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句子
1、(2)述宾短语:到点了。
2、(2)叹词:哎哟!
3、(1)形容词:好!
4、句子的语气一般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5、扩展资料:
6、画图表:用图表来表示意思。
7、比喻,使表达形象化拟人,使表达更生动逼真夸张,强调所表达意思的强烈程度排比,增强气势对偶,使表达更整齐规整常见的基本也就这些.
8、陈述句,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表达出来时具有平和的陈述语调.疑问句,有时可带语气词“呢”“吗”“啊”等,具有上升和加强的疑问语调.
9、名词性非主谓句
10、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11、例:“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构段方法讲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写的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段落是怎样描述事情的发展的。
12、从语气角度看,现代汉语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例如:
13、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根据谓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成三种。
14、几种常见的构段方式:
15、(l)动词谓语句:他已经同意了。
16、(1)形容词谓语句:她很漂亮。
17、(2)定中短语:多好的孩子!
18、楼层:1修辞手法一、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1)共产党像太阳。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二、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硬币正悄然“退休”。(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三、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四、拈连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五、夸张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六、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七、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八、移就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九、对偶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一)正对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二)反对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排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十一、仿词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一、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1)共产党像太阳。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二、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硬币正悄然“退休”。(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三、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四、拈连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五、夸张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六、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七、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八、移就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九、对偶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一)正对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二)反对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排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十一、仿词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解题过程]八种常见修辞格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4.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5.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6.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8.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19、主要靠语气词和语调.
20、摹状貌: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21、作比较: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
22、写好文章,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23、总分总是先总述后分述然后总结。
24、③总—分—总
25、动词性非主谓句
26、(5)兼语谓语句:他请我吃饭。
27、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
28、分类别: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云分为预示晴朗的云和预示阴雨的云。(把一个大的范围分为一个个小的范围)
29、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30、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因此,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口头语和书面的区别与联系。
31、(3)联合短语:老张和老李。
32、(一)主谓句
33、祈使语气表示请求、命令或让某人做某事的句子叫做祈使句。祈使句又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祈使句属于说话人带有一种命令或请求的口气时所使用的一种省略句。
34、①先分后总
35、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构成的单句。非主谓句不可能分析出主语和谓语来,所以不能叫"无主句"。可分为四类:
36、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37、(2)构段方式:总分、分总、承接、并列等。
38、陈述语气是直陈事实,或肯定,或否定;有时单纯报道事实或表示意见,有时还带着某种感情色彩。常用“了、呢、吧、啊、嘛”等语气词。
39、②先总后分
40、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
41、感叹语气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感情的句子叫做感叹句。感叹句句末常用感叹号,一般用降调。
42、(l)动词:听!
43、动词性谓语句
44、(4)的字结构:卖菜的。
45、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46、动词性谓语句的谓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主要有以下六种基本句型:
47、并列关系: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写了几个方面,句与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
48、引资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引用别人的话或资料)
49、形容词性谓语句
50、)名词谓语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名词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说明和判断。单个名词作谓语限于表示时间、天气、节令的句子,如“昨天是星期天。”名词性偏正短语、量词短语、“的”字短语也可以作谓语。如“这孩子是山里人。”
51、(3)述补谓语句:他干得不错。
52、人类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书面语(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和口头语(以日常会话和民间文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语体,用于交际双方直接接触的场合)。
53、(3)定心谓语句:这孩子山里人。
54、主谓句可分四种类型:
55、总分是先围绕这段话的中心总述(概括叙述),后分述分别用各种方法或各种事例叙述来突出中心。
56、回答问题:名词?动词。
57、(3)拟声词:砰!
58、(3)述补短语:吃完!
59、)动词谓语句是动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大都由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充任。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叙述,如“敌人失败了。一小部分非动作动词及其宾语组成的谓语,其作用是对主语的说明或判断,如“村子里全是水。”
60、承接关系:整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有的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方位顺序组织材料的
61、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在说明文等叙述性较强的文体中,说明顺序更是必不可少的。
62、(2)述宾谓语句:正在学习英语。
63、代词?动词。代词?形容词。
64、(l)名词谓语句:今天阴天。
65、名词性谓语句
66、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至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
67、名词性谓语句的谓语由名词性词语构成。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句型:
68、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分述。它包括:
69、(2)形补谓语句:风景优美极了。
70、(2)数量谓语句:校长四十来岁。
71、(1)说明顺序:空间、时间、事情的发展等
72、(2)形补短语:好极了!
73、举例子:晕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晕就代表将要下雨。(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74、特殊非主谓句
75、列数字:这座塔占地300平方米,高100米。(列举数字进行说明)
76、(l)副词:不!
77、问题:一段话的结构一白几种?
78、(4)兼语短语:祝你健康!
79、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80、转折关系:段内层次的意思有肯定与否定之别,并有明显的转折词“可是”或“但是”等分开
81、名词?形容词。
82、作诠释: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对事物进行解释)
83、下定义: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就是指温度上低下高的紧贴地面因而能形成对流的一层。(定义
84、语句、语录,区别:语句,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
85、)形容词谓语句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主要作用是描写主语的性质状态。如“他的神色有些紧张。”
86、疑问句可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大类。“无疑而问”只有“反问”;“有疑而问”包括“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三种。是非问的结构与陈述句相同。一个陈述句改用疑问句的语调,就变成了是非问。选择问是句中几个并列项目,或一件事的正反两个方面,要求对方选定一种来回答。
87、语录,是指某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
88、回答:一段话的结构有三种,1总分,2分总,3总分总。
89、(二)非主谓句
90、以一段话为训练点,学习构段方式。小学课文中段落的结构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只要重视段落教学,就能找到具有规律性的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在“学段落写段落”的过程中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91、课本中很多文章在篇章结构上很有特色,如总分短式构段、首尾呼应等,这就是文章的“文体”所在。课文涉及的题材如此众多,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结构,为学生在写作中起到整体把握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的“导向”尤为重要。
92、分总是先分述后总述(或总结)。
93、打比方:天上的星星像一颗颗宝石。
94、对于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都要有一定的行文逻辑,这样才能使文章有条理性、清晰性。常用的逻辑分为两种:
95、(l)名词:证件!
96、形容词性谓语句的谓语由形容词性词语构成。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句型:
97、(4)连谓谓语句:他上街买菜去了。
98、因果关系:一般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
99、(5)连谓短语:开窗户通风。
100、主谓句里大概有这些类型:1主+谓+宾,2主+谓+宾+宾补,3主+谓+宾+宾4主+谓+宾+状,5主十系十表等。
上一篇:开幕词还是开幕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