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奕欣
对此,史学界一般常提这段史料: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阅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欣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道光帝带着诸皇子打猎,奕欣收获最大,奕詝干脆没开弓。面对父皇的询问,奕詝认为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他不忍心杀生,否则会改变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道光帝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应说的话,因为帝王大权在握,生杀予夺,无人监督,具有一颗仁慈的心是十分必要的。于是,道光就决定选他做太子。人们认为此计出自奕詝的师傅杜受田。
我感觉这段史料可信度很小,原因主要有下列三条:
1、满族尚武,以射猎多者为能,而且南苑行猎是奉旨行事。奕詝打不着猎物已属无能,不知惭愧,反而指责猎杀是“伤生以干天和”,是不是有指责父皇道光帝之嫌。况且,“伤生以干天和”这话很重,一位皇子岂敢随便说出。
2、清朝在皇子教育时,并非一位老师只教一个皇子,一般是一位老师教所有皇子,无论谁作皇帝,都是自己的学生,做老师的完全没有必要偏袒其中一位皇子,从而承担风险。
3、此事官书不载,档案不记,当事者不言,最早起自野史传闻与附会之言,由此也可判断,可信度极低。
我认为道光帝之所以选择奕詝,原因应该有三:
1、与奕欣相比,奕詝没有大的弱点,而且更加老成持重
2、在道光帝连丧三子之后,奕詝就是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中,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
3、奕詝是孝全皇后所生,这位皇后备受道光帝宠爱,又因婆媳关系死得不明不白。孝全皇后死时,奕詝仅仅10岁,立奕詝为皇太子,或许道光有愧对皇后的考虑。
个人愚见,不喜轻喷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恭亲王奕欣为什么是洋务派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1、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
2、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
3、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4、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
5、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
6、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
7、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
8、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9、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
10、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
11、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恭亲王奕欣为什么是洋务派1、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2、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
3、奕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
4、奕欣媚外,亲近列强,是洋务派领袖。
5、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6、奕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欣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欣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7、慈禧太后利用了奕欣,也给予了奕欣巨大权力。
8、但随着奕欣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欣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
9、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欣一直浮浮沉沉。
上一篇:安宫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