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视频
武术推荐
柔道的致伤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如果碰到多人或者身手敏捷的对手,那就只能吃个哑巴亏了。毕竟实战不是练习,有个不动的人摆出架子让你抓,柔道的攻击范围极短,但只要抓住人,他就能致伤。
散打的机动性更好,致伤性与力道成正比,腿脚相加变化莫测是实战的制胜要点。
空手道的力量沉,没蓄力的情况下往往在一瞬间难以发出最强的力道,它是稳扎稳打性的,防身的能力不错。
跆拳道就不用说了,它只能算作一个商业性锻炼身体的路子,可以吓唬人,但若碰到有功底的它就没多大用处了。
至于中国功夫,
形意拳是个不错的选择,俗话讲“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三年打死人”它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虽然都同属内家拳,单个人认为它是内家中的外家拳,形意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
太极拳博大精深,若没有前辈指点与长时间深刻领悟劲的走向,很难大成。但是一旦太极出了功夫,实可谓拳种的王者,若练出半架子功夫,实战效果还不如人家练了半年散打的好。
八卦掌,它运动时纵横交错﹐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是一种独具身法但不失力道的拳种。
综合来说,你若纯粹防身,可以练练散打。(防身术中的散打成分有不少)若有条件,可以去试试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深入以后,就远不是老外们的技击术所能比拟的了。
友情提示:注意日常要多多锻炼手臂,腰以及腿部的力量,而且要坚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谢啦~!
武术教程视频
武术教程视频如下:1、上剃下滚。棍从里上削为剃,从外向下削为滚;明俞大猷《剑经·总决歌》中有“上剃下滚分左右”语。唐豪、向恺然等《国技大观》;从里上削者为剃,反是则谓之滚,故曰分左右。即上来用剃,下来用滚之意也。2、中直。指练棍要求中平正直。初见于明俞大猷《剑经·总歌诀》。唐豪、向恺然等《国技大观》:中直,为棍路之主,中平正直之谓。无论大门小门,身与器皆须成一直线,即所谓子午也。3、打翦。明俞大猷《剑经》中有,打翦急进凿句。唐豪、向恺然等《国技大观》:打翦非招架之棍,乃攻击之棍。非打击于敌棍未动前之棍,乃攻击于敌棍已近身之棍,则是打与翦,皆在敌棍上,不在-敌身上。打翦属进攻性棍法。4、圈转法。子午棍习传者以此为基本棍法。其法是以己棍棍梢粘缠对方棍梢,或向左划弧拦开对方棍梢;或向右划弧格开对方棍梢;或围绕对方棍梢旋转划圆,使其棍梢不能逃离。运用此棍时,要求劲力缠绵不断,沾连粘随,一得机势即劈滑对方棍或手。
大成拳是怎样的功夫
大成拳是我国汉族民众当中比较风行的一门武术,又被称为意拳,因为它源于心意拳,最玄妙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招术,也没准确的拳套,随心而动,以意念引导动作。你看大成拳所包含的各项技能:发力、试声、推手、站桩、试力、步法、断手等等,这些技能说起来都有一种健身操的样式,但它如果练出了精髓,打人就成了绝招。据说是一位清末时期的农民发明的,他叫王芗斋,当初他将形意拳加入了各家的精髓之式,从而成就了这“随便”的大成拳。最初,这拳术就是强身健体的,放松一下四肢,调整一下呼吸,活动一下周身,改善一下精神。结果,当全身处处得到调理,它竟然与外界建立了一种浑元之力,也就是周身肢体与外界达成高度协调,从而促进精神与身体能量的充分发挥。说起来是无心插柳之为,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意到手到的最终展现。王芗斋先生虽然是一个农民,可从小到体弱,就是为了追求健康才学习武功,最后发明这大成拳的。到晚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拳学真谛,还四方云游,甚至到全国各少林寺寻找心意拳传人进行切磋,才练成这别具一格的大成之武术。这是因为八极拳的发力起于脚跟,上行至腰,直接灌注手指,发力犹猛,富含搏击之势。有人说八极拳讲究的就是"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所以,武术之中,八极为最并不为过。不过,关于八极拳的出处比较复杂,有人说它起源于明朝,也有人说它起源于南宋,到底谁是八极拳之祖,还真不好说。但以我中国武功的特色:师父口述,徒弟心记,所以其出处的理解是多样的,难以溯源在所难免。
大成拳能实战吗?
