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鹏举
岳鹏举个人简历介绍
岳飞(1103年-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今河南省汤阴县),南宋初期主战派官员,抗金名将。
岳飞自幼好读兵书,且颇有抱负。宣和四年(1122年),应征入伍,曾在相州击败金兵。南宋建立后,因力主宋高宗收复中原失地,以越职罪被逐出军中。后跟随张所、杜充等人抗金,因抗金有功再次得到宋高宗重用,并累有升迁。岳飞力主抗金,反对与金人和议,先后率领所建岳家军四次北伐,接连收复襄阳六郡,郑州、洛阳、郾阳等中原失地。但因宋高宗执意和议,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年)准备收复开封时,被宋高宗连下十二道令牌班师回朝。此后岳飞多次受到朝中主和派秦桧等人的排挤,先被收回兵权,又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被秦桧构陷入狱,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
秦桧死后,朝廷欲意为岳飞平反,但直至宋孝宗才恢复岳飞官职,追谥“武穆”,并予以改葬于临安栖霞岭(今杭州栖霞岭),在鄂州建“忠烈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岳飞为鄂王。
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抗金将领,在其去世后,以他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几乎都对岳飞冠以“精忠”二字,清末时期的革命党人将岳飞认为是民族英雄,其抗击侵略的精神也被人称为“岳飞精神”流传后世。宋史评价岳飞: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
一、人物经历
1.早年经历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其父名岳和,家中世代以务农为生。虽然家中贫寒,但岳飞少时期颇有气节和报复,喜好读书,尤其擅长《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吴起兵法》。此外,岳飞曾向武术家周侗学习射箭,力气颇大,能够左右开弓。
2.相州入伍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在真定宣抚使刘韐处应征入伍,曾率二百兵士在相州击溃盗贼,并将贼首陶俊和贾进和活捉而归。时任康王的赵构到达相州时,岳飞得以进见赵构,并奉命讨伐游寇吉倩成功,岳飞得以晋升承信郎。此后,岳飞在相州多次与金人作战,先是在李固渡率骑兵诱敌击败金兵,后又跟随刘浩与金兵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以南相持,岳飞趁金兵不知宋军虚时果断迎敌并独自迎敌,最终击退金兵。岳飞也因功迁升为秉义郎,隶属于东京留守宗泽,宗泽称赞他战敌英勇,又善谋略,是个良将。
3.南宋抗金
康王赵构即位以后是为宋高宗,岳飞上书言千字,力劝高宗不可一直南逃,应该趁金兵未能在中原立足根基之时,率军北渡,收复中原失地。但岳飞的上书没有得到宋高宗的采纳,而是以岳飞越职之罪,剥夺其官位,将其赶出军中。
岳飞离开军中后投奔河北招讨使张所,任修武郎,充任中军统领。岳飞劝张所,言国家需凭借河北才得以稳固地定都开封,如果能够战略要冲之地并重兵布阵,当一城受敌人侵扰时,其他各城能迅速增援,金军便不能侵扰河南,开封便能安定。张所听后,任岳飞为武经郎。
张所命令岳飞随从将军王彦渡河,王彦见新乡金兵众多,停兵不前。岳飞则独自率部与金兵鏖战,先后在新乡、侯兆川等地击退金兵,岳飞也因此受伤多处。然岳飞粮饷用尽之后,王彦不予。岳飞率兵北上,在太行山俘虏金将拓跋耶乌、刺死金将黑风大王。但岳飞自知与王彦不和,转而投身宗泽,任留守司统制。宗泽去世后,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岳飞又开始跟随杜充。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岳飞四处与金军作战,在黑龙潭、竹芦渡等地击退金兵。又于次年因多次击败贼寇,活捉贼首杜叔五、孙海等而被任为真州刺史。
4.收复建康
