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少人口
广东多少人口
广东省各市人口信息如下:
1、广州市
截至到2018年5月底,广州市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967.33万人,户籍人口911.98万人。
2、深圳市
截至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0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34.72万人,增长11.3%,占常住人口比重34.7%常住非户籍人口818.11万人,增长1.4%,占比重65.3%。
3、珠海市
截止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6.54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9.01万人,增长5.4%,出生率12.25‰,死亡率2.81‰,自然增长率9.44‰。人口城镇比89.37%。
4、汕头市
截止2016年末,汕头市常住人口557.9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6.96万人,出生率13.29‰,人口自然增长率7.63‰。
5、佛山市
截止2017年末常住人口765.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40万人,增长2.60%出生率12.85‰,死亡率3.10‰自然增长率9.75‰。
6、韶关市
截止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5.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35万人。常住人口297.92万人,韶关市区常住接近一百万人。
7、湛江
截止2017年末,湛江市户籍总人口为838.94万人,户籍总户数206.43万户,其中,城镇人口310.16万人乡村人口528.7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73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7.47万人,乡村人口423.03万人。
8、肇庆市
截至2016年末,肇庆常住人口408.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8.2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19万人,出生率12.72‰死亡人口2.33万人,死亡率5.71‰自然增长人口 2.86万人,自然增长率7.01‰。
9、江门市
截至2017年底,江门市常住人口456.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0.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5.81%乡村人口155.9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4.19%。年末公安户籍人口396.37万人,人口密度417人/平方千米。
10、茂名市
截至2017年底,茂名市户籍人口803.8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89‰,死亡率4.84‰,自然增长率1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20.41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41.90%。
11、惠州市
截止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7.70万人,人口密度421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5.21‰,死亡率4.77‰,自然增长率10.45‰。户籍人口369.24万人。
12、梅州市
截止2016年末户籍人口为551.40万人。常住人口436.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1.89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5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11‰,死亡率为5.64‰,自然增长率为8.47‰。
13、汕尾市
截止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3.66万人,户籍人口361.89万人。
14、河源市
截至2017年底,河源市常住人口309.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万人,增长3.3‰。城镇人口比重43.94%,比上年提高0.90%。年末户籍总人口372.9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6万人,下降1.0‰。
15、阳江市
截至2017年底,阳江市常住人口254.29万人,同比增长0.6%,城镇化率为51.82%户籍人口297.08万人,增长0.3%,城镇化率为31.15%。
16、清远市
截至2017年底,清远市常住人口386.0万人,增长0.4%。城镇人口195.7万人,占比50.7%。全年常住出生人口7.29万人,出生率16.01‰死亡人口2.95万人,死亡率6.47‰。自然增长人口4.34万人,自然增长率9.53‰。
17、东莞市
截至2016年末,东莞户籍人口200.9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76万人,出生率为13.92‰死亡人口1.05万人,死亡率为5.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6.1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36.42万人。
18、中山市
截止2016常住人口323.00万人,城镇化水平88.20%。公安户籍人口161.25万人。
19、潮州市
截止2016年末,潮州市常住人口264.6万人,比上年增加0.55万人城镇化率6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揭阳市
截至2017年底,揭阳市常住人口60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08%。
21、云浮市
截止2016年,常住人口248.08万人。
广州多少人口(广州常住人口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新快报讯 5月15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东常住人口达12601.25万人,全省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市从2010年的2个增加到3个。其中广州常住人口继续位居全省第一,达1867.66万人;深圳位居其后,常住人口为1756.01万人;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千万大关,为1046.66万人,迈入千万人口大市。
常住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集聚公报显示,广东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千万人口大户广、深、莞外,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市有9个,比2010年增加1个。常住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佛山、湛江、茂名、惠州、揭阳、汕头等6个。
分区域看,2020年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61.91%;沿海经济带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12.95%、12.51%、12.6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珠三角核心区人口所占比重提高8.04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减少3.16个、2.10个、2.78个百分点。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超100万人的市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等6市,均为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增加713.65万人、597.58万人、230.46万人、224.64万人、144.59万人和129.72万人,上述6市常住人口增量合计2040.63万人,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的94.00%。
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新洪解读,珠三角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增长速度及总量走在全省前列,并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全省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人口集聚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自2000年以来,广州就一直蝉联“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市”,2010至2019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为259.63万人,增幅达20.43%。这种“用脚投票”彰显了广州的人口吸引力与城市竞争力。
