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
《大后方》为2015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
《大后方》意在通过电视镜头再现与解读战时中国大后方的完整历史,全力展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鲜活的抗战中国。阐述大后方的存在与中国抗战胜利的关系,表现大后方的亿万普通民众在战争中受到的严峻考验,赞美他们持久而智慧的应对与抗争。它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挣扎、搏斗、倍尝艰难,经历各种痛苦的蜕变,但绝不屈服而赢得最后的胜利。
《大后方》的拍摄制作,以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为主题,从历史的视角关照“中国梦”;以“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学术标准,服务全国大局”为基本要求;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为舞台和范围;以战时首都的国家功能为主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内容上注重学术性、权威性、观赏性。
本片以国家民族而非党派利益为出发点来选材、叙述和解读。
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是本片重点挖掘的主要内容,进而从中诠释抗日战争中呈现的各种现象。关注的内容包括战时动员、衣食住行、危机应对、社会心理等。军事活动除和大后方直接相关者则作为背景化穿插处理。本片除了关注民国知名人物外,更重要的是重心下移关注中下层人物群体,透过丰沛的细节进行人性化的表达。
纪录片《大后方》的创作,本质上是一个还原的工作。“还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还原“大后方”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地位和作用。其二,是将“抗日战争”还原到它的本质:一场现代战争,我们是在讲述一场战争的故事。
本片无意借民族大义一味地美化先辈们所做的一切,在对抗战先辈所作所为保持一种理解、同情、敬重的态度的同时,冷静而客观地借助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深入透视并剖析战时中国的内在矛盾,以及中国人如何艰难而坚毅地应对乃至与克服这些矛盾而求得生存、发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内敛的,深沉的,有节制的,不断在积蓄着力量”,这种气质和当时“大后方”在抗战格局中的状态是相吻合的。同时,这也是本片“国际化”的基础。
除了国际化,在策划一部片子的时候总是希望创新。所谓的“创新”,对于此片,首先不是在形式上。本片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内容上,即首次将“大后方”整体呈现。“别人讲过的少讲或者不讲,或者换一种全新的角度讲”,做到内容上的独特;叙述语态——人性化表达,充满历史的细节;人物的魅力——让那些在抗战中似是而非的面孔变得清晰;国际视野——将抗日战争放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下去关照,在片中有意识进行国家间的对比。
制片人:徐蓓
总导演:徐蓓 曾磊
编导:徐蓓 曾磊 周卉 赵兴明 刘占国 杨芸 李斌 郭刚
制作总监:赵兴明 郭刚
摄像:吴旭 郭刚 李侗
再现执行导演:黄珂兮
摄像助理:扶骁潇
制片主任:牟灵玲
制片:彭然、杨柳、刘艳、陈沁
推广主管:彭然
助理编导:王祯、刘牛、李侗
后期特效:银永庆、蒋平
音乐总监:何训友
海报设计:法国NOVABRAND品牌策划与设计
《大后方》努力突破以前党派之见塑造的学术范式,从现代战争自身的逻辑及特征来思考大后方的历史。需要突破的不仅是“学术范式”,更有“思维范式”——创作者会一不留神就踏入某个观点的误区,因为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从小培养起来的情绪、思维和语态,把战争简单化,脸谱化。一场战争胜利的取得,民族大义与英雄牺牲当然极其重要,但仅靠精神与牺牲,中国赢不了战争。胜利,还需要智慧、谋略、妥协、忍耐,以及中国在风云变幻的二战大格局中的角色变化所带来的运气。创作者是否持有理性和学术的精神(而非感情用事),会决定影片的最终气质——“内敛的,深沉的,有节制的,不断在积蓄着力量”的一种气质,而这和当时“大后方”在抗战格局中的状态是相吻合的。同时,这也是本片“国际化”的基础。国际化,并不是采访几个外国专家或者进行了境外拍摄,那只是表象而已。国际化,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的观点以及考察事物的立场要经得起学术的检验。
对于创作者来说,历史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能用当时的影像,讲述当时的历史。抗战时期中国的影像留存并不丰富,但也基本让我们可以尽力去做一部比较“纯正“的历史纪录片。这花去了创作者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寻找和挖掘”史实和相关的影像,是最考编导功力的地方,然而我们做到了,这是《大后方》最有特点的地方。
不一样的抗战故事从战场的背后、民众的角度去讲述这个仗打得究竟有多难,又是怎么打下来的?兵如何调?粮如何供?伤兵如何救治?“大后方”的概念应是什么——是种粮、送儿女上战场的老百姓;是为前线造枪造炮的人;是为战乱中的中国提供一方可以摆放课桌的土地;是为胜利呐喊的舞台……在此前,没有哪一部抗战纪录片像《大后方》一样对以上重要细节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的反映。大后方是和前线呼应的另一处战场。
独特的语态大量引用当时的书信、报纸、随笔,配以专业人士的诵读,将70多年前的场景真真实实推近到眼前,真正有“抚摸历史”的感觉;
国际化观点,突破以前党派之见塑造的学术范式,从现代战争自身的逻辑及特征来思考大后方的历史。
使用当时人的语言,透过丰沛的细节进行人性化的表达。
影像表达独家黑白影像资料;
权威、全面的专家访谈(大陆、台湾、美国、英国、日本、印度)
对历史故事与亲历者的发掘
上一篇:盐焗鸡图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