能实战,不过需要练到熟练才可以。大成拳是我国汉族民众当中比较风行的一门武术,又被称为意拳,因为它源于心意拳,最玄妙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招术,也没准确的拳套,随心而动,以意念引导动作。但高深的功夫往往如此:无招胜有招。你看大成拳所包含的各项技能:发力、试声、推手、站桩、试力、步法、断手等等,这些技能说起来都有一种健身操的样式,但它如果练出了精髓,打人就成了绝招。【摘要】
大成拳能实战吗?【提问】
能实战,不过需要练到熟练才可以。大成拳是我国汉族民众当中比较风行的一门武术,又被称为意拳,因为它源于心意拳,最玄妙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招术,也没准确的拳套,随心而动,以意念引导动作。但高深的功夫往往如此:无招胜有招。你看大成拳所包含的各项技能:发力、试声、推手、站桩、试力、步法、断手等等,这些技能说起来都有一种健身操的样式,但它如果练出了精髓,打人就成了绝招。【回答】
可以实战【回答】
心意拳的简介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古老汉文化的体现。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这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传统实战派拳法。十大真形,其动作简捷,古朴纯真;阴阳互济,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能快能慢,善顾善打;动静结合,心意相连;讲究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进。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种。十大真形,演练起来,起落钻翻,束展开合;进退自如,动转反侧,随心所欲;全身应敌,通体为拳。练到上乘境界,可以纵横往来,迨形遂影,目不及瞬,真所谓动之不见形,击之不见影。本书详细介绍了心意拳的历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点要领等等。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普及心意拳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成拳是谁创造的
创始人:王芗斋
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国内家拳术的一种,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单操手、实战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
详细资料请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4833.htm
望采纳。
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拳具有以下特点:
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形意拳的特点是什么?
二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尻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60度左右,两腿微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但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曲,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尻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神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蹲马步的正确姿势图解
蹲马步的正确姿势图解如下:如何蹲马步: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脚尖自然向前;上体自然竖直,抬头挺胸,收腹翘臀;腿部下蹲姿势,大腿和小腿的夹角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调整,注意膝盖的垂直点不要超过脚尖。同时身心放松,进行腹式呼吸。蹲马步的正确姿势:蹲马步是属于武术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所以说最主要练习的就是下盘功夫了,所以说如果要掌握蹲马步的要领才行,保持两脚尖平行,而且还要让两脚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自己脚长三倍左右比较好,同时要让大腿保持微平的姿势,然后让膝关节微扣的同时,要让我们两手抱拳在腰间,或者是保持平伸推掌姿势都是可以的。在蹲马步的时候,在保持上面姿势的同时,要让我们胯部向前内收,同时臀部是一定不能突出的。这样才能让我们裆部成一个圆弧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圆裆了。这时候要保持含胸拔背的状态,一定要避免挺胸的做法,最好是可以保持胸平,背圆的状态比较好。在蹲马步的时候,两手是可以环抱胸前的,也就是和抱球状比较相似。同时虚灵顶劲,头往上顶的时候,要让我们的头顶被一根线悬住一样才行。这就是马步的基本要求。初时不易站久,能站5分钟已属不错,但贵在坚持,能站半小时已算有所成就了。