时东京留守杜充准备率军南撤建康(今南京),岳飞则认为中原之地寸土不能丢,军队一旦南车,金军将会迅速占领,日后很难收复。但杜充执意南撤,岳飞只好随队南归。途中与贼寇张用、李成先后交战,均获胜。杜充受命守卫建康,金军联合李成进军乌江,杜充则闭门不出。金军转而由马家渡渡江,岳飞、王燮等人奉命迎战,但王燮等将领们未战先逃,导致岳飞独自苦战。
后杜充叛变降金,多次怂恿部下对宋军剽窃掠夺,唯不敢进犯岳飞所部。在广德,岳飞六次战胜金兵,俘虏金将王权及其他将领四十余人。岳飞挑选一些可以为自己所用的金军,将他们遣回金营,并让他们在夜间焚烧金营,岳飞则趁乱大败金军。岳飞进驻钟村时,即使将领们挨饿也不允许他们向百姓索要粮食。当时,很多被征召入金营的汉民听到岳飞驻扎钟村都前来归附。
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宗弼(金兀术)攻入常州,岳飞率部屯驻境内,期间降伏盗贼郭吉等人。当地百姓纷纷称赞岳飞,并为岳飞画像立祠。完颜宗弼攻入常州时,岳飞率部与之交战,获四战四胜,并在镇江东、清水亭追击逃跑的金军,皆获全胜。
后完颜宗弼紧逼建康,岳飞命部下趁夜混入金营袭扰从而引起金营士兵因难以分辨敌友而自相残杀。后又率骑军进攻龙湾,大败完颜宗弼,最终迫使完颜宗弼逃亡淮西,建康得以收复。在讨伐贼寇戚方时,岳飞屡战屡胜。张俊途经见岳飞能征善战,向宰相范宗尹夸赞岳飞,朝廷得知后任命岳飞为泰镇抚使兼知泰州。但岳飞未受任,而是主动请求镇守淮南东路,并率军收复沿路各州郡,进而收复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沦陷地区。
金军进攻楚州时,岳飞代替张俊前往支援,先后三战三胜,并杀死金将高太保,俘虏敌军首领七十多人。奉命前往支援岳飞的刘光世畏敌不前,仅命岳飞孤守通州、泰州,然岳飞认为泰州无险可守,因而退守柴墟,泰州失守。岳飞因此,向朝廷请求处分。
5.平定寇乱
绍兴元年(1131年),节度使张俊与李成部将马进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对峙月余,岳飞达到后自请作为先锋前去平定。岳飞率军渡江作战,在玉隆观大败马进,迫使其窜入筠州。随后,马进进行反击,再被岳飞诱敌深入,最终落败。马进失败后,李成奔亡投靠了齐政权。李成、马进平定后,贼寇张用再兴叛乱,岳飞因与张用为同乡,故而写信劝服。
岳飞与张俊联手平定了贼寇李成、张用等人的祸乱,岳飞也因首功被朝廷任命为神武右军副统制,留守洪州,又授予他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官衔。
次年,又遇曹成率部十余万占领道州、贺州,岳飞奉命招安。岳飞请求趁盗贼力量弱小还未形成强大力量,将他们剿灭,得到宋高宗允准。在贺州境内,岳飞制造粮草用尽的假象,迷惑抓来的曹成间谍,又故意放间谍逃走,让他传信给曹成。曹成听后果真进击岳飞,岳飞率军大破曹成,使其逃亡连州。岳飞不忍杀掉曹成同伙,但又怕他们重新聚集,于是只派人诛杀他们的首领,对部众则加以招抚。于是,岳飞招抚曹成旧部二万人,并继续追击曹成,使其不得已到宣抚司投降。此后,岳飞又一一平定了马友、刘忠、李宗亮等人的叛乱。
绍兴三年(1133)春,岳飞本受命前往临安,但因怕寇乱再次死灰复燃,因而行程未成。时,虔州、吉州两地盗贼横行,并进入循州、梅州等十余个州郡进行掠夺。岳飞奉命前去平定,在虔州大败贼寇,又命徐庆等人前往各地招降残余的贼寇。宋高宗密令岳飞在占领虔州城后屠尽城中民众,岳飞再三恳求只诛杀首恶,宋高宗同意。虔州百姓因此感激岳飞,并在虔州内供奉岳飞像。
同年,岳飞入朝觐见宋高宗,得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旗帜,并对岳飞接连升迁,官至神武后军都统制,并保留制置使职务。
6.收复六郡
时刘豫建齐,仰仗前来投靠自己的贼寇李成,与金兵联合攻破襄阳等六郡,并与洞庭湖寇贼杨么也勾连,企图率军南下。绍兴四年(1134),岳飞认为襄阳六郡是北图中原的根本所作,于是上书率先攻取襄阳六郡,宋高宗任命岳飞为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前往收复失地。岳飞率兵接连收复郢州城、襄阳,并击败李成的军队。
襄阳等地收复后,岳飞认为金人入主中原后意志骄逸懈怠,而刘豫虽然建齐,但民心仍念宋朝,此时应该率精兵北上中原,并借襄阳等郡土地肥沃实行营田、囤积粮饷,准备渡江剿灭敌军。
岳飞又接连收复邓州、唐州、信阳军,时候岳飞请求辞去制置使,希望朝廷另外官员对荆州、襄州等地进行治理,但未得朝廷同意。而是将随州、郢州、唐州、邓州、信阳军并合为襄阳府路隶属于岳飞。于是岳飞移驻鄂州,被授予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爵为武昌县开国子。
