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勃朗宁机枪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5-16 16:10:48编辑:运动君

勃朗宁M1917重机枪

勃朗宁M1917重机枪。勃朗宁M1917重机枪是由美国枪械设计大师约翰M.勃朗宁于1916年设计的。1917年5月在该机枪出色的表演后,美国陆军部签定了45000挺机枪的订货合同,并正式装备美国陆军,定型为勃朗宁M1917重机枪。该枪自装备美军后,先后被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采用,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步兵的主要压制武器。整体情况。勃朗宁M1917重机枪发射美国M1或M2型7.62mm枪弹,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楔门横动带动闭锁卡铁起落闭锁方式,250发弹带供弹,实施自动射击。该枪全枪质量43.16kg(枪身14.8kg,三脚架重28.36kg),可容纳3.84kg冷却水,全枪长980mm,枪管长609mm,4条右旋膛线,导程254mm;理论射速400—500发/min,战斗射速250发/min;枪口初速854m/s,有效射程1000m。结构原理。枪弹入膛后,枪机闭锁待击,抬起枪尾下面的扳机,击发阻铁解脱,枪机内的击针在击针簧力的作用下撞击枪弹底火,完成首弹击发。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弹丸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枪机和枪管后坐。当枪机后坐8mm时,机匣内的两块定型板同时压下闭锁卡铁两侧的销轴,迫使卡铁从枪机下的闭锁槽中滑出,枪机开锁,并与枪管节套脱离,脱离枪管节套的枪机继续后坐;枪管节套在惯性作用下向后运动,方面压缩枪管复进簧,一方面猛击加速子后转,使加速子上端撞击枪机下面的突出部,加快枪机的后坐速度,继续压缩复进簧。后坐过程中,枪机上方的取弹器从弹链上取下第二发弹,其前端的T形拉壳槽则从弹膛内拉出击发过的弹壳;枪机内的拨机绕轴向后运动,带动击针向后压缩击针簧;而击发阻铁则在阻铁簧的作用下上抬,挡住击针。当枪机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张,推动枪机复进,拨机的上端被迫向后运动,下端离开击针尾部。取弹器的导引突榫沿供弹轨道运动,带动取弹器向下运动,使枪弹沿枪机前端的T形槽下降并与弹膛对正。抛壳挺撞击槽内的空弹壳,使空弹壳从下方抛出;枪机前进推弹入膛。枪机复进到位时,拨机头部进入击发阻铁的槽内,迫使阻铁下降释放击针击发枪弹,完成一个自动循环。生产和缺陷。勃朗宁M1917重机枪是由雷明顿、柯尔特和新英格兰威斯汀豪斯三家公司制造的,到1918年底共生产56608挺。该枪的缺点是水冷式机构过于笨重、机动性差、勤务性不好,尤其是在沙漠和高寒地区难以发挥效能。勃朗宁M1917重机枪诸元。原产国:美国 。口径:7.62mm 。弹种:7.62×63mm M1步枪弹/M2步枪弹 。全枪长:980mm 。枪管长:609mm 。全枪质量:43.16kg(枪身14.8kg,三脚架重28.36kg) 。容弹量:250发 。自动方式 枪管短后坐 理论射速 400—550发/分钟 战斗射速 250发/分钟 装备对象 军队

