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历史文化名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是特殊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广大民众的生活场所,它承载着古代人的极高造诣,有着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蕴,更是渗透着古代人的建筑精髓,也是历史中的一大奇迹,陶冶着现今世人的情怀。
关于中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你了解么?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去领略下古人留下的精美建筑吧!
北京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贤街”,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又称国子监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因国子监,故名。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
这条街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街东西口各一座,额坊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坊题“国子监”。该牌楼两侧路北均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因东为孔庙,西为国学(国子监),符合“左庙右学”的规制。
这条街除以上建筑外,还有几座庙宇。在国子监后边的国学胡同内(31号)有一座祀韩愈的庙,名为韩文公祠。韩愈(768-824)唐代邓州南阳人,字退之。唐贞元八年(729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学通贯六经百家,文笔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尊崇,称“韩文公”。死后谥“文”。
在此设祠,大概是在国学学习的子弟愿常得韩愈的庇佑吧!该祠坐北朝南、由祠门、享堂及东西配房组成一四合院式建筑。祠门为大式歇山筒瑕调大脊,享堂三间为大式硬山筒瓦调大脊,上饰旋子彩画。门外有一铁香炉,堂前有一石香炉。堂内祀韩文公像。现享堂尚存,祠及配房已拆除,今变成国学胡同小学之仓库。
在国子监街路南还有两座庙,西为神庙(今78号),始建于明代。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大殿内祭火神及关帝、财神、鲁班、药王、药圣等,原还有三座碑,现为民居,碑已当作台阶或砌在墙内,故无法得知其内容。各殿虽存,但改变太大,院内小棚林立,使人无法窥其原貌,唯山门还保留着昔日寺庙的痕迹。
从火神庙往东(今40号)为灶君庙。原庙山门一间。为大式硬山筒瓦均为三间,前带走廊,旋子彩画;后殿内祀灶王,庙内原有宣统时重修碑,后来不见了。现由国学胡同小学使用,二殿尚存,山门已拆除。
上海三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上海是一座经济强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在上海也有许多值得一去的老街,每一条老街都是了解这座城市过往的最佳去处。同时上海也是一枚时尚城市的标签,这里充满了多元文化的因子,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形成的时效性,兼容性,多元性,商业性,市民性的深层内涵,在上海表现的淋漓尽致。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近代上海的印记和文化缩影。
多伦路是上海滩一道气质独特的人文风景,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世纪30年代,鲁迅矛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爱国文人作家居住在此,留下了不少著作,使这条窄窄的小街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聚集地。现在这条绿荫清幽的安静,小街边开设了不少画廊,咖啡茶艺术吧,各种各样的小型博物馆展览室和文博古董小店充满了悠闲雅致的海派文化气息。
上海新天地
坐落在市中心,位于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总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为基础,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现代的新式建筑结合起来。外表保留着老上海的历史风情和文化底蕴,内部却依旧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和消费体验量身定做,体现出闲适生活的氛围和格调。
武康路,位于上海徐徐汇区,37处历史建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被誉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这里也是名副其实的“名人路”,文学巨匠巴金、宋庆龄等都曾居住于此。除了名人故居,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风格的建筑极富特色,两旁的古树郁郁葱葱,适合散步拍照。
上一篇:巴马铂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