完颜宗弼(金兀术)与刘豫合围庐州,岳飞受高宗之命前往救援,金兵见“岳”字旗和“精忠”旗一战击溃。庐州平定后,岳飞向朝廷请求免除他们以前拖欠的债务,并酌情量贷,使得襄阳等州郡的民户有得以耕种的粮食和牛。各地官员则以招抚流民的数量来考核。
7.招捕杨么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母亲被封为国夫人,岳飞被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爵位为武昌郡开国侯,又任命他为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招捕杨么。杨么党羽黄佐得知岳飞前来招抚,主动招降。岳飞则让黄佐返回洞庭湖对付杨么,黄佐对岳飞甚是感激,受降后在岳飞手下屡立战功,并招降杨钦等人。
岳飞趁夜进攻逼降杨么部众万余人,但杨么不肯降伏,驾驶车船逃入湖中。岳飞命人制作巨大的木筏堵塞各湖汊港湾,又用腐木乱草投放上流使其顺流而下。还让士兵谩骂激怒杨么,杨么被激怒开船来追,最终因水道受阻不能前行而最终被岳飞部下斩杀。岳飞此战,斩获千余艘战船,极大扩充了鄂州水军。岳飞得以进爵为公,除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
绍兴六绍兴六年(1136),岳飞奉命移军京西,改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并任宣抚副使。岳飞于襄设阳宣抚司,以图收复中原的大业。期间,岳飞因母亲去世居家守丧,宋高宗多次诏令岳飞前往武昌调动军队,岳飞不得已回到军中。后又负责河东路事务,管辖河北路,多次攻克敌军。
九月,刘豫派遣儿子刘麟、侄子刘猊分路侵犯淮西地区。时岳飞因连年作战导致眼疾严重,但仍奉命前往淮西并击败刘麟军队。途中宋高宗致信称刘麟等人已离开,不必追击,而应当防范敌人进犯襄、邓、陈、蔡等地,岳飞因此中途撤军。
8.力主北伐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朝见宋高宗,被封为太尉。岳飞多次与宋高宗谈论恢复中原的方略,分析金人利用刘豫建立齐,企图搅乱中原让宋人自相残杀,而金人自己得以修养兵马。岳飞请求宋高宗准许率兵进军汴梁、洛阳、陕府等地,招降叛将,从而让金兵放弃汴梁,收复京畿、陕右等地。再由此分兵稳定两河地区,擒获刘豫。宋高宗非常信任岳飞,坦言将光复国家之事交予岳飞。
就在岳飞计划北伐之时,遭遇秦桧、张浚等主和派的阻挡,拒绝将淮西军交予岳飞节制,而是将淮西军的王德提拔为都统,令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身份率领。岳飞则认为几人均不堪重用,与张浚理论无果后,岳飞上奏请求解除兵权,为母服丧。宋高宗多次下诏催促岳飞回军,但被岳飞推辞。直至宋高宗命令岳飞幕僚在其面前恳求多日,岳飞才答应回军。岳飞回军后,上奏询问宋高宗为何迟迟不愿北伐,一直拖延下去会丧失北伐的大好时机,并请宋高宗亲自督战。但宋高宗没有答允岳飞。
岳飞得知完颜宗弼厌恶刘豫,刘豫与完颜宗翰(粘罕)交好,于是设计离间三人。岳飞写了一封“意图与刘豫合谋杀掉完颜宗弼”的书信,利用完颜宗弼的间谍,让其知晓此事。完颜宗弼得知此事后上奏金廷,金廷为此废掉了刘豫。岳飞则上奏朝廷趁机进攻,顺利收复中原,再次遭到宋高宗的拒绝。
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奉命回到杭州得以参见太子,事后岳飞夸赞太子是“中兴之君”。恰逢金廷遣使者前来商议归还河南失地之事,岳飞上奏宋高宗,言金人不可信,宰相秦桧和议之事有所不当,怕是会被后世讥笑。秦桧因此怀恨岳飞。次年,河南失地得以归还,岳飞上表庆贺,但仍指出朝廷不该与金人和议,也不应该因此而有所松懈,要谨慎戒备以备他日事情有变,同时坚持北伐收复燕地等。宋高宗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但被岳飞辞谢。岳飞还请求宋高宗率骑兵前往祭扫先帝陵墓,以此查探金兵实力以此策划北伐的方略。但秦桧阻挡了岳飞前往祭扫之事。
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再次起兵,进犯拱州、亳州等地,岳飞受宋高宗之命指挥军队与金军作战。岳飞命手下将领分兵作战,自己则率主力军北进中原。大军出发之前,岳飞秘密上奏宋高宗请他立太子以安民心。宋高宗对岳飞的忠心予以表彰,封他为少保,河南府路、陕西、河东北路招讨使,不久改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而岳飞大军捷报频传,军队士气颇盛。