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

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英语:Browning M1919A6 light machine gun)是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的轻机枪型号,由雷明顿公司生产。概述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是在1920年代由雷明顿公司在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生产的,具有火力猛、杀伤力强的优点,配备了两脚架和枪托,必要时也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充当重机枪使用,其实质上可以说是一挺通用机枪。整体情况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发射7.62×63mm步枪弹,全枪长963.7mm,枪管长609.6mm,全枪质量13.96kg,轻型枪管质量2.11kg;枪管虽可更换,但更换方式落后,需重新调整闭锁间隙;初速860m/s,理论射速400—450发/分钟,战斗射速120发/分钟。结构原理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卡铁起落式闭锁方式,仅能全自动射击。装备情况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是在勃朗宁M1917机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是M1919A4机枪的轻机枪型。20年代初,雷明顿武器公司开始小批量生产此枪,并在美国陆军试用。虽然美国陆军原本不愿装备这种轻机枪,而致力于研制勃朗宁BAR自动步枪。但在对比试验中,由于M1919A6轻机枪具有杀伤力强、火力猛的特点,其效果确实比勃朗宁BAR自动步枪好。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的1943年2月,此枪才正式批量装备美国陆军,被称为“代用装备”,装备量相对也少。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作为美军的制式轻机枪。1958 年,M1919A6轻机枪被M60通用机枪取代,它装备美军仅十几年。勃朗宁M1919A6轻机枪 诸元原产国 美国口径 7.62mm弹种 7.62×63mm步枪弹全枪长 963.7mm枪管长 609.6mm全枪质量 13.96kg容弹量 250发自动方式 枪管短后坐理论射速 450—550发/分钟战斗射速 120发/分钟装备对象 军队

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

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是一种水冷式重机枪,由美国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口径.30-06(7.62mm),发射7.62×63mm弹药,枪管外套有容量3.3L水的套筒,用于冷却枪管。M1917式机枪曾在比利时、波兰等国家仿制。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于民国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武器性能中文名: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国家:美国类别:机枪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枪管长:607毫米研制过程1900年,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成功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原理的重机枪,并获得专利权,那时美国军方对勃朗宁设计的机枪不感兴趣。1910年,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堡制造了他设计的水冷式重机枪样枪,在1900年设计的机枪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不同点是增加了一个缓冲器扳机机构,但未受到军方的关注。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购买了M1915绍沙机枪,该枪在射击过程中容易卡壳,动作可靠性很差,在士兵中口碑很糟糕,被贬为世界上最差的自动武器。1917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在国内寻求一种作用可靠的机枪。美国战争部的一个委员会在对勃朗宁设计的机枪进行试验时,2万发枪弹发射顺利通过,但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例外,勃朗宁在第二型机枪上采用了加长弹链,并进行48分12秒的连续射击,出色的表现使抱怨者闭上了嘴巴。美国国防部对该枪表示满意,勃朗宁设计的重机枪被选中作为制式武器,定型命名为M1917式.30-06勃朗宁重机枪。1917年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获得了1万挺机枪的定单,投入生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总共生产了56608挺M1917式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继续改进发展。按照军方要求,针对一些不足进行改进,托底板易裂,以环箍加固;采用新的弹链输送杆和改进的机匣盖固定销。1936年,M1917式机枪的改进型M1917A1式重机枪列为美军制式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商向军方提供了近5.4万挺M1917A1式机枪。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在还在使用。二战期间,M1917式机枪比较笨重,机动性、勤务性差,难以与德军的MG34与MG42通用机枪抗衡。M1917式机枪曾在比利时、波兰等国家仿制。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于民国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结构特点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口径.30-06(7.62mm),发射7.62×63mm弹药,枪管采用水冷却方式,枪管外套有容量3.3L水的套筒,用于冷却枪管。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机匣呈长方体结构,内装自动机构组件。整个机构比较复杂。勃朗宁机枪持续火力强,动作可靠,但比较笨重。枪弹击发后,火药气体作用于弹壳底部,推动枪机和枪管一同后坐8mm。枪机和枪管只共同后坐一小段行程,机匣中的两个开锁斜面同时下压闭锁卡铁两侧的销轴,迫使闭锁卡铁滑出枪机下部的闭锁槽,于是枪机开锁,脱离枪管节套,单独后坐。开锁后,枪管和节套在后坐中猛击旋转式加速杆,加速杆上端撞击枪机下面的突出部,在加速枪机后坐的同时,减慢枪管后坐速度。枪管节套在惯性作用下向后运动,一方面压缩枪管复进簧,一方面迫使加速机构后转,促动枪机加快后坐速度,继续压缩复进簧。后坐过程中,枪机上方的取弹器从弹带中抽出一发枪弹,其前端的T形抽壳钩则从弹膛内抽出发射过的弹壳。枪机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缩,推动枪机复进,抛壳挺撞击弹壳,使之向下方抛出。枪机继续复进,闭锁铁撞起落架座而上升,于是枪机和枪管节套又结合在一起。完成推弹入膛、枪机与枪管的闭锁动作,在枪机与枪管共同复进过程中,扣扳机,则击针被释放,击针簧立即使击针前进,而击发下一发枪弹底火,完成一个自动循环过程。该枪采用弹带供弹,利用枪机后坐能量带动拨弹机构运动。该枪枪管可在节套中拧进或拧出,以调整弹底间隙。该枪还配有三脚架。瞄准装置该枪准星为片状,可做横向调整;表尺为立框式,可修正风偏。由于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采用水冷结构,因而在高寒及无水地区不便使用。基本规格—M1917式枪架重:30.5千克弹药:0.30英寸M1式重尖弹和M2式尖弹供弹具:250发弹带初速:854米/秒最大射程:3154米/5029米理论射速:450~600发/分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瞄准基线长:680mm基本规格—M1917A1式枪身长:980mm枪管长:610mm枪身重:15.2kg枪架重:24.1kg

