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鸿文
1、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
2、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微探
■ 王素艳
阅读文本无数,尤觉《过秦论》伟大。笔力的流畅,气势的充沛,彰显出文学的生命力。阅读经验的碰撞,让心灵的思索愈加明朗。政论笔力的滥觞将成为论述文的一座无形丰碑,激发我们无穷的智慧,于微探西汉鸿文处显真正的笔力。
一、文学力量的生命与气势
一接触文学,便与鲁迅先生在人生长河里相遇。对《汉文学史纲要》中先生评论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说:“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既为之振奋,亦为之感叹。
文学的力量在文字表象下,正赋予文学生命的张力。政论文的气势于《过秦论》而言,活脱出绚丽多彩的思想芬芳。读作品,我们不但能见到,作为汉初思想家贾谊,关注国家的政治热情和深刻的思想,还能见出他的才思、智慧和人格风采。首先你会被作品浩瀚的气势和溢荡在字里行间的强烈情感所打动。文本虽为说理,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但在遣词造句中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述史实,用史实作论据,依托观点统领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也”,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守势应“重顺权”,处于攻势“存诈力”。“顺权”,就是施行仁政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政,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理析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雄辩的叙事说理成了它的支点。
叙事说理,政论文强大的生命力流淌。文本虽为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亮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154年来的历史,扼要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个亮点为什么就能使文本读起来有生命力呢?理由在于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力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本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作品饱满,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力走。同时,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轴,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本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面,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轴”,还看到“轴”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面”。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
鸿文不仅以道理、以逻辑的力量服人,而且以感情、以气势的作用动人。明代何焯曾说:“自首至尾,光焰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中,烛天耀海。”孙月峰说:“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这些都涉及到了文本的情感气势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上段里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意思都一样,说了4次;下段里的“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差不多,说了5次。
细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冗杂,但如果只留下一句,而删掉其他,那么品读起来其感人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充沛的气势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而且有欲罢不能之笔力。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力量的生命与气势在诵读与感悟下愈发活跃。
二、阅读经验的碰撞与思索
数次阅读《古文观止》,涵泳《过秦论》篇章是必然的。古典散文的韵味融合其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思索的情怀变得精致,阅读体验让我神情激昂,仿佛又与贾谊先生进行了一次全身心的交流。
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折、姿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这也道出了其作品魅力所在。清初出版的《古文观止》,其编者对该文末句的评价是“结出一篇主意,笔力千钧”,其份量可想而知。文本论证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对比,于层层对比中,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地翻出“仁义”要义,故有“古今第一气盛文章”之赞。
五位国君,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均“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文章略写后两位“享国之日浅”的史实,详写前三位。从四个方位写秦攻城夺地之气势,以诸侯约从之时人之众、将之广、心之齐、谋之深、志之坚写秦遭受严峻的挑战。秦最终无费一矢一镞,而致“诸侯已困”。此以诸侯约从之协力齐心与最终惨败反衬秦破诸侯之易,这里隐约写出秦之崛起与发展是有赖“仁义”之策。秦由攻势转入守势,始于“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及至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乃对外“执敲扑而鞭笞”,对内则废道焚言、“隳”“杀”“收”“销”、筑城掘池、良将精兵守要害。此时暴虐无道的愚民、弱民、防民之策完全背离仁义,有失民心,秦亡原因已暗含其中。
文段三写秦始皇的野心与实力,兼而述之。但文段三与文段二还不一样。文段二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文段三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文段四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音韵气脉上再一下子反弹过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文本的对比论述集中在文段五,但在这里我们还要作一点交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本的中心论点。
阅读文本,我们对秦亡的史实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贾谊策论文笔力千钧,述史实,材料丰瞻;发议论,雄辩说理。文笔飘逸,论证严密,以一斑窥全豹的因子透析,气势高昂。
三、政论笔力的滥觞与智慧
《过秦论》要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3篇,其实本是1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过失之余,作品的深远影响随即产生。
章学诚先生如是说《过秦论》:“排比之文,欲使顿挫抑扬,得诗人一唱三叹之意。如贾长沙过秦之论,有何等深刻之意,而文有赋心,气如河海,诵读一过,而过秦讽汉之意,溢于言外。”赞誉之下的西汉鸿文,成为人们叙说与探究的焦点。
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一语中的,相当明了。贾谊身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思想,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贾谊这一番笔力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朝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鲁迅先生说:“但贾谊能文章,平生又坎坷,司马迁哀其不遇,以与屈原同传,遂尤为后世所知闻。”政论笔力的滥觞与智慧于此显现。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文本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个评语是精辟的。
论述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但它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从大量的事实中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这才具有以理服人的逻辑力量。记叙多于议论,这是《过秦论》的特点。文本的体裁既是政论文,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因为文本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文本前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154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少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教学之余,经常把《过秦论》《六国论》两篇作品放在一起诵读咏叹,感悟其中的笔力。《过秦论》是西汉的一篇政论文,所体现的笔力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它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文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很好地印证了其论述点。
“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六国论》是北宋苏洵的一篇史论文,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本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因而壮大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实力,必然招致灭亡。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文本论述亦有理有据,给人以智慧与警醒。吸取贾谊的叙事精髓,从另一层面立论,引证论述其见解,给我们以启迪和警示,相距一千余年笔力,当之无愧力称为“千古双璧美文”。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伟大的文学一旦产生力量,人们便感知其生命,内在的气势丰富充盈。笔力的遒劲,让阅读经验一次次在心灵深处碰撞,引发我们对文学、对生命、对历史的思索,于是在政论笔力滥觞下,激越起清澈的智慧泉水,终生受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新惠中学。
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微探
袁得军
(甘肃省民勤县苏武乡新河中学)
摘 要:语言只有在生活中运用、交流、表达才是一种活的语言。就语言学习而言,五彩缤纷的生活既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英语也不例外,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只有在实际运用中学到语言,才是真正活的语言。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走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路子,创设生活化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之中,实现英语语言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对接,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踊跃参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情景要体现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探索,学习能力便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情景要突出主体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此,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性格等生理、心理特点、发展水平以及英语知识技能和基础等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情景应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习自主性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3.情景要注重交际性
任何交际的发生总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此时此刻讲话者所处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本人的身份都制约其说话的内容、语气等。日常交际中往往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如“Can you tell me the time?”可能是向别人询问时间的一个请求,也可能是对他人迟到的一种责备。因此英语教学中情景的创设要为交际服务,贴近生活,便于学生学用结合。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的几种策略
1.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片断
英语教材本身的鲜明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学生生活积累相对孤立,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尽量多联系实际,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充分参与,有效感知,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受感染,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应尽可能还原生活片断,再现语言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学生既能感受到英语课堂的丰富多彩,又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无限蕴涵。
2.利用现代化手段,模拟生活场景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新鲜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优势,能为学生提供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效果等多样性的外部感官刺激。这种刺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趣的场景、动态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烈的比赛无不会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样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进行多维整合,感受多元文化
英语具有工具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获得一些人文思想及域外风土人情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收集信息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并将这些信息反馈输出。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对我国绚丽多彩的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通过积极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投入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鲍玉芳.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英语新世纪,2011(02).
作者简介:袁得军,男,出生于1969年4月,本科,就职于甘肃省民勤县苏武乡新河中学,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
上一篇:无病神吟什么意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