完颜宗弼认为岳飞难以抵挡,计划引诱岳飞到军前与其决战。岳飞则每日在金兵阵前挑衅,令完颜宗弼难以容忍,联合兵力进攻,岳飞长子岳云领兵与金军作战。岳飞则亲自率兵与金军拐子马所率精兵作战,皆获全胜。郾城一战胜利后,岳飞断定金兵会回师颍昌,便让儿子岳云前往颍昌增援,最终在颍昌再胜金军。
9.被诬入狱
正值岳飞北渡黄河之时,秦桧一党则企图放弃淮河以北之地,奏请宋高宗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反驳称此时金兵士气沮丧,正是收复失地北伐的好时机。然宋高宗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岳飞心中愤慨,“十年的努力,毁弃于一旦”,无奈之下南撤回朝。当地百姓得知后请求岳飞留下,但岳飞有圣旨在手不得不从。见民众多痛苦流涕,于是等待五天与跟随他一同南迁的百姓共同南下,并奏请以汉水上游的六个州府安置这些愿意南迁的百姓。岳飞回朝之后,之前所收复的失地再归金人之手。
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得知金军分兵过淮河南侵,宋高宗连写十七封信命岳飞率兵增援。时岳飞正患风寒,他以病体出征,得到宋高宗赞赏。听闻岳飞率军而来,金兵一一逃散。
时宋金和议已签订,秦桧与宋高宗密谋解除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位大臣的兵权,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五月,岳飞与张俊领命共同前往楚州戍边。张俊得知韩世忠不听从秦桧,于是想要伙同岳飞瓜分韩世忠的军队,但岳飞不肯。加之在庐州一战时,张俊因不敢应战而未立战功,对有战功的岳飞心中有所妒。张俊对岳飞愈加不满。
张俊的想法被逢韩世忠的军吏景著传给了总领胡纺,胡纺则上奏朝廷。秦桧得知后,将景著下狱,准备用他诬陷韩世忠。岳飞写信劝告韩世忠面见高宗来表明自己。张俊对岳飞更为不满,于是散布谣言说岳飞倡议放弃山阳,并且秘密地把岳飞给韩世忠写信这件事告诉秦桧,秦桧极为恼怒。
10.含冤而死
岳飞多处在政见上与秦桧对立,秦桧认为岳飞不死,会阻碍自己和议,因此图谋杀死岳飞。于是,秦桧指使建议大夫万俟卨、御史何铸、侍御史罗汝楫等人接连弹劾岳飞,诬陷他停兵不前,欲意放弃山阳。岳飞自请免职,但秦桧等人仍心中不满,于是再次设计构陷岳飞。秦桧指使张俊诬告岳飞手下张宪谋反,岳飞、岳云父子因此被捕入狱。起初,何铸审理此案,查无实据认为岳飞无罪。秦桧又该让陷害过岳飞的万俟卨继续审理。岳飞被关押两个月始终未能认罪,万俟卨决定借口淮西一事诬陷岳飞。又指使孙革、元龟年等人作伪证。最终岳飞死于狱中,其子岳云被斩首于闹市,岳飞家产被抄没,家人则迁往岭南。岳飞死后,其幕僚于鹏等六人也受牵连获罪。曾为岳飞一案上书进言的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等人都接连被弹劾,而参与构陷岳飞的人则被提拔。[5]
秦桧死后,朝廷欲恢复岳飞官职,但当时朝廷正与金人讲和,因而此事未成。至宋孝宗时期,诏令恢复岳飞官职,以相应的礼仪改葬,岳飞后人也被授予官职。并在鄂州为岳飞建立祠庙,称“忠烈庙”。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改封岳飞谥号为“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岳飞为鄂王。
二、人物影响
1.军事影响
岳飞历经抗辽、抗金,亲自指挥或参与了一百二十余战,虽未留下专门的军事著作,但其军事思想仍对后世留下了较大的影响。
岳飞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在收复襄阳六郡之后,提出了组编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土”的战略主张。此外,他还主张以鄂州为大本营,设官分兵、发展生产、大兴营田,最终将襄阳六郡建设成了反攻中原的战略重地。