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

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概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使用的重机枪是水冷式勃朗宁M1917重机枪,具有机动性能差的缺陷。1919年,设计师勃朗宁将勃朗宁M1917重机枪的水冷枪管改为气冷枪管,并进行优化,其结果就是M1919A4重机枪。整体情况。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发射美国7.62×63mm步枪弹,全枪长1044mm,枪管长610mm,全枪质量(含三脚架)20.42kg,枪身质量14.06kg,所配重型枪管质量3.33kg,三脚架质量6.36kg;枪管内有4条右旋膛线导程254mm;该枪采用250发弹链供弹,理论射速400~550发/min,战斗射速120发/min,初速860m/s。结构原理。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卡铁起落式闭锁方式,仅能全自动射击。装备情况。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从1920年代初至1920年代末陆续装备美军,用以逐步替换M1917水冷式重机枪;直到1958年,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才逐步被M60通用机枪取代,是美国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的制式机枪。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装备美军近40年,是装备时间最长的机枪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枪曾被用作坦克机枪;战后除装在三脚架上做地面机枪使用外,还装备在步兵战车和其他轻型装甲车上作为车载机枪。它还可以装上M6式消焰器和提把作为携行机枪使用。50年代初,美国曾试图将此枪改造成可发射7.62mmNATO枪弹的机枪,并研制了T214、T66和T66E1等几种试验型机枪,但最终放弃了这种改造。从1958年开始,美军正式装备M60通用机枪,从此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被逐步撤换了下来。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原产国;美国。口径:7.62mm。 弹种:7.62×63mm步枪弹。 全枪长:1044mm。 枪管长:610mm。 全枪质量:20.42kg(含三脚架)。 容弹量:250发。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 理论射速:450—550发/分钟。 战斗射速:120发/分钟。 装备对象:军队。

