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东林六君子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3-06-08 18:11:29编辑:运动君

方以智 [明] 清初文学四公子,清初五大师 (1611~1671)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父方孔炤,在朝都身居要职,他们在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即事物发展的道理),并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22岁即著书立说。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王朝灭亡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何如宠 [明] (1569~1642)

何如宠(1569—1642),桐城人(今枞阳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何如宠,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祖籍婺源田源何田坑。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

何如申 [明]

何如申:字仲嘉,号虚白,(今石矶镇何家青山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弟如宠同举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处州知府,寻以参政分守嘉湖,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引疾归,为政清廉,归无长物。著有《万伯遗诗》萧穆的著作《敬孚类稿》中有一篇《追录旧游何氏青山石屋寺后记》。在这篇文章中,萧穆记载了他在故乡游赏青山时,何氏族人海曙太守何锡之对他讲了一则关于何如宠兄弟的故事。青山内有一间天然石屋,是何如申与何如宠的读书之所。一年岁末,兄弟俩身无分文,不便回家过年,就一直呆在山中读书。除夕之夜,半夜时分,兄弟俩忽然听见屋后山中“轰隆”一声巨响。

章伯钧 近代政治活动家,收藏家,是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 (1895~1969)

近代政治活动家、收藏家,是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章伯钧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政协副主席、交通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等职位;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和民主活。1957年,章伯钧被划为“右派分子”,淡出政治舞台,但仍保留部长级待遇和全国政协委员一职。1969年,章伯钧病逝于北京。人物生平1895年11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初一日)章伯钧诞生在安徽省桐城县(今属枞阳县)后方乡章家大屋。他六岁丧父,幼读私塾,后入桐城中学。1916年考入武昌国立高等师范(即今武汉大学)英语系。

齐之鸾 [明]

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今雨坛乡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之鸾9岁时读私塾。一日,同乡前辈袁宏太仆来访,恰值塾师外出,塾中学童见袁都惊恐逃散,只有之鸾端坐不动,伏案读书。袁太仆笑道:“客人来不理会,未免不礼貌吧!”之鸾回答说:“老师教导我读书,没有嘱咐我接待客人。”袁太仆大加赏识,后以女儿嫁之。之鸾在任刑部给事中期间,直言敢谏。正德十一年,武宗受权奸煽惑,准备在京城开设宫市馆舍,供君臣游乐。消息传开,朝野哗然。之鸾认为:身为天子,岂能乱政?他极力上疏,剖陈其弊,武宗遂止。

佘文烈

佘文烈,祖籍铜陵县大通人,生于1901年,卒于1961年。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佘文烈在芜湖参加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芜湖早期中-员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担任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执行委员,农工运动部部长之职;在早期芜湖-和工人运动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1930年被捕-后担任过反动职务,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家道贫寒 早年历经艰辛佘家祖住大通,其父佘五云在朱家坂等地以教私塾维持生计,家道贫寒清苦。佘文烈5岁起即离家跟随父亲生活,稍大一点就要挑水、打柴,帮助父亲料理家务。

左光斗 [明] 东林六君子 (1575~1625)

左光斗(1575一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乡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其父左出颖,乡人称左太公,生9子,光斗排行第五。光斗出身贫苦,从小发愤图强,有大志。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恶吏畏惧敛迹。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光斗领直隶屯田事,见京城东南“荒原一望,率数千里,高处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他经过周密考察,向朝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之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

钱澄之 [清] (1612~1693)

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又号西顽道人。今石矶乡人。澄之父名志立,明万历诸生,以讲学为业。澄之幼从父读,11岁能文,崇祯时考取秀才。一日,御史某巡至安庆,大摆仪仗,威风显赫,进谒孔子庙,秀才都在圣庙门外迎接。他突然上前挡住车,扯毁帷帐,撒小便溅御史外衣,当众揭发他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卑鄙行为。御史原为魏忠贤余党,怕露老底,忍辱避之,不敢追究此事,澄之因此声名大起。澄之身体魁伟,少有大志,好饮酒,喜谈经世方略,慷慨激昂,尝想冒风险建立功名事业。

朱光潜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 (1897~1986)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桐城县人。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高小,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在桐中他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国文教师潘季野熏陶而对中国旧诗产生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入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入学后一年又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到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学教育。民国7 年(1918)至民国11 年,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由《新青年》杂志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

钱如京 [明] (?~1541)

钱如京,字公溥,因崇拜周家潭先师周京,故名如京,今汤沟镇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如京幼小受家教,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初任海盐知县,有一次,因醉鞭打一名差役,深自追悔,称病不出。同僚登门看望,如京自责说:“我本来没有病,只因昨天感情失控,滥用权力,感到十分内疚,所以闭门思过。”众人闻之深为感动。如京为官清廉,仕途通达,调到京都任监察御史,接着又升任副使,派往天津充任兵备道。又经屡次升迁任右副御史、保定巡抚,时值饥荒,见饿民遍野,就及时奏请朝廷准开国库赈饥,救活很多灾民。其后,改任兵部侍郎兼左副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上一篇:安徽会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