而岳飞“以德为先”“以智取胜”“治军以严”“临阵以勇”“用人以信”的治军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在抗金战场上,岳飞始终以“收复两河之地、燕云十六州”“报仇复国”为义,鼓励军中将士为收复故土而战,因此岳家军的军纪和战斗力整体高于友邻诸军。岳飞以智取胜,在南宋诸大将中“非他人能比”,在讨伐游寇曹成时,岳飞利用了部下所抓住的间谍,给间谍制造粮草用尽的假象,又故意放走间谍,利用敌人获取的假消息将毫无戒备的敌人打败。岳飞持军以严在当时颇有名气,带出了“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的岳家军。[6]在生活上,岳飞关爱将士,抚育阵亡将士的遗骨,或让儿子娶阵亡将士的女儿为妻,对于朝廷所给的封赏,岳飞也大都分给部下,不私拿一分一毫。
岳飞的军事思想在指导岳家军抗击金军时,使其以少胜多,以谋伐胜令时人给予他诸多的评价。抗金将领宗泽曾评价岳飞“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明朝时戚继光所编戚家军则是吸取了岳飞对岳家军的治军精髓。
2.文学影响
岳飞早期行军时,喜欢在途中即兴写一些题壁、题记或是诗赋,因岳飞被害,因而其作品少有流传后世。后经其子孙岳霖、岳珂两代人的整理编成家集刊入了《鄂国金佗稡编》,含诗二首、词一首、题记四篇。其中《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是最早的一篇作品,全篇共计八十一字,是岳飞在江南成立岳家军后所作的一篇题记,抒发了岳飞抗金报复和再振宋朝的爱国热忱。
岳飞能文且善墨,在词风和书法上都受到了豪放派苏轼的影响,热烈奔放、浑然一体。如《题翠岩诗》《赠吴将军南行》等都系“壮怀激烈”的一贯风格。
3.民族英雄
从宋元到明清时期,人们常以“岳将军”“岳大将军”“岳少保”“岳元帅”等称呼岳飞,彼时没有“民族”的概念,直至近代清末反清的革命党人广泛宣传岳飞的抗金事迹,以此来鼓舞革命党人的士气。1903年,《湖北学生界》的刊物发表了一名日本留学生所撰写的《中国民族英雄第一人——岳飞传》,首次对岳飞冠以“民族英雄”的称号。当时他们对于岳飞爱国的宣传还带有一种“华夷”色彩。
进入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发动了一场“反迷信”运动,对当时全国各地的的庙宇神祠进行整顿,岳飞作为“精忠报国,富于民族英雄”的形象被保留了下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日救国的民族主义情感的激发下,岳飞的民族英雄形象进一步发扬光大。此后,岳飞“民族英雄”的形象得以定型。
三、人物评价
《宋史》评价岳飞:喜爱贤能,礼遇士人,阅览经书史籍,歌唱雅词,投壶为乐,谨恭风雅像个读书的人。但是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
南宋末年抗金将领文天祥称颂岳飞为南宋立下的功劳和他的忠义之心:“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学者学者蒋复璁在他的《岳飞传》中评价岳飞:中国的民族英雄,在国史上都应时而生,不乏其人,但还活在我们全民族的心中,受着我们的敬爱和景仰,只有岳飞一人。
学者张其昀评价岳飞本人:率领义师,转战南北,为国尽忠,含冤而殁,虽壮志未伸,而浩气长存,千秋万世,永为国魂之所寄托。
民间传说岳王爷是佛祖身边的大鹏,法名大鹏金翘明王。有一次佛祖讲经,一个星官放了一个屁,大鹏就啄死了他。佛祖慈悲不见杀生,就贬大鹏入凡间。陈抟老祖下界点化大鹏,便随大鹏入凡间。到了河南汤阴地界,便投生至此,陈抟老祖便化身一老道人,告诉岳王爷父亲,取名飞,字鹏举。这是民间传说。
岳飞为什么叫鹏举
这个是这是他的字。岳飞(1103—1142),字鹏举。
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岳飞为什么叫鹏举
据说那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突然在一个农居的小房子里传出一阵又一阵婴儿的哭声,岳飞就在这天下午出生了。……岳飞的爸爸在旁边来回走着不停地拍着脑门,哎,该给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
正好这时候,小房的上面正好有一只大鸟嘴里哇哇叫着飞了过去,岳飞的爸爸脸上露出了微笑:对,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一样展翅高飞。
上一篇:我眼中的什么作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