百年老枪:M2勃朗宁重机枪

百年老枪:M2勃朗宁重机枪M2重机枪是美国在1921年正式定型并定为制式装备,M2是枪械设计师勃朗宁和温彻斯特公司合作研制。M2重机枪在早期生产的型号还是像1917式重机枪一样采用水冷式,在1921年至1937年量产,配备在飞机与车辆上,用于1920年代的防空及反装甲用途。1926年M2的设计师勃朗宁去世,对于M2的改进仍然在进行,1930年针对M2推出了部分改进的版本,如M1921A1与M1921E2。到了1932年改进版本正式被美军命名为“M2”,并且改为气冷式枪管。为解决持续射击枪管容易过热的问题于1933年又研制出了带重枪管的M2式机枪,称为M2HB式,后来更推出了可快速更换枪管的M2QCB及轻量版本,一直沿用至今。M2机枪从它在20世纪20年代被研发出来到如今仍在使用,美国军队中步兵使用的带三脚架的M2HB式机枪外,它还安装在吉普车和步战车上作为地面支援武器使用,也安装在坦克上使用。 M2可以单程输弹、双程进弹,弹链供弹也可以使用,还装有一个液压缓冲器用以减缓后坐力,枪管和节套后坐时,液压缓冲器的活塞被向后推压缩缓冲器管内的油液,使其从活塞四周的油管内壁之间的缝隙向前溢出,对后坐力产生缓冲作用。M2用于瞄准的片状准星和立框式表尺都安装在机匣上。全长 1653毫米枪管长度 1143毫米弹药 12.7×99毫米(0.5英寸)口径 12.7毫米射速450-580发/分有效射程1800米最大射程 2500米 M2重机枪航空用版本射速为每分钟600至1200发,由于后坐作用系统令其在全自动发射时十分稳定,命中率亦较高,但低射速也令M2的支持火力降低。而且M2还有大量衍生型,如航空用的型号被称为AN/M2,AN/M2的现代化型号叫作M213被安装在直升机的机门上。GAU-15/A属于M2系列的型号,GAU-15/A的改进型号GAU-16/A改良了握把及瞄准具,GAU-18/A是M2/M3的美国空军轻量化型号,安装在直升机上。GAU-18/A没有采用重枪管,机匣左面供弹,右面排出弹壳。GAU-18/A装有软性供弹滑槽及弹箱,弹链通过滑槽进入机匣,弹箱连滑槽最多可搭载1700发子弹。M3是M2的专用遥控击发版本,射速比M2更高。M3可分为两个型号。一种是遥控击发型号,名为FN M3P,用于复仇者防空系统。另一种型号是M3M固定式机枪,美国空军及海军命名为GAU-21/A,装于直升机上。M296是M2/M3遥控机枪的改良型,一般用于直升机武器系统。M2从192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它可以算是美国军队中的一颗长青树,二战末期的m60通用机枪跟着它一起熬到现在,开枝散叶衍生出不少型号。

美国勃朗宁M2重机枪

美国勃朗宁M2重机枪M2重机枪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重机枪,具有多种衍生型,直到21世纪在各国服役都有很好的评价。M2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结构。该枪采用单程输弹,双程进弹的供弹机构,拨弹杆尾端的导柱卡入枪机顶部的曲线槽内,当枪机做往复运动时,实现供弹动作。M2重机枪发射12.7×99毫米口径BMG枪弹,包括有普通弹、穿甲燃烧弹、穿甲弹、曳光弹、曳光穿甲弹、燃烧曳光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硬心穿甲弹、训练弹等。此外,M2重机枪的瞄准具是简单的片状准星和立框式表尺,准星和表尺都安置在机匣上。