戴氏心意拳的简介
戴氏心意拳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汉族拳术,属于内家拳。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戴氏心意拳的简介。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汉族拳术,属于内家拳。被称为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俗语云:"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戴家拳一直在戴氏家族内部传承,很少外传(只外传李洛能先生,后创形意拳),至戴奎时才开始开放对外传授,开始主要在山西祁县地区流传,现今社会信息、交通便利,随着传人思想的开放,逐渐向国内外传播开来。戴氏心意拳传承古朴,道理科学,实用性强。心意拳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 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 文化 遗产。 戴氏心意拳的简介 六代传人高锡全在1984年演练戴氏心意拳 六代传人高锡全在1984年演练戴氏心意拳 所属地区: 山西 · 晋中 · 祁县 文化遗产名称:戴氏心意拳 遗产编号:Ⅵ-3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山西省祁县 遗产级别: 省 戴氏心意拳是我国内家拳种之一。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拳术。至今外人难窥其径。 戴氏心意拳的窥探 戴氏心意拳,亦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是我国武库之中极为优秀的内家功法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神妙莫测,将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论熔于一炉,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 武术 。几百年来,此拳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中秘不外传,其功法顺大自然客观生化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戴氏心意拳是现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 戴氏心意拳的起源 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戴氏心意拳是先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即六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名戴隆邦,自幼 爱好 武术,后得曹继武先生传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戴氏心意拳是“脱枪为拳”,意为从枪法中领悟出来的拳术。相传为岳飞处习得。“枪挑一条线”。故习练此拳时也是走直线往复。 戴氏心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戴氏心意拳的风格 戴氏心意拳是“脱枪为拳”,意为从枪法中领悟出来的拳术。相传为岳飞处习得。“枪挑一条线”。故习练此拳时也是走直线往复。 戴氏心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戴氏心意拳从创始后只传家人,极少传外人。(偶有传乡亲、外戚,李洛能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则已,一出手非死既残,祁县有俗语:“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后人基本靠保镖护院,习武吃饭。故即使有传,亦是皮毛。现河北形意拳传人李洛能,当初求戴隆邦收为弟子,不允。李遂在戴家附近买块菜地,日日往戴家免费送菜。终于感动戴母,遂传功与李。然戴家身法,心法皆未传受,手法也只传授了每招每式的一半,戴氏的精华完全没有泄露。这也是现在外传的形意拳为何与戴氏招式名称相同,但套路截然不同的缘故。 