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是谁的道场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中国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传统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主要遗产:
太和宫 、紫霄宫 、南岩宫 、 磨阵井 、复真观 、“治世玄岳”牌坊 。
二.建筑特点:
1.规划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 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武当山上道教逐渐繁盛,建了不少道观,但到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已毁于兵乱。山上的宫殿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玉虚宫、紫霄宫、遇真宫、太和宫等33处大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各具特点又互相呼应。
2.设计
武当山古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湖北省文物局专家祝建华研究员说,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所建,在朝向、间距、体量、色彩上非常注重与环境保持协调,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碧瓦望玲珑”的人间仙境。山上紫霄宫中所供奉的为“玄天真武大帝”,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后又因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真人而名扬四海。
1993年5月,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刘毅等应邀前往武当山,对全山的古建筑、文物、环境、地貌作了仔细的考察后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兴建,是明成祖朱棣用武力夺取政权后,大修文治的例证,从而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信仰等重大的社会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划的天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意蕴并不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内容之中的意味和旨趣。皇家庙观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体、比例组合成的艺术空间,是靠斜线弧线的运动、色彩的冷暖去形成。可是大山的雄奇险峻给建筑带来的是非线性、混沌性和不测性等困难。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
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
神仙世界是帝王的心理需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武当山古建筑群将建筑之性灵与山水秀灵糅合成仙山名胜特有的清幽、空灵和神圣,其中运用的中国园林“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技巧,留下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从古均州至玄岳门,在人的视力所及的3至5里安排一组小型建筑,10至20里安排一座宫殿建筑,以“官道”相连,空间序列“以少胜多”,具有极好的象征性。进玄岳门为“仙山”,越坊有“命运交给神”之说,根据“道经”安排真武神三个修炼场所。从复真观、太子岩到飞升岩,也寓意着真武得道飞升,小中见大,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南岩至天柱峰为“天阙”,沿途设神道天梯、三座天门、紫禁城至金顶,所有建筑皆占峰据险。这一区域海拔在1000米到1612米之间,气温受高山影响,云飞雾腾,山峰摇曳,楼台迷失,使人们在行进中产生强烈的心理震动,在兴奋悦愉的同时更感到了对神的敬畏。金殿内以永乐皇帝为模特而塑造的真武神披发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卫的簇拥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蔼可亲,似可与之对语,真实和虚幻在这个空间中重叠起来,既真实又迷茫。“天人合一”的情感所需的神秘、崇高、威严和无所不能,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建筑与自然交融以及其中深刻的生命意蕴和身心合一的内涵是多么契合!真让人一唱三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和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明代帝王们经过二百多年建造的皇家庙观,经过历史的沉淀,其政治和宗教成分日益褪色,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不失珍贵的民族自信,在当今变幻万千的世界中走得更稳、更远。
3.风格
武当山建筑最初的目标可能只是建造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子“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一”。可是几百里的山野,在哪里寻找天人为一的天机?老子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这种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与和谐,而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一种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一种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
三.文化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在全山各宫观中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四.旅游攻略
门票价格:成人210元,学生/儿童/老人半价
上一篇:酒店平面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