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一中
乐昌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28年秋,前身为昌山书院,沐昌山之灵气,得武水之生机,期间七易其名,九迁其址。1950年更名为乐昌县第一中学,1994年乐昌撤县设市后定名为乐昌市第一中学。1999年评定为韶关市一级学校,2002年评定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10年评定为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以“乐在其中,昌于品质”为办学理念,以“以人为本、以质为重、以法为准、以和为贵”为管理思想,以“爱国、团结、求实、奋进”为校训,培育“有志、勤奋、严谨、朴实、全面”校风;树立“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形成“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的学风。
据官网2018年06月15日信息,学校设有60个高中教学班(另外2017年9月复办2个初中创新实验班),在校学生3400多人。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建设,努力通过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等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工252人,其中专任教师232人,学历达标率100%,有硕士研究生16人,有研究生进修班学历34人;教师中有高级职称77人,一级职称122人;有韶关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韶关市各学科学会常务理事或理事11名,乐昌市学科带头人67名。
学校乘着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东风,昂首阔步,砥砺前行,谱写了“办人民满意粤北名校”的壮丽篇章。学校一贯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新课程教改和有效课堂教学,把全力以赴抓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高考成绩实现五连增。2017年,学校的一本上线233人(含专项61人),再次突破二百大关;二本以上上线912人,比去年增加153人,直接跳过八百突破九百大关,本科上线率超过70%,各项指标均达历史新高。
据官网2018年06月15日信息,学校占地200亩,环境幽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布局合理,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教学区:有2栋教学楼、1栋实验楼、1栋粤辉科学楼、1栋综合行政楼和1栋图书馆,有1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运动区:有全塑胶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1个、标准篮球场10个、占地3200平方米的体育馆1座。生活区:有公寓式学生宿舍3栋、*学生食堂1座。
学校的设施设备日益完备。教学楼装配了68套“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电教平台”,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共17间,理化生探究室各2间,综合实践活动室3间,电脑室、语音室共6间,电子阅览室2间和录播室1间,有音乐、舞蹈、美术、心理辅导等功能室,图书馆的藏书近15万多册。学校安装了教师云办公系统,改造升级了学术报告厅、校园监督系统和广播系统,正在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努力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学校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政教、团委、级组和班级紧密配合的科学德育体系。德育组精心谋划,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德育工作多样化、社会化和制度化,团结友爱、和谐文明蔚然成风,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得到了延续。
学校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设立了学生合唱团、舞蹈队、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文学社、书画社等学生文体社团,定期开展田径运动会、梅园杯篮球和足球比赛、艺术节、阳光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男子、女子篮球队和足球队、舞蹈队在韶关市的历次的“英东杯”文体竞赛中成绩优异,女子足球队代表韶关参加2017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全省总决赛,勇夺女子高中组第四名,创造了韶关市青少年女子足球队参加省赛的历史较好成绩。
乐昌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沿革多变的百年老校。其前身为乐昌县近代文化的最高学府——昌山书院,校址设在县城十字街。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易名为乐昌县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校长为张昭芹。
1913年(民国2年)易名县立高等小学校,学制改为三年。
1928年(民国17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学制改为两年。是年秋,以戴帽形式招收初中一年级一个班,附设于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并改称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为黄景森,学制三年,春季始业,校址仍为乐昌县城内十字街昌山书院旧址。
1930年(民国19年)附设乡村师范班,学制两年。
1932年(民国21年)始改为秋季始业。
1935年(民国24年)附设乡村师范停办。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敌机轰炸,学校曾最初迁至安口杨溪上课,之后又迁至乐昌县城西郊的西石岩、南郊的天后宫上课。
1940年(民国29年)改称为乐昌县立中学。
1942年(民国31年)扩建高中,成为乐昌县第一所六·三三制完全中学,校长为丘允文。
1944年(民国33年)乐昌城沦陷,乐昌县立中学被迫迁往五山乡石下村并于湖南汝城县太白乡设立“乐昌县立中学汝城分教处”。
1945年(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由五山迁返乐昌县城内十字街,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高中部设于城郊西石岩伯陵堂。
1949年10月底,乐昌县新生政权派欧阳春任校长,接管乐昌县立中学。
1950年1月全校初高中再次往返南郊的天后宫上课。同年3月,土匪攻打乐昌城,学校迁至城内张家巷天主教堂处作短期上课。同年夏,新生政权趋于稳定,学校才搬回南郊的天后宫,改称为乐昌县第一中学。
1950年秋,高中一年级因生源短缺停办,二年级学生则转学北江中学。另于1951年春,附设简易师范班。
1955年,学校改称为乐昌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6年秋,复办高中,以戴帽的形式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和建成师范班学生,并复名为乐昌县第一中学。
1959年,初级师范班、速成师范班和中等师范班从乐昌中学分出,成立师范学校,校长为欧阳春。乐昌中学校长为林伟明,同时招生计10个班500多人。是年,乐昌一中被批准确定为韶关专区重点中学。1962年改名乐昌县中学。
1963年,乐昌师范班并入乐昌第一中学,成为师范部,至1965年止。
1968年,乐昌县第一中学天后宫校址卖给乐昌棉纺厂筹建处,遂于同年在县城西南郊的梅花头另辟新址重建学校至1970年停办。
1973年8月乐昌县革命委员会派廖裕光任校长,复办乐昌中学,校址仍在梅花头,同乐昌师范学校合署办公。同时,将河南中学和大源中学的高中班并入乐昌中学,改为五·三二分段的完全中学。
1978年恢复为乐昌县第一中学并确定为乐昌县重点中学。
1994年,乐昌撤县建市,学校顺制改名为乐昌市第一中学。
1999年学校被评定为韶关市一级学校
2002年评定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3年办成完全高中
2010年被评定为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
上一篇:定音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