因此拳威力甚大,故戴氏传人很少与人比手。即使练功也在四下无人,或者深夜时独练。祁县有俗语:“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戴氏心意拳的拳法套路: 手拳类:五行拳、四把、十大形、十小形、闸势、地盘、双把、各种炮拳; 器械:六合刀、六合剑、六合枪、六合棍、蛾眉刺、铁筷子(乾坤针)等; 戴氏心意拳的历史名人: 戴二闾(二代传人):单挑白莲教,皇帝亲赐黄马褂,六扇屏; 戴奎(四代传人):穴点刘石儿,一战成名; 高升祯(五代传人):单身闯关东 戴氏心意拳的传人 戴氏心意拳从创始后只传家人,极少传外人。(偶有传乡亲、外戚,李洛能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则已,一出手非死既残,祁县有俗语:“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后人基本靠保镖护院,习武吃饭。故即使有传,亦是皮毛。现河北形意拳传人李洛能,当初求戴隆邦收为弟子,不允。李遂在戴家附近买块菜地,日日往戴家免费送菜。终于感动戴母,遂传功与李。然戴家身法,心法皆未传受,手法也只传授了每招每式的一半,戴氏的精华完全没有泄露。这也是现在外传的形意拳为何与戴氏招式名称相同,但套路截然不同的缘故。 因此拳威力甚大,故戴氏传人很少与人比手。即使练功也在四下无人,或者深夜时独练。祁县有俗语:“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戴氏心意拳的套路 手拳类:五形拳、 四把、十大形、十小形、闸势、地盘、双把、各种炮拳; 器械: 六合刀、六合剑、六合枪、六合棍、蛾眉刺、铁筷子(乾坤针)等; 戴氏心意拳的名人 戴二闾(二代传人) :单挑白莲教,皇帝亲赐黄马褂,六扇屏; 戴 奎(四代传人): 穴点刘石儿,一战成名; 高升祯(五代传人):单身闯关东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和实战真言
山西戴氏心意拳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于传递太保守,要求太严格,至今传播不广,仅限祁县一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和实战真言,希望你们喜欢。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一:抓起抓落,后发先至
戴家拳法一般不主张先发制人,而是采取后发制人之法,贯彻“抓起抓落”四个字。所谓抓起就是对方心意已动,出手进招刚刚启动,尚未发出全劲之时,瞬间发招进身,彼来不及变化,我便能占上风;所谓抓落,就是对方一招攻来,劲力已尽,此时旧力已过,新力未生,我也及时发招,彼必然回手不及,被我所制。而对方发招之中,正当全劲之时,应避其锋芒,不可妄动。对方进一招如此,就是数招连进,也是如此。戴家拳法首先是抓起,拳论中言“敌不动我不动,敌后动我方动,我动须抢在敌先”。同 太极拳 “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本为一理,只有未抓住起时,才抓落。如遇对方不主动发招,则我或采取引手,诱敌发招;或采取逼吸,趋步进身,迫使对方发招;或采取搭手之法,试探对方之虚实,顺应对方之劲力变化而发招。当然,任何一个拳种的技击原则都是相对的,戴家拳法中,特殊情况下,也有主动进攻的,那就是观察到对方内五行已动意要伤害我时,不等对方动手,我立即发招,制服敌人。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二:以我为主,快攻直取
戴家拳法虽然是后发制人,却是“以我为主”,这一点与太极、八卦不同,也是外人不易理解之处。戴家拳法主张敢打必胜,首先从精神上树立取胜的信心。自古言“两强相遇勇者胜”。拳论中讲“未较之时,不可轻敌,已较之时不可畏敌”。而且从招法上也是以我为主,不管对方防守如何严密,也不管对方已经攻上来,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法,“硬打硬进”将对方打出去。俗话说,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快制慢,“迎门”攻去。戴家拳法也讲借力打人,以小力胜大力,但它不是等对方,除接手要随对方的劲力外,一旦近身,都是首先掌握主动权,在应用时有自己的独特性,意在抢先,让对方顺应我,在变化中借力。当然,戴家拳法采取如此技法,是凭借着强大的爆发力和独特的劲力路线的,它往往采用围魏救赵之术,既攻对方又解我围。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三:贴身靠打,以短制长
戴家拳法属短打之列,以贴身靠打为主,以短制长。在手法上有:“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之说。攻敌时尽量采取最佳路线,最短途径。即“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戴家拳法擅用肩、肘、胯、膝击人。只有钻进去,才能发挥自己的技法,也只有钻进去,才能利用身法动摇对方重心,进而将对方打出。所以拳论说:“若要打得远,还得脸对脸,若要打得美,还得嘴对嘴,打人如同婴儿哺乳”。又说“制梢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所以戴家拳法是以控制对方身体变化为最佳手段的。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四:攻守合一,以中为主
