蒋介石对他的重视。但此人极其贪财,抗战时大发国难财,所以口碑极差,但因为他太过忠诚,所以蒋介石也一直惯着他。解放战争时期,顾祝同对我军束手无策,只能败退台湾,1987年去世,终年94岁。“福将”刘峙刘峙是五将之首,绰号“福将”。虽然现在人们对于刘峙的印象已经是“猪的战术一直被成功地运用着”了,但有一说一,北伐时期的刘峙还是相当支棱的,一点都看不出来他是曾经的“猪将”。无论是北伐,还是中原大战,刘峙的战功都挺硬的,打败过孙传芳,又击败过李宗仁和白崇禧,又干掉了石友三,说他是“有福之将”一点都不算夸张。1935年升二级上将。当然,这人也是“中山舰”事件和“412”中迫害革命人士的主要人物,只是解放战争时刘峙就拉了大胯。淮海战役虽然实际上是副司令杜聿明指挥的,但刘峙这位剿总正司令不但全程无作用,还因为照顾自家生意泄露军事机密,被蒋介石怒而罢免,1954年才被允许去台湾,后来也不担任要职了,1971年去世,享年79岁。“飞将”蒋鼎文“飞将军”这个词在国民党基本是个骂人的词,骂孙元良临阵脱逃,转进如风。但是用在蒋鼎文身上的话,的确是个夸人的话,因为他中原大战时期,行动迅捷,飘忽不定,辗转于各大战场之间,被称为“飞将军”。1935年升二级上将。然而抗日时期,蒋鼎文就基本是不会打仗了。后来又成了彻头彻尾的“腐化将军”,因为其主政期间滥用职权,大发国难财,贪腐金额巨大。但老蒋向来任人唯亲,所以即使如此都没法办他,最后还允许他随自己一同败逃台湾,1974年病逝,终年79岁。“虎将”卫立煌卫立煌于1939年晋升二级上将。他被誉为国民党最能干的将军,不光北伐和中原大战以及抗日战争立功,而且后来还做了第二任中国远征军司令,美国人对他夸赞有加。此外,卫立煌和我党关系非常不错,曾援助了八路军大批物资,还设宴招待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卫立煌出国考察,逃避内战,结果陈诚在东北干的“火车南站通北站”,被轰下了台。老蒋一想,杜聿明已经被调走了,也就卫立煌能镇得住东北的远征军老兵,所以急电把卫立煌叫了回来。可惜卫立煌本事通天也难以挽回东北局势,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被蒋介石软禁,后来逃出,最后在我党的邀请下回归大陆,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是唯一没有去台湾的“五虎将”。1960年在北京去世,享年64岁。
杜聿明为什么只是个中将军衔
在东北被俘的廖耀湘,9兵团司令,他的临时军衔是中将,但正式军衔只是骑兵上校。1、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2、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3、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4、参加黄埔军校一期,荷枪实弹,浴血东征、打倒军阀,中年时对日抗战,先是古北口长城各役,次为装甲兵部队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苦战,缅甸战役,协助盟军打垮日本部队,冒千辛万苦,经野人山归国。
杜聿明将军——那里人?
是陕西省米脂县人。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扩展资料:杜聿明故居杜聿明故居,位于美术馆东街路西,南依五四大街。本院原为一组带花园的住宅,1958年建中国美术馆时,拆除本院西部的花园部分,仅存东半部的住宅部分。此宅院约建于清代后期,原为慈禧太后侄女的私宅。民国初年卖给一德国商人,抗战后被买办吴信才购得,不久作为敌产没收,后为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之宅。是京城中型四合院中的典型。坐北朝南,共有四进。现存建筑为,大门一间,倒座房九间,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聿明
孙立人和杜聿明关系不好吗?
杜聿明和孙立人都是国军高级将领,不同的是,杜是黄埔军校一期生,老蒋的亲学生;孙是“海归”,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毫无疑问,不论血缘关系,而是忠诚度,杜都是老蒋最信赖的嫡系中的嫡系,而孙与老蒋则隔了厚厚一层,更不像杜那样唯老蒋之命是从。至于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的关系,那纯粹是同党同军“一母双生”,都是老蒋领导的“国军兄弟”。从岳飞那个年代开始,民间就有一种说法,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杜、孙二人虽是国军兄弟,打架也罢,上阵也好,都不是一条心。两人在战场上总是发生纠葛与冲突,留给后人说到今。第一次,两人合作是在缅甸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杜聿明的第5军和孙立人的新38师同一战壕,都归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指挥。本来,新38师并非隶属于杜聿明,而是根据临时作战需要划归第5军,自然也就由杜聿明指挥了。杜聿明只听蒋介石的遥控,不听史迪威的,也不听罗卓英的。自仁安羌之战以后,杜聿明命新38师为第5军断后,孙立仁率部一路阻击日军,确保了杜长官和第5军的安全。可是,当英军大撤退以后,中国远征军孤军奋战,与日军正面对抗,苦不堪言。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下令,向印度撤退。杜聿明听命于老蒋的指示,决定撤回国内。孙立人认为:“马上就要进入雨季,进丛林必然九死一生。应先退入印度,再图良策。”杜聿明当场发威:“回国是委员长的命令,如果抗命,就地枪决!”部队行动以后,孙立人要求断后,全力阻击日军,掩护第5军撤退。不久,在杜聿明挥师北上以后,孙立人便转头向西,往印度撤退。在缅甸战场上,杜聿明是罗卓英的副手,孙立人执行罗的命令,不算抗命。第5军进入丛林之后,老蒋急电杜聿明:“日军已拦截你部回国之路,速撤向印度!”可惜为时已晚,杜聿明受困丛林长达114天,第5军15000人葬身野人山。最后,还是孙立人派兵进入丛林,搜寻营救杜聿明,才把他和第5军残部捞出死亡陷阱。杜聿明第二次,两人合作是在东北决战共军。国共大决战的战端一开,老蒋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兼东北剿总副司令,又把孙立人派去做杜聿明的副手。老蒋不是不知道,杜、孙二将在缅甸不和,还结下了梁子,偏偏要把两头叫驴栓到一个槽上。对于杜、孙二人的指挥能力,老蒋心中有数,但用人不明,肯定会导致不良后果。果然,四平之战以后,杜聿明与孙立人的矛盾再一次爆发。1946年4月15日,孙立人从国外回来,抵达东北,重掌新一军。在进攻四平时,新一军攻势凌厉,林彪弃四平而撤。杜聿明指挥新1军乘胜追击,而孙立人只派出50师,向公主岭、长春方向推进。杜聿明质问孙立人,为何不服从命令全力追击:“新1军应迅速照令前进,否则长春攻不下,部队遭受损失,你是要负责任的!”后来,孙立人攻下了长春,并把林彪阻击在松花江以北。杜聿明还是发电报给老蒋,状告孙立人:“骄横跋扈,为了争名夺利,不听命令……”随后,老蒋撤去了孙立人新1军军长之职,4月26日上午八时,孙立人悲痛地向新1军全体官兵告别。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老蒋为了扶植亲信,偏听偏信,取杜弃孙,最后导致国军在东北的全军覆没。
上一篇:变形金刚大战阿凡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