2020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披露的“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数据显示,广州地区包括常住人口在内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数量超过2200万。其中涵盖了数百万在本地“临时驻足”的人口数量。这类人群长期留穗,将有潜力转化为“常住人口”。此外,《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显示,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外省流入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拉升性别比,东莞最高广东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00上升为2020年的11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1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别比最高的地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宁超乔曾介绍,从学术研究来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男女正常比值一般在102-107。杨新洪解释,广东此项数据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从户籍人口来看,2020年广东户籍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7,比2010年下降约1.2个百分点,性别比趋于均衡状态。但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则从2010年的125.49大幅提高到2020年的144.60,广东有近一半地市的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超过140以上,且外省流入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继续上升,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2.90个百分点。
“外省流入人口的性别比高低与产业结构变化不无关系,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杨新洪说。
分市来看,新晋千万人口“大户”东莞的性别比为130.06,是全省性别比最高的城市。其次为深圳,人口性别比达122.43。佛山为119.12、中山117.12、惠州116.32、珠海114.87。广州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1.98,相对全省平均的113.08更为均衡。
深圳、广州、珠海为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市全省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78.29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8214人上升为15699人。其中,深圳28849人,广州27277人,珠海25752,是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最高的三个城市。对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全国数据,北京相应的人数为41980人,上海33872人,天津26940人。可见广州、深圳、珠海在此方面仍处在全国前列。
杨新洪指出,从全省看,具有较高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上升和文盲率的下降,反映出十年来广东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效。较高的人口素质,为广东经济转型尤其是创新驱动提供更多动力。
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最高15-59岁是劳动适龄人口集中最多的年龄点,此前公布的全国数据显示,广东15—59岁人口占比全国最高,为68.80%。北京为68.53%,上海66.82%,天津64.87%;全国的比率则为63.35%。
杨新洪指出,广东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达8669.76万人,总量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013.36万人,增长13.2%。广东人口红利仍继续存在,其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广东的跨省流入人口相对较多,外省流入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达90%以上。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将有力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从广东省内看,21个市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市有8个,在60%-65%之间的市有6个,在60%以下的市有7个。16个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其中,1个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其中,广州0-14岁人口占比13.87%;15-59岁人口占比达74.72%;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1.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7.8%,而全省平均值为8.58%)。深圳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5.11%、79.53%、5.36%、3.22%,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为全省最少。东莞市四个年龄段占比分别为:3.12%、81.41%、5.47%、3.54%。此外,广东15-59岁人口占比突出的还有中山市,为75.44%,佛山市为74.37%,珠海市74.12%。
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七成,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1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257.6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74.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26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升7.97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流动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6063.5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5206.62万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2962.21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40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382.84万人,增长64.74%;流动人口增加1774.69万人,增长51.71%。
“十年来,广东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杨新洪表示,一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区镇区范围不断扩大,城镇人口的承载能力也进一步增强,省内越来越多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大量的跨省人口来粤生活、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
“然而庞大的流动人口,在为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流入地有限的公共资源带来挑战,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家庭养老、医疗待遇、子女入学等系列问题日趋突出。因此,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广东仍将任重而道远,”杨新洪说。
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每户平均2.63人广东共有家庭户4246.92万户,集体户422.2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167.18万人,集体户人口为1434.07万人。2020年,广东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数为2.63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0人减少0.57人。
杨新洪指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由于广东生育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迁移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随着家庭观念的变化、单人家庭户比重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越将明显。
与此同时,受传统习俗和流动人口数量的影响,广东不同区域的家庭户规模存在较大差异。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以及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户均人口规模分别为2.32人、3.63人、3.25人和3.01人。
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126.04万人,占96.2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75.21万人,占3.7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68.87万人,所占比重上升1.79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加,年均增长8.70%,充分体现了在粤各民族全面共同发展的面貌。据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东已经是56个民族齐集的省份之一。
“十年来,广东人口发展趋势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庞大,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但也面临人口总量压力犹存、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的挑战,人口发展已进入重要转折期,”杨新洪表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东北人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