戴家拳法不似有些拳种讲究先防后攻,而是讲究攻防一体,即攻防合一。这一特点不仅表现为一个动作中,一手防一手攻,如戴家拳法五行拳中之劈拳、崩拳,而且还有攻防合于一个动作一种手法中,此手段是防手,又是攻手,是攻中有防,打中有破,如戴家五行拳中之炮拳。另外,还有手防肘攻,手防脚攻,手防膝攻,肘防肩攻等。攻守不分是戴家拳法技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戴家拳法既无单纯防手,又无单纯攻手。
戴家拳法在抢位上以中为主,绝大多数动作都是脚踩中门。“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手法上也是以中为主,攻守动作不离自己中线,攻击对方也是照着对方中线进击。中线是人体要害集中之线,只有攻击这些部位才能速于奏效,也才能在攻敌时迫使对方撤回对我的攻击动作,回手救援。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五:混元一体,综合应用
戴家拳法充分发挥人体各部之技能,头、手、肩、肘、胯、膝、足七处,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利用身法,发出极强的杀伤力,使对方难承受一击。它在使用身体各部分击敌时,绝不是牵强附会和故意使用某一部分,它很注意各部分联系的合理性。在平时通过六合身法的练习形成了协调配合之习惯,一旦临场应敌,则根据实际情况,手押肩出,手落膝起,脚落膀到。使敌防不胜防。与人相较,往往过手一两招,胜负即见分晓。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一:勇
勇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有胆量,即勇敢。拳谚云:一胆、二力、三功夫;又云:与对手奋战,放胆进成功。说的都是与敌交手时只有放胆进击,毫不畏惧,才能抢敌机先,占据主动。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交手之前就已经心寒手软,即便有满身的功夫,也施展不出来。常言道:一夫拼命,万夫莫当。若是具备了敢打敢拼,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敌方纵多,又奈我何?所谓胆量的核心,就是这种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其二,是指果断。搏击实战之中,敌我双方拳脚交加,你来我往,进攻和防守都必须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惜过了一次机会就可能招致失败,亡羊补牢之心是绝不可有的。拳谚云:交勇者不可思误,思误者寸步难行,即言此也。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二:猛
拳谚云:硬打硬进无遮拦,浑身齐到人难当。就是说与敌格斗之时,不动则已,一动则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宁有一进,勿有一退,强攻硬开,大打出手,不获全胜,决不罢休。有人把“猛”字形容为恶虎窜涧之势,大海扬波之威,其体现出来的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和震撼天地的气概,的确道出了“猛”字的精义所在。心意六合拳的搏击实战,强调使用刚劲雄浑的力量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在这里,“猛”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动则七星并用,肘顶膝撞,密集猛烈,不给敌手喘息的机会;恰如狂风扫地一般势不可挡,当者披靡。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三:短
短有两种含义:一谓劲短,二谓势短。劲短就是强调发劲要短促,腰胯催动,手足随之,猝然一抖,内劲出矣。这种短劲俗称“寸劲”、“激凛劲”或“抖擞劲”,是一种穿透力和震撼力极强的劲力,拳谚云:长劲不伤人,短劲才伤人。头、肩、肘、手、胯、膝、足都具备了这种可怕的打击力量,运用在搏击实战当中,可谓威力无穷。 势短就是强调招法动作的短小精悍。心意六合拳是短打拳,尤擅长头、肩,肘、膝的实战运用,即所谓“中节”和“根节”的格斗使用技巧。拳经云:“梢节打人如拔草,中节打人如亲嘴,根节打人如走路。”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四:毒