不老的武器长青树,美国勃朗宁M2重机枪

不老的武器长青树,美国勃朗宁M2重机枪美国勃朗宁M2重机枪,比较受欢迎的一种重机枪,是美国1921念研制出来的一种重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径机枪之一,有50多个国家部队装备了。M2勃朗宁机枪从面世的时候开始美军士兵就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亲切的称呼为“MaDeuce”(老干妈)。M2重机枪,其历史久远,从1921年就开始使用服役至到21世纪。勃朗宁M2HB12.7mm9(0.5英寸)车载大口径重机枪是名副其实‘老古董’级武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老枪。作为枪械大师勃朗宁的大作,M2重机枪堪称一款神枪,至今在美军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而现在还在生产中,总产量已经超过300万挺。美军当时命名为M1921,装有水冷散热装置,该枪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吸收过大的枪管后坐力,并且液压缓冲器内油的流量可调,射速随着流量可变。设计方面,M2的采用大口径12.7×99 NATO(.50 BMG)弹药,有高火力、弹道平稳、极远射程、威力强大,精准度高的优点,每分钟450至550发(二战时版本为每分钟600至1200发)的射速。但是由于该枪比较笨重,常用于步兵架设的火力阵地及车辆、坦克、装甲运兵车等使用,还可以攻击轻装甲目标,和低空防空目标。M2重机枪,总重量 38.2千克(空枪)、58.2千克(连三脚架)﹑58千克(空枪,无三脚架),全长1653毫米,枪管长度 1,143毫米,弹药 12.7×99毫米(.50BMG),口径 12.7毫米,射速450-580发/分,枪口初速930米/秒,有效射程1800米,最大射程 2500米,弹链供弹,可调机械照门。随着时间的推进,M2机枪也有着各种改进型号,M2HB:M2重枪管型号。M2HB-QCB:快速更换枪管型号。M3(M3M/M3P):M2HB的变种,常作为火炮吊舱,用于船舶和直升机。AN/M2(AN/M3):航空机枪型号。随社会的进步,现代战争中运用了诸多的现代武器,与此同时,许多的具有历史的武器也渐渐退出了它的舞台,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M2重机枪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战场上。对美军追求先进武器装备的同时,它依然具有独特优势,作为武器中的老寿星一直都在使用的原因也是因为非常实用,具有极高的通用性,输弹方式,供弹方式也是几乎也是涵盖了所有的类型,可单程,可双程供弹,弹链供弹也完全不在话下。用途广泛,足以说明其性能,可靠性堪称完美。这就是M2重机枪,不老的武器“长青树”。

