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赏灯始于什么时期
元宵节赏灯的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候开始的,当时的汉明帝为弘扬佛法,所以决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元宵节或是上元节,这是新年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对这一天也非常重视,在这天晚上,人们常常会张灯结彩进行庆贺。元宵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最开始,正月十五并不是传统的民俗日,在西汉时期,正月十五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他便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天神。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原,汉明帝弘扬佛法,专门派遣蔡愔去天竺求取佛经,蔡愔告诉明帝,印度佛家每逢正月十五都会参拜佛舍利,这一天是参佛的良辰吉日。于是,汉明帝便下令,每逢正月十五,宫中和寺院都要“燃灯表佛”。这也为后来人们燃灯祈福打下了铺垫。发展到唐朝时期,元宵节赏灯便成为了重要的民俗活动。不管是皇宫内院还是寻常街道,处处张灯结彩,灯火如昼。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朝时期,人们在元宵节赏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新的活动,那就是“猜灯谜”,每逢元宵节,首都临安的街道便热闹非凡,大家制灯谜、猜灯谜,乐此不疲。元宵佳节,因为它美好的寓意,所以一直被大家所推崇喜爱,元宵节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之外,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元宵,元宵由糯米粉制做而成,中间夹着各种口味的馅料,食用时可水煮、可油炸,最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做“浮圆子”,后来,又改名叫做“汤圆”“汤团”“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的意思。除去这些,很多地方在元宵节这天还有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等活动,这些习俗流传至今,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元宵节赏灯的风俗由来已久,古人的赏灯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元宵节赏灯始于汉代,到唐代已发展为灯市。唐代禁止人们夜间在大街上自由行动,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是个例外。人们在这天晚上可以走出家门,随便上街观灯赏月,尽情狂欢。普通百姓赏灯大多是冲着热闹而去,而皇帝组织的赏灯活动就多了一些文化的气息。 唐中宗就举办过一场元宵赏灯赛诗大会,会上有好几百位文人学士吟诗作赋。其中苏味道作了一首堪称绝唱的《正月十五夜》,有两句是这样描写灯市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从此,“火树银花”常被用来形容节日期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场景。盛唐时期,元宵节赏灯的规模更大。唐玄宗规定每年元宵节前后三日都是赏灯日,这使得元宵赏灯的气氛更加热烈。 唐睿宗年间,在京城安福寺门外,搭建了一座高达二十丈的灯轮。灯轮是一种类似于宝塔状的彩灯,在庞大的灯树上,装点上五颜六色的彩灯五万多盏。彩灯同时点燃,远远望去真的就像一株巨大的灯树,照耀的天空都如白昼一般,真是壮观极了。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孟浩然《同张将蓟门观灯》:“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看来唐代的北京地区灯市也气度不凡。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京城。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唐人赏灯的同时经常伴随着唱歌、跳舞的活动,灯火映照下,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宋代的灯市也非常热闹。花灯的灯架有多种,如竹子、铁、木条、藤条、麦秆、兽角等。灯架可以扎成各种形状,外面用纸、绢、纱、玻璃等封好,并绘有图案。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宋代最好的花灯产自苏州和福州。苏州的灯叫苏灯,最大的苏灯直径可达三四尺,用五色琉璃做成,灯上面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非常奇妙。在所有花灯中,皇宫中制作的灯自然是最豪华的了。宋代皇宫里曾做过一座琉璃灯山,灯山高五丈,上面布满了各色人物,每个人都能活动。元宵节那天,硕大的灯山被安放在专门制作的大彩楼上,灯光照耀下,如水晶宫一般耀眼绚烂。
元宵节赏灯的来历
元宵节赏灯的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什么时期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多种形式。元宵节的花灯寓意: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元宵节赏灯是始于什么时期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多种形式。元宵节的花灯寓意: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元宵节赏灯习俗始于什么时期
汉代就有了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元宵赏灯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通衢闹市建有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除燃放灯火外,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活动和众多民俗。
元宵节猜灯谜始于什么年代
南宋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很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地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因而敢怒不敢言。直到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担心遭到伤害和排挤。因此,在上将军吕禄的家中秘密集合,共商谋反之事,以便彻底地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住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同开国老臣周勃、陈平一起,设计铲除了吕禄,终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在平乱之后,众位大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为汉文帝。文帝深深感到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叛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贺。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来历?
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元宵燃灯的习俗另有一说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灯笼与神有关,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上一篇:雅漾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