眼要毒,心要毒,手要毒,如蛇蝎之毒也。 眼有监察之精,震慑之威。眼毒就是面对敌人的凌厉攻势,处乱不迷,明察秋毫,将敌人的一拳一脚,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心意六合拳上乘打法中有“截”字一法,最能体现眼毒的技击意义。“截法者截手截心 截面截身截言而已。截手者,彼先动而截之;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 另外,眼毒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功夫深湛的内家拳高手;临敌时目露精光,杀机盈盈,可使敌未交手即心虚胆颤,其战必败也,此谓之以神打人。 心为一身之主宰,心念一动,手脚随之,心毒则手必毒。“上打双眼下打裆”,遇敌不毒则必被敌伤,犹如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也。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五:急
急者疾也。遇敌好似火烧身,心急火了,不可不疾。拳经云: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脚要疾,意要疾,出势要疾,进退要疾,身法要疾也。疾非快也,尽管两者表面意义近似,极易混淆,但从严格意义来看,其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快是指出手的速度短促,即从发动到触及打击目标的绝对时间短促,疾则是指对于敌方突发动向的猝然反应,犹如火星突然落于肌肤时的骤然一惊。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六:快
快之有二:心快与手快。 心快:对方稍露攻击端倪,抻手即打,毫不犹豫,打倒再说,先下手为强,决不给敌人以抢占机先的可能。 手快:意到则手到,犹如电光火石之一闪,被击者倒地尚不知你使用的是何种动作招法。
心快与手快合而为一即为速度,速度是拳家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特别是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在这种独特的实战打法中,如果速度稍有欠缺,非但制敌不成,反而容易为敌所乘,遭受猛烈的还击。拳经云:教师打教师,手快打手迟。又云: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眼,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 耳。又云:打人不漏形,漏形不为能,皆言此义也。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七:狠
狠者,动辄不容情也。俗语说:上拳场犹如上战场,上场不认亲兄弟。临敌格斗,不是你死即是我伤,半点不可容情,若心慈手软,网开一面,必反受其害。所以,拳家修养忍字当头,不动则已,一动则下手狠辣,绝不留超生之念,此谓之心狠。狠的另一层含义是:拼搏到底、不屈不挠。在激烈的搏击实战中,只打别人而不被人打的事是没有的,而且往往可能遇到势均力敌或技高一筹的对手。这时,就需要发扬拼搏到底,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即使已头破血流,筋疲力尽也决不退缩屈服。坚持,坚持,再坚持,敢于坚持到底的人永远不会是失败者。
狠的第三层含义是藐视敌人,面对突遇之敌,不知其功力深浅,必先存藐视敌人之心,方可勇气倍增,挥洒自如。拳经云:起手不留情,留情不起手。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实战真言八:利
利就是利落,讲究上下一体,内外相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节节贯通,协调一致。一动则无所不动,一静则四梢俱静。与敌格斗时指上打下,击左示右,进则节节跟进,退则和身而退,劲整如一,浑然如铸,犹如海涛击石一般,轰然而起,轰然而落,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
猜你喜欢:
1. 戴氏心意拳的简介
2. 心意拳的真言解析
3. 戴氏心意拳谱(老谱)
4. 心意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意拳站桩的桩法
意拳的桩法,若依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拳谱与八法练习之法则》中所提的,有混元桩、技击桩、鸡桩、鹰桩、槓杆桩、弹跳桩等。姚宗勋[6]先生所整理的桩法有:健身桩:提插式 撑抱式 俯抱式 推托式 扶按式 提抱式 休息式 半伏式 坐式踩棉 坐式勾挑 卧式技击桩:浑元桩 平抱桩 撑托桩 勾挂桩 大式桩 独立桩 坐式依照王玉芳[7]《意拳功法三十一式》所整理的桩法有:撑抱式 浮托式 浑元式 矛盾式 扶按式 行走式 坐式(一)(二)(三)(四) 卧式(一)(二)(三)(四) 扶物式 双侧揉球 单侧揉球 丁八式 金鸡独立 加力降龙 降龙式 伏虎式 举手式 开合式 分争式 前后分水式 陆水行舟式 蜻蜓点水 神龟出水(一)(二)(三)
请问怎样练习意拳(大成拳)?