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和比利时前线俨然成为巨大的“血肉磨坊”,吞没了整整一代人。工业时代的战争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夺走宝贵的生命,漫长而艰苦的堑壕战让全世界的武器设计师都绞尽脑汁,研发新式武器弹药,帮助所在国家的士兵能够在战场上获得优势。约翰·摩西·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是这个星球最有才华的枪械设计师。这位大师出生于1855年1月21日,1926年11月26日在比利时列日去世,享年71岁,共拥有128项枪械发明专利。在20世纪初期,他的作品特别多,以M1911手枪和M1917水冷机枪最为著名。并根据“黑杰克”潘兴的要求,研制成功12.7×99mm弹药(.50BMG,BMG即为“勃朗宁机枪”的首字母缩写),以及配套的M2重机枪。尽管这种大口径机枪最初是以一战时出现的气球为目标,但是勃朗宁设计的这款机枪的性能如此出众,其改进型甚至装备了每一架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战斗机。他还草拟了一些全新的武器装备计划,并据此发明了“勃朗宁自动步枪”,简称“BAR”。如果我们(美国)有一个国家的觉悟(显然并没有),应当将他的头像镌刻在某个地方的山上。以此纪念他对美国枪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要知道无数士兵使用他研制的武器消灭了无数残暴的敌人,拯救了无数无辜的民众,让无数官兵平安回家。美军装备的M1918主要有三种型号,以M1918A2最多,空枪重8.8千克,采用20发弹匣供弹,20发实弹匣重0.7千克。活塞长行程自动方式,开膛待击,口径7.62×63mm(.30-06)。使用BAR的通常都是力气非常大的士兵,才能够在战斗中携带并使用这支沉重的武器,并能够控制它强烈的后坐和上跳。勃朗宁自动步枪是基于一个不靠谱的概念,当时军事专家认为,“行进间射击(Walking Fire)”在现代战场可能会很有用处。因此在这个假设的世界中,士兵会端着自动装填枪械站着笔直地向敌方前进,边走边用放在腰际的枪械进行射击。当然,这个概念是法国人想出来的。事实证明,在现实世界中,士兵并不会在真正的战斗中使用这种不靠谱的作战方式。尽管如此,这个概念催生了一支最杰出的枪械。BAR就像一个怪物,长1214mm,装上20发实弹匣时,重达9.2千克。M1918A2只有全自动模式,有两个射速可调(慢:300~450发/分钟,快:500~650发/分钟),与当时其他发射中口径全威力弹药的枪械相比,诸如可恶的法国“绍沙”轻机枪,BAR有了明显的改进。后期配发的BAR弹药装具只有六个双弹匣包,可装12个弹匣。12个弹匣装满240发弹药,重达8.4千克,与M1918A2空枪重量接近。与BAR一同发放的早期弹药装具,包括四个双弹匣包,一对M1911手枪弹匣包,一个容纳BAR枪托的杯状支撑物。从理论上讲,射手可以将枪托放到这个杯状支撑物中,并悠闲地直立着向喷吐火舌的马克沁机枪阵地走去,边走边使用BAR向目标射击。二战爆发后,美军配发的弹药装具只有六个双弹匣包。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约有43000支早期的M1918运往欧洲,其中17664支装备了美国远征军,实际上有4608支参加了实战。著名的“雌雄大盗”克莱德·巴罗(Clyde Barrow)从国民警卫队武器库中偷走了一支M1918,成为他之后犯罪时主要的武器之一。BAR曾经推出一个M1918A1的改进型,增加了两脚架,以提供更好的射击稳定性,这让它变得更像一挺轻机枪。但是M1918A1并不成功,在1939年推出了M1918A2。随后,大部分M1918、M1918A1都按照M1918A2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和升级。M1918A2的升级部分包括枪口安装的笨重折叠两脚架,重新设计的枪口装置,改进的护木和枪托,机匣尾部与枪托连接部分增加一个缓冲器,可以对射速进行调节。新的保险装置取消了单发模式,改为:保险、低射速、高射速。低射速约350发/分钟,高射速约550发/分钟。大多数M1918A2采用了复合材料枪托,以节省胡桃木资源。由于M1918A2的大量生产,需要大量胡桃木制造护木和枪托,威胁到美国的森林资源。因此凡士通乳胶和橡胶公司研制了复合材料枪托,这种早期的复合材料采用纤维增强的塑料模压而成,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外观为黑色,与普通胡桃木枪托区别明显,大多数战时生产的M1918A2都采用了这种枪托。M1918A2装上20发实弹匣后,重达9.2千克,比M1918原型重了2千克。为了尽可能减轻负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使用BAR的士兵都拆下了两脚架和枪托下方的独脚架,甚至还有人拆掉了枪口装置。枪管上的提把在战争后期才正式采用,朝鲜战争爆发时才正式服役。BAR是一个巨大且笨重的枪械,发射威力相当大的7.62×63mm弹药。尽管皮革枪背带相当宽,可以减小对肩膀的压迫,但重量实在太大了。老实说,笔者无法想象背着这支步枪进行15英里(24千米)强行军的感受,也许当年的士兵比今天的我们坚强太多。M1918A2保险装置特写,“A”代表保险,“F”代表高射速,“S”代表低射速。将保险杆调节回保险位置时,需要按下旁边的辅助按钮。当卧姿射击时,依靠两脚架进行支撑,BAR的稳定性令人惊讶。笔者喜欢它较慢的射速,训练有素的射手可以轻松完成单发射击。将保险杆调节到“F”,明显让枪声更加急促。BAR是美军步兵班作战的重要支援火力,由于该枪的机动性几乎与普通士兵携带的M1加兰德步枪相同,同时具有更轻的火力。一旦BAR发出极具特色的沉闷枪声时,步兵就能够放心地进行战术动作。这以点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体现,约翰·米勒上尉在接到寻找瑞恩的命令之后,向迈克·霍瓦特中士点将时,特别提到让莱宾带着BAR,战斗中这个手持M1918A2的列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那个镜头(时间39:10),原版台词是“Give me Reiben on BAR,Jackson,Wade...”,生怕莱宾端着M1加兰德报道,还特别强调了。米勒上尉在点将时第一个就想到配备BAR的莱宾,其次才是狙击手约翰逊,可见BAR对于班组作战的重要性。尽管BAR又大又重,但在美军手中成为一种很可怕的武器。BAR外形巨大,沉重,枪声特别,性能可靠。美军凭借它击败了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还在朝鲜战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可谓战功显赫。尽管这款步枪在研制之初被法国人不靠谱的概念所误导,但是,它以自己出色的性能再次证明——约翰·摩西·布朗宁是一位天才设计师。

