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白灾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3-04-23 09:08:19编辑:运动君
白灾

白灾,是一种冰雪灾害。遍野的冰雪,封闭了草地和道路,闭塞了交通和野外牧放牲畜。几十、几百公里的冰天雪国,困住了居民和牲畜,造成了生产生活的灾难。

这种灾害多发生在草原和牧区。一般冰雪厚达15——50公分,时间长达3——5个月。

与其相反的是黑灾,寒冷的冬季数月没有降雪,人畜需要靠吃雪,却不见雪的踪影。大地茫茫,都是黑土地,被自然放牧的地方称为黑灾。

白灾

我国草原多处于东亚季风区的尾闾,常因海洋气团势微迟到,导致旱灾,即所谓十年九旱。难得一年冬春降雪较多,土壤墒情好,来春牧草生长旺盛,畜牧业可望丰收。本应“瑞雪兆丰年”,现在却成了“白灾”。瑞雪成“白灾”,是大自然向我们提示其基本规律,也反映工作的疏漏。其成因有以下4个方面:

1.冷季没有足够的草料贮备。草原地区从春末到秋初,大约3~4个月有青草,牧畜膘情较好。随后便是长达8~9个月的枯草期,牲畜只能啃枯草,勉强维持生命。若遇大雪覆盖草原,牲畜连枯草也啃不到,就只有坐以待毙了。这便是“白灾”。冷季没有足够的草料储备,是酿成“白灾”的根本原因。

2.家畜饲养量过多,草原严重超载。这是草原普遍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白灾”的成因之一。估计全国家畜超载达45%之多。

3.草原管理失当。牧草生产与家畜生产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系统相悖。不当管理非但未能协调系统相悖,反而使矛盾激化。据研究,管理好坏能使生产水平相差十多倍到三百多倍。

4.草原与农耕地区本是互相补充的两个系统,却截然分离,系统耦和不够,未能互相支持。

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母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同时积雪还妨碍交通,压损棚舍等。1966年2~4月初,新疆北部连降大雪,形成白灾,使牲畜冻、饿死亡全疆达900万头(只)以上。

找到“白灾”成因,便不难解决。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贮草抗灾,有备无患。贮存足够的草料和牧民生活必需的粮食、燃料,瑞雪便不会酿成“白灾”。灾区调查证明,一些有远见的牧民由于事先贮存了食品、燃料、草料并修建了必要的棚圈,虽与其他牧民同处灾区,却不曾受灾,靠碟形天线,悠闲地在家看电视,风雪不动安如山。

从国外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有大面积草原牧区,许多地方积雪比我们还厚,但并未酿成“白灾”(个别情况除外),但蒙古人民共和国就有与我国相似的“白灾”。可见成灾与否决定于有无准备。仍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打贮草3亿吨之多(而我国只有一二千万吨)。美国草食家畜比中国少,打贮草却是中国的十几倍,而且多为优质苜蓿干草或优良青贮牧草,自然不愁“白灾”。

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尚不具备象美国那样大量打贮草的条件。但是,可以利用农区的秸秆资源(这些秸秆常常被白白烧掉,即浪费资源又污染大气)。我国牧区经多年开垦,条件好的草场已变成永久性农田;条件差、不适于耕作的正在退耕还草。如今的牧区与农耕区已是犬牙交错,可以就近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牧草等资源弥补牧区牧草的不足。由国家与牧民共同集资3~5亿元,三五年内在牧区适当地点建设150~200个贮草站,就近收集农区牧草和秸秆,压成高密度草捆或草块备用。若再辅以复合营养舔块和豆科牧草草粉,即使严寒季节,牲畜也不但可以保命,还可以继续长膘。高密度打捆、压块以及复合营养舔块压制技术,国内均已过关,有关专家可协助行政主管部门立即组织生产送到灾区,以解燃眉之急。

2.改革农业、畜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牧业的系统耦合。结合退耕还草的决策,将农耕区的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建设纳入农业结构改革,短期内即可提高生产水平两倍左右;将牧区退耕土地要建成稳产高产草料基地。同时,实施农耕区与畜牧区的系统耦合。仅易地育肥一项措施,就可使牧区获益6倍,农耕区获益10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牧草饲料不足问题的途径。

3.统筹草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加强草原管理与监测。根据草畜平衡原则,控制家畜数量,提高质量,统一制订各地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确保草原生态健康,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因此,应修改并完善草原法,制订实施细则,加强草原生态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有关草原管理系统、检测信息系统。及时全面提供草原健康状况信息供决策部门参考,这是不可逾越的治本措施。

上一篇:爱上狮子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