很多想练意拳的人,苦无入门之径,很长时间徘徊在拳学门外。还有很多人在执著的站了一段桩以后,味同嚼蜡拂袖而去。从我本人的练功和教学经历来看,这都是没有从基本理论上弄懂意拳的拳学原则原理的必然结果。意拳创始人王芗斋说:学拳最贵明理。我们要想干成一件事情,首先就要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要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窘境。不错站桩是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但如果没有搞明白站桩的目的,糊里糊涂去站它几个小时,无异于缘木而求鱼。有的意拳名家评价我的拙作《大成拳探秘》只是从体育的角度叙述了意拳的功法。我体会这里面有批评立论浅显之意,但我自己觉得这已经是对我极高的评价了。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懂禅学,只是一个爱好武术的体育工作者。果能从体育的角度把意拳解释个八九不离十,也就相当不错了。拿站桩来说我认为最简单的看法是把它作为应战的基本姿势来练习也就够啦。没有前四后六、撑三抱七、没有金三角的“肩架”,谈不到神犹雾豹气若灵犀。有形有意都是假,意到无心始见奇,是练功的追求境界,不是初学者的必然,学拳形都不似,还奢谈什么意境呢?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著己身永无是处。前一句适用于初学,后一句系指尖端之追求。对于一个初学意拳的人来说,首先要找一个入门的途径,参考书要寻那些有可操作型的读本。芗老说练拳每一动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个要求可不低。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练什么意拳呢?至于松紧,也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初学游泳你让他松,淹死啦。能到松的程度就是会啦。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里面的幅度很大,总起来能注意松的时候多紧的时候少就行啦。练拳的阶段,有教学和训练两个概念。到我这里学拳的爱好者,我先要看他的学习目的,年龄学识、身体条件等具体情况,决定怎样进行安排学习计划。如果是短期的学习我只能以教学为主,介绍了意拳的练功方法以后,自己下面去练功夫,不能在我这里站几个小时的桩什么都学不到。对于老学员来说,训练的程度就会多一些,要扎扎实实的练好基本功才能达到今是而昨非的进步。根据我所遇到的情况,学员在一定的练功程度上就会感到“什么都不会啦”、“练的东西都一样”这些都是某种学习阶段的良好体现。老学员要学会组装,在站桩的时候要把“摇旋”、“神龟出水”、“晃”、“翻餠”等基本功逐渐揉在一起,也就是组装的意思。这样才能一天一个样不断进步。如果你有更高的要求,起码要学习一点简单的生理解剖,我有一个学医的学生他接受我的教学就比较容易。还有一个经验,学拳最好有一个伴儿,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两个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是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姚宗勋先生说:意拳就是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拳就是要用脑子去练拳。
站桩不出汗。懂意拳或站桩的请进
1、我站的是意拳健身桩(撑抱桩),扶按桩。浑圆桩。现在能站40分钟。可是不会出汗,蚁行感也很少。是体力充足站的时间不够还是什么原因呢?这样正常吗?
答:站桩应以一个桩法为主,把他站透。体质差扶按桩较适合,体质好撑抱桩较适合。
不会出汗,蚁行感。这是体质决定的不是必然出现的。体虚摄授力差易出汗,神经敏感的体质易出蚁行感。这些和功夫深浅无关。初学的人练站桩出了点感觉的好像很神奇沾沾自喜,没出感觉的学员垂头丧气好像练的不对似地。其实是天上浮云很漂亮但经不住考验风一吹就散。一撘手就什么都没有了。站桩一定要平常心体会。相信他你必得利益。
2、我现在是站桩和试力一起的,如摩擦步,扶按试力,旋转试力,钩挂试力。有没有具体的顺序呢?比如站健身桩,就和摩擦步试力同步,而技击桩就和旋转试力,扶按试力同步训练等。有这个说法的吗?我看视频就是有这个配合的。
答:站桩不出整体感时。试力是不出整体力的。玩玩试力可以当体操做没坏处,较真没必要。就像说自己是亿万富翁后如何花钱,真正的亿万富翁听后只有偷偷的笑一笑而已。至于什么桩配什么试力更是不着边际想象。站出整体感,练试力应以一种试力为主。多读芗老的原文与你才是真的有益。
3、我光脚在草坪里站有问题吗?早上7-9点。在南方
答:没有南方站桩的经验,我是穿鞋站的(平胶底布鞋)
上一篇:健康歌mtv
下一篇:没有了