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参战后发现,在欧洲大陆环境恶劣的堑壕战中,他们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著名武器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一种可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步枪的方案很快被军方选中为制式武器,优先迅速投产,被命名为“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装备美国军队。名称:勃朗宁自动步枪制造商:柯尔特工业公司生产年限:1917年-1945年口径:中口径发射性能:自动步枪参战情况:二战口径:7.62毫米全枪长:1,214毫米全枪重:7.5千克弹匣容弹量:20发战斗射速:450发/分有效射程:548米主要用户奥地利、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埃及、古巴、德国、萨尔瓦多、芬兰、法国、老挝、利比里亚、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越南、巴基斯坦、巴拿马、印度尼西亚、智利、加拿大、波兰、南非、韩国、瑞典、泰国、土耳其、英国、乌拉圭、埃塞俄比亚。型号演变M1918一战期间及一战后的生产的最初版本。M1918A1937年,美国对M1918进行改进,装上两脚架,命名为M1918A1。M1918A2全枪重量增加到9.2公斤(装弹后),被命名为M1918A2。1940年后投产,取消半自动射击方式,全自动射击时射速两档可调(慢:300–450发/分钟、快:500–650发/分钟)可拆式两脚架。二战后的版本改用塑胶枪托。M1922轻机枪版本改进的两脚架重枪管及加装散热隔板。使用情况1940-1945年间,该枪大量装备英国国民自卫军。该枪还被柯尔特公司在商业市场销售,在半自动状态可作为警用监控武器使用。研制历程勃朗宁自动步枪在20世纪30年代由欧洲比利时FN公司仿制生产,改用7.92毫米口径枪弹,增加了一个减速机构使全自动射击时有两种射速;配有气体调节器调整枪弹发射时进入导气装置的火药气体量,枪管长550毫米,全枪质量9kg。于1930年定型,称为“M1930式7.92毫米勃朗宁轻机枪”,作为轻机枪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1937年美国军队对M1918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个两脚架,安装折叠式枪托底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保持稳定被命名为M1918A1。在M1918A1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取消半自动射击方式,全自动射击时射速两档可调两脚架安装在枪口消焰器上,枪的重量增加到9.2公斤,命名为M1918A2,于1941年投产。M1918A2是“货真价实”的轻机枪它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恰巧美国军队的步兵班需要班组支援武器,采用为班用自动步枪,每排3支用来构建火力支撑点,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尽管对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重量有些偏重,步兵对这种自动步枪十分信任。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很少发生意外和出现故障,即使在丛林地带作战它也能达到所期望的冲击侵彻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战争期间共有20万支BAR交付军队。朝鲜战争期间BAR恢复生产共生产了6万支。勃朗宁自动步枪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实际上它扮演着轻机枪的角色。一方面20发弹匣容量限制了火力持续性,一方面持续射击会烧灼枪管,而且枪管无法快速更换,这些妨碍它扮演真正轻机枪的角色。1950年代末,发射7.62×51毫米NATO标准枪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列装美国军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退出现役。结构特点该枪是一款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和弹匣供弹的武器,与其他勃朗宁机枪截然不同。该枪是为一战设计的轻机枪,用作美国陆军的班用自动武器,并一直服役到朝鲜战争,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被M249SAW所取代。1940-1945年间,该枪大量装备英国国民自卫军。它采用固定枪管和容弹量有限的弹匣,并非真正的轻机枪;连续射击过长将导致前托出现大量烟雾。然而,又过于笨重,并非严格意义的自动步枪,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武器出现,它才一直得以被使用。后来的型号加装了两脚架和提把。

