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禅寺
一.福建庙宇
福建简称闽,位于东海之滨。行政区划分为9个地区,17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50个县。现有人口3000多万,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北接浙江,西倚江西,南邻广东,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多丘陵,西有武夷山,中有戴云山,东有太姥山,闽江横贯东西。省会为福州市。佛教入闽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迅速发展之势。表现在:信徒或舍宅为寺,或兴寺建塔;女性出家人及尼庵也相继出现。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统治福建45年,大建寺塔,大兴佛教,于治下5州34县共添建寺院517座。王审知本人是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福州开元寺的大护法。其中他为福州开元寺铸一尊金铜佛像,丈六高,又铸二尊菩萨像,皆铜胎金饰,并三度于开元寺开戒坛,度僧二万(《三山志寺观》)。王氏热心佛教,原因是想借助佛教安定人心,并为本身祈求福报。中原随王氏来闽人士多受佛教影响,当时文人好结方外交。宋代,佛教在闽达到全盛。表现在:寺院大量发展,据《三山志》载,庆历年间,仅福州地区佛寺达1625座;大量刻经,如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士大夫与佛教关系密切。福州太守谢泌曾赋诗曰:“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宋史?地理志》:“福建其俗,尚浮屠之教”,《八闽通志》则感叹:“佛寺至于宋极矣”,可见宋代福建佛教之盛。其原因在于南宋偏安东南,大批有佛教信仰的皇族、官僚、知识分子流入福建所致。
明代,福建佛教归于平淡。至清代,有复兴之势。本省大丛林如福州涌泉寺、西禅寺、雪峰寺、黄檗寺在清代均修缮过。士大夫与佛教界交往亦甚密,如官僚李馥、孟超然、诗人黄任经常与涌泉寺僧为友,林则徐公余手书《金刚经》为日课,闽浙总督左宗棠曾买牛于福州鼓山涌泉寺放生等。
民国时期,一批名僧尊宿在福建弘法,如虚云、圆瑛、弘一、太虚。圆瑛法师曾任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阳寺、泉州开元寺住持;太虚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创闽南佛学院;弘一法师弘律于闽南,影响深远。
现代福建现有省级佛协组织一个,即福建省佛教协会。地区级佛协9个,市县级佛协58个。有寺院4185座,已正式批准登记的2133座,其中14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第一批重点寺院,它们是:福州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瑞峰林阳寺、金鸡山地藏寺、闽侯雪峰崇圣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宁德支提寺,莆田广化寺、梅峰光孝寺、囊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安海龙山寺,漳州南山寺。居士林20多所。全省共有僧尼1.2万人左右。福州、宁德、莆田、厦门、泉州地区佛教较为兴旺。
二.福建十大著名寺庙
1.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始建于唐代,称为泗洲寺,元代时被废寺,于明代重建,改称为普照寺,并迁建于今址。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南普陀寺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福州雪峰崇圣寺
祟圣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境内的雪峰山麓,距福州市约70多公里,是禅宗云门、法眼二派的发源地,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一,素有“江南第一丛林”之称。1983年,雪峰祟圣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已修葺一新,成为闽侯县的著名名胜古刹。雪峰现存古迹有:义存禅师和闽王王审知各植柽树一株,清达本和尚种植的柽树2株,法堂旁有义存禅师塔及应潮泉、梯云岭、蓖月池等24处景观。最著名的是枯木庵。
3.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开元寺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4.福州西禅寺
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为福建五大禅林之一。据《三山志》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唐贞元间观察使李若,在其居住处修建冲虚观表示纪念。唐成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居首开法席,定名为清禅寺,住僧三千人,后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更名长庆寺。
5.福州涌泉寺
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的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6.福州金山寺
福州金山寺是闽江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小巧玲珑,佳景天然,在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主要建筑物有观音阁、大悲楼、金山塔(七级八面之实心石塔,高3.2丈)及东、西厢房。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
7.晋江龙山寺
龙山寺创建于618年,以后历代都有修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但这座用花岗石建造的大桥仍横跨田间,成为晋江一景,桥上水心亭中有一石刻对联曰:“天下无桥长此桥,世间有佛宗斯佛。”明朝天启年间,龙山寺得以重修香火并分传台湾及东南亚。寺僧肇善法师至台湾鹿港修建龙山寺,此寺采用闽南石料修筑。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少移居台湾的闽南人士在台湾宝岛上创建龙山寺,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8.漳州南山寺
南山寺在漳州市南郊的丹霞山麓,原名延福禅寺,始建于唐代,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著名古刹之一。“南山寺”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手书。明代,郡守章大任题匾曰“南山法窟”,遂称南山寺。现存的建筑群为清末重修,保留一定的唐代风格。近年当地政府又拨款整修。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形象。
9.龙岩莲山寺
莲山寺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创建于宋朝,法脉属曹洞宗。《龙岩州志》载,此处怪石“有若莲瓣》,故名“莲山招提”。寺内供养观世音菩萨,香客如云,屡现灵异,清朝龙岩知县王有容礼大士有验,即捐金置香灯田,并立碑记其事,此碑至今矗立于寺前。最有特色的是一尊滴水观音,大雄宝殿后面挡墙上,有一天然石顶,泉水下滴,即在此因地制宜塑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使清泉从大士手中的净瓶中流出,滋润众生,信众惊叹不已。
10.泉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分三进,规制风格独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
三.福建庙会
1.福建莆田妈祖庙会
地点:莆田妈祖祖庙等地
时间:元宵、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寿诞)、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
妈祖文化以“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海内外大约有两亿多妈祖信众。庙会上备受欢迎的内容有开幡挂灯、莆仙戏、木偶戏、武术杂耍、歌舞表演以及隆重的妈祖神驾巡游等。海峡两岸直航开通后,为闽台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打开了便利之门。
2.客家走古事
时间:正月十五
地点:连城县罗坊镇、长汀县涂坊镇
走古事是福建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属于客家人闹元宵的盛大活动,在连城、永定县区盛行,尤以连城罗坊蔚为壮观。相传,昔日罗坊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罗氏十四祖才徵公为清朝举人,曾任陕西宁州知府,湖南武陵县知县,卸任返梓时,就把流传在湖南的走古事移授乡梓,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汉族文化娱乐活动。自此相传至今。当地九大房族,各出一棚古事。每棚古事由房族挑选身体健壮、胆量大的十岁左右男童两名,按戏剧内容装扮,勾画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将。一年度的元宵盛会“走古事”,是一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另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汉族民间 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福建连城罗坊等 客家人居住地。
上一篇:伟鹏集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