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

弹容量仅有20发的轻机枪,究竟要带多少弹匣才足够在战场挥霍?——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BAR)参与一战的美军为了应对堑壕战,装备了法国绍沙M1915轻机枪,但该枪复杂的结构和几近半圆形的弹匣常常会引起操作动作不良。因此美军决定开发自己的轻机枪,作为攻击和支援武器使用。在这样的需求牵引下,约翰·勃朗宁开发的一款自动步枪于1918年被采用,命名为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BAR)。1937年,对该枪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型号被称为M1918A1。1940年,再次对其改进,使其仅能连发发射,并将两脚架的位置以及照门作了改变,称为M1918A2。M1918步枪手弹带采用卡其色帆布制成,分为左、右两部分,并通过两端的金属扣将其固定在腰间。左侧弹带上有3个小口袋,每个小口袋中可以装入2个勃朗宁M1918步枪的弹匣。右侧弹带上有2个小口袋,2个小口袋中间设有一个金属制枪托帽。这2个小口袋中,左为M1918步枪弹匣袋,右为M1911手枪弹匣袋。该枪托帽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加工制作,用铆钉固定在弹带上。由于弹带采用帆布制作,装入枪托后相接触的弹带部分容易磨损,所以在枪托帽的下方又增设了一块皮革,起加强作用。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战争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军方高层获知瑞恩家4名参战者中,就有3人战死时,就让米勒上尉率领8人战斗小组,在欧洲战场上寻找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这个8人战斗小组装备有1把M1911A1手枪1把M1A1汤姆逊冲锋枪、1把M-1式卡宾枪、4把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1把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1把M1903A4斯普林菲尔德狙击步枪。除了1943年秋季开始陆续装备太平洋战争上美军的M-3盖德冲锋枪没有出现以外,整个二战时期,参战美军步兵班装备的枪械,在这部战争大片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种尊重历史的做法给广大军事爱好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像国内某些导演拍摄的抗战题材影视剧,在步兵枪械道具的运用上,不知道是军事知识匮乏,还是有意为之,完全无视历史事实,当军事爱好者是傻子处理。比如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开始,此时的国军参战部队,就犹如神一般地提前使用了1942年初才陆续装备英国和英联邦军队的“司登”式冲锋枪以及1942年美国才研发成功用来取代价格昂贵的M1“汤姆逊”冲锋枪的M-3式冲锋枪。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将库存的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特意加装上了两脚架,被命名为M-1918A1,当作班组支援火力使用。装上两脚架的M-1918A1,不仅提高了有效射程,而且也提高了射击精度。被美军当作班用支援火力来使用的,实际上充当了步兵班轻机枪的角色。军迷可以将装上了两脚架的M-1918A1/A2“勃朗宁”自动步枪,视作M-1918A1/A2“勃朗宁”轻机枪全枪长1.12米,发射7.62x63mm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在未装20发弹匣时,M-1918A1/A 2空枪重量就有7.25公斤。单兵携带12个备用弹匣,加上枪上的那只弹匣总共拥有13个弹匣260发大威力步枪弹导致携带M-1918A1/A2勃朗宁的枪手负荷过高有些枪手就会自行拆卸枪上的两脚架当然未装上两脚架的的M-1918勃朗宁它就是一把采用了20发弹匣供弹的自动步枪简称M1918BAR。其火力比8发漏夹供弹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以及采用15发弹匣。供弹的M-1卡宾枪对外火力的输出要强许多,近距离火力弱于M1A1汤姆逊冲锋枪。射击距离较远的远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理论上最高射速600发;加上两脚架以后,有效射程能达到550米,确实能当轻机枪来使用。